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沐雨荷风 > 第46章 潇湘书院

沐雨荷风 第46章 潇湘书院

作者:慧莲梦荷33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3 23:45:20 来源:小说旗

霜降的风裹着银杏的黄,漫进诗滢轩时,沐荷正将一轴新裱的《荷梅同春图》挂在墙上。画中潇湘竹影婆娑,荷叶与梅枝在水墨里纠缠,像把两世的牵挂都浸在了烟雨里。临风从邮差手里接过个木匣,桐木的香气混着旧纸的味漫出来,匣盖上刻着“潇湘书院”四个字,笔锋苍劲,竟与《凰赋》手稿上的“凤”字有三分神似。

“是岳麓山下的老书院寄来的。”他解开匣上的蓝布绳,里面露出套线装的《潇湘诗韵》,书页边缘的虫蛀小孔里,还卡着半片干枯的竹叶,“附信说,这是当年璞玉在书院讲学时留下的孤本,扉页有碧玉补的插画,找了百年,终于要物归原主。”

沐荷的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忽然触到处凸起的纹路,翻开才发现是片压平的荷花标本,花瓣的脉络与她腕间玉镯的裂痕完全重合。插画里的潇湘书院藏在竹林深处,飞檐下的风铃画得格外细,铃舌处点着点朱砂,像谁刚用胭脂蘸了风。

“你看这书院的匾额。”临风指着画中“潇湘书院”四个字,笔触里藏着的荷纹与诗滢轩的门楣如出一辙,“老秀才说,当年璞玉为书院题字,特意在‘湘’字的三点水旁加了笔弯,像片荷叶漂在水面,碧玉说这是‘让文字也沾点莲香’。”

案头的青铜镜忽然转了个角,镜面映出画中的竹林,与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叠在一起,竟在墙上映出幅流动的影:穿长衫的书生站在书院的讲台上,手里的书卷翻到“以文为帆”那页,台下穿蓝裙的女子正往砚台里添水,指尖的银簪沾着墨,在宣纸上点出朵小小的荷。

“他们定是在这里留下了不少故事。”沐荷将《潇湘诗韵》摊在紫檀书案上,书页间的竹叶忽然舒展,露出背面用炭笔写的“等”字,笔锋与天池枯叶上的如出一辙。临风从樟木箱里翻出个锦囊,里面是去年修复的半块潇湘竹牌,牌上刻着的“荷”字,缺了的那笔恰好能与书中的“等”字连成线。

“书院说想办场‘诗脉相传’展。”他展开邀请函,上面印着书院的白墙黑瓦,墙角的竹丛里藏着极小的凤纹,“请我们带着这些老物件去,说要让年轻人看看,百年前的书院里,文字是怎样生长的。”

启程去岳麓山的前夜,诗滢轩的灯亮到天明。沐荷将《潇湘诗韵》与《荷梅诗钞》并排铺开,发现两本书的编目竟有七分相似,像是璞玉与碧玉早约定好,要把牵挂分藏在不同的时光里。临风用红绸将竹牌与书捆在一起,绸子上绣的莲纹在灯光下泛着光,像条跨越千里的河,正往潇湘的方向流。

火车穿越大别山时,窗外的竹林在雾里起伏,沐荷靠着车窗打盹,梦见自己站在潇湘书院的天井里,青石板上刻着“雨敲心湖涟漪现”的诗句,水珠从檐角落下,在字间连成线,像谁在轻轻念诗。惊醒时,手里的竹牌不知何时沾了片新叶,叶尖的露珠里映着书院的飞檐,像把整个潇湘都装在了里面。

抵达岳麓山时,书院的门童正扫着满地的银杏叶,青石板路被扫出条干净的痕,像支未写完的笔。穿过“惟楚有材”的牌坊,迎面看见株千年银杏,树干上挂着无数红绸,其中有条绣着荷纹,针脚与沐荷行囊里的锦囊完全相同,绸子上写着“光绪二十五年,与君同游,以竹为证”,字迹是碧玉的,旁边还有个模糊的指印,与临风在黄山题字时的指印重合。

“这是当年璞玉与碧玉系的。”书院的老山长摸着红绸笑,“传说他们常坐在银杏树下论诗,碧玉会用竹笔在石桌上写,璞玉就捡片银杏叶当镇纸,说‘叶有脉络,如诗有骨’。”

书院的正厅里,陈列着百年前的讲案,案角的磨损处刻着极小的凤纹,与青铜镜背的纹样如出一辙。老山长指着案上的砚台,里面的墨垢还带着光泽,“这是璞玉用过的,他讲课讲到激动处,会用手指蘸墨在案上写字,说‘文字要活在地上,才不会枯死’。”

