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高考落榜后:我手搓热气球空降白宫 > 第111章 科学的光束

高考落榜后:我手搓热气球空降白宫 第111章 科学的光束

作者:火柴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17:34 来源:小说旗

“许总师,这不可能!”

刚才那位老工程师急得直摆手,道:“扩容3吉瓦意味着磁约束强度要翻倍,我们的超导材料根本扛不住!”

“而且延长输电线路到西北,损耗至少增加15%,完全不符合经济效益……”

“您是不是忘了,新疆的电网负荷根本接不住这么大功率?这不是纸上谈兵吗?”

质疑声此起彼伏,有人甚至翻出可行性报告道:“您看,这里明明白白写着‘优先供应东部工业基地’,突然改到西北,前期的电网改造全白费了!”

许阳等议论声小了些,才指着远处连绵的沙丘道:“大家抬头看看,这片沙漠下面,埋着全中国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缺电制约了开发。‘人造太阳’不仅是能源工程,更是战略工程——让西北先用上廉价电能,才能真正实现‘西电东送’的反向互补。”

他打开三维模型,展示改良后的超导线圈道:“至于材料,我们在‘龙骧号’隐身涂层基础上研发的钇钡铜氧复合材料,抗磁场强度比原来高1.8倍,扩容完全没问题。”

“输电损耗的问题,《龙跃》最新一期的《超高压直流输电的量子隧穿效应》里有解决方案,用新型超导电缆,损耗能控制在5%以内。”

人群中的议论声渐渐变成了沉默。

有人悄悄拿出手机,开始搜索那篇刚发表的论文,有人则望着远处的输电塔基,眼神从怀疑慢慢变成思索。

许阳走下高台时,老工程师突然拦住他,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笔记本道:“许总师,您说的……真能让西北的牧民,也用上和北京一样便宜的电?”

“不仅能,还要让他们用得更稳定。”许阳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三个月后,我们先建一座小型示范堆,就建在那片胡杨林旁边——让大家亲眼看看,‘人造太阳’的光,能照亮多大一片沙漠。”

风沙掠过施工现场,吹动着“中国聚变工程”的红旗。

……

接下来的三个月,沙漠的实验基地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许阳带着核心团队住进了板房,墙上贴满了磁约束线圈的三维图纸,每张图纸的边角都被风沙磨得发毛。

凌晨三点的会议室里,荧光灯管嗡嗡作响,许阳正用红笔在冷却系统图上圈画:

“这里的水流速必须精确到0.87米\/秒,参照的是‘龙骧号’矢量喷口的冷却参数——少0.1米会积热,多0.1米会产生气蚀。”

西北局的工程师们抱着笔记本速记,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响。

之前质疑过输电方案的老工程师突然举手道:“许总师,按您说的超导电缆参数,我们算出的输电效率能到96%,这在国际上都没先例!”

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面前的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基于《龙跃》论文的演算过程。

施工现场更是热火朝天。

工人们穿着厚重的隔热服,在近40c的高温下调整磁约束线圈的位置。

许阳戴着安全帽钻进狭窄的装置内部,指着一处接口对焊工说道:“用电子束焊接,温度控制在760c,持续1.2秒——记住,晶界结构比焊料纯度更重要。”

焊工师傅抹了把脸上的汗,把参数记在手腕的防水布上,那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许阳强调的技术节点。

每周一次的技术交底会,成了最热闹的时刻。

年轻的科研人员追着许阳问道:“许老师,您在《超导材料的量子隧穿效应》里提到的‘磁通钉扎’技术,能不能用在我们的线圈固定上?”

许阳就蹲在沙地上,用树枝画出磁场线的走向道:“你看,这里的钉扎中心间距要控制在50纳米,就像给等离子体的‘野马’拴上缰绳。”

板房外的空地上,临时搭建的材料测试区摆满了仪器。

新型钇钡铜氧超导材料的样品在液氮中浸泡,测试员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电阻值。

当数据显示材料在-196c下电阻为零时,整个测试区爆发出欢呼——这意味着许阳提出的材料方案,真的能扛住3吉瓦的强磁场。

最让人振奋的是输电线路的改造现场。

按许阳设计的螺旋形冷却管道铺设的电缆,在模拟输电测试中,损耗真的控制在了5%以内。

西疆电力公司派来的工程师摸着电缆绝缘层,对着视频那头的同事喊:“真神了!许总师说的没错,这玩意儿比我们现在用的电缆,输电能力强了整整三倍!”

一天傍晚,许阳站在即将封顶的装置厂房前,看着夕阳给“人造太阳”的外壳镀上金边。

西北局的老工程师走过来,递给他一瓶冰镇汽水:“许总师,您看那片胡杨林,等示范堆建成了,我们就在林子里装几盏太阳能路灯——不,是‘人造太阳’路灯。”

许阳望着远处摇曳的胡杨,突然想起刚来时大家怀疑的眼神。

科学的征途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信任,只有用一个个数据、一次次试验、一点点推进的工程进度,才能把“不可能”变成“正在发生”。

风沙再次掠过工地,吹起许阳手中的图纸。图纸上,“3吉瓦商用堆”的字样在暮色中格外清晰,仿佛已经能看到,不久后从这里送出的电流,正沿着新铺的电缆,一路点亮西北大地的万家灯火。

沙漠的清晨,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恰好落在“人造太阳”装置的穹顶上。

银白色的反应堆外壳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螺旋状的磁约束线圈如巨兽的肋骨般环绕,等待着被唤醒的时刻。

许阳站在控制台前,身后是西北局的全体科研人员。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彻夜未眠的疲惫,眼底却燃着滚烫的光。

冷却系统的温度稳定在-269c,超导线圈的磁场强度达到12特斯拉,所有参数都跳动在最佳区间。

老工程师攥着笔记本的手微微颤抖,封面上“许阳方案”四个字被汗水浸得发皱,下面是密密麻麻的验证数据。

“各单位汇报状态。”

许阳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遍整个基地,带着超乎寻常的平静。

“磁约束系统就绪!”

