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之我全都要 > 第60章 哥布的局,你们看不懂是正常的

为了不打击下属的积极性,顾辙一直是很耐心听完了沈明博他们的科研阐述,还从纯技术的角度公允点评了一番。

最后,才抛出自己的计划。

顾辙喝了一口咖啡,整理好思路,气度雍容地侃侃而谈:

“你们的见解都很好,这一个月综述没白看。目前树脂镜片材料的这些主要性能短板, 未来都是我辈材料化学中人应该去补强,甚至反超的。

不过,提高折射率做薄镜片、同时弥补折射率提升时的色散恶化,这些都不是我们这种初创公司能发力的角度。

一来这些技术投入比较大,研发周期比较长。二来我们这样的公司,就算在这个方向上发力、研发新材料成功了,也让产品性能更优良了, 依然很难把技术推广出去。

消费者没有质变级别的直观感受, 而业内厂家也就不会有动力非跟进不可、更不可能如同被我们刀架在脖子上那样乖乖地我们要多少钱他们就给多少钱。

所以,我们要搞一点疗效明显的研发方向。我顾某人从来只赚刀架别人脖子上、不买就让他死的生意。好言好语求人买的生意我做不来,我没这销售情商和拉关系的本事。”

顾辙话还没说完,魏一平和金灿这俩情商略高的家伙,就已经露出一副虚心受教的表情,还恰到好处地偶尔做做笔记,作醍醐灌顶状。

唯独情商最低的沈明博,从头到尾只是在听,一个字笔记都没做。听完后还愣了几秒,眼神失焦,好一会儿才刨根问底:

“我没听懂,为什么我说的那些提升现有材料性能的研究方向,就不能逼着别人来买技术授权了?有好东西别人会不用吗?”

顾辙听了,不禁失笑, 却也不生气。他看得出来, 沈明博虽然没记笔记, 眼神也呆滞, 但他是真的认真在思考。

顾辙好整以暇地说:“你们搞科研,空下来也要多读一点别的书,偏文科偏商业的都行,全面提升一下自己的基本素质,不用提多高,有点常识就行了。

彼得蒂尔说过,能逼着消费者和企业非更新换代不可的技术,只能是有数量级上质变的技术。也就是你稍微改良一点点,就算是做到世界第一,别人也可以不买你账,因为差距不明显,而圈内已经占住生态位的旧霸主有更大的品牌优势,可以轻易糊弄住消费者。

除非你直接有五倍十倍的提升,那么就算是瞎子都看得出你有绝对碾压的技术优势,业内大佬才捂不住盖子——

可问题是,你做树脂镜片,做树脂镜头,你能研发出一种新材料,把折射率、抗色散或者其他性能参数,一下子做得比现有材料强大三五倍么?不可能,你就算做出来了,也就是百分之五最多百分之十的改良,消费者看不出来的。”

顾辙对这一点看得非常透彻,毕竟他有后世20年的商业经验常识。

后世很多人喷小米没有技术含量,只会做便宜货,但他们没看到一个问题——小米在入行的时候,是一家完全零基础的企业,是杀进一个新领域当鲶鱼的。

一家新公司,新品牌,就算拼死拼活拿出性能方面世界第一的技术,但只要超越世界第二不是碾压级的优势,消费者就可以选择性失明,继续去买老牌子。

就好比,假设某一代手机,小米的摄像头1亿像素时,世界上其他牌子最好也就5000万,屁果只有3000万的话,消费者就会为了个这个1亿像素去买小米吗?不可能的。

果粉还会继续跪舔屁果的东西“极简主义,不浪费堆砌性能”。

而且彼得蒂尔那套商业理论模型里,默认评估的还是米国企业。要是华夏的企业,境况只会比米国企业更惨。

因为华夏制造过去四十年给人留下的就是廉价劣质的刻板印象,想买好货的国内消费者,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觉得老外就是科技含量高。

