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高考落榜后:我手搓热气球空降白宫 > 第110章 可控核聚变

高考落榜后:我手搓热气球空降白宫 第110章 可控核聚变

作者:火柴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17:34 来源:小说旗

菊香书屋的茶香袅袅,大长老刚将“国家杰出贡献奖”的奖章别在许阳胸前,然后一起往昔的艰苦岁月。

年轻人突然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蓝色封皮的报告,封面上“可控核聚变商用化项目计划书”几个金字,让书房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钱老的拐杖“笃”地戳在地板上,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许阳,你说什么?可控核聚变?现在就落地?”

他颤抖着翻开报告,看到“三年后便建成首座商用堆”的字样时,突然按住许阳的手,“这不是论文里的理论推演,是真能造出来?”

大长老的目光在报告上停留许久,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声音里带着审慎道:“许阳同志,我知道你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但可控核聚变被称为‘人造太阳’,全世界都卡在‘持续运行1000秒’的关口,我们真的具备落地条件了?”

许阳翻开报告的第二页,投影幕上立刻显现出复杂的磁约束装置示意图。

“钱老,大长老,‘龙骧号’的变循环发动机研发时,我们顺带解决了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难题。”

他指向图中螺旋状的磁场线圈,“这是基于超导材料的‘仿星器’结构,用的是《龙跃》上发表的‘三维磁笼’理论——能让等离子体在1.5亿摄氏度下稳定运行超过5000小时。”

钱老猛地凑近屏幕,指着磁场强度参数道:“这比ItER计划的设计值高3个数量级!你们是怎么解决超导材料的失超问题?”

“用了‘龙骧号’隐身涂层的纳米碳化硅,”许阳调出材料分子结构图,“我们在涂层里加入钇钡铜氧超导颗粒,临界温度突破了138K,不需要液氦冷却,成本降低70%。”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自信的说道:“上个月在龙科院的实验堆,已经实现了持续发电120小时,输电效率89%——这些数据都记录在附录里。”

大长老的手指在报告上缓缓划过,停在“经济效益分析”一页。

“建成后,一度电的成本能降到一毛钱?”

“甚至更低。”许阳调出能源对比图表,然后说道:“比燃煤发电低60%,比核电低40%。而且燃料用的是海水中的氘,足够龙国用上十亿年。”

他抬眼看向两位长辈,笑道:“南海的岛礁建设需要能源,西部开发需要能源,‘龙骧号’的量产也需要廉价电力——这个项目,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能源卡脖子问题。”

钱老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欣慰道:“我想起五十年前,我自己说过,‘要是有了人造太阳,龙国的发展就能挣脱能源枷锁’。当时以为是遥不可及的梦,没想到在你手上要成真了。”

大长老合上报告,目光变得坚定道:“许阳,这个项目需要什么支持?人力、物力、财力,国家都给你开绿灯。”

“需要组建跨学科团队。”许阳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坚定的说道:“核物理、材料学、工程力学的专家都要参与,还要建一座新的实验基地——我选的地址在甘肃的沙漠,那里的地质结构适合深埋堆体。”

大长老站起身,走到窗前望向远方。

阳光穿过云层,在庭院的石板路上投下金色的轨迹,像极了可控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流。

“就按你说的办。”他转过身,语气斩钉截铁,手用力按照桌子的扶手,继续道:“给你三年时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钱老,您就当这个项目的总顾问,替国家把好关。”

钱老用力点头,拐杖在地面敲出铿锵的响应道:“放心!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再拼三年!”

许阳看着两位长辈眼中的光,突然想起“龙骧号”首飞时穿透的云层。

科学的征途上,总有一些看似不可能的跨越,在几代人的接力中,终究会变成现实。

而此刻,那份蓝色封皮的报告,正像一艘新的航船,即将载着龙国的能源梦想,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

西甘省沙漠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基地,黄沙在烈日下蒸腾起扭曲的热浪。

许阳踩着滚烫的钢板走到施工中的“人造太阳”装置前时,西北局的工程师们正围着磁约束线圈争论不休——线圈的温度比设计值高出 17度,冷却系统始终无法达标。

“小王的方案试过了,冷却液流量提到最大也压不住温。”

满脸胡茬的老工程师猛灌了口冰水,塑料瓶在掌心捏得咯吱响,“老李说换超导材料,可库房里的钇钡铜氧就剩最后一批,谁敢赌?”

有人眼尖瞥见许阳,突然停了话头。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转头,看见个穿着浅色冲锋衣的年轻人站在三米外,牛仔裤上还沾着赶路的沙尘,与基地里满是油污的工装格格不入。

“这就是总局派来的‘救星’?”有人低笑出声,声音不大却足够传开,“看着比我儿子还小,毛都没长齐吧?”

