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东都剑花西京烟雨 > 第三百二十六章 魏王李泰 太子承乾

书接上文,上回书说到武曌语出惊人,贤王暗中点拨,提建议母女三人决意迁居长安,闻噩耗贤王殿下火速返回长安。这才引出魏王李泰受人唆使悄然崛起,太子承乾朝会失利心灰意冷。

“青雀,你前段时日在大朝会上究竟是何意?莫不是惦记本太子这个位置?”承恩殿内,端坐在书桌前的太子李承乾,此刻有些愤恨地望着面前这个被自己称为青雀的男子。

“太子殿下何出此言?大朝会上本就是各凭所长。”有些不屑地瞥了瞥李承乾面前的书桌上那些关于兵法的书籍,这个叫做青雀的男子有些不屑地说到:“莫不是太子殿下这些日子始终在研读兵法?那个楚玄黓受他父亲影响准备弃文从武,难道太子殿下也要效仿吗?”似乎是觉得一句话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青雀顿了顿继续说到:“身为一国之储君,不好好的研习四书五经,总是抱着兵法有什么意思?莫不是天子殿下认为这太平盛世之下,天子治理国家还需要依靠武力才行吗?”

这一通冷嘲热讽让李承乾一时间竟然无言以为,而面前这个腰腹洪大,身材滚圆,被李承乾称之为青雀的男子,正是李承乾的亲弟弟,才徙封魏王的李泰。

李泰此人,按照楚墨风的说法,被李世民宠溺的有些过度了,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出生,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故而李世民特所宠异。所以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公元621年)三月,李泰又进封为卫王,遂又被授予上柱国。

而此时楚墨风与李世民却依旧在调兵遣将准备攻打王世充,听闻李泰被授予上柱国,楚墨风曾在大营内半开玩笑地说到:“真不知道老爷子是怎么想的,虽然是你亲儿子,但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被封为上柱国,可见身皇室之中却是有好处。但是对于那些征战沙场的将军们来说,这的确有些不公平,所以如若他日你登基做皇帝,定然不要行这些无端之事。”

楚墨风的这番话 也引起了李世民的共鸣,“是啊,若是真的能够由我继位,定然要告诫子孙,无功不受禄,所有没来由的封赏背后皆有目的的,譬如此番父皇进封青雀,还不是为了安抚我,让我好生对战王世充,就像是前几年给凝晗她们几个孩子的进封一样,你楚大将军不也是生受了。”

话音一落只见楚墨风有些嫌弃地说到:“滚滚滚,你家老爷子每年给几个孩子的那些封赏,小爷可是全拿出去赈济百姓了,也算是为几个孩子做些积德行善之事了。”

然而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谁知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玄霸之后,这对于李世民父子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 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二十二个州,至于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八个州。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却并不之官,彼时李世民曾经授意李泰向楚墨风讨教兵法,为的是在日后太子李承乾继位之后,文臣上有楚玄黓辅佐,而武将上则是由李泰这个亲弟弟辅佐,以便李承乾也能够像自己这般,成就一番伟业,但是适逢当年楚墨风与李世民生出嫌隙,遂楚墨风开去一切官职离开长安,临行前听闻李世民授意李泰向自己讨教,楚墨风不屑地说了一句:一个连基本的理论都没有学过的孩子,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却并不之官,他李世民以为打仗是什么?小孩子的嬉戏吗?教不了也不想教,论兵法和作战理论,太子承乾已然不输任何人,不教。丢下这句话之后,楚墨风飘然而去。

得知楚墨风不愿意教授,李世民只好作罢,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仍旧并不之官。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楚墨风不免有些嗤之以鼻,这李老二这些年越活越倒退,雍州是何地?那可是京兆府啊,让一个年仅十四岁且从未之官的孩子来管辖长安,这不是溺爱,这是纯粹有病,长安城作为大唐的王都,那可不是东都洛阳,每日看似平静无常,其实内里所发生的事情数不胜数,李泰一个黄口小儿,很多阵仗从未见识过,楚墨风自认如若让自己来管理长安,估计自己每日都得疲于奔命,本想着上书奏明李世民此事,不过转念一想,人家自己家的事,没必要多掺和,故而此事也就此作罢。

直至今年,也就是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然而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更何况当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与李建成互通有无的,可见武德殿是一个多么重要敏感之地。