一家华夏企业,如果要直面消费者,就算性能做到世界第一,只要超越第二不明显,大多数群氓还是不买账。

小米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新公司入局,只能做低价,做优化供应链——能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把东西做便宜,其实也是一种技术含量,而且这种技术含量更直观。

消费者就算是智商60的弱智,参数可以看不懂,钱贵钱便宜还是看得懂的。

所以,至少吸引到了想买便宜货的人,闭着眼睛无脑买就行了。

新公司只能这样入局。

顾辙在品牌和营销上的劣势,只会比小米更惨。

雷老板好歹还有几十年的圈内地位,顾辙有啥?他连他自己的个人品牌个人威望都没有。所以他只能选100%纯靠科技碾压的赛道。

……

雷老板的例子顾辙不能举,但道理是相通的。

反正没有出处的话,顾辙就假托彼得蒂尔,明明彼得蒂尔只说了一句的,顾辙自己举一反三,就像小学生写作文逮着鲁迅薅。

沈明博等人听完后,不由态度也有所改观,对于顾辙的科研定调愈发心悦诚服,知道顾老板不但是科学家,还如此有商业头脑,远见卓识。

沈明博懵逼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蹦出一个问题:“对了……彼得蒂尔是谁?”

顾辙一阵无语:“搞paypal的,你就理解为米版支付宝。嗯,支付宝是一个阿狸马老板目前还在开发的应用,我跟他熟,所以知道。”

历史上支付宝要到2004年10月左右才能上线。不过这东西技术难度并不大,阿狸巴巴想开发,还是可以快速开发的。关键在于资金保障的担保风险,还有国内网银体系的授权、监管。

如今淘宝平台的发展比历史同期快了不少,冷启动更顺利,对支付宝的需求也就提前了大半年出现了。

不过,考虑到银监部门的政策一般都是以年为单位制定的,所以要赶在03年底让支付宝上线,还是不可能做到的。

马老板之前也跟顾辙吃饭的时候聊到过,他打算等过完年,04年元宵之后,再推动一把,三月份能偷偷上线就不错了。

这样其实也比历史同期提前了7个月让支付宝出现了。最初的支付宝跟阿狸巴巴并没有拆分公司,所以这事儿跟顾辙毫无关系,顾辙对于金融投机也没什么兴趣。

沈明博理解消化了顾辙举的例子后,才算是若有所思,融会贯通,然后问出一个问题:“既然那个彼得蒂尔说,科技提升要有明显的倍增、数量级上的碾压,才能逼着消费者和从业者不得不快速跟进。

那您不打算提升树脂镜片的性能参数、改为研究怎么降低成本,不也得有质变级别的突破,才能实现‘逼着人跟进’?要是只降低10%、20%生产成本,别人还是能耗着你,说你的东西是伪劣产品、牺牲质量换取偷工减料吧。”

顾辙对这个问题倒是毫不生气,他非常坦荡地承认:“没错,成本降低,也要遵循上面说的从0到1法则,只降一成两成三成,还是有可能被人喷成偷工减料、一分钱一分货的。

所以我们不能只降一两成,我们要降七成八成九成!你们应该都看过我做离心隐形眼镜,做离心美瞳材料的成绩。

在我这儿,比原技术成本腰斩只能算是不及格!斩到膝盖骨属于及格!斩到脚脖子才算优秀!这就是彼得蒂尔说的,要么不进步,一进步就进五倍十倍!”

顾辙说这番话的过程中,其实那几个博士刚听到一半时,就已经有所预感了,知道老板肯定又要做一把狂人。

但饶是他们做好了心理准备,在最后听到顾辙的目标时,还是大吃一惊。

难道把一个行业的成本打骨折这种事情,还是可以反复复制的么?灭完一行再灭一行?

