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如水剑道 > 第95章 诸般道术,入我囊中

如水剑道 第95章 诸般道术,入我囊中

作者:花淡茶浓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3: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靖室内炭火渐热。靖室外漫山积雪反射的白光,将上清观烘托出耀目的神圣。

吴天师看着杨朝夕,杨朝夕看着手中卷轴,这一刻不容过多语言去打扰。

杨朝夕沉浸半晌,这种微妙感觉,似乎又隐隐在心里撬出动静,封藏着先天之气的眉关“天心穴”、似乎又松动了一些,引得三道后天之气蠢蠢欲动起来。

杨朝夕回过神来,见吴天师正看着自己,忙拱手道:“怠慢道兄了!小道忽有所感,所以失神。这卷《道门内丹说》融萃千年道门修习之法,虽刚刚问世,怕是已经可与历代道门先贤著述、并驾齐驱了!”

吴天师笑道:“溢美之词,可不必再言。然而这内丹修习之法固然珍贵,却需滴水穿石之功、才能显出成效来,到时小友恐怕也已是一把年纪了。故而少壮之人重武艺,习练拳脚武技,希求以一当十、以一敌百的法子,也是人之常情了。”

杨朝夕也笑道:“所以道兄,既然如今著述已成、大事已了,便该考虑教授武艺这等小事了。小道常在观中、随时恭候!”

吴天师伸出一根手指、点了点杨朝夕,淡笑道:“自今而后,我便从丹道、方技、数术三门入手,逐次教你一些道门术法。今日开始,我们先学外丹之术,也称‘金丹术’‘黄白术’。

我道门历代先人,认为金石坚硬、不易毁损,比之肉身草木等速朽之物,颇有不死长生的药性。于是便想要将这药性提炼出来、为人所用,以酬‘不死长生’之志。”

杨朝夕从前也听过一些“金丹术”,多是神乎其神的传言,可信度终究不高。此时听吴天师说起缘由,不禁喜道:“道友!那么只要把这些金石好好熔炼,便可炼成长生丹了!可是,真的有人见过、或者吃过长生丹吗?”

吴天师呵呵笑道:“抱有这种想法的,千百年来不知凡几,也都入土化为枯骨了。金石之性,并非‘不死长生’,而是‘不死不生’!金石不是生灵,自然没有生死之别,但金石之中多有毒性,贸然服食,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教你这外丹之术,只取药性温和的芝草、加以五谷,炼成药丹。吃下去后,既能强筋壮骨,又不会中金石之毒。不过这鼎炉,须以金银为上、青铜次之、铁石为下……”

杨朝夕顿时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道友,你这哪里还是‘外丹之术’?分明就是‘庖厨之术’!这个朱介然师兄便会,我找他去学便可!”

吴天师大笑:“咱们**凡胎,还要留作内丹道术的炉鼎之用。珍之重之、尚嫌不够,干嘛要用那些毒物作践自己?你若不喜欢学,咱们再说下门道术……”

杨朝夕忙打断道:“学!我学!为何不学呢?说不定你这‘庖厨之术’学了,便能做出更好吃的饭食……呃……药丹。凡人吃了、纵然不能长生不死,但身心舒畅、延年益寿,总该是有些功效!”

吴天师捋须点头:“这便对了!艺多不压身,多学一门,便有一门的好处。我这‘外丹之术’也有丹方,譬如‘寒食散’,需用丹砂、磁石、曾青、雄黄、白矾五味药炼制,但只能少量服食……”

杨朝夕已经找来纸笔,将吴天师所说丹方、熔炼之法、所需炉鼎等物,逐一记下。

其后半月间,杨朝夕除了行功、习武、诵经、当值之外,便开始频繁出入斋院。待借来瓦釜、炭火等物,便跑到观后四下无人处,尝试熔炼丹药。每每弄的满手满脸乌黑,屡屡被观中师兄弟嘲笑。

某日,杨朝夕捧着一颗色彩棕黄、鸽蛋大小的圆球,以及一包黄纸包裹的白色晶砂,跑来找吴天师试药。

吴天师问清了他使用的材料后,才拿起那轻飘飘的棕黄圆球,咬下一小口,不禁皱起了眉头:“小友……你这叫什么丹?似乎不是我教你的吧……另外,盐放多了、味道有些苦……”

杨朝夕脸色阴晴不定:“我这叫‘粟米饱腹丹’,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吃一丸可抵三日饭食,最是实用……至于盐,我下次少放点便是……”

吴天师又将那包白色晶砂拆开,用指头捏了些放进嘴里,倒是眉头舒展开来,笑道:“这个又叫什么名目?倒是比饴糖还要甜一些。”

杨朝夕眉毛一扬,得意道:“这叫‘甘甜散’!是用薯柘轧出汁水后,再以文火焙炼而成。只需一小撮,便能烦恼尽除、心旷神怡!”

