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回高考当状元 > 夜探五矿

重回高考当状元 夜探五矿

作者:道胜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5:47 来源:小说旗

屋子不大,一张单人床,一张做旧的写字桌,一盏老式角灯。书架上堆着一摞发黄的《电子工程原理》、《高等数学》《信号分析与噪声控制》。

马翔坐在书桌前,双手交叉撑着额头,眼神落在桌上的那一张白纸上,纸上只写了几个公式——

但笔早已停了十分钟。

他原本是个“公式成瘾者”——那个年轻时会在地砖上用粉笔推导公式,在食堂排队时脑子里背微分变换的人。

可现在,他看着那几个代表量子纠缠概率模型的符号,忽然觉得——它们没有任何意义。

他轻轻转头,窗外的阳光透过老窗帘照进来,落在茶杯上。茶已经冷了。

桌角那只被儿子马星遥“翻出来”的旧表盒,现在空了。

手表在儿子手上。

而他,仿佛也把“参与感”一并交出去了。

马星遥最近常来他这儿,有时候讨论Ω的理论模型,有时候只是沉默地坐着看书。

关系,好了不少。

他甚至愿意在他面前讨论以前从未说过的那段“失败启动”。

可每当话题深入,马翔总是刻意岔开话头。

不是怕,是不愿再往回翻那页。

“我不想再下井了。”

“我不想再碰那台机器。”

是的。

他承认了自己变了。

他曾经是桐山矿技术科最顶尖的工程师,三维绘图、控制模拟、设备调参,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正是那场Ω预启动失败,让他明白:这个世界,有些问题,不是“算清楚”就能解决的。

有些变量,是情绪。

有些干扰,是命运。

有些误差,是人性的不可控。

那天系统启动失败,陈正失踪,墨镜男石尽失联,王江海冷处理。

而他,站在井边,看着那台沉默的设备,忽然就把自己“从方程里剥离了出去”。

“我是变量,不是解法。”

妻子调去省城后,两人联系渐少。没有大吵,没有离婚,没有彼此责怪。

只是某天他忽然觉得:她说的那些“远方”“调任”“新岗位”,都与他无关了。

他甚至连电话都懒得打。

不是不爱,是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活信号”关掉了。

活着,像个程序里的“死循环”。

可儿子最近的靠近,确实让他心里那团“旧代码”微微亮了一下。

星遥在谈论时眼中有光,嘴里说着他年轻时也热衷的“多宇宙”“观测者效应”“时间缝隙干预模型”。

他们甚至一起,重新推了一版更简单的Ω干涉模拟图。

一度,他觉得,也许我能再参与一点。

可——

当星遥问他:

“爸,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进井,重启试试?”

他却下意识地说了句冷淡的话:

“你们年纪轻,去就是了,我就……在这儿等你消息。”

说完这句话,他愣了很久。

不是因为自己真的“不支持”。

是他突然发现——他再也不是那个“随时能下井的人”了。

他害怕。

不是害怕出事,是害怕被命运再次证明:他已经不属于那个“在系统中扮演角色”的世界了。

他就像一个老工程师,看着车间换了新设备,操作系统变成图形化,年轻人用快捷键搞定过去他写半天的命令。

而他,连“插手”的**都没有了。

他已经接受了:他是“一个孤独者”。

不是被抛弃的,是主动从复杂中退出的。

他看着阳光照在地板上,慢慢地站起身,走向厨房,准备烧水泡茶。

途中,他的脚边踢到一样东西——是那块被他随手丢弃的Ω图标资料袋。

他弯腰捡起,拍了拍灰,放进抽屉。

嘴里轻声说:

“你们想继续就继续吧……我……就不添乱了。”

“我只想安静生活。”

他的声音很轻。

但语气里藏着一丝理工男才懂的微妙:

明明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却选择留在身后,安安静静,看世界转动。

不再去干预,不再去参与。

只是想,过一个不用算、也不用补偿的简单人生。

那是退吗?