“那……这样剧烈的降本,我们要怎么实现呢?”沈明博很是热切地追问。

“这就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了。”顾辙先打着哈哈,也没打算把全部计划一下子和盘托出。

虽然这几个博士都跟他签了严密的保密协议,薪酬和违约金也都很可观——当然违约惩罚肯定更可观一个数量级以上,尤其是涉及商业窃密的话。

但即使如此,顾辙也没打算一开始就让下面的人理解他的全盘思路。

顾辙所知的技术非常复杂,跟传统的树脂镜片材料研发思路相比,能分成好几个互相配合的部门,那就刚好分开来做,既要分时,也要分人,确保没有任何一方能威胁到顾辙。

小心驶得万年船,就算再有法律保障,能设限的地方还是要设限——当然,仅限于这些需要依靠顾辙个人智慧的研究方向。

将来如果沈明博能靠自己的研究,去提升折射率、抗色散、弄出新材料,那顾辙绝对放权。不用到他本人脑子里干货的事情,他还是很宽容的。

眼下,顾辙只需要先部署第一步:

“我觉得,目前的树脂镜片材料,之所以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最大的问题还是树脂凝固的反应过程不够快速、稳定,导致脱模时也比较困难,表面易粘滞、划伤,需要重新抛光才能正式销售、使用。

有些先进企业如依视路,还在尝试抛光后镀膜硬化、增透来提升寿命和性能。

而反应过程之所以不稳定、不快速,跟目前的反应机制是有关系的,主流材料需要用到诸如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二丙烯基二碳酸二乙二醇酯、二羟基三苯氧基丙烯酸丙酯,进行三联式混凝反应。

如果可以把反应材料种类降低、比如从三系混凝变成两系混凝,并增加一些让反应过程更稳定可控的外界催化手段,那么反应所需的时间就会更为精确可控,脱模时的材料性状也能可控……”

顾辙这番话,沈明博等专业人士当然听起来毫无障碍。但如果有外行人在,肯定会听得云里雾里,不得不稍微解释一下。

后世不少普通小白,应该也都在网上看到过“树脂镜片生产过程”的抖音短视频。一般画面上都是一个人拿着一个两面透明、中间空心、顶上有小孔的圆柱状模具,然后往里灌一种透明液体,等这种液体凝固了之后,镜片就做好了。

拍这些视频的博主之所以这么截选,显然也是为了哗众取宠博流量,让外行观众觉得“原来眼镜片生产的过程这么容易!居然还好意思卖我那么多钱!”这样心中共鸣喷的人多了,流量也就来了。

但实际上,这些视频为了博流量还是很歹毒的,因为它们刻意省略了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只把其中“灌注”这个最简单的环节拿出来展示了。

关键不是灌注的步骤,而是之前配置胶体的过程,以及后续凝固了脱模的过程,那才是有技术含量的。

稍微带一点脑子去看这些视频,就不难想到一些问题:如果灌注进去的是一种会自然凝固的胶液,那么如果灌早一点、灌晚一点,会不会导致还没注入、就在原容器里直接凝固了?或者是灌注之后久久没法凝固、到了时间还软趴趴的?

所以,后世2010年代后,这种胶体的模铸凝固,主要是靠特定波长的紫外线辐射照射,来催化反应。

材料里用到的一般是两种某烯酯醇酯烯酸酯类物质,在常温常压下充分混合后,天然是不会凝的,所以放久一点也不会直接在原容器里产生反应、发生化学性状变化。

原容器一般也是完全不透光的,甚至可以用防辐射的铅质夹层来加强容器,什么光和射线都不会影响到原材料,注到透明模具之后再用射线照它。

但现在才2003年,两相材料混合后、紫外线催化凝固法这个思路,还没用到树脂镜片材料领域。

现在普遍用的是三相混合法,用三种烯酯醇酯烯酸酯类物质来混合,然后加上催化剂静置半天左右的时间(配方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等反应慢慢发生,液态材料凝固变硬。