吴天师笑着点点头:“不错,不错!这一丹一散交给斋院,倒可以给大伙添些口福。”想了想又道,“那金石丹药的熔炼法子,虽荒诞不经,你若想了解,多看看《抱朴子》《周易参同契》这两套经卷,便能明白。”

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那“粟米饱腹丹”与“甘甜散”,便不时出现在观中道士、弟子的斋饭中,被众人津津乐道。而“丹师”冲灵子也名头大噪、一时无两。

又一日,杨朝夕被吴天师请到靖室之中,郑重其事道:“今日开始,我便教你方技中的神仙术。说是神仙术,其实是驱鬼魅、作仆从,代自己行非常之事、以避凶险之祸。我所精通的,有画符、扶乩、谶纬三种,画符须以桃木、精血为最佳,黄纸、丹砂次之,然而‘一点灵光’最是紧要……”

杨朝夕没有贸然动笔,因为这吴天师画符实在太快!根本无法照样模仿。只见他右手持朱笔、左手捻黄纸,信笔而走、一气呵成,中间无半点犹疑和停顿。一张灵符挥就,超不过三息工夫!

杨朝夕只好拿过那写好的灵符,细细揣摩了许久,才拿了纸笔,慢慢练习起来……

又是一日。杨朝夕还在靖室画符,吴天师信步过来,笑道:“今日开始,我要教你数术。这一门所含庞杂,有星象、历法、占卜、堪舆、望气、相面、谶纬等等,不一而足。老道精通堪舆、望气、相面三项,其余也知道一些,咱们便从你感兴趣的‘排兵布阵’、‘呼风唤雨’教起。

‘排兵布阵’就是阵法之术,其中蕴含五行六甲、九宫八卦的推衍之理……‘呼风唤雨’属于望气之术,不过是提前观望日、月、星、云,再结合地形地势、四时规律,预判雨、雪、风、涝、旱、蝗等天灾罢了……”

杨朝夕埋头记录了片刻,忽然问道:“小道我记得,前段时日在演武场前,我家公孙观主曾言,道术归总起来有‘道统、长生、阴阳、岐黄’四门功课。为何道友你所教的,便只有三门?而且名目也不一样?”

吴天师正滔滔不绝地说着,被他一问,才停了下来,想了半晌才道:“你家观主毕生所学,都是与救世济民相关的道术,对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一来从不肯信,二来也不肯在那些务虚之事上浪费时间。于是才从‘丹道、方技、数术’三门诸术里,挑出些实用的学问,重新归为四类,便是你们知道的那四门功课了。”

杨朝夕偏着头,也想了一阵子,又问道:“难道这么多道术中,不光有真假、好坏,还有虚实之分?”

吴天师笑了笑,随口答道:“自然有虚实之分。阵法可决胜败,堪舆可定阳宅阴宅,岐黄之术可救死扶伤,这些自然是务实。然而望气、相面,本无多少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便是务虚;另有谶纬之学,断言后世兴衰,也是务虚。”

杨朝夕顺着他的话头,接着发问道:“务实便如何?务虚又如何?”

吴天师愣了一下,才沉吟道:“务实令人身安,有良田、美池、桑竹、车驾,便不会为衣食住行担忧,从而知荣辱、守礼义。

务虚则令人心安,譬如谶纬之学,说是预测祸福,其实是猜度人心,知道人希望什么、恐惧什么,便将推测而来的福报和祸事,提前告知于人。人若深信不疑,他日事到临头,必会自己寻些痕迹、强行归因,以为事情应验。实际上,人也只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杨朝夕默然,心知吴天师所言,虽近乎浅白,却是难以辩驳的至理。人之性情,有忠厚、有狡诈、有跳脱、有沉闷,然而总有一个无形的“道”字,将这性情各异之人,全都网罗其中。

半晌,吴天师才又叹道:“务实、务虚,本无高下。然而世间之人,遇到难题,却多半会避实而就虚……”

杨朝夕仍旧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将吴天师教授的诸多道术,连同这一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上清观中诸般事务,经过九月十五的改弦更张后,观中道士、弟子也渐渐适应。井然有序的修道日子里,授业师傅倾力教授,观中弟子各求所好,各人身上的文武艺业,也在奔腾的时光里、与日俱增。

公孙真人每日晨课已不再带着一众道士、弟子演练“翠云道功”,转而开始仔细教授起“公孙剑法”来。每教一段时日,便要让演武场中道士、弟子互相拆招印证,众人手上剑术,也因悟性高低,以快慢不等的速度、日益提升。

杨朝夕、朱介然、卓松焘、黄硕四人,因曾随公孙真人去洛阳论道演武,纷纷自觉站出来、将在洛阳客居期间学到的“夺槊拳”教给众师兄弟。

杨朝夕最为慷慨,因在麟迹观客居多日的奇特经历,反而学到了更多武技。于是,诸如“落雨惊秋剑”“新荷残梦剑”“劳燕分飞剑”“灵蛇化蛟枪”之类、学得半生不熟的兵器技法,他也拿了出来、通通演示一番,供一众师兄弟们参详。

这一举动,造成两个后果:一是众人对他客居麟迹观之事,更加艳羡;二是更多的师兄弟站了出来,将自己家传的拳法、兵器技法当众演示,供大家挑选修习。

这般互通有无、和乐融融的修道岁月,彻底替代了从前刻板、严肃的道观氛围。让更多上清观弟子,在艺业精进的同时,也渐渐感受到一份与有荣焉的温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