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高考落榜后:我手搓热气球空降白宫 > 第115章 突破

高考落榜后:我手搓热气球空降白宫 第115章 突破

作者:火柴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17:34 来源:小说旗

卫星城发射中心的材料实验室里,深夜的灯光漫过实验台,在许阳和林素月之间投下交叠的影子。

实验台上摊着火箭固体燃料的配方表,硝酸酯增塑聚醚的分子结构模型在灯光下泛着透明的光,像两颗悬在半空的水晶。

“许阳,你看这里!”林素月的笔尖点在“燃速调节剂”一栏,指尖不经意擦过许阳的手背,两人都顿了顿,又若无其事地移开目光。

她的声音比平时轻了些,道:“加入0.5%的超细铝粉,燃速能提升12%,但稳定性会下降——这和你之前给的核聚变材料稳定性数据,是不是有点像?”

许阳没说话,先往烧杯里舀了一勺高氯酸铵,粉末簌簌落在刻度线上。

“不一样!”他低头看着粉末在灯光下扬起的微尘,继续道:“火箭燃料要的是瞬时爆发力,核聚变材料求的是长期稳定,但晶界结构的优化思路可以通用。”

他从抽屉里拿出电子显微镜的切片,接着道:“你看这铝粉的粒径分布,按《龙跃》那篇《纳米颗粒的表面能效应》调整后,活性提高了8%。”

林素月凑近看切片,发间的茉莉香混着实验室里淡淡的酒精味,轻轻拂过许阳的鼻尖。她的睫毛很长,在镜片后忽闪了两下:

“那我们试试把铝粉和硼粉按3:1混合?硼的热值比铝高,就是点火温度有点棘手。”

“用激光点火系统。”许阳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龙骧号”引擎的点火装置图纸,“把点火能量集中在0.1毫秒内释放,温度能瞬间突破硼的燃点。”

他的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不小心碰到林素月放在桌边的手,两人同时缩回,却都忍不住笑了——像学生时代做实验时的小插曲。

凌晨三点,实验台的烧杯里终于冒出稳定的橙红色火焰。

燃料燃烧效率测试显示:92%。比设计值高出2个百分点。

林素月激动地拍了下手,却不小心碰倒了旁边的咖啡杯,褐色的液体在桌面上漫开,正好在配方表上圈出“许阳方案”四个字。

“别动。”

许阳抽过纸巾,却没先擦桌子,而是轻轻擦去她手背上沾到的咖啡渍。

林素月的脸颊突然红了,低头假装整理图纸,却听见他说道:“明天去试车台,带这个配方做热试车——我赌它能撑过180秒的额定燃烧时间。”

“赌什么?”她抬头问,眼里闪着光。

“赌你上次说的那家西昌老字号米粉,输的人请客。”

许阳的嘴角难得扬起一抹浅淡的笑意,灯光在他眼里投下细碎的光斑。

窗外的月光漫进实验室,落在两人并肩的背影上。

固体燃料的配方还在完善,火箭的轰鸣还在远方,但此刻,烧杯里跳动的火焰、图纸上交错的笔迹、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茉莉香,都让这条艰难的科研之路,多了些温柔的暖意。

……

卫星城发射中心的热试车控制室里,屏幕上的推力曲线突然剧烈波动——长征九号的发动机在试车第120秒时,喷管温度飙升到2800c,超出安全阈值150c,警报声尖锐刺耳。

林素月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数字,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操作,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冷却系统跟不上!按这个趋势,最多30秒就会烧蚀!”

她身后的工程师们急得团团转,有人已经开始记录故障数据,准备终止试车。

“把第三组冷却管道的流量提升20%,同时降低氧化剂的喷射压力0.5兆帕。”

许阳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他刚从核聚变材料实验室赶过来,手里还攥着未看完的测试报告。

林素月一愣,良久才道:“这样会导致燃烧不稳定的!氧化剂压力降低,燃速会……”

“相信我。”

许阳走到控制台前,指尖直接点在调节旋钮上,跟着道:

“第三组管道的位置正好对应喷管热集中区,提升流量能精准降温;而降低氧化剂压力0.5兆帕,配合我们新换的纳米铝粉燃料,燃速反而会更稳定。”

工程师们半信半疑地照做。

下一秒,屏幕上的温度曲线突然回落,稳稳停在2600c的安全区间;推力曲线则像被熨平了一样,平直地延伸着。

当试车时间走到180秒的额定点时,发动机仍在稳定运行,各项参数完美得像教科书案例。

控制室里爆发出欢呼,林素月却愣在原地,看着许阳的侧脸——他正低头查看冷却系统的实时数据,仿佛刚才化解的不是足以毁掉整个试车的危机,只是调整了一下实验室的恒温箱。

“你……你怎么知道这个参数组合能行?”

