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回高考当状元 > 录取(二)

重回高考当状元 录取(二)

作者:道胜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5:47 来源:小说旗

王昭得知马星遥的选择时,嘴角仿佛挂上整整一个夏天都卸不掉的笑意。

她在寝室偷偷写下日记:

“有人说,高中恋爱不靠谱,考完各奔东西。可我俩都没奔。”

她选择桐山大学一方面是因为成绩,一方面是因为——“她其实从来没想过离开。”

“有的人是逃离故乡,有的人是在故乡等你回来。”

他们没有海誓山盟,也没有定情信物,甚至连牵手都很少,但她知道——

“他们的默契,是选志愿时写下同一个邮政编码。”

张芳·北津大学·哲学系。

张芳在收拾行李前,特意重新翻了那本旧笔记本,第一页写着:

“初一:我想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她抚摸这行字,半晌,轻声一笑:

“结果我用了十年,在跟‘第一’这个词较劲。”

她确实考进了北津哲学系,得偿所愿。可她现在不再纠结“为什么非要第一”,而是开始认真思考:

“我想赢的,到底是谁?”

“如果系统能控制高考、专业、身份,那么……我的思想,是不是最后一个‘自由变量’?”

哲学,从来不解决问题,它只是帮人承认问题的存在。

她准备好了,用四年去思考这个命题。

刘杰把一摞高校联系单拍在饭桌上:“我认识的校长比你买过的唱片还多,你偏要选职院?”

刘小利一边嚼牛肉干一边笑:“爸,我也认识不少好女孩,但我就喜欢王昭。”

刘杰气得拍桌:“她也没说喜欢你啊!”

刘小利耸耸肩:“她没说不喜欢。”

他根本不在意所谓“高低贵贱”,也不管别人说铜职是“二本边缘”。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需要名校包装我,我会让人记住我的镜头。”

他准备专心拍纪录片——拍下他们七个人的故事。

名字他都想好了:《回不去的时间,和我们还在的自己》。

录取通知书只是结果,真正改变的是——他们看待“前路”的方式。

不是为了搏一个牌子,不是为了赢一次排名,而是——“为自己的方向做出承诺。”

他们都知道,Ω还没结束。废彪可能在暗处,系统可能随时再动手。

但这一刻,他们不再逃不掉,也不再一味追。

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脚,把轨迹走成主线。”

烈日灼烤着地面,树上的蝉鸣一阵紧过一阵,像是有人在耳边一遍遍喊着“时间不等人”。

乔伊坐在院子里一棵枣树下,手里拿着那封火红色的录取通知书,眼神却迷离地看向天边,像在看着一个根本无法抵达的地方。

通知书上,印着字正腔圆的行文:

“青华大学·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

“请于2003年9月12日准时报到。”

她看着“基础医学”这四个字,手指不自觉地收紧。

她不是不知道青华的分量,那是整个国家最高学府之一,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金钥匙。

可偏偏——“她不想学医学。”

她不喜欢面对尸体,不喜欢看血,更不喜欢看着一个人从生到死,而你无能为力。

她不想成为一个医生——即便这个职业伟大、受人尊敬。

她也知道,这不是逃避,而是——这不是她的轨道。

她应该是研究量子纠缠的人,应该在洁净的实验室里调试设备、编译系统,探索时空的另一端——

而不是穿白大褂,面对一个个破碎的肉身。

医学,是她的第二志愿,是被调剂的,是系统留给她的一个“名义上的成功”。

但她知道:“如果我踏进青华医学院的校门,那我也许真的,永远回不到2021了。”

相较于乔伊的迷惘,乔磊却是满心喜悦。

他不懂轨道,也不懂什么量子观测,但他懂现实。他觉得:

“能上青华,能学医,将来铁饭碗、好工作、体面人生——这就是最好的人生路线。”

他甚至为乔伊准备好了入学所需的一切:

新拉杆箱;全套床上用品;青华大学定制文件袋;

医学生实习用的听诊器和白大褂(说是“提前适应”)。

他站在院门口,一脸满足地看着乔伊:“小伊,你爸妈知道你被青华录取得高兴疯了吧?等你去了,我也得去看看你那个校园,听说图书馆像个皇宫。”

“咱们桐山多少人羡慕你啊。你啊,命是真好。”

乔伊没有接话,只是看着那听诊器的光面发了会儿呆。

她没说破,没说她其实不是“命好”,而是和整个系统斗了三百多个昼夜。

她不是被奖赏了一个未来,而是被扔到了一个看似美好、实则偏离的替代轨道。

她每天都在问自己:“我要走这条‘被安排好’的人生,还是孤注一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轨道?”

