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天地武库 > 拳法十

天地武库 拳法十

作者:梦里江湖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4: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形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

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壮似泰山。

二、易筋:练之已腾其膜,以长其筋,俗语:“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三、洗髓:练之以清虚起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

三种练法

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运转要和顺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运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虽然周身运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三种练法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处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面目。后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

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之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

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六阳纯全,刚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经云:“裹着,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足蹬”,是后足。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

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之化劲。连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名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化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化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三会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之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功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也。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

总诀四章:

炼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

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

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用。

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动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一者也。

出处《龙虎斗京华》钟海平。

虎啸拳:以虎爪的抓、拿、刁、锁、劈、砸、横、拦为主,在使法发力时,常模仿老虎吼叫声“虎”、“嚯”等音声的长鸣,借以运气摧力。除“虎”、“嚯”以外,还有“吼”、“嗨”、“哼”、“哇”等呼吸法,故虎啸拳在演练时突出虎啸之威震、惊退、跪、跃;主要跌扑法有虎扑、虎跳、侧摔、前扑以及兔滚、鹰翻、乌龙绞桂、鲤鱼打挺等。

出处《虎啸龙吟》龙套。

罗汉伏虎拳:少林罗汉堂绝学之一,乃少林高僧融合少林罗汉拳和伏虎拳而成,乃是刚猛霸道的拳法。

口诀:罗汉勾拳内勾缠,掌拳肘腕四处强。罗汉掌指静修养,金刚指掌坐禅堂。罗汉揣掌马步功,白虎望路把手扬。梅鹿回头观动静,饿虎坐山等食粮。马步单边双敞门,老君封门会双掌。大鹏斜飞侧身展,罗汉上山弓腰撞。野马奔川高山上,豹子坐山懒洋洋。顺式担山把柴挑,老猿闪身观后旁。

伏则为按,有伏虎之意;练功发劲时按手式与挑拳式形成上下相争之力,结合身法之变化一按一挑,升降协调,近则伏按,远则挑掀;因跺脚发力,松肩沉肘,开胯松膝,力求一个松字。松于上则为宽心顺气,松于下则为圆裆固精。少林拳针对松的练习讲究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即每一动作都是由松至圆而至方,曲则为圆,直则为方。做到外圆内方,动作螺旋运转时为圆,瞬间发力时则为方。在螺旋运动的动作中为曲,曲而不曲谓之直,由圆形的运动而产生的劲力为直。在瞬间发劲的动作中为曲,直而不直谓之曲,发放短促的弹崩劲后为曲。如此松紧自如,曲直有方,大方无偶,辩证地认识曲直与圆方之间的巧妙变化。在圆转之中练松,使体内之气血随动作的伸缩变化而畅通于经络之中,以此开九窍升清降浊,宣腠理调和营卫。练拳术之本意是为修身,修身之本在于养浩然正气,正气源于经络畅,经络畅则脏腑和,脏腑和则气血通。长久耍拳身体之气血阴阳平衡,浩然之气则自正也。

出处《神雕侠侣》陆冠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