“超导材料温度达标!”

“输电线路接入完毕!”

“西北五省示范电网同步待命!”

回应声此起彼伏,像接力棒般传递着最后的紧张与期待。

许阳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墙上的倒计时牌——距离原定的“持续运行1000秒”目标,只剩下最后十秒。

“启动等离子体注入。”

控制台的按钮被按下的瞬间,装置内部突然亮起幽蓝色的光。等离子体在三维磁笼中苏醒,像一团被驯服的火球,在1.5亿摄氏度的高温下旋转、收缩,发出细微的嗡鸣。

屏幕上的时间开始跳动:1秒,10秒,100秒……观礼区的科研人员屏住呼吸,有人下意识地抓紧了身边同事的胳膊。

当时间跳到999秒时,老工程师突然喊出声道:“稳住!就差一秒!”

许阳的指尖悬在功率调节键上,突然按下:

“提升约束强度至150%!”全场哗然——这已经超出了设计极限!但下一秒,所有人都被屏幕上的数字惊得说不出话:等离子体的稳定性不仅没下降,反而更加凝聚,时间仍在稳步跳动。

1500秒时,新疆电网的实时数据传来:“收到稳定电流!电压220千伏,频率50赫兹!”

2000秒时,甘肃风电场的监控画面显示:“聚变电能已成功并入风电系统,总输出功率突破800兆瓦!”

当时间跳到2876秒时,许阳才按下暂停键。幽蓝色的光渐渐熄灭,装置内部恢复平静,但观礼区的寂静只持续了一秒,就被震耳欲聋的欢呼撕裂。

“破纪录了!是原来的两倍还多!”

年轻的工程师们互相拥抱,有人激动得跳起来,凉鞋踩在沙地上扬起尘土。

老工程师突然捂住脸,指缝里渗出泪水——他研究可控核聚变三十年,终于在今天看到了“人造太阳”真正照亮大地的可能。

新疆来的电力工程师冲过来,紧紧握住许阳的手:“许总师,我们那边的牧民定居点,已经收到这股电了!他们说从没见过这么稳的电压!”

许阳被簇拥在人群中央,有人给他递来矿泉水,有人把安全帽抛向空中。

老工程师颤巍巍对着所有人高喊:“看到了吗?这不是奇迹,是科学的力量!”

风沙再次掠过基地,吹动着“中国聚变工程”的红旗。

许阳望着远处输电塔的方向,那里的电缆正将“人造太阳”的能量送往西北大地。

他知道,这2876秒的光芒,不仅照亮了沙漠,更照亮了一个民族在科技征途上,从跟跑到领跑的坚定脚步。

……

南海指挥中心的会议室里,全息投影正播放着甘肃基地传来的画面——幽蓝色的等离子体在磁约束装置中稳定燃烧,屏幕角落的计时器定格在“2876秒”。

大长老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滚烫的茶水溅在指尖也浑然不觉,他反复确认着投影上的参数,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震颤:

“2876秒?是原定目标的两倍还多?”

陈建国猛地站起来,军绿色的常服下摆扫过椅子,他快步走到投影前,手指在“1.5亿摄氏度”的字样上重重一点道:“这温度比太阳核心还高!而且持续了近50分钟!”

他转向身边的参谋,声音因激动而发紧,“立刻把详细数据发往各战区——西北的能源问题解决了,南海的岛礁建设、舰船补给,都能用上这股‘人造太阳’的力量!”

钱老的拐杖在地板上连敲三下,红木杖头发出清脆的响。

老人盯着屏幕里渐渐熄灭的等离子体光晕,突然红了眼眶:“我年轻时在国外留学,他们说‘龙国人永远搞不出核聚变’,今天……今天这束光,总算把那些话烧得干干净净!”

他颤抖着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上“人造太阳”四个字,是五十年前用铅笔写下的,如今被泪水洇得微微发皱。

于老推了推眼镜,指尖在参数表上快速滑动,突然指着“超导材料电阻为零”的数据笑出声:

“你看这钇钡铜氧的性能,比我们去年在《龙跃》上预测的还要好!许阳这小子,总把最关键的技术留到最后——就像‘龙骧号’的矢量喷口,不到实战绝不露底牌。”

他转头对大长老说道:“有了这技术,我们的航母就能用上全电推进,南海的防御圈能往外推三百海里!”

大长老缓缓放下茶杯,目光从投影转向窗外——南海的碧波在阳光下泛着金辉,远处的岛礁上,新建的风力发电机正缓缓转动。

“许阳和他的团队,又给了我们一个天大的惊喜。”

他的声音里带着感慨,更多的是坚定,“通知下去,全力支持核聚变工程的二期建设,让这股力量不仅照亮西北,更要成为守护南海、支撑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

陈建国拿起加密电话,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道:“给甘肃基地发报,就说南海全体将士向他们致敬——这束光,比任何航母编队都更让我们安心。”

钱老和于老相视一笑,老人的皱纹里都盛着欣慰。

他们知道,甘肃沙漠里那2876秒的光芒,不仅是可控核聚变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民族在科技自强的道路上,又一次跨越天堑的证明。

而南海的风,正带着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吹向更辽阔的远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