或许是。

但也是一种“自我校准”后的坦然。

他经历过坍塌,所以只想待在稳定区域。

不代表不关心。只是——不再亲自下场。

那杯茶开始沸腾,

而他,坐在角落的藤椅上,轻轻抿了一口。

系统、信号、少年、未来……就交给他们去算吧。

我,马翔,愿意做这段程序的注释,而不再是主线了。

陈正的存在,是一种“缓慢消失”。

不是被遗忘,而是被时间与系统“悄悄转码”。

他曾经是桐山矿技术科的主设备工程师,也许不像马翔那样钻进公式的深处,但他在团队里,是那个“用文字与人解释逻辑的人”。

他懂图纸,也懂人心。懂得电压与负荷,也懂得“人有时候才是系统里最不稳定的电阻”。

可他从没想过,自己会在一次Ω的“预启动”中,被从物理世界里剥离。

像被程序“注释掉”的那一行指令。

他记得那一刻。

1998年12月6日,下午3:42。

主控舱刚输入完同步信号,他最后确认了回路接地和冷却反馈的延迟时差。

他低声念了一句:“完美了。”

可是完美之后的那一瞬,系统没有回应。

设备突然安静得不像机械,而像是“陷入了沉默思考”。

然后,是一阵微妙到几乎不可察觉的“轻微内收感”——就像整个空气压缩了一厘米。

他还来不及回头,世界像水面破开一圈漩涡——他滑了进去。

没有疼痛。没有撞击。也没有光。

他从没死。

但也再没活在人们的视线里。

他成了系统判定的“非物理观测者态”,也就是:以量子态形式存在的低干扰观察点。

他还在这个世界,只不过,像是一个调低透明度的幽灵。

他看到这一切:儿子、妻子、他们的人间

这三年多来,他不能说话,不能接触,但可以“看到”——在一定频率窗口内,他能“看见”自己的妻子、儿子、房间的茶杯、水壶被拿起的轨迹。

他看着妻子在东关市场摆摊,穿着褪色的毛衣,把辣椒一串串挂起来,和客人讲价时眼里没了笑,却从不耽误每天早上做热饭。

他也看着儿子陈树,每天在家拆设备、拼线路、焊接元件,做他曾经最熟悉不过的事。

可他心里却从未那么难过。

因为他知道,儿子不是在“搞发明”。

儿子是在找他。

从一开始那种“只是想听听爸爸留下的机器还能不能响”,到后来陈树对着监听仪器发出的一句句:

“爸,你到底在哪?”

“你听得见吗?我试过200种频率了,您以前说高频回波要调电容……是这样吗?”

陈正一次也没能回答。

他看见一切,懂得一切,却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他只能做一件事:

祈祷。

他从未信神。

他是工程师。

可自从变成观测者后,他每天做的最稳定的“行为”,就是三次——祈祷。

没有对象,也没有言语。

只是用他现在存在的方式,在清晨、午后、夜深各一次,对着虚空“意念祈愿”——希望有人帮他把儿子拉回来。

不是“拉回来不要冒险”,

而是“拉回来别让他一个人一直找下去”。

有时候,他看到陈树深夜趴在桌上睡着,焊丝还没拔掉,电烙铁旁边还亮着指示灯。

他在频率维度里哭了。

可他没有眼泪。也没有声音。

他只是轻轻地“接通”了附近所有可能的电磁波:

“只要你们能听见……谁都好……告诉他,我还在。”

他不是那种科学家里“冷静至上”的典范。

他是那种会给设备贴便利贴、会给配线命名“温柔1号”“倔强2号”的工程师。

他信理论,也信情感。

他现在什么都无法触碰,却比任何人都更想抱一抱自己的孩子,告诉他:爸爸不是不见了,是卡在了错误的信号里。

他也试过“发送信号”。

用自己残存的频率,在Ω主控设备启动前短暂的“反馈窗口”里制造一次轻微干扰。

可那干扰太小,被系统误判为“矿井背景噪声”。

只有陈树,一次无意间调频调到了那个点。

他说了一句:“咦?像极了我爸以前调通线路时,耳机会有的‘咔哒’声。”

陈正听到这句话时,频率震荡了3秒——那是他激动的极限表达。

三年多。

三年,一天三次祈祷,就是超过三千次无回应的“无声祈求”。

他没有放弃。

因为他相信——儿子会找到他。

不是靠喊,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他那双手、那颗倔强得像他年轻时一样的心。

他只希望等他再“被激活”的那一刻——

“陈树,你能记得你爸不是不告而别。

你爸,是在系统里,被困成了‘看你成长’的幽灵。”