怎么说呢,这个过程就有点像生产豆腐,豆浆原本是液态的,放多久都是液态,但是加了卤水或者石膏进去之后,再搅拌搅拌放一会儿,豆浆就凝固成豆腐了。

凝胶类生产不都是这样的么,严格来说豆腐也是一种凝胶。

所以,后世抖音上那些“曝光业界视频”,相当于只是给人看了一个灌豆浆的动作,但是怎么配豆浆和石膏、最后怎么把豆腐脱模没拍,看上去就很暴利很简单。

顾辙要做的,就是彻底该换一条思路,把“需要三种酯类混合后自然凝固”的化学反应过程,变成只需要两种酯类、加上特定紫外线辐射来凝固的化学反应过程。

后者用到的材料更少,原材料混合的过程就更充分、过程可控。最后的产物是否混合充分、脱模的时候“豆腐”会不会“做老了、做嫩了”,都更稳定,脱模的时候也就不会“把豆腐表面脱碎划伤”。

顺着这个思路,就能生产出脱模后抛光环节更节约、甚至可以不抛光直接用的镜片。

豆腐做老了还能卖老豆腐,做稀了能卖豆腐脑,做硬了能卖豆腐干,做馊了能卖臭豆腐。

眼镜片可不行,老了嫩了稀了臭了的都是报废品。

当然,仅仅有这个思路,沈明博他们几个肯定是不可能做明白的。

一旦走上了“紫外线辐射法”来催化反应、改变聚酯性状这条不归路,后面他们会发现有源源不断的新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之前三相法反应的时候,不需要任何射线的介入,那么模具就可以做得完全不透光,甚至挑选一种跟最后的产品之间表面不黏度最好的材料来造模具。

但是,现在引入了紫外线催化的因素,那么模具材料也要重新研发,你的弄个透明模具,能让紫外线穿透模具照射进去。你还不能用普通的玻璃来做模具,因为简简单单的玻璃窗就能遮挡掉大部分紫外线。

所以,就算你不需要搞那种光刻机里才需要的、专门透射极紫外光的透镜材料来造模具,但你好歹也不能太离谱,特定紫外线透射率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具材料指标。

而满足了模具的辐射选择性透过率要求后,这种模具材料是否会和最后反应形成的凝固镜片发生粘连、导致脱模时引入二次划伤,又会变成一个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历史上,这类紫外催化二相反应法技术,最后还要配合一个“激光脱模”的步骤,来确保镜片完美脱模,脱模时不划伤形变表面。

而用到的激光得是什么频段波长激光器所发生的、激光功率该多少、怎么照射……又是一连串新问题。

所以,这条路之前才没有被依视路、海昌这些企业想到来攻关,确实这是一连串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新问题的复杂科研,跨圈比较大。

依视路如今的技术部门总监,估计也只对眼镜片本身的材料懂行,至于相关的激光应用技术、极紫外辐射应用催化技术,他们是完全的门外汉,这些技术还没被跨圈降维整合到眼镜光学材料行业内呢。

每一个领域,其实需要懂的不是很多,但关键是你要跨度那么大,想到去联合统筹几个技术领域、劲往一处使。

而这种思路,对于顾辙这种“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博而不精重生者,就简直太友好了。

他其实在科技领域,每一个细分方向都懂得不是很专精,远比不上本领域最有钻研精神的科学家。

但架不住他顾辙懂得多,什么都略懂,而且擅长跨领域使用工具、综合解决问题。

专精一门容易吃到的红利,早已被前人吃得差不多了。

这个时代,本来就是给跨圈科学家大展拳脚的舞台。

眼下,后续这一系列问题的预演和解决,他完全没必要立刻跟沈明博他们提。只要这些人脚踏实地,先把适合“二相催化反应法”的新材料配方鼓捣出来。

至于如何量产、如何让紫外线催化适合工业应用、如何脱模,按顾辙的思路解决完第一个大问题之后,再跟他们部署就是了。

掌握全局地图的大脑,只要有顾辙一个就够了,下面的人都只需要掌握其中一个细分问题,除了顾着以外,其他任何人的单打独斗都是不可能完成商业变现的闭环的。

——

ps:下午排队打针去,今天就这一更,其实也五千多字了。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