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天龙秘史 > 194.再起风云(二)

天龙秘史 194.再起风云(二)

作者:薛定谔的熊儿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2: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几人未至山门,就听得咴咴嘶嘶一阵马声。走近一瞧,两队官兵穿盔戴甲,军容整齐,骑着高头大马守在少林寺门口。玄空打量了一会儿,心想:“这些都是宿卫军的,可见来者身份不一般,说不定是皇帝的近臣。”

玄空走先,慧竹随后,两人进山门,一路直奔大雄宝殿。入殿中,见玄苦正与一位将军说话,还有几位慧字辈的僧人陪在身旁。

玄空双手一合,下拜言道:“见过方丈师兄!”玄苦合十还礼,引荐道:“师弟,这一位是朝廷侍卫司侍卫司副指挥使。”玄空下拜言道:“小人见过上官。”

邹大人上下打量片刻,见玄空一身麻衣步履,脸上胡茬浓密,脏兮兮的,与传闻中大不一样。他瞪大眼睛,问道:“方丈大师,这一位就是贵寺的玄空大师?”玄苦点头道:“他确是老衲的师弟玄空。”

邹大人连忙施了一礼,道:“诶呦!国师这可折煞下官了,应该是下官拜见国师才是。”

玄空道:“不敢,不敢。”心想到:“朝廷的人如此客气,说不定找我有事想求。” 他想到此节,不知是该欢喜,还是忧虑,估计这事情多半棘手的很,但他隐居多年,又想去外面花花世界转转。

邹大人紧接着道:“国师,请您速速随我入京一趟。”玄空略微沉吟,道:“邹大人远来劳苦,何不在寺中稍作休息?再言正事不迟。” 邹大人一脸焦急之色,言道:“国师,可耽搁不得了。我大宋前方军事告紧,官家命我四处找您。”此人是个武将,办事利索,但说起话来不够明白。

玄空听的一头雾水,问道:“什么战事告紧?”邹大人解释道:“您有所不知,我大宋五十万精兵深入西夏腹地,遇到了一件大麻烦,朝臣上奏说普天之下只有您去,才能解开这危机。官家这便召您入京。”

玄空更加糊涂了,他常年隐居山野,既不问江湖事,更不知当朝政事,心想:“难道大宋攻打西夏了?可我又不懂带兵打仗,要我去做甚?”忽然间心中如电光石火一闪,他屈指默数:“一、二、三、四、五,五年了,今年应是元祐元年,神宗赵顼刚死一年,怎么会有战事?是哲宗发起的?不对,哲宗年幼尚未亲政。难道是高太后?可高太后向来主和不主战。”

他越想越奇,就试探着问道:“官家近来身体如何?”邹大人一怔,想都没想,就回话道:“官家龙体安康,近来又得名医调理,更是容光焕发,仿佛在一日之间年轻了好几岁。”

玄空大吃一惊,自顾自地道:“不对!不对!”他暗想:“赵顼怎么还活着?这世间乱套了!乱套了!”

邹大人心想:“此人难道疯了吗?我说官家龙体安康,他却说不对。嗯,莫要多事,我只管把他带到皇宫,交差了事。”

玄空回过神,自知失言,又连连摆手。邹大人急不可耐,道:“那五十万精兵是我大宋禁军的根本,不容半点损失。此中利害,国师自比下官更加清楚,千万不可再等了。”见玄空神色犹豫,又道:“具体细情,下官所知甚少,国师若有疑问,不如进京面见官家,上闻天听。”

玄苦合十说道:“阿弥陀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上天有好生之德,师弟行走一趟,若能救下一人性命,那也是莫大的功德。”

玄空心知推辞不得,倘若自己执意不去,朝廷怪罪下来,定会连累到少林寺,便道:“方丈师兄慈悲!小弟这就走一趟。”

玄苦双手合十道:“有劳师弟!”邹大人松了一口气,道:“国师慈悲,国师慈悲。”

慧竹在旁边看了许久,忽然插话道:“方丈大师,请让弟子随行,也好照看我师父起居。”玄空心中一喜:“我这徒弟性子怯懦,今日竟求着方丈许他随我出寺,果有孝心”