“如果我去了青华,是不是就意味着:我承认了系统给我的‘新轨迹’?”

“那我还能不能算乔伊,还是就此成为‘另一个人’?”

她抬头望天,阳光从树叶缝隙漏下来,有些刺眼,但也有些——清醒。

她忽然觉得:

“也许,去一趟青华看看,也未尝不是一种‘临界测试’。”

她得亲眼确认,那个地方,是不是属于她。

是不是“通往归位”的一扇门,还是一条彻底封死的断轨。

蝉声一波接一波,热浪席卷着桐山的大街小巷。白天,柏油马路泛起虚影;晚上,屋顶像烤炉,连晚风都带着干热。

街头巷尾、报纸广播都在谈高考志愿与大学新生活。东关市场的人流、桐林商厦的空调、桐山大学门口新生咨询处,全都透出一种城市与年轻人一起进入下一阶段的躁动气氛。

可乔伊他们六人,却安静得像六座被热浪掩埋的冰山。

张芳窝在书店阅览室,看的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她不是看不懂,而是看着那些“此在”“虚无”“未完成性”,忽然觉得非常贴切。

“我考上了北津大学哲学系,这明明是我想要的。”

“可我却从未像现在这样,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只是系统跑偏后,凑合的‘哲学变量’。”

王昭把录取通知书贴在日记本首页,却迟迟写不下去一句话。

她每天在桐林商厦帮父亲理账,看着一堆进出货单,感到无比失重。

“我也算是留在桐山,也有大学可上,也有未来可走。”

“可我从来没想过:如果废彪随时能更改现实,那我的人生,还能算‘自己的’吗?”

乔伊坐在东关公园水泥亭的长椅上,指尖划过吊坠的金属边角,脑中闪过的是2002年8月的那一幕幕:

他们下井探查三号矿;

他们组团假扮商人骗废彪上山;

他们翻电站、斗混混、营救矿工……

那时候,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有热血、有意志、有行动,就能打败系统。”

可一年过去了,他们才懂:“有时候,不是你没拼尽全力,而是系统已经把你的路径提前算进了干扰选项里。”

“你以为你在挣脱,它以为你在自证。”

这一整月,他们没一起聚过一次。没有聚会,没有“暑期计划”,甚至连“再去东关吃一顿老妈菜”的愿望也没人提起。

他们不是不想联系,而是都不愿意在对方面前承认自己这一阶段的“无力”。

刘小利窝在职院旁的宿舍楼,一边录Vlog一边说:

“有人以为我堕落了,其实不是。”

“我只是在等……等一个我能再次发力的点。”

“不然我怕,我只是螳臂当车,最后连勇气也被压成纸。”

他们都在想同一件事:

“一年时间,从山顶跌到山底。”

不是因为成绩,不是因为没上心仪大学,而是那种被操纵、挣扎无效、努力也无法确保自我轨道保留的深层焦虑。

乔伊独自在小院里写下:

“不是怕失败,是怕一切的‘成功’,只是别人计划好的替代品。”

她抬头望向天空,天还是那么蓝,但她感觉:

“我们不在原来的‘轨道蓝图’上了。”

“我们是被调剂、被偏离、被改写的那批人。”

这个地方没有白昼,也没有黑夜。没有风声、没有尘埃,只有微微浮动的光屏,以及那些一帧一帧、不断叠加的现实画面。

陈正,在这里,待了整整四年。他早已忘了自己是被卷入“Ω-预启动失败”而进入的“观察者态”。也不再执着于什么时候能“回归肉身”。

他曾以为自己是被放逐的科学家,是系统的弃子,是被命运错过的父亲。

但这四年来,他看见了他的儿子——陈树。

他看着那个孩子从初三进入高中,带着一点点怯意和倔强。

看着他偷偷摆弄无线接收设备,从失败中爬起来,又自己焊接“树一号”,每一次信号接通都像在跟父亲打招呼。

他看着陈树跌进三号井,看见他身上沾着灰、眼里带着光。

看见他坐在小摊边上,被汗湿的头发黏在额头上,一边喝绿豆汤,一边笑着说:

