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仕途红人 > 第676章成立新的机构

仕途红人 第676章成立新的机构

作者:平和心境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7:00:37 来源:平板电子书

面对张峰的提问,王通解释道:“张书记,这个问题,我去省城开会时,与他相聚时,专门提到过。”

“王平当时挠了挠头,脸红了,说后悔也是有的。现在公务员的薪资待遇涨起来了,继续待下去,不一定比现在拿得少。”

“他点了一根烟,表情变得沉重起来,现在的工作虽然看着好,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做程序员太伤身,更新迭代速度太快。我只能奋斗这几年,争取挣够钱,然后转行。”

“他说养老是一个大问题,公务员是国家兜底养老,现在他没有子女,这几年挣的钱也只够给父母养老。以后,他也不想要孩子,不想再让孩子跟他受一样的苦。”

“我当时说了一句话,你父亲说现在就想抱孙子,不然死不瞑目啊。王平说没有进行回应,等到喝多了,他还是忍不住把那句有些大逆不道的话说了出来,他们二老不死,我无法解脱啊。”

“我连忙转换话题,那让你重选一次,你会选择一毕业就去企业吗?”

“王平说他会选择去当兵。说进部队大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毕竟部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人际关系简单,按规矩办事行,没有那么多烦心事。就算家里人找他办事,也可以用‘部队管得严’来进行推脱。”

“而一毕业就进企业,留在大城市,王平背负着这种家庭,依然难以立足。遇到事,他该回家还是得回家;亲戚朋友来城市,他该接待还是得接待,况且,企业里的那种干法也是要命的”。

“王平似乎也在重复其父亲王成高开低走的人生,好在落到最低端的时候,他选择了反抗,开始扭转自己的人生曲线。”

“可是,他始终不敢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说道,公务员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确实很枯燥,但在企业里一眼看不到头,更让人恐惧。”

张峰想了想,说道:“王秘书长,麻烦你去省城一趟,找王平谈谈,我想在东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下面设置一个大数据处理中心。”

“中心主任、副主任我没有办法让王平担任,但可以让他担任总工程师,同时明确中心主任、副主任,不能干涉纯技术上的问题。”

“考虑到从企业里挖人,可以采用年薪制,总工程师的话,可以一年拿到50万元。为了让他放心,可以签订五年的合同,以后还可以进行续签。”

“王秘书长,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我想看看王平的能力到底如何?二是让他没有经济上后顾之忧。三是万一我的工作变动了,五年的合同也是给王平一个保证。”

“东华市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可以的,完全不用担心到时会不履行合同。”

王通没有想到张峰身为市委书记,会为一个从企业挖的人进行如此周密的考虑,他当即便表态,立马去省城找王平进行谈话。

王通离开后,张峰让秘书找来了组织部长刘启海商量在组建大数据中心后,确定编制数,同时按照通常做法,还需要借调一批人员。

主要是在确定一个机构的编制数时,往往定编不多,但由于工作需要,往往会再从基层借调一批人员。

借调成了基层常态现象。

基层借调人员对待借调的心态不一:有人乐意,希望通过借调留在借调单位,得到提拔重用;有人积极性不高,遇到借调的机会选择了放弃;有人则满是无奈与焦虑,慢慢等待看不到希望的机会,一直熬下去……种种心态都与“调”有密切的联系。

谈及借调,刘启海说道:“张书记,从总体上讲,借调是一个好事情。现在基层单位内部年轻人成长渠道较窄,年轻人都希望到更高的平台去展示一下。借调后,如果能调过去,自然是好事,即便不能调过去,也可以增加工作经验,开阔视野。”

“在我们调查研究中发现,许多年轻人觉得工作嘛,都需要一个希望,现在基层活儿多、压力大,一眼望不到头。在哪儿忙都是忙,换一个环境,开开眼界,不无裨益。”

“当然,无论是换平台、长见识,还是寻找新发展空间,多数被借调的基层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小心思,自己努力表现,说不定运气好碰到机会,自己就可能留在借调单位,实现人生的跳跃”。

“只是,事实上,成功的概率并不大。借调单位的领导经常会鼓励被借调的人员,好好工作,有机会了,我们会优先考虑你,可经常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长期借而不调,导致被借调人员产生无奈与焦虑的心态。一些网友将‘借而不调’比喻成拉磨驴前方挂着一根胡萝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张峰说道:“刘部长,这个事情,我也有体会,当初,我从学校借调到区教育局工作二年后,我一度很焦虑。”

“一方面考虑到借调这些年,收入少了又无法正式调进来,所以想打道回府;另一方面,我又不想走,因为都待了这么久,就这样回去很不值,沉没成本太高。”

刘启海说道:“有人总结了借调人员要想转正,就必须经受住‘四大煎熬’:工作任务繁重、同工不同酬、解决编制遥遥无期、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是‘局外人’为此很多借调人员自嘲为有编制的临时工。”

“再说了,原单位对人员借调的态度不一。借调往往没有期限,甚至被借调人员想以此为跳板离开,对此对于业务高手,原单位一般不支持进行借调。”

“当然,也有基层领导支持借调,他们也希望年轻人能够有进步,而不是一直在一个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岗位上耗着,据我们了解,这些人往往是工作能力一般的人。”

“不过,即使有原单位的支持,借调人员的顾虑依然不少。一开始原单位领导或许支持借调,甚至许诺未来的前途,但过了两三年,新领导来了,他对你不熟悉,评优评先、提拔重用就很难有机会了。新领导肯定会优先考虑在本单位兢兢业业工作的职工。”

“为此,张书记,为了鼓励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我们需要进行仔细考虑编制人员与借调人员的比例、构成等。”

张峰则谈了自己的看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