本来似慧竹这般年纪的僧人,学艺未精,严禁下山。但如今少林寺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当年大战之时,不少寺中高手战死,剩下的小和尚多数武功浅薄。玄苦有心让这些年轻僧人见见世面,又想以玄空的武功,保护几个僧人轻而易举,便道:“如此甚好。”转身又对另几个僧人道:“虚清、虚方,你二人也随玄空师叔祖同去。”虚清、虚方齐声答道:“弟子领命。”

随后,慧竹、虚清、虚方简单收拾好行囊,玄苦将几人送出了少林寺外。朝廷的人早已备好了良马,一行人骑马下山。路过乔家村,玄空又同家人嘱咐了几句,匆匆而去。

路上无话,行了一日抵达汴梁。进城后,几人在驿站中换了一身整齐的衣服,就直入皇宫面圣。

此时常朝刚散去,百官相随陆续走出文德殿。皇帝赵顼回到内殿,正与枢密院的几位大臣商议策略。

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与三司共掌军政,在朝廷之中举足轻重。当时宋人自述:“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因此枢密院的长官虽多是文臣,却执掌军政大权。

垂拱殿内,赵顼一脸严肃,正襟危坐。他的手摩梭着龙椅扶手,不知考虑着什么。

下方站着三位大臣,手捧着玉板,神色各不相同。当首一位老臣面红耳赤,似乎刚刚和谁有过激烈的争吵。但见他喘着粗气,又压制着胸前的起伏,竭力平复着情绪。又一位老臣面色铁青,一幅欲言又止表情。最后一位臣子年纪稍轻,大约四十余岁的样子,气定神闲,儒雅而洒脱,仿佛已经胸有成竹。

四人沉默了片刻,第二个老臣终于踏上前一步,言道“陛下,臣以为当此时局,还是应先行退兵。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军不能快速攻破灵州,与灵州守军僵持一月之久,那么就应该提防敌人反扑。当前党项人的左右厢军正在朝灵州集结,吐蕃人也打算趁火打劫,倘若他们从三个方向包夹我军,那情势恐怕就危险了。”他见赵顼无动于衷,又道:“陛下,我军深入敌人腹地,粮草补给更是关键,一旦敌军切断我军补给,那…那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赵顼沉吟片刻,摇了摇头道:“此时退军,朕不甘心。我大宋立国以来,幽蓟未曾收服,又失灵武。先帝昔年数次兴兵讨西,皆败兵而返。朕即位之初,就立志雪数世之耻,灭夏夺回疆土。而今我大军连破韦州、石洲、宥州、银州,距夏都兴州也只有几百里之遥,这时退兵岂不前功尽弃?”

当首的老臣呼出一口气,拉着长音说道:“陛下!若不退军,臣有三大顾虑。”他微微一顿,接言道:“其一,我军四大主帅的帅印一夜之间不翼而飞,这可不是好兆头,军心溃散,如何继续应战?其二,王中正部八万大军一入夏境就失了消息,倘若王中正投敌,我军如何反制?其三,以往我大宋与夏交战,辽人必定兴风作浪,倘若辽人趁我兵力空虚,侵扰边境,甚至挥兵南下,如何抵抗?若不能解除三大顾虑,臣以为还是退兵为尚。”

赵顼道:“陈大人所思所虑无不道理,但是朕已有应对之策。第一,探子报,我军四大主帅的帅印皆被敌方所遣高手盗走。朕已召来我大宋国师,不仅要夺回我军帅印,更要盗走敌方帅印,以振士气。第二,王中正部八万大军并未失联,而是另有军令在身,陈大人不必过虑。”

几位大臣听他说要派人夺回帅印,只觉难以置信,难道当世之中真有人能孤身潜入夏军,如入无人之境?至于说王中正另有军令,更为诧异,不知赵顼是故弄玄虚,还是确有其他安排。

赵顼看看最后那臣子,言道:“无忧,你镇守边境多年,最是清楚辽人的情况,且来说一说。”

原来那第三位枢密院大臣,就是当年任河东路、河北路两地经略安抚使的燕王赵无忧。这些年他在京中任职,深得神宗重用,官居同知枢密院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