许阳没理会这话,径直走到线圈控制台前。

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像条躁动的蛇,红色的警戒线上方,17度的温差刺得人眼疼。

他指尖在布满汗渍的操作面板上轻点,调出冷却系统的压力参数,突然开口道:“次级冷却回路的泵体扬程不够,流量上去了,压力却掉了 0.3兆帕。”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水里。

负责冷却系统的工程师顿时涨红了脸道:“不可能!上周刚校准过,扬程误差绝对在 0.1以内!”

“管道接口有气蚀。”

许阳抬头看向装置顶部,那里的金属管道在烈日下泛着刺眼的光,“沙漠昼夜温差大,法兰密封垫热胀冷缩,缝隙里进了沙粒,形成了气蚀空洞——不信你们拆开来看看。”

人群里炸开了锅。

老工程师皱眉打量他,眼角的皱纹挤成沟壑:“小伙子,说话得凭证据。这线圈拆一次要三天,耽误了工期你负得起责?”

他从口袋里掏出工作证晃了晃,“我在这戈壁滩待了十五年,经手的磁约束装置比你见过的都多。”

旁边有人附和道:“就是,总局怎么派个娃娃来?怕不是来镀金的吧?”

“听说刚从国外回来,理论一套套的,实战怕是连扳手都拿不稳。”

许阳没争辩,只是从背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检测仪,探头贴上管道接口。

屏幕上瞬间跳出超声波成像图,几个米粒大小的黑色斑点在红色的密封垫区域格外显眼。

“气蚀空洞,深度 0.8毫米。”

他把检测仪转向众人,语气平淡,“把密封垫换成氟橡胶材质,再在接口处加一层金属波纹管补偿温差,温度能压下去。”

老工程师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抢过检测仪反复确认,嘴里嘟囔着“不可能”,却终究没说出反驳的话。

有人悄悄拉了拉他的袖子道:“李工,要不……试试?反正现在也没别的办法。”

许阳蹲下身检查线圈支架,手指抚过滚烫的金属表面,突然指着固定螺栓:“这里的预紧力也有问题,热胀冷缩让螺栓松动了 0.2毫米,导致线圈中心偏移,涡流损耗增加——这也是温度超标的原因之一。”

这话彻底让议论声小了下去。

螺栓预紧力的误差是上周排查时特意忽略的“小问题”,没人想到会被这个年轻人一眼看穿。

日头爬到头顶时,维修队拆开了管道接口。

当带着沙粒的破损密封垫被拿出来,气蚀空洞与许阳检测的分毫不差时,老工程师抹了把脸上的汗,突然对着许阳伸出手:

“我叫李建国,刚才……是我看走眼了。”

许阳握住他粗糙的手掌,掌心的茧子硌得人生疼。

“许阳。”他只说了两个字,目光已经转回线圈,“抓紧换密封垫吧,天黑前得让冷却系统重新启动。”

黄沙依旧在热浪里翻滚,但围着线圈的工程师们看许阳的眼神,已经从怀疑变成了复杂的审视。

李建国望着年轻人专注的侧脸,突然想起总局来的电话里说的:“别被他的年纪骗了,这小子手里的东西,能让咱们的‘人造太阳’提前亮起来。”

那时他只当是句空话,此刻却在滚烫的钢板上,第一次嗅到了希望的味道。

……

“许总师,您看这结构,完全是按您的图纸来的啊。”

西北局负责人擦着额头的汗,指着螺旋状的超导线圈,“但这局部磁场强度总不稳定,就像……就像有股力量在扯等离子体的‘后腿’。”

这是许阳来西北局的第二个月,此时众人遇到了超导线圈的难题。

许阳没说话,先摸了摸线圈表面的绝缘层,指尖传来异常的温热。

他突然蹲下身,指着线圈接口处的焊点:“这里的银铜合金焊料纯度不够,在强磁场下会产生涡流损耗。”

他从口袋里掏出游标卡尺,“焊点厚度超标0.3毫米,正好是《龙跃》那篇《超导材料的界面效应》里标注的‘涡流临界值’。”

团队里最资深的老工程师皱起眉道:“我们用的是军工级焊料,纯度99.9%,怎么会……”

“问题不在纯度,在晶界结构。”

许阳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调出电子显微镜下的焊料照片,“你们的焊接温度控制在780c,比最优值高了20c,导致晶界出现微裂纹——这就是温度降不下来的原因。”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科研人员,道:“还有冷却管道的走向,完全违背了流体力学的‘最小阻力原则’,改成像‘龙骧号’引擎冷却系统那样的螺旋形,效率能提升40%。”

人群中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有人小声嘀咕:“这些细节在图纸上根本没标啊……”

还有人翻出《龙跃》期刊,对着许阳说的论文页面反复比对,脸上渐渐露出惊讶。

解决完技术问题,许阳突然站上临时搭建的高台,对着全场喊道:“还有个更重要的调整——‘人造太阳’的主反应堆,要从原定的1.2吉瓦扩容到3吉瓦,并且要把输电线路延长到西北五省,让第一度聚变电能,先点亮新疆的棉田、甘肃的风电场、青海的光伏基地!”

这话像颗炸雷,让喧闹的现场瞬间安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