沐荷的指尖抚过案上的墨痕,忽然看见石纹里浮出行小字:“潇湘烟雨,润我诗骨。”字迹是璞玉的,旁边有行更细的字,是碧玉用竹尖刻的:“荷梅相伴,岁月如织。”两人的笔迹在石上纠缠,像两丛并生的竹,根在土里,叶在云里。

开展那日,书院的天井里挤满了人。穿汉服的学子们捧着线装书吟诵,孩子们围着老山长听故事,文创工坊的年轻人支起展台,把《潇湘诗韵》里的诗句印在帆布包上,包角的竹纹是用激光雕刻的,摸上去有微微的凸感,像真的竹片贴在上面。

沐荷的展位前,《潇湘诗韵》被放在特制的展柜里,柜底的射灯透过书页,在地面投下片流动的竹影,与天井里的真竹交叠,像文字从纸上长了出来。有个戴眼镜的女生指着插画里的风铃,“这风铃的纹路,和我奶奶的竹编篮一模一样!”她说着掏出手机,照片里的竹篮边缘,果然有与风铃相同的凤纹,“奶奶说这是祖上传的,原来藏着这么美的故事。”

临风正在给孩子们讲“竹笔写诗”的故事,他用潇湘竹做了支简易竹笔,蘸着清水在青石板上写“荷”字,水痕干前,孩子们争着用手指描,说要“让字在手里发芽”。老山长看着这幕,忽然从袖中取出卷竹纸,上面是璞玉当年的讲课稿,其中一页写着:“教育不是填鸭,是让文字像竹一样,在心里扎根,在风里生长。”

午后的雨忽然落下来,打在书院的黑瓦上噼啪响,像无数支竹笔在写字。沐荷与临风站在檐下,看着雨丝在天井里织成网,青石板上的水痕渐渐连成诗,“情丝缠绕岁月甜”的字迹在水里泛着光,与百年前的墨痕慢慢重合。

“你听这雨声。”临风指着檐角的风铃,雨珠打在铃上,发出的声响竟与《凰赋》的平仄相合,“像碧玉在和我们对诗。”沐荷忽然想起梦中的诗句,张口念道:“潇湘雨歇竹含烟。”

雨幕里忽然传来应和:“两世诗心一脉连。”循声望去,是个穿校服的男生,手里捧着本《潇湘诗韵》的复刻本,他说刚才在展柜前看了许久,仿佛听见书页在轻轻念诗。

雨停时,夕阳的余晖给银杏叶镀上了金,落在展柜的玻璃上,折射出的光斑在地上拼出朵并蒂莲,花瓣的纹路里既有竹的骨,又有诗的魂。老山长说,这是书院百年难遇的“诗光”,预示着文字的根脉会永远在这里生长。

离开展院前,沐荷将那半块竹牌系在了银杏树上,与百年前的红绸并排,风一吹,两块竹牌轻轻相碰,发出的声响像句未完的诗。山长送他们到牌坊下,递过本新印的《诗脉新篇》,收录了这次展览的诗作与故事,最后一页印着诗滢轩的梅树,旁边写着“诗无古今,有心则传”。

回程的火车上,沐荷翻开《诗脉新篇》,发现夹着片银杏叶,叶面上用钢笔写着行小字:“我要考这所书院,像百年前的他们一样,让文字长出翅膀。”字迹稚嫩却有力,像株刚破土的竹。临风从包里掏出个新雕的竹佩,上面刻着“潇湘诗脉,荷梅同春”,竹纹里还沾着点书院的泥土,像把潇湘的根带在了身边。

回到诗滢轩时,院角的梅树落了片叶,飘进窗棂落在《潇湘诗韵》上。沐荷将银杏叶夹进书里,与那片干枯的竹叶并排,忽然发现两片叶子的脉络能完全重合,像潇湘与诗滢轩的土地,原是连在一起的。她在书的扉页写下:“所谓诗脉,不过是潇湘的竹、诗滢的梅、两世的笔,在时光里相握,让每个字都带着雨的润、竹的劲、情的暖,往更远的岁月里去。”

案头的青铜镜映着窗外的月光,镜背的凤纹与书里的竹影在光里交缠,像璞玉与碧玉在轻轻颔首。沐荷知道,潇湘书院的故事从没有结束——那些刻在石上的诗、系在树上的绸、藏在叶里的牵挂,都不是过往的痕迹,是文字的根脉在土里呼吸,是诗的魂魄在风里生长,是百年前的“以文为帆”,终成此刻的“诗脉相传”,像岳麓山的竹,一节一节往上长,永远朝着光的方向。

晨光漫进画室时,第一缕阳光落在竹佩上,折射出的光斑在宣纸上拼出支竹笔,笔尖的墨痕里,既有潇湘的雨,又有诗滢的雪,像支永远写不完的诗,等着每个爱字的人,继续往下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