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96章 开放性问题!论文雏形的惊现!

时间,在物理国赛理论考场中,仿佛凝固成了一块沉重的琥珀,将大部分考生困在绝望和焦虑的粘稠之中。

阶梯教室内,除了少数几人还在与试卷进行着徒劳的抗争,大部分的座位上,都弥漫着一种“生无可恋”的气息。有的学生在数自己头顶吊灯的格数,有的在用笔帽搭积木,更有甚者,已经开始闭目养神,提前为晚上的“悲伤大餐”积蓄体力。

然而,在这片“学术焦土”之中,秦风所在的区域,却依旧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的笔尖在答题纸的最后一页上飞速地跳跃着,那道足以让九成九的参赛者直接选择“战略性放弃”的开放性论述题,在他面前,仿佛变成了一块亟待雕琢的璞玉。

“论述在现有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框架下,解释中微子质量起源的可能途径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尝试提出一种具有潜在可行性的新思路(或对现有理论的创新性改进),简述其核心思想和实验验证的初步构想。”

这题目,读起来就像一段绕口令,理解起来更是如同天书。什么标准模型,什么中微子质量起源……对于绝大多数高中生而言,这些名词仅仅是在科普读物上偶尔瞥见过的“高级词汇”,距离他们日常学习的牛顿三定律和库仑定律,简直隔着一个宇宙的距离。

“中微子?是那个幽灵粒子吗?它还有质量?”坐在秦风不远处,来自京城四中的一位“学神”候选人,此刻正对着这道题发呆,脑子里一片混沌。他感觉自己引以为傲的物理知识储备,在这道题面前,渺小得像一粒尘埃。他偷偷瞄了一眼秦风,发现对方不仅在写,而且写得洋洋洒洒,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势。

“这家伙……他真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他不会是在默写《蜀道难》吧?毕竟这题也挺难的……”这位京城学子心中充满了荒诞的猜测。

此刻的秦风,确实沉浸在一种奇妙的解题快感之中。

前面的计算题和分析题,对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技巧和熟练度的展示。而这道开放性论述题,则真正触及了他知识海洋的深处,激发了他探索未知、构建理论的**。

“中微子质量起源啊……”秦风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

在【学神黑科技系统】那堪比宇宙图书馆的知识库中,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文献和前沿理论,简直浩如烟海。从经典的跷跷板机制(Seesaw mechanism)的各种变形,到涉及额外维度、超对称理论的复杂模型,再到与暗物质、暗能量相关联的更宏大构想,无数智慧的火花在他脑海中闪耀。

当然,他不可能直接将那些超越当前时代几十上百年的“标准答案”写出来,那不叫答题,那叫“泄露天机”,会被当成外星人抓去切片的。

他的任务,是在现有物理学界(大约2000年初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展现出一种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且逻辑自洽的思考。

他略作思忖,便确定了自己的方向。

不选那些太过晦涩或者依赖未来实验才能验证的理论,而是选择一个相对“接地气”,但又能体现出深刻洞见的角度。

他的笔尖开始在答题纸上勾勒出清晰的框架。

他首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太阳中微子和大气中微子振荡实验的重大意义,指出这些实验结果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微子具有非零质量,这与标准模型中中微子质量为零的预言相悖,从而引出了中微子质量起源这一粒子物理学的核心未解之谜。

寥寥数语,便将问题的背景和重要**代得清清楚楚,展现出扎实的物理学史功底。

坐在考场前方的李振华教授和王教授等人,此刻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了秦风的身上。他们通过高倍望远镜(监考老师专用,为了防止作弊,顺便观察“神人”),勉强能看清秦风答题纸上的字迹。

“开篇点题,直指核心,不错。”王教授低声赞道,他原本以为秦风会在这道题面前束手无策,或者只是泛泛而谈。

李振华教授则微微颔首,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这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接下来,秦风开始系统地梳理当前国际上解释中微子质量的主流理论模型。

他提到了最经典的I型跷跷板机制,并指出了其优点(自然解释中微子质量的微小)和面临的挑战(引入的右手中微子质量极高,难以直接实验验证)。

随后,他又提及了II型和III型跷跷板机制,并简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引入的新粒子(如三重态希格斯粒子、三重态费米子),以及它们在唯象学和模型构建上的复杂性。