她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许阳调出流体力学模拟图:

“上周看你的试车报告时,发现第三组管道的压力损失比设计值高3%,当时就觉得可能是冷却盲区。正好核聚变材料的热传导模型能用上,算出来这个调整方案——其实很简单。”

“简单?”

林素月突然笑了,眼里却有点发热,道:“我们团队熬了多少个通宵,做了上百组模拟,都没找到这个平衡点。你随便看一眼报告,就……”

类似的场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上演。

当火箭燃料储箱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出现开裂时,许阳拿来核聚变装置的应力分析软件,半小时就算出了最佳缠绕角度;

当试车台的振动频率超标时,他提出借鉴“龙骧号”的减震结构,在底座加装磁流变阻尼器,一次试车就解决了问题。

有次林素月忍不住问道:“你脑子里是不是装着一个万能数据库?怎么什么难题到你这都能迎刃而解?”

许阳正在调试燃料的激光点火系统,闻言抬头看了她一眼,灯光在他睫毛上投下淡淡的阴影:

“不是我厉害,是你们的基础打得好——我只是站在你们的肩膀上,多跨了一小步。”

林素月望着他专注的侧脸,突然明白:

所谓“快速解决”,不过是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啃透跨学科知识上;

所谓“举重若轻”,背后是《龙跃》期刊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是实验室里无数次的验证。

当长征九号的大推力发动机终于通过全周期试车时,林素月在庆功宴上举着果汁杯,认真地对许阳说:

“以前总觉得‘天才’是传说,直到遇见你才知道——所谓天才,就是把别人觉得不可能的事,做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许阳的脸颊微微泛红,刚想说什么,却被周围的欢呼声淹没。

林素月看着他被众人围住的身影,突然觉得:有这样的同伴并肩前行,再难的航天征途,也终将被踩在脚下。

而那些藏在专业讨论里的默契,那些深夜实验室里的并肩身影,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段征途上最温暖的光。

……

发射中心的试车台旁,巨大的轰鸣声刚过,控制室内的屏幕上就跳出一组震撼数据:

固体燃料发动机持续工作240秒,推力稳定在620吨,推重比突破105,各项参数均远超设计标准。

“成了!真的成了!”

年轻工程师小张猛地将安全帽抛向空中,红色的安全帽在灯光下划出弧线,落在欢呼的人群里。

林素月盯着屏幕上平直的推力曲线,手指微微颤抖地抚摸着键盘。

那上面还留着昨夜和许阳一起演算时的温度余温。她突然转身,和身边的许阳对视一眼,两人眼里都映着屏幕的蓝光,笑意从眼角蔓延开来。

负责燃料配方的老研究员抱着测试报告,反复确认“燃烧效率94%”的字样,突然老泪纵横:

“三年了……我们试了三百多种配方,今天终于见到回头钱了!”

他抓着许阳的胳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感动道:“你提出的纳米铝硼复合燃料,还有那个激光点火系统,简直是神来之笔!”

团队里的年轻人早已抱在一起欢呼,有人拿出手机对着屏幕拍照,要把这历史性的一刻发给远方的家人。

控制台前,林素月轻轻按了下保存键,将所有数据备份——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通宵的演算,是许阳画在餐巾纸上的磁约束灵感,是团队在试车失败时互相打气的夜晚。

……

消息传到中南海时,大长老正在和钱老、于老研究空间站的设计图。

当秘书念出“推力620吨,突破国际纪录”时,大长老手中的铅笔“啪”地掉在图纸上,在“长征九号”的箭体旁划出一道意外的直线。

他猛地站起来,走到窗前望着远方的天空,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道:“好小子们!真是给我们长脸!有了这发动机,我们的空间站就有了‘飞上天’的腿!”

钱老戴上老花镜,凑近屏幕上的试车视频,看着发动机喷口喷出的橘红色焰流,突然笑出声道:

“我年轻时见苏联的火箭,觉得那就是天顶了;现在看我们自己的发动机,才知道什么叫后来居上!”

他转向身边的于老,怀念道:“老于,你说,这是不是比当年‘两弹一星’的突破,更让人提气?”

于老推了推眼镜,指尖在“推重比105”的数字上轻轻点着道:“何止提气!这意味着我们的火箭运载能力能达到180吨,比国际空间站的核心舱还重!以后建空间站、探月、甚至火星探测,都有了底气!”

他拿起电话,声音洪亮,道:“给西昌发报,告诉许阳和林素月他们——全国人民等着看他们把空间站送上天!”

陈建国在国防指挥中心接到消息时,正对着南海地图研究岛礁供电方案。

他立刻在地图上圈出文昌发射场的位置,对参谋说道:“火箭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把核聚变小型化装置送上天——让‘人造太阳’的光,也能照亮太空!”

他的手指重重落在“空间站”三个字上,语气里满是豪情,道:“灯塔国想卡我们的脖子?现在轮到他们看着我们的空间站,眼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