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回高考当状元 > 天命人归来

重回高考当状元 天命人归来

作者:道胜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5:47 来源:小说旗

临近寒假,商厦里顾客渐多,挂满了红灯笼和“迎春纳福”的横幅,音响里播放着李克勤的《红日》,一遍又一遍: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

王昭背着书包,穿着高领毛衣,刚从对面书店出来,手里还夹着一份报纸。她时不时会来桐林看看她爸,有时候是来蹭顿饭,有时候就是纯粹闲逛。

她没特意约谁,但也不是不期待谁能“恰好在”。

拐过自动扶梯拐角,她刚好撞上胡静。

胡静手里提着一个保温袋,脸上是她一贯带点亲和的微笑,“王昭?”

王昭停住,点了点头:“胡姐。”

胡静微笑着:“怎么,又来找你爸?”

“嗯,顺便买点书。”她下意识地扬了扬手里的《青年文摘》。

胡静看着她,像是随意又像是铺了路地问了一句:“听说你们寒假还有活动?再去三号井?”

王昭眉头轻轻动了动:“嗯……目前还在筹备。”

王昭没有再说话,她知道胡静担忧的是马星要,可三号井的经历,让她顿悟很多。

她握着那本《青年文摘》,书角卷了,她都没察觉。

她没有再把“马星遥”三个字,当成一种执念。

可是此刻,她却觉得心口有一点点闷。

不是难过,而是被人替她说了“她自己都没敢承认的东西”。

她看着胡静离开,又站了一会儿。

《红日》又响起——

“不认命哪可叫做输得起……”

从桐林商厦出来,乔伊独自一人到附近的街心公园散步。

前方几位老大爷摆着几张八卦摊位,有的人在摸骨,有的人在算紫微,还有一个人,头发花白,脸上有道伤疤,正用签筒给一个小男孩摇签。

乔伊从来不信这些。

她是学理科的,从量子入手,全靠逻辑、计算与意志。

可今天,她站在那儿,居然第一次对那堆写着“吉凶福祸”的竹签——生出了一种朦胧的兴趣。

就像是:“你都可以接受自己是‘穿越来的’,为什么不能接受命运可能写在竹签上?”

她走过去,坐下。

老先生打量了她一眼,没问名字,只淡淡道:

“一人三签,心中想事,不许说,摇吧。”

乔伊双手合十,闭眼,缓缓摇动签筒。

第一签,掉出来是:

“困龙得水,蜇蛇出山。”

第二签:

“似火如灰,迷云未散。”

第三签:

“归位需等,一线藏机。”

老者眉头微皱,缓缓说道:

“姑娘,你心不在此地,脚也未落地。”

乔伊轻声一笑:“你怎么知道?”

老者看着她的眼睛,缓缓说:“天命说归。”

这一句话,像一道闪电,把她劈得心口发烫。

乔伊盯着那老者良久,终究什么也没说。她站起身,将那三支签揣进口袋。

她低声说了一句:

“谢谢。”

走出两步,她忽然转头问:

“你真信这玩意?”

老者看着她,眼神清亮:

“信不信没关系……有些事你信了,也不能躲过去,不信,也不见得就能赢。”

乔伊怔住。

傍晚的风,穿过砖红色的亭子和斑驳的石椅,带着点旧城特有的尘土气味,又有点像是离别前,命运温柔地拍了拍她的肩膀。

乔伊站在公园南角的木栅栏边,低头看着一地翻滚的飞絮,不知道是柳,是槐,还是从哪个拆迁的老房子飘下来的石灰尘——反正,就是那些“轻飘飘的、不属于任何一个枝头”的东西。

她没走远,也没回家。

再走几步,就是各种小吃摊——酸汤面、凉皮、锅贴,还有她最喜欢的炒西红柿鸡蛋,饭后再来一杯冰绿豆汤。以前,考完试的下午,她总喜欢来这里散心。

就在这时,广场中间那个老大爷队伍又开始放音乐了——用他们一直用的老音响,那个上面写着“桐林舞蹈队”的小贴纸还在,扬声器稍微破音,但旋律依旧清晰。

《浪漫樱花》——那个曾经伴她走过整个高三的清晨动感舞曲,像信号一样,准时在六点半响起,叫醒梦中的她,让她刷牙、跑操、做题、战斗。

那时候,这首歌是她的战鼓,是她的节拍,是她奋斗的背景音乐。

可此时此刻,乔伊站在飞絮中,忽然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响起——

却不是想跳起来,也不是热血澎湃。

而是,鼻子发酸,眼圈发涩。

她低头看着自己脚下那串小砖石缝隙中长出的顽强小草,忽然喃喃:

“这一切都是命运?”