“等我修好它,爸可能就能听见我了。”

陈正那一刻泪如雨下。

他在光屏前,想去拍他的肩、说一句“我在这呢”,却做不到。

他不信神,也从没祈祷过。可当他发现,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见”——

他便开始,在“没有时钟”的空间里,自己定下时间。用想象划出一日三刻,去祈祷。

每天第一次祈祷:

为我的儿子,陈树。

愿他健康,愿他平安。愿他知道,无论他信号发多远,我一直都在“频道里”。

第二次祈祷:

为那群孩子们。

乔伊、王昭、张芳、马星遥、刘小利,还有我的儿子。愿他们走出这个被篡改的轨道,不为复仇,只为归位。

第三次祈祷:

为这个世界。

哪怕它被系统干预、被废彪污染,哪怕命运像个转盘,也愿它能在某一刻,回到善良、回到清明。

“我希望,神能听到。”

他不知道这算不算荒唐:一个物理工程师,在量子塌缩结构之外,选择向“神”低头祷告。

可他别无选择。他只知道:

“如果我说的每一句话,哪怕只被听到一句,哪怕只是带来一秒钟的‘正常轨道’,那我这一生就没白做这个父亲。”

“因为我儿子,不是来拯救世界的,他只是——想找回我。”

而现在,他宁愿自己再也不回来,也要用自己被困的状态,去撑起他们脚下的一道“概率偏移屏障”。

让系统的干预,晚来一秒。

他合上手掌,闭上眼:“神啊,如果你真在,就把他们的路,护得平稳一点。”

“让我儿子,走完他要走的这条光路。”

“哪怕我一辈子……都看不到尽头。”

天色微暗,室内灯光却温暖得像是旧时的炊烟。一张八人大圆桌上,摆着几盘朴素却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青椒炒蛋、番茄炖牛腩、蒜蓉空心菜、一锅干锅花菜,还特意熬了一碗莲子百合银耳汤。

这些年里,王江海请过太多次客——商业宴请、地产启动、煤矿投产、青华学子回乡演讲……

可这一次,他谁都没请。

只有他和王昭,父女两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饭桌前。

这半年多来,王江海的变化肉眼可见。他的头发明显白了,胡渣常常不剃,西装穿得不那么挺了,办公室也从桐林商厦顶楼搬回了家。

那些合作伙伴的名片不再日日翻阅,那些应酬局也一个个婉拒。

曾经,他引以为傲的商业帝国,经历了李棍的反骨、废彪的讹诈、沈飞的背刺——连他引以为豪的信任体系也如泡影。

他开始问自己:

“这几十年奔波忙碌,赚了几个亿,到头来连一顿真正心安的饭,都没几次。”

“到底图个啥?”

他想不明白。直到那天女儿王昭拿着桐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回来,嘴角噙着笑,一句“爸,我被录取了”,把他一口闷在胸口的“旧世界”轻轻点碎。

“她还在我身边,这就够了。”

王昭走进厨房时,看到父亲围着围裙,正在炒花菜,手法有些笨拙,锅铲敲得叮叮响。

她愣了一下:“爸,你怎么……”

王江海头也不抬:“我手艺虽然不咋地,但炒个菜,还能看得过去。”

王昭想笑,却忽然红了眼眶。

这不是她认识的那个王江海——那个挥着保时捷钥匙、在签约酒会上用酒倒满别人杯子的“王总”。

这个人,像是她小时候在幼儿园门口接她放学的爸爸,穿着短袖,蹲着给她系鞋带,问她今天有没有被人欺负。

晚饭开始时,王江海没有举杯敬酒、没有吹牛寒暄,只是坐下、咳了一下,然后说:

“庆祝女儿升级大学生。”

“爸……没别的本事了,就下厨房做了几道菜。”

王昭哽了一下,点头:“好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