这,就是陈正。

一个有文科气质的工程师,一个“懂得表达、却失去声音”的父亲,一个无法行动的观测者。

但他,从没缺席。

只是被命运调到了“最远、最心疼、也最沉默的位置”。

频率维度里,没有风,

但他的“意念”,一遍遍穿过矿区的天线。

只为那一刻,能被儿子捕捉到。

2002年4月8日凌晨2:40·五矿至市区旧路段。

陈树、马星遥、乔伊和胡静四人从五矿后墙翻出,一口气跑了十多分钟,直到脚底像灌了铅,胸腔仿佛着了火,才在一块乱石堆后停下来。

他们去五矿查看那本《忏悔录》的下落,被废彪发现之后,赶紧往回跑。

月亮斜挂天边,乌云飘得很快,风割脸一样刮过来。

他们踏着的是一条早已废弃的运输道路——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煤车支线公路,地面坑洼,草从裂缝里长出来,一簇簇像鞭子抽打脚踝。

周围没有灯,没有人家,只有风的呼啸和偶尔一声不知名鸟兽的叫声,在黑暗中传来,让人毛骨悚然。

陈树扶着膝盖喘着气:“这地儿跟鬼片拍摄现场一样……”

马星遥看了看那块锈迹斑斑的旧指示牌,上面写着:

“铜山旧矿·10.6 km→”

下面的木头被风吹得裂开,一只死乌鸦挂在钢钉上,风一吹“咯啦咯啦”作响。

乔伊坐在一块石头上,手攥着吊坠,喉咙干得说不出话。

胡静把外套脱下来披在乔伊肩上,声音也有些哑了:

“这路……没车,连个狗都不走。”

陈树咽了口唾沫,摸了摸裤兜,翻出一块几天前学校小卖部买的“草莓奶糖”。

他看着四人,无奈笑了笑:

“分了吧,这是我们所有的干粮了。”

四人蹲在石堆边,风吹得乱发贴脸,也没人说话。

再往前走一段,路边出现了一小片树林。

林子不大,却遮天蔽月,一入林,风就小了,空气变得潮湿,地上是一层厚厚的落叶和腐枝。

陈树忽然嗅了嗅,惊讶地说:“你们有没有闻到一股……甜味?”

乔伊顿了顿,也侧耳:

“有点像……野果的气味。”

胡静半信半疑:“不会吧,这季节……”

马星遥忽然指了指前方一株灌木:“那上头……是桑葚吗?”

四人立刻凑近,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真的看见了——枝头挂着一串串深紫色的桑葚,熟得发黑,隐隐泛出甜香。

乔伊眼睛一亮:“是真的。”

胡静笑了:“太离谱了吧?逃命还能遇到桑葚救命?”

陈树直接一把抓了一串,塞进嘴里:

“……酸的!但甜!”

几人一拥而上,顾不上什么讲究了,直接从枝头摘下一些,分着吃。

每人不过三五口,却像喝了热汤,整个人都回过神来。

胡静坐在草地上,抹了抹嘴角:“我十年没吃过这种野地果子了,小时候我们家旁边也有一棵,每年这个时候,我爸会带我摘。”

说完这句,她忽然哽住了。

陈树安静地坐在她身边,没说话,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她肩膀。

四人靠着树干坐下,身上是落叶,脚下是泥,脸上是汗和灰。

可那一刻,他们从没有过的安全感——

不是环境安全,而是:他们已经逃了出来,靠自己的力量,靠彼此的配合,靠未知之人的引导。

乔伊看着头顶的星空,忽然说了一句:

“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Ω-624……我们可能就是按部就班,写作业、上大学、毕业、上班,像所有人那样。”

马星遥:“但我们不是‘所有人’。”

陈树:“我们是‘变量’。”

胡静笑了:“你们现在说话,跟科学家似的。”

乔伊侧头看了她,眼神柔下来:“你不是变量?你带我们走出了很多次困境。”

胡静摇头:“我早过了变量的年纪了。”

陈树反驳:“你是隐藏变量,系统还没完全识别。”

他们笑了。

不是放肆的笑,是风中带一点烟灰味的、疲惫后的默契一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