甚至,他还简略提及了辐射机制(如Zee模型、cheng-Li模型等),指出这类模型可以在不引入极高能标新物理的情况下解释中微子质量,但往往需要更复杂的希格斯势或引入新的标量粒子,且模型参数空间受到严格限制。

“我的天!”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博士,也是本次竞赛的巡考员之一,在旁边用备用望远镜看到这里,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差点把镜片给吸进去。

“他……他居然对这些模型都如数家珍?跷跷板机制也就罢了,连辐射机制这种相对冷僻的分类他都了解得这么清楚?这……这真的是高中生?”这位博士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当年读博的时候,为了搞清楚这些模型的细微差别,可是啃了好几本大部头的专着,掉了无数头发。

王教授的嘴巴已经微微张开,他看着秦风答题纸上那些熟悉的模型名称和简洁的评述,感觉像是在看一位资深研究员在撰写综述报告。

“老李,这……这小子看的文献量,怕是比我们组里有些研究生都多吧?”王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抖。

李振华教授的眉头也微微挑起,眼神中的光芒越来越盛。他知道,秦风在数学国赛上展现了惊人的解题能力,但此刻,他在物理理论上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同样令人震撼!

这已经不仅仅是“学霸”的范畴了,这简直是“行走的物理百科全书”!

在对现有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批判之后,秦风终于亮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他提出的新思路。

他并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大统一理论,那不现实,也超出了竞赛答题的范畴。他的思路,更像是一种巧妙的“微创新”和“理论嫁接”。

他写道:“考虑到标准模型希格斯机制的成功,以及中微子质量的极端微小,一个自然的想法是,中微子质量的产生是否也与希格斯场有关,但通过一种被压低的机制?本人尝试提出一种基于标准模型SU(2)L x U(1)Y规范群,但对其希格斯场部分进行最小扩展的唯象学模型……”

紧接着,秦风引入了一个额外的SU(2)L二重态希格斯场和一个惰性的单态希格斯场。他详细论述了这两个新场如何通过高阶圈图(loop diagrams)的贡献,在不引入超高能标新粒子的情况下,自然地为中微子赋予微小的马约拉纳质量。

mν≈λ1λ216π2v2sin?(2β)mSm_u \\approx \\frac{\\lambda_1 \\lambda_2}{16\\pi^2} \\frac{v^2 \\sin(2\\beta)}{m_S}mν≈16π2λ1λ2mSv2sin(2β)

他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写下了一个示意性的公式,其中vvv是标准模型希格斯真空期望值,mSm_SmS是惰性单态希格斯场的质量标度,λ1,λ2\\lambda_1, \\lambda_2λ1,λ2是新的汤川耦合系数,β\\betaβ是与两个二重态希格斯场混合相关的角度。

“嘶——”

监控室里,通过高清摄像头同步观看考场情况的几位物理竞赛组委会的核心大佬,几乎同时发出了抽气声。

“他……他这是在手推圈图贡献?!”一位负责理论物理前沿的老教授,手里的保温杯都差点没拿稳,“这个思路……虽然在高阶修正中产生中微子质量的想法并不算独创,但他这个希格斯场的扩展方式,以及预期的质量压低机制……非常巧妙!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计算性!”

“快!放大他草稿纸上的演算!”另一位教授急切地喊道。

屏幕上,秦风草稿纸上那些看似潦草,实则逻辑严谨的符号和简图被放大。虽然没有完整的费曼图和复杂的积分计算,但其核心的物理思想和推导脉络清晰可见。

“他甚至考虑到了新希格斯场的混合和真空稳定性问题……”李振华教授喃喃自语,眼神中充满了惊涛骇浪。

这已经不是在答题了,这分明是在进行一场小型的理论物理研究!

如果说前面的理论构建已经让教授们震惊,那么接下来秦风关于实验验证的论述,则彻底让他们感到骇然。

秦风指出,他提出的这个模型,除了能解释中微子质量外,还有一系列独特的唯象学预言:

轻的额外希格斯粒子:模型预言存在质量可能在几百GeV到1 teV范围内的额外中性或带电希格斯粒子。这些粒子可以在未来的高能对撞机(如Lhc,虽然此时Lhc还在建设初期,但其概念已经广为人知)上通过特定的衰变道被寻找。他甚至简要提及了几个关键的产生截面和衰变分支比的估算方向。

稀有衰变过程的增强:由于新希格斯场的存在,某些标准模型中高度压低的稀有衰变过程,如轻子味破坏过程(LFV,例如 t→μγ\\tau \\to \\mu\\gammat→μγ 或 μ→eγ\\mu \\to e\\gammaμ→eγ),其衰变率可能会得到显着增强,达到未来实验可探测的水平。