收到消息的楚墨风,忍不住在府邸破口大骂,这李世民估计是忘记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了,那时候李世民与楚墨风,对于武德殿的恨可谓是深入骨髓,而今李世民又想让李泰入住武德殿,这可就不是宠溺了,而是**裸的给朝中众臣放出了一个信号。

身为有封地的皇子,竟然因为皇帝的宠溺而长期滞留京中,这一点倒是还无可厚非,你可以说是因为文德皇后不舍得自己的儿子远去,但是你又是加官又是进爵的,还要让这位皇子入住武德殿,那你可算是给众臣们放出了一个‘朕中意魏王’的信号了。

要知道当年李渊在位的时候,不就是因为宠溺李世民,屡屡给李世民进封赏赐,还命其自行开府建衙,这才让当时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心中生出了警惕之心,而朝中的一干大臣当时渐渐地形成了两派,最后也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作为大唐立国至今的开国元老、两朝元老,楚墨风其实当初是很看好李承乾的,但是李世民这厮也太能生了,杂七杂八一堆孩子,你说你多生一些女儿也好啊,没曾想女儿和儿子一样多,当初李渊身边,除了早早亡故的李玄霸和李智云之外,剩余李家三子仅仅三人还为了一个皇位闹得生死相见,现如今李承乾这一代,至少不下十五个兄弟,而其中比较有优势的,除了太子李承乾之外,只剩下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二人,李泰就不用说了,自幼一身殊荣,这些年渐渐地有了骄纵之心;而晋王李治此时年仅九岁,但是却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这一点让楚墨风颇为看中。

鉴于李渊临终前的那道口谕,楚墨风当时就听明白了,‘玄武门之变’这种事情,发生一次就好了,如若在李承乾这一代上继续上演,届时遭殃的还是天下百姓,故而楚墨风事后放出了一个信号,自己意属太子李承乾,为了大唐的安危考虑,楚墨风只得尽心尽力地培养李承乾,心中期望着只要这个孩子能够听从自己的建议,不走弯路,日后一旦继位,那当初李渊的那道口谕,自己就等到百年终老之时,带入棺材中就是了,但是如若此子荒唐行事,必要的时候自己还是要出面来宣读那道口谕,无论如何自己不能让当年的一幕再度重现。

故而此番收到文德皇后病重的消息,楚墨风赶忙向着长安赶去,一路上楚墨风始终在心中默念,李承乾与文德皇后感情最为深厚,如若此番因为这件事,使得李承乾心性大变,继而做出什么孟浪之事,那此前自己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只不过令楚墨风没有想到的是,一场大朝会已然让李承乾备受打击。

贞观十年(公元635年)四月朔(初一),李世民在太极殿举办大朝会,期间身为储君的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晋王李治三人也应邀列席,望着列席的三位皇子,一众朝臣心中感慨万分,这李承乾列席,众人心中也清楚,身为储君在大朝会之时发表一些言论和看法,可以借此机会让朝臣点评一番,也算是为日后的天子斧正一下道路;而晋王李治列席,众人只不过当做是李世民让自己这个年仅九岁的儿子感受一下朝堂的氛围,毕竟身为一个皇子,如若连朝堂都没有来过,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然而魏王李泰,望着这个圆滚滚的身躯,众人心中五味杂陈,一个滞留京城不前往封地的皇子,还是太子一母同胞兄弟,如若在这大朝会上的表现超过了太子,这让太子的脸往哪里放?人群中更有诸如魏征、房玄龄等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老人,心中不免生出了一丝警惕之心,陛下这是想效仿太上皇一样,亲手促成一桩新的‘玄武门之变’吗?

朝堂之上,李世民破天荒地考校了三人经史子集、治国之策等内容,所幸三人都是对答如流,这让在座的朝臣心中欣喜不已,本以为此番大朝会能够就此圆满结束,谁知李世民却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何为忠孝之道?

