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大国军工:重生1985,为国铸剑 > 第70章 又把一个重量级导弹大佬给震惊了

“报告!最大飞行高度米,上升阶段最大速度3.8马赫,末端速度4.8马赫……”

技术人员激动地汇报。

两枚遥测弹,数据都没有任何差异。

这在全国整个导弹跟火箭的研制历史上,都是不曾出现过的。

“落点位置呢?”

廖强急切地问道。

前面那枚距离目标位置74米,150米杀伤半径足够覆盖目标。

换上刘威铭说的3倍tNt威力的新式高爆炸药,杀伤半径更大,这点偏差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王立新等人也一脸急切地盯着汇报的人。

“48米!”

汇报的人深吸了一口气,他一开始听到数据,以为听错了,接连确认了三次才敢肯定。

这么一点误差,跟直接落在目标上,又有什么区别?

“多少?”

廖强的声音中带着破音。

这是之前他们想都不敢想的精度啊。

连重炮,在最大射程,都难以达到如此精度,所以才需要靠着火力覆盖对目标进行饱和打击。

“48米!”

汇报的人肯定地说道,“之前我以为听错了,连续三次跟落点区域确认。确实是48米!”

“你老实告诉我,你们打击精度(cEp)技术指标究竟是多少?不要再给我说150米!”

王立新黑着脸看着刘威铭跟赵秉璋等人。

619汇报的打击精度是圆周误差150米,比起苏联卖出去的飞毛腿b300米的圆周误差,已经提升了一倍。

可两发遥测弹的落点,让王立新觉得刘威铭没有说实话。

别到时候这小子又把精度更高的导弹给卖出去了。

他可不想给刘威铭擦屁股。

“呃~”

赵秉璋一脸尴尬,左顾右盼,最后看向刘威铭。

“唉~”

刘威铭叹了口气,“150米精度,是我们计划出口的。给陆军准备的自用型号是50米……”

“所以,这是两发不同技术的导弹?”

听到刘威铭的话,陈为民此刻彻底破防了。

什么时候导弹技术发展到他这个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了?

其他导弹型号,为了提升精度,耗费无数人力、物力。

现在东风-3的射程3000公里,打击精度却在1500~3000米,虽然携带核弹这点误差不算啥。

要是装常规弹头呢?

要是把这样的技术用到东风-3上面,3000公里的射程,偏差是不是就能降低到480米~780米之间?

提升至少3倍的精度啊!

用到大东风上面呢?

刘威铭这小子,太过分了。

有好技术居然都藏着掖着!

陈为民是真的不爽了。

“也不是,只是制导系统略有不同。第二发是捷联式双补偿惯性制导,第一发是简易惯性制导……出口的技术性能,肯定要削减的。”

刘威铭有些尴尬。

银河一号不可靠啊。

进行模拟的时候,给出的数据是140~172米之间,刘威铭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而自用型号,银河一号给出的数据是73~95米之间。

结果,两发精度实际上差不多。

第一发简易惯性制导的导弹,可以算是75米精度。

跟自用的精度差别不大,上面可就不容易同意出口了。

“什么是捷联式双补偿惯性制导?”

陈为民一脸好奇。

刘威铭向着周围看了看,附近都是大佬,倒也不会泄密。

“捷联式,就是直接把制导的惯性测量装置直接装在弹体上,不再需要使用常规惯性制导平台,能节省大量的空间;双补偿就是利用计算机对陀螺仪传感器的角速度跟角位移进行偏差补偿……”

刘威铭开口说道。

技术不复杂,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都属于比较先进的技术。

“这么说来,大东风可以用?”

“可以。”

刘威铭毫不犹豫地点头。

技术本来就是东风-3使用的,利用这样的技术,东风-3d的误差范围是4000公里射程450米!

“这种技术不能出口!”

王立新黑着脸看向刘威铭。

这小子太不让人省心了。

“领导,那是简易制导系统,78米的误差,是意外……实际上是圆周150米,在目标区域,落点范围最大可以达到300米啊!”

刘威铭急了。

不能卖,光靠陆军数量又少、价格又低的订单,怎么赚钱继续发展619?

这距离建立空间站跟月球基地还早呢。

起码,619得有钱能发射自己的卫星来积累技术才行啊。

错过了两伊战争,以后虽然也会有订单,可卖不了高价。

看看苏联人的飞毛腿,国际上卖了多少!

“就这样!你先跟我们回去!”

王立新直接拍板了。

“银河一号不靠谱啊!”

刘威铭只能再次感慨,哪怕是国内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给出了精确的计算模型,银河一号计算了二十多天,给出的理论数据居然比实际数据差这么多!

“或许是计算模型有问题?”

赵秉璋听到刘威铭咬牙切齿的低骂,小心地提醒刘威铭。

要知道,另外一台银河一号马上就要送来了。

“模型没问题!一定是银河一号的问题!”

刘威铭根本不相信模型的问题。

模型要是有问题,实际数据会比理论数据差很多的。

“行了,是不是银河一号的问题,你们回去自己解决。这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先跟我们回去见一个人。”

得!

躲是躲不过的。

当见到王立新口中的那个人时,刘威铭饶是已经做好了会在这个时代接触无数那些曾经只能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的大佬的心理准备,也是暗呼了一声好家伙!

眼前这位大佬,来头可不小。

跟钱老地位几乎等同的大佬!

林爽!

共和国早期洲际弹道导弹总设计师,退休前担任七机部副部长、固体导弹研制总负责人,分管电子计算机技术,测控技术,遥测、遥控、遥感技术,雷达技术,以及海防导弹武器系统等。

82年就离休,却退而不休,担任航天工业部科技委顾问。

如此大佬!

刘威铭如何不激动?

正是有这些大佬们的努力奋斗,才让那个全世界到处都是战乱的时代,整个亚洲地区稳得一批。

“林老,您好!”

“是你小子啊!咱们又见面了。”

让刘威铭没想到的是,林老居然认识他。

仿佛对自己记得他很惊讶的刘威铭的表现并不意外,林老接着开口:“现在应该毕业了吧?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呃,去年就毕业了。目前在619搞一些小项目。”

听到刘威铭说小项目,一旁的王立新嘴角又是一阵抽搐。

这小子简直不当人子!

中程空空导弹、中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地对地战术导弹,这些都是小项目?

“去年?你不是早几年就应该毕业了?”

林老一脸意外。

此刻,刘威铭脑海中浮现出了原主关于跟林老认识的经历。

当初原主本科即将毕业,还是七机部副部长,固体导弹研制总负责人的领导到国防科大考察,本科即将毕业的刘威铭被问理想时说想要研制出射程上万公里的固体导弹,被林老几个专业问题问懵了,也就是那次,刘威铭没有在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而是继续念研究生。

“多亏了当年您的提点,我才知道自己有多狂妄,后来就继续念了研究生,主攻固体燃料跟控制技术……”

刘威铭回答。

“不错!不错!”

“林老,何止是不错!这小子用红旗-3改地对地战术导弹,300公里射程,打出48米的精度!”

“多少?”

林老眼睛瞪圆,猛然站了起来!

“48米!整个改造过程只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前天刚进行遥测弹实验,两发采用不同制导技术,一发78米,一发48米……”

“真的?”

林老猛地往前跨了一步,整个人瞬间变得激动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