对宇宙学的影响:惰性希格斯场的存在,如果其质量和耦合合适,甚至可能为早期宇宙的某些现象(如电弱相变)提供新的视角,或者其最轻的成员可以作为暗物质候选者(尽管秦风在这里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展开,以免偏离主题)。

“疯了!这小子绝对疯了!”王教授激动得脸都有些涨红,他指着屏幕上秦风写下的那些实验预言,对李振华说道:“老李,你看看!他对实验物理的理解也如此深刻!他提出的这些验证途径,都是当前粒子物理实验前沿正在积极探索的方向!这……这根本不是一个高中生能想到的层面!”

“他甚至还画出了几个示意性的粒子衰变顶点……”一位实验物理学家出身的委员,声音干涩地说道,“虽然很简单,但物理图像是对的!”

此刻,考场内的其他考生,如果知道秦风正在写些什么,恐怕会当场选择“原地飞升”。

他们还在为“什么是中微子”而苦恼,秦风却已经在设计如何“捕捉”那些可能由中微子质量起源机制衍生出来的新粒子了!

这差距,已经不是凡人与天才的差距了,这是地球土着仰望星际舰队的差距!

坐在秦风后排的周凯,之前还能勉强集中精神做前面的题目,但自从秦风开始攻克这道开放性问题后,他感觉自己的精神受到了持续性的“法术伤害”。

秦风那行云流水的书写,那偶尔因为思考而微微蹙起的眉头,那攻克难点后嘴角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浅笑……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自信心上。

“我……我可能报了个假的物理竞赛……”周凯默默地放下了笔,开始怀疑人生。他偷偷看了一眼秦风答题纸的末尾,虽然看不清具体内容,但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偶尔出现的复杂符号,让他感到一阵窒息。

“这家伙,不会真的把这道题当成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来写了吧?”周凯心中哀嚎,“我连题目都还没完全看懂啊喂!”

最后,秦风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他写道:“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基于扩展希格斯场的唯象学模型,为解释中微子质量的起源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潜在可行性的思路。该模型结构相对简洁,预言明确,且能够在现有及未来可预见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检验。当然,模型本身仍有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例如精确计算圈图修正、考虑更高阶效应、以及与其他新物理模型的自洽性等等。但其展现出的潜力,值得进一步探索。”

当秦风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他轻轻舒了一口气。

这道题,写得酣畅淋漓!

他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道考题,更像是在与那些物理学史上的巨匠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他抬起手腕,看了一眼手表。

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大约二十分钟。

时间充裕。

他将答题纸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明显的笔误和逻辑漏洞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而在考场前方的教授席和远处的监控室内,早已是一片死寂。

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在秦风那份写满了近三页A4纸的开放性问题答案上。

李振华教授缓缓摘下眼镜,用手指轻轻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角。他的内心,早已被巨大的惊喜和震撼所填满。

“论文……这真真正正是一篇结构完整、论证严谨、具有创新思想的……小型研究论文的雏形啊!”李振华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何止是雏形!”王教授在一旁接口道,语气夸张但又无比认真,“老李,恕我直言,就凭这份答案的深度和广度,如果署上一个博士生的名字,投到一些二流的物理期刊上,说不定都能直接发表!”

“如果再经过细致的计算和润色,冲击一下《物理评论快报》(pRL)或者《欧洲物理学杂志c辑》(EpJc)也并非不可能!”另一位委员补充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人才的渴望。

他们都是物理学领域的顶尖专家,自然看得出秦风这份答案的含金量。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竞赛的范畴!

这根本就是一份可以直接拿去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报告!

“妖孽……真正的妖孽啊!”

“我们华夏物理学的未来……或许真的要靠这样的年轻人了!”

“必须重点关注!重点培养!”

教授们你一言我一语,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一颗物理学界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即将照亮整个夜空!

而始作俑者秦风,对此却浑然不觉。他只是觉得,这道题出得很有水平,让他有机会活动了一下脑筋,顺便又为自己的【学神黑科技系统】贡献了一波不菲的积分。

他拿起桌上的准考证和文具,平静地站起身,准备像上午的数学竞赛一样,再次上演“提前交卷”的传说。

整个考场,因为他这个小小的动作,再次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之中。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了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