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文化英雄联盟 > 第463章 谍雾在上海:红色牧师董健吾

文化英雄联盟 第463章 谍雾在上海:红色牧师董健吾

作者:万里虹云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8-14 00:14:11 来源:小说旗

1630年初春,细雨绵绵,上海的公啡咖啡馆里,王至诚正陷入思虑之中,似是困倦又有些无助。咖啡馆的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和淡淡的糕点味,周围的低声交谈声伴随着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他感到一丝孤独。但就在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红色牧师董健吾的出现如同一缕春风,驱散了他心中的阴霾。

“董兄!”王至诚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立刻迎上去,紧紧握住董健吾的双手,心中一阵暖意。

“王兄!”董健吾也立刻认出了他,微笑中透着温暖的友谊。“好久不见,你一切可好?”

两人互致问候,寒暄了几句后,董健吾微微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一丝沉重:“有事可以到戈登路的大同幼稚园找我。”

原来,1930年2月,中央特科负责人陈赓要求董健吾利用牧师的身份创办一所幼稚园。他们收养的孩子大多数是烈士的遗孤和党的领导人在上海的子女,其中包括彭湃、蔡和森的儿子,以及恽代英、李立三的女儿等。听完这些,王至诚不禁关心地问:“幼稚园办得顺利吧?”

董健吾叹了口气,眉头微微皱起:“由于经费拮据,我们在教友中募捐了一部分,又回到青浦老家,把祖母留给我的几十亩田产全部卖掉。在戈登路与武宁路的拐角处,租了教友肖智吉大夫的两幢石库门房子。”

王至诚心中暗想,创办一所幼稚园的艰辛可想而知。为了办好这所幼稚园,董健吾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恐怕在办幼稚园之前,自己就得先“大人”。董健吾的脸上却洋溢着喜悦:“不过,文化界、教育界和艺术界的朋友们,以及一些妇女会也捐赠了部分教具,还有一些教师慕名前来。为了避人耳目,我们请了国字号元老于右任题写了匾额,现在一切都顺利开园了。”

王至诚沉思片刻,关切地问:“董兄,我能帮你什么呢?”

“园长!”董健吾脱口而出,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这不行!”王至诚连忙推辞,“我是喜欢娃娃,这个园长我不干,还有更合适的人选。”

“人各有志。我也不难为兄弟。”董健吾轻拍王至诚的肩膀,眼中流露出理解。

“董兄,您简直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王至诚也忍不住笑了。他和董健吾的友谊就像是春雨滋润下的花朵,愈加芬芳。董健吾指引着他来到一张桌子前,随手取来几个茶杯,摆好后继续说道:“在上海虹口有一条L形的小街,全长约一华里,名为窦乐安路。那就是你应该去的地方。”

告别了董健吾,王至诚按照他的指引前往窦乐安路。这条街没有徐家汇那条福开森路那样名声显赫,但鲁迅、茅盾等文化名人常在此活动,他们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秘密开展工作,文人们的名气依旧难以掩藏。这里同样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窦乐安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彼时只是一条荒僻的小河浜。自从英国传教士窦乐安于1911年买下此地,进行了填河造路,逐渐发展成规模;随着开发商的进驻,建筑相继落成,窦乐安路的名声也随之提升。

1930年2月下旬,王至诚沐浴在春风春雨的气息中,窦乐安路沿途的景观让他印象深刻。此刻,他想要领略一下民国上海的独特风貌,但细密的春雨愈下愈大,衣衫单薄的他被淋湿,急需寻找一个避雨的地方。

走到四川北路与窦乐安路的交界处,眼前出现了一处门口闪烁着晶莹透亮的玻璃招牌,门头上挂着“公啡咖啡馆”的匾额。公啡咖啡馆坐落在北四川路与窦乐安路的交界处,是旧上海虹口一处着名的咖啡馆。楼下出售糖果和点心,二楼则是品咖啡的好去处。

在民国时期,咖啡馆并不稀罕,公啡咖啡馆也不是上海最早或最好的店铺,但书写“公啡咖啡馆”匾额的作者却一直是个谜。作为书画家和鉴赏家的王至诚,专注地盯着匾额,绞尽脑汁,依然无法辨认出笔迹出处。或许是某位文学家的手笔,例如鲁迅或茅盾。

树人寓所及内山书店等地距离公啡咖啡馆不远,听说他们常常到楼上品咖啡,这里被称为鲁迅的“第二客厅”。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光临,这里赋予了独特的文化色彩,成为后人所称道的“那个年代最有名的咖啡馆”,同时也是左联诞生的摇篮。

王至诚背着书画包走进咖啡馆,里面坐满了鲁迅笔下的工农大众,大家一边聊着时尚与时局,一边畅饮。虽然不及文人雅士那样一边品茶一边品味人生,但在这劳累和贫困的生活中,他们也在此释放压力,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快乐。

“楼上包了!对不起,先生。”一位年轻而俊俏的少妇伸出一只白皙的手臂,挡住了王至诚的去路。

“至诚哥,是你啊!”气质优雅、才貌俱佳的关露走了过来,给王至诚解围。

少妇并不知晓她与王至诚的交情,关露与她以姐妹相称,既然王至诚是关露的朋友,那么朋友的朋友,自然让他松了一口气。

少妇微笑着回答:“关小姐可是这里的常客,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她的故乡》发表于南京《幼稚周刊》,与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不过我与她们不同,我更加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

“我也是来给楼上的先生送字画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王至诚说着接头的暗语,顺利上了二楼。

在二楼一位身穿浅灰色长褂、戴着金边燕京的青年先生正翻阅着画册,颇有书生意气,王至诚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他的心中暗自打鼓,眼前的这位青年是否正是自己寻找的那位艺术家?

就在此时,窗外的雨声渐渐减弱,春雨散去,透出一丝阳光,映照在窗台上,仿佛在为即将展开的故事铺开了光辉的幕布。王至诚下定决心,要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知道,自己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而未来的每一步,都将承载着他的希望与梦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