“那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风吹得她头发微乱,她抬头看了一眼飞絮密布的晚霞,拍了拍裤脚,像从音乐里回过神来。

《浪漫樱花》的节奏也刚好进入尾声。

舞台中央的大妈用手背擦了擦额头,冲台下的另一排阿姨笑着说:“今天跳得有点累,但跳得值。”

乔伊苦笑:“值不值不是跳出来的,是坚持完才知道。”

她缓缓转身,沿着反方向的小路走去。

空气里还残留着烟花的硝味,街道灯光橘黄模糊,风带着些许凉意,从她袖口灌入。

乔伊坐在一栋老电影院前的台阶上,身边是一罐刚从便利店买的啤酒。她拧开拉环的一瞬间,“啪”的一声轻响,在耳边炸得格外清脆——就像一个“命运已定”的提醒音。

她平常不喝酒,最多陪刘小利碰两口汽水。

可今天,她实在是说不清这胸口的压着的那口气,到底是委屈、失落,还是一种来自深处的“不甘”。

她抿了一口——

苦的。

“比任何考试都苦。”

她轻轻摇晃着易拉罐,头靠着墙壁,望着对面漆黑的影院招牌。

那招牌上“明星剧场”四个字,早已掉了两个,只剩“星…场”。

她突然觉得,这四个字有些讽刺:“你是星星,却在一个错的场。”

她又喝了一口,还是苦。

她想起《浪漫樱花》的旋律,想起她们组团下井的那个冬夜,想起陈树用焊枪修设备的样子,想起胡静深夜给她送饭时说的那句:“你不是来适应命运的,你是来打碎它的。”

她忽然苦笑了一下:“可它太大了。”

“我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但它还是能从某个角度,把我‘调剂’走。”

她把易拉罐放在脚边,低声问自己:“乔伊,你还想回2021吗?”

风吹过,罐子滚了一下,发出一声空洞的撞击声。

她闭上眼睛,心里却忽然浮现一句:“不是回不去,而是——你现在在哪儿都不完整。”

落日的光照在西门外那排欧式别墅群上,石砖铺地、铁艺花栏、带落地窗的起居室,就像《安居周刊》封面上的那种“中产梦幻家园”。

刘小利的家,位于最里面那栋。

不算张扬,但一看就知道——不缺钱,也不缺人情世故。

玄关里摆着一排精致的礼品盒,有金酒、有茶、有刚送来的进口巧克力,几张拜年卡片上写着“刘总”“夫人”“小少爷”,字体工整,情分十足。

刘小利踢掉鞋,没吭声,母亲坐在钢琴边练音,父亲在书房接电话,语气里都是“市场部”“开发区”“批文审批”这种大人世界的字眼。

佣人把大衣挂好:“小少爷,晚饭一会儿就好。”

他点点头,没往饭厅走,而是直接上了二楼,钻进自己那间大得像样板房的卧室。

屋里有电脑,有cd机,有滑板和全套音响系统,连床头灯都是他自己选的赛车造型。

但他坐在床上,忽然觉得这一切都离自己很远。

他想到那个十年后,自己住在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的画面。

磁带机老旧,左喇叭炸音,泡面是五块钱五包的促销款,电脑是别人扔的老货。

窗户小,桌子窄,椅子不平。

他那时还在听音乐,嘴角笑着。

但此刻的他,却忽然笑不出来。

他从来没怀疑过父母的能力,也不曾质疑自己眼前的生活。

可那个未来,像是某种命运的提醒:你现在有的,全都不是你自己的。

他低头,看着自己穿的定制校服,忽然心底冒出一句:

“我不是‘刘校长的儿子’以后也能当‘刘总’。”

“我可能……什么都不是。”

他不是没用功,只是没把“未来”想得那么清楚过。

他一直以为:

