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文化英雄联盟 > 第464章 谍雾上海: 文化思想的碰撞

文化英雄联盟 第464章 谍雾上海: 文化思想的碰撞

作者:万里虹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14:11 来源:小说旗

王至诚走近那位穿着长褂的青年先生,发现他翻阅的画册中竟然刊登着自己的作品“琅琊本”的《兰亭序》。青年先生用手指推了推眼镜,轻声询问:“来者,也喜欢书法吗?”

王至诚不假思索地介绍:“先生,您看到的正是王至诚的作品。”

青年先生抬起头来,目光如炬,认真地看着王至诚,说:“大连、沈阳举办的联展,虽然不如上海,但却增加了书法的分量。”说完,他伸手示意王至诚在对面坐下,“来者为客,请坐。”

王至诚坐下后,仔细打量着对面这位才俊。青年先生大约三十四岁,丙寅火虎,生于南方。他的额头饱满,光润,透出一股文人特有的气质。王至诚心中暗想:眼前这位,必是一颗耀眼的文坛巨星。

“前面的分析很准确,”青年先生微微一笑,调侃道,“但后面的文坛巨星,是不是想要点赏钱啊?”

王至诚哈哈一笑:“瞎蒙而已。”

“你就是琅琊王氏,书圣后裔王至诚。”青年先生见王至诚点头,继续自我介绍道,“我是沈德鸿,‘德’是道德的德,‘鸿’是翩若惊鸿的鸿。”

王至诚一头雾水,面前坐着的居然是他?

青年先生并不以此为忌,微笑着继续介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鹄的‘鸿’字。我的笔名是茅盾。”

王至诚心中一震,惊讶地说道:“茅盾先生,您竟然是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是着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茅盾的母亲是一位通文理的才女,性格坚强,这让王至诚想起了许多文学上的传奇故事。

王至诚不禁由衷赞叹:“我与德鸿兄初次相会于上海,感到无比荣幸。听闻您在乌镇是中医世家,没想到还出了您这样一位杰出的文豪。在短短两年内,您竟然创作了中长篇小说《蚀》的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茅盾微微一笑,眼中流露出谦逊:“不瞒兄弟,德鸿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受到了两位师长的深远影响。”

王至诚好奇地问道:“第一位师长是?”

“我的母亲,”茅盾坦言,“她精通古典文学、中国历史和地理。”

王至诚点头表示赞同:“而另一位是?”

茅盾眼神中闪过一丝幽默的光芒:“你不是号称神算吗?”

“另一位是周先生。”王至诚果断地断定。

“果然神啊!”茅盾赞叹道,“1927年10月,周先生来到景云里,我们恰好住在同一个弄堂,我家的后门正对着他的前门。”

王至诚感慨回应:“原来如此。去年我曾拜访周先生,但他恰好不在,得到了许广平的热情招待。她曾提到她家与您家很近,没想到距离如此之近。如果早知道,我一定会去拜访您。”

茅盾微微点头,似乎对许广平的热情深感欣慰:“当时冯雪峰正住在我们家,或许因此许广平没有透露我家的具体位置。我和周兄虽然是同乡,但并未相识。”

“后来,我们认识,成了知交。”王至诚微笑着说道。

茅盾口若悬河,言语间满是对周先生的敬佩:“最初,我是在《新青年》上读到了周先生发表的《狂人日记》。这篇文章对我影响深远。”说着,茅盾背诵起《狂人日记》中的句子:“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王至诚也随声吟诵:“狮子是凶狠的象征,兔子则是怯弱的代表,狐狸的狡猾无疑是众所周知的……”

两人一唱一和,声情并茂地背诵着:“我看得出他的话中全是毒,笑中藏着锋利的刀。他们的牙齿白得厉害,整齐地排列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我翻开历史一查,却发现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怎么也无法入睡,仔细看了整整一个晚上,才从字缝里看出真相,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就是‘吃人’!”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大家用着疑心重重的眼光,相互打量着……”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茅盾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社会的深思与批判。他接着说道:“正因为要‘救救孩子’,我与周作人、郑振铎等于1921年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我们的宗旨是研究与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并创作新文学。我们主张文学应服务于人生,反对鸳鸯派那种旧派的游戏文学,反对‘唯美派’脱离现实,所提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

“而你事业上的真正贵人是周先生。”王至诚说着,给茅盾倒了一杯热茶,心中对这位文豪愈加钦佩。

茅盾端起茶杯,虽来不及细品,只喝了一小口,轻轻放下,脸上流露出思索的神情:“没过多久,周作人、周树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也成立了‘语思社’,成为主要骨干。周先生与创造社、太阳社等发起了‘革命文学论争’。他还写信寄往日本,建议我在今年4月回国担任左联执行书记。虽然婉言难以谢绝,但只需提前一个月从日本来到上海即可。”

王至诚应声说道:“茅盾和周先生无疑是中国文坛盟主,理应成为新成立的作家联盟的两大支柱。”

“中国人才济济,我又何德何能啊!”茅盾谦逊地说,眼中却闪烁着对文化事业的坚定信念。

“1929年10月中旬,我们在公啡咖啡馆的二楼召开了左联第一次筹备会议,参加者有潘汉年、阳翰笙、冯雪峰、钱杏邨、夏衍等十位,哪一位能算得上不称职呢?”茅盾的话语中透出一丝自豪。

王至诚想起上海的白色恐怖,缓缓站起来,忧心地说道:“戴笠和徐恩曾这些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走吧。听了兔子叫还不种黄豆了?”茅盾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信念,热情地邀请王至诚,“这片土地上,文学需要我们去扞卫,历史需要我们去书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