这个问题一出,在场的李承乾三人顿时寂静无声,这个忠孝之道涵盖的非常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而从古至今对于忠孝一事看得非常重要,故而如若答错了,定然会让李世民不悦。

对于忠孝之道的认知,李承乾早就经由楚墨风传授过,故而思索了片刻之后,李承乾上前一步,对着李世民先施了一礼,而后对着在场朝臣施了一礼,见状众人正待起身回礼,却被李承乾抬手制止,“诸位大唐的肱股之臣,方才那一礼诸位不必回礼,毕竟诸位都是大唐的治世能臣,这一礼是小王应该行的,父皇问及何为忠孝之道,在小王看来,所谓忠孝之道,无非是百姓安心生产,积极赋税;士卒上下一心,奋勇向前;官员恪尽职守,公正廉明;皇室洁身自好,持身修正;帝王政治清明,广纳谏言,这里所谓的忠和孝,不是指的对某一个人或者是某一个群体的忠和孝,而是整个中原百姓,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忠和孝,诸如前隋那般,帝王昏庸无道、官员各怀异心、百姓揭竿而起,彼时国不将国,又何来忠和孝一说。故而小王的理解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正确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忠义和孝顺。”

话音一落,朝堂上喝彩声一片,李承乾的这番话,实实在在的将忠孝二字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以往听惯了忠君爱国的朝臣们来说,着实是一个新的思想。然而李世民则是皱着眉头缓缓地摇了摇头,这番话自己听得太熟悉了,此前楚墨风就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讲过诸如那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此番李承乾的这番言论,定然是受了楚墨风的影响。

只见李承乾话音一落,一旁的魏王李泰则是笑着说到:“方才储君所述,小王有不同的看法,当今圣上是你的君主,不论办什么事,都要想到去竭尽忠心;当今圣上是你的父亲,不论办什么事,都要想到去竭尽孝道。这就是小王对于忠孝的理解。”说完之后李泰还略带挑衅地瞥了李承乾一眼。

眼见自己的儿子如此崇师问道,李世民不免大喜,非常高兴地说:“我儿以后可以不犯过错了,朕甚感欣慰。”

听到李世民夸赞李泰,在座那些意属李承乾和与楚墨风有关联的朝臣,纷纷在心中咒骂到:马屁精,就这样还想着挑衅储君的地位,如若你小子继承大统之后,岂不是想如何下旨就如何下旨,无论对错,到那时可就真是国不将国了,一个帝王如若不能政治清明,那么一旦朝政昏庸,这个国家就距离覆灭不远了。

李世民的这番话,让李泰兴奋不已,而一旁的李承乾却是面色一暗,坐在一旁沉默不语,而此时李世民笑着对李治说到:“治儿,你来说说,何为忠孝之道?”

只见李治缓缓地走上前,笑着说到:“回禀父皇,其实方才储君说的已然很好了,但是儿臣还是想加上一句,孝道最为重要,幼年侍奉双亲,长大后侍奉君王,最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庙堂之上想着为国尽忠,退居在家的时候想到是劝谏君主的过错,纠正其恶。储君的话加上这句话,这才是真正的忠孝之道。”

话音一落,正在腹诽的众人这才回过神来,纷纷望着李治,这小子这番话才是精辟啊,你自身做好的同时,还要想着时刻去劝谏帝王,对于那些不正确或者是昏庸的做法时刻指正出来,这也是忠义的一部分啊。

待李治说完之后,李世民突然站起身笑着说到:“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不错,不错,朕更为欣慰了。”

一场大朝会就这样结束了,过后宫中传出旨意,对于李泰和李治皆有赏赐,唯独对于太子李承乾只是不痛不痒地表扬了一番,这让李承乾不免有些心灰意冷,本想着能够找楚墨风开导一番,谁知对方此刻却身处荆州,一时间李承乾每日读书也有些心不在焉,这让才成为太子讲师的孔颖达、张玄素气愤不已,加之此前于志宁一事,孔颖达、张玄素便时常因为一点小事而上奏李世民,然而深知楚墨风意属李承乾,李世民也不好过分地责罚李承乾,只能通过表现出对李泰的宠爱而刺激李承乾,为的是使其奋发图强,谁知李世民此举却让李承乾产生了深深的误解。

有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魏王李泰原本圣眷尤渥,平素也并未与李承乾交恶,按理说一旦李承乾登基,身为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一个世袭王爷是绝地没得跑,只不过人人都有小心思,而李泰这点小心思,除了有自己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被别人唆使的。

这就要从正月十六贤王世子楚玄黓被杖刑之后说起了,就在楚玄黓那个倒霉孩子被杖刑,进而楚墨风放出话要辞去太子伴读一事之后,渐渐地朝堂上有人以为楚墨风这是要放弃太子李承乾的信号,故而有人将目光投向了而今以及在京中的几位皇子,除了那几个尚在襁褓之中的以外,渐渐地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落入了众人的眼中,按照长幼有序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如若李承乾储君之位被废,很有可能李世民会立魏王李泰为储君,故而有些人开始刻意地接触李泰。