“我成绩不拔尖,但人缘好、点子多、气氛组长、嘴甜懂事……这社会走两步,难不倒我。”

可是Ω系统给他看见了一个版本的自己——

一个“看起来还挺乐观”的失败者。

一个被世界温柔抛弃后,还努力自我安慰的人。

他怕了。

不是怕穷,是怕自己到那时,已经没力气说一句“不该是这样”的话了。

楼下响起母亲的喊声:“小利,吃饭啦——”

他答了一声,没立刻动。

他坐在床边,望着窗外华灯初上,嘴里小声说了一句:

“我得干点什么了。”

他不知道什么是“逆转命运”。

但他清楚,不能让自己从一间这么大的房间,跌到一个只够转身的角落,而连原因都说不清楚。

他站起身,拉开书桌抽屉,取出那本厚厚的“项目记录册”。

上面写着六个人的名字,一页页,是他们一起写下的三号井计划草稿。

他在末页空白处写了一行字:

“我不想成为未来那个‘还笑得出来’的我。”

“我想现在,就干点什么。”

春节临近,整个铜山都带着一股子“要热闹起来”的劲儿。街边贴了新春对联,红得发亮;小喇叭循环播着《恭喜发财》,音质劣得发糊,但没人在意。

东关市场尤其热闹——卖对联的、卖瓜子的、卖鞭炮的、卖糖果干果熟食凉菜的,摊位一条挨着一条,人声鼎沸,像开锅一样热气腾腾。

陈树站在摊子后面,戴着灰围巾,帮妈妈分装蜜枣。

摊子是木头的,铺着防油布,前面挂着“腊味特价年货大集”手写纸牌。

他手法利落,没叫苦,动作比以往都利索多了。

他的妈妈一边理货一边看着他,嘴里带着淡淡的感慨:

“哎……又快过年了。你爸要还在家里就好了……”

陈树听了,手里动作顿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平静。

他没有抬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他妈并不知道——他早就知道,陈正还活着。

而且还知道,十年后他会出现在另一个城市,娶了别人,有了新的家,新的儿子,新的生活。

他甚至知道,那个曾在系统影像里看起来“模糊的父亲”,其实在他小时候最后一次摸他头发时,眼里已经带着逃离的光。

但他没说。

他不忍,也不敢。

“如果告诉她,以后她最念念不忘的丈夫,其实有了别的女人,她还会说‘要是你爸在就好了’吗?”

他不知道。

他也不愿试。

于是他转移话题,跟妈妈说:

“妈,我下午再去批点山楂片回来,去年那批卖得快。”

他妈妈抬头看他一眼,点点头,笑着说:

“最近你挺安静的哈。”

“以前不是老在家捣鼓无线电、拆那些什么旧收音机嘛,搞得屋里像个电工房。”

“这阵子倒好,天天帮我守摊,也不折腾那些了。”

“是……成熟啦?”

陈树笑了笑,没说话。

他不是不玩那些了,只是——他已经从“感兴趣”变成了“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过去他以为,父亲留下的只是谜题,是技术,是电磁波,是某种隐喻式的断联。

现在他明白,那是一个更大的系统——

连接了亲情、失落、背叛、还有无法言说的未来。

他的监听设备仍在,只是静静躺在书桌底下。

他没有放弃,只是开始思考:

“当你知道了太多真相,你会不会还想回到当初那个只会捣鼓天线的自己?”

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但他至少可以在东关市场的喧闹中,短暂地“做回一个普通儿子”。

他妈妈突然递来一块山楂糖:“拿去含着,嘴这么紧,别是谈恋爱了?”

陈树咳了一声:“哪儿跟哪儿啊。”

她笑了笑:“那你是不是——有啥计划?”

他抬头看了一眼人来人往的市场,空气里混着腊肉香和过年烟火味,眼神一如往日,却更坚定:

“嗯,有点计划。”

“年后……我可能要再去一次三号井。”

他妈妈一愣,随口说:“又是学校的什么比赛?”

他轻声笑了笑:

“就当是吧。”

年味很浓,喧闹不断,

可陈树知道——

今年的年,自己是真的“长了一岁”。

不是因为到了十八岁,而是因为他开始懂得,有些事不是修好了就通电,有些人,不说也得原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