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如水剑道 > 第85章 行脚胡僧

如水剑道 第85章 行脚胡僧

作者:花淡茶浓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3: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山花开过又谢,山树几度枯荣。岁月如溪流,在不经意的琐碎堆叠中、缓缓流淌而过,昼夜不歇。

昔年降生在山谷中的顽童,此时却已渐渐长大。开始明白生命里的美好、珍贵、以及重要的人和事,亦开始尝试去把握这些。并试图将这些人和事,永远珍藏在自己掌心。

月明皎皎,星辉熠熠。寒风拂过,关林儿瑟瑟颤抖的身躯,在星月弥散的夜色下,不知是要抗拒、还是有所期待。淡淡影子落在院中,如梦魇初醒,如幻境沉沦。

杨朝夕走到关林儿身前时,醉意却醒来了一些,就要拥住关林儿的双臂、便停顿了下来。

关林儿紧张地闭上了眼睛,闻着他靠过来的温热气息,又不愿把自己一个人关闭在黑暗里,便悄悄将眼睛睁开一些。他身上传来的气味,从未像此刻这般,令人心悸、又令人安定。

这气味中,有微醺的酒意、清甜的菊韵、温暖的体温、馥郁的花香……

她不敢去看他的眼睛,便将视线局限在那、瘦小却昂然的身体上,衣领、袍褶、束带……陡然间,她的眼神凝固了下来、明眸圆睁,看到了那腰间系着的、一只小小的香囊!

那因脱水而干瘪下去的茱萸,仿佛嘲讽一般,向她发出了挑衅……心头猛地绽开一道伤痕:夕哥哥,你、怎、么、可、以、这、样!

她在他双臂停顿的刹那,将那只香囊拽了下来,砸在杨朝夕胸前。于是不再顾惜他错愕、迷惑地眼神,一只手捂着嘴,飞快跑进那黯淡夜色中。

只留下杨朝夕僵硬的双臂,停顿在怅然若失的秋夜里,久久不肯放下。

半月渐隐,繁星渐沉。杨朝夕在院中呆立半晌,又坐下来,酒已全醒,心中滋味难言。一个不经意的小误会,却将刚有些眉目的两情相悦、又打回了原形。

期待中关林儿的回答,原本就要化作云开雾散的明朗,却在这阴错阳差之下、变得愈发扑朔迷离。而明日再见面时,又该是怎样一番、难以应对的尴尬……

陆秋娘已在茅舍内看了许久。然而这种事情,终究还是要去自己经历、自己决断才好。纵然看着一脸落寞的少年,枯坐院落中,想着心事、翻滚着情绪,有些心疼,却也不好就冒失介入。

夜色已深沉,披衣觉露滋,陆秋娘看着少年、满目神伤,渐渐也陷入了自己少时的回忆……

一豆灯火跳动,满堂微光泛起涟漪,将茅舍内外的母子,笼罩在一片惘然之中。

枯柴受露,干茅被霜,深秋山中的清晨,萧瑟中却带着出尘的气象。这处叫做杨柳山庄的山谷,人烟足具,却少了喧嚣,对于行脚僧而言,已是难得的人间净土。

半山之中,一个光头破衲的胡僧,却不避秋寒,正将一束束捆扎好的茅草、编缀成片,再覆盖到已搭好的龙骨之上。不多时,淡淡雾气被朝阳冲散,而这一小间草庐,却在接连两日的忙碌后,终于落成。

这胡僧营造结束,却对着一柄柴刀、一把镰刀合十行礼,口中念念有词,似是在感念这一刀一镰的相助之德。胡僧诵过经,又想起几日前、游方到此时的情形——

这杨柳山庄颇有些不同,最先发现他的、是一位姓关的施主和几名团练兵,待盘问清楚、听说他要在此结庐、点化世人,便要将他赶走,说是“道不同、难为邻”。幸得遇见一位名叫王通儒的老施主,一番劝说,才将自己引入庄内,舍了他一顿粥饭。初入庄时,他便是现在这般衣衫褴褛、几不蔽体,村中妇人见了,无不自动羞避。只有一个女童,不介意这些,还与他说了几句闲话,倒也颇含禅机。

那王老施主与他说了些难解的心结,却不离人间八苦,唯有佛理可以度化。一番交谈后,那老施主却将拐杖指了指庄中一处茅舍,说了句颇为有用的讯息:那茅舍住着位杨家娘子,是个寡妇,家中有布,或舍与你做身新僧袍。说完,还连连摇头叹道“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此时晨光初盛,已有炊烟在溪谷间升起。胡僧微觉腹中饥饿,便从随身的细竹书箱中取出青石钵,又拿了那柴刀、镰刀,向谷内而行。径直找到前日借得柴刀、镰刀的那户郭姓女施主,便双手合十,口念佛号,称谢不已。

女施主也是本心至善之人,见这胡僧手持青石钵,便知他入庄的另一番来意,便返回茅舍、取了一碗水煮的菽豆,尽数倒入他青石钵内。

这僧人受了她施舍,右手持钵、左手竖起,低头行礼道:“阿弥陀佛!女施主善行善举,必得无量福报!贫僧法号慧朗,日后若有烦恼忧愁,可来半山草庐寻我。佛法无边,当渡众生之苦。”

女施主也学着他的样子,合十回礼,微笑道:“那日听王通儒老哥说,要你去度化一套新僧袍。我知那杨家娘子住处,这便引你过去!”慧朗和尚听了,又低头行礼,才随着这女施主,向溪水上游行去。

却说昨夜一番劳神苦思、又在院中冻了半夜,杨朝夕终于还是在浑浑噩噩间,伏在木桌上,沉沉睡去。

陆秋娘见他睡着,心中悬着的心才放下一些,便扶了他进了茅舍。略略除下道冠、外帔、云履等物,便将他推到土炕内侧,依枕躺下。母子二人扔旧抵足而眠,自不必多说。

九月初十,重阳次日。陆秋娘早早起来,便开始在外间张罗饭食。杨朝夕却蒙了麻布被褥,仍旧呼呼大睡。

因他平日极少回来,陆秋娘对这餐早饭便极为上心。昨日关林儿过来,其实带了一篮子野猪肉,只是两人闹了别扭,便扔下篮子跑了,也未与她交代。半夜出来扶杨朝夕回去时,才看到那满满的一篮子肉,不禁抚鬓而笑。

不多时,浓郁肉香便从锅盖四面溢出,飘到里间,无孔不入地钻进了麻布被褥里。那团被褥才扭动了几下,冒出一个头发杂乱的脑袋来:“娘!做了什么吃食?好香啊!”

“昨日你林儿妹子送的野猪肉,篮子还在这。回头你拿些绢纱、连着篮子一起送过去,好好谢谢人家!”陆秋娘手上不停,随后答道。

“哦……”杨朝夕自然而然地应了一声,忽然又想起了些事情,有些难为情道,“娘……要不还是你去吧,我这次回来呆不了几天,想在附近转转,顺便还能打些柴禾回来……”

“咚!”陆秋娘端起盛了野猪肉