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日李泰带着几名随从出宫闲逛,适逢来到了东市的一间酒楼内,饥肠辘辘的李泰赶忙落座吩咐随从点菜,不一会儿一桌丰盛的席面呈现在李泰的面前,自幼吃的都是宫里的御膳,突然看见民间的食物,李泰瞬间被这些精致的菜肴吸引,一通胡吃海塞之后,酒足饭饱的李泰起身准备离开酒楼,却被告知还未结账,身为皇子的李泰,平素里哪用自己掏过钱?一旁的随从也赶忙翻兜寻找,谁知众人的兜里比自己的脸还干净,一时间店家还以为是遇到了吃白食的,硬拦着李泰等人不让离去,正在双方僵持之时,只见一个浑厚的声音传来,“店家,他们的账老夫来付。”话音一落只见一贯钱丢在了柜台上,店家见状正待找钱,却被对方告知,剩下的暂时存在柜上。

此时李泰才看清此人的长相,“潞国公,怎么是您?”此人正是暂时赋闲在家的潞国公侯君集,此前因为西南各族一事,不良人始终不给出调查结果,而李世民正好顺水推舟让其在家继续赋闲,而其间侯君集通过自己的女儿候婉儿搭上了李承乾这条线,为了保险起见,侯君集决意双管齐下,故而今日这番巧遇,也是侯君集刻意而为之。

对着李泰施了一礼,侯君集笑着说到:“魏王殿下如若吃饱了,不妨与老夫走一走,正好也消化消化。”

侯君集这么一说,耳目聪慧的李泰哪里能听不出对方话中的含义,自从李承乾屡屡被责罚,身为第二顺位继承人的李泰,心中隐隐生出一丝夺嫡的念头,奈何朝中大臣,除了以贤王楚墨风为首的那一批,紧紧地拥护着李承乾,剩余之人纷纷不敢表态,这让有了小心思的李泰郁闷不已,正巧遇到了侯君集,虽然此人暂时不涉朝政,但是此人也算是开国功勋,其人脉还是有的,如若能够此人在朝堂上获得些许支持,按照自己的构想,推到李承乾自己上位,也是能够实现的。

念及于此李泰赶忙命令身后的随从远离自己二人,随即陪着侯君集走进了一条无人的巷子,走了几步之后,只听侯君集缓缓地说到:“不知魏王殿下可否知道,最近太子殿下时常被陛下斥责,前些日子还连带着贤王世子也受罚,听闻贤王已经下令不许世子再去做太子伴读了,不知此事是否属实?”

“潞国公许久不涉朝政有所不知,此事千真万确,小王也是听母后提及,太子詹事于志宁打了贤王世子,这下可把贤王惹恼了,似乎贤王对太子也有了成见。”对于这件事,李泰可是从头至尾始终都在关注着,故而侯君集问起,李泰赶紧眉飞色舞地说到:“我的那个大哥,似乎是被贤王教傻了,纯粹一个武夫的思想,父皇本就喜欢那种尊师重道的人,这下可好,自己挨罚不说,连累了世子,也使得父皇和贤王之间有了芥蒂。”

芥蒂?屁的芥蒂,天下人谁和谁之间有芥蒂,这两个人之间绝对不会出现芥蒂,就算是当年因为丹阳公主一事,二人闹得不愉快,楚墨风还开去了一切官职,最后怎么样?还不是一句话及官复原职,而且权势比以前更大了,如若不是这样,自己怎么会被罢官至此?听了李泰的话,侯君集心中也是鄙夷不已,这个圆滚滚的家伙,也属于看不清事实的人,不过这样也好,从对方的语气中,侯君集也已经听出了对方有夺嫡的念想,想到这侯君集轻声说到:“既然如此,魏王殿下不妨多在陛下面前展示一番,也让陛下明白,殿下不是一无是处,届时老夫可以通过朝中的关系,为殿下引为助力。”

听了侯君集的话,李泰并未回答,而是略有深意地笑了笑,随后就有了大朝会的一幕,而此时面对沉默不语的李承乾,李泰眼中渐渐地显现出一丝不屑一顾的神色......

有道是一夕风云变,且看文德皇后归天,再看贤王殿下哭灵,太子魏王势成水火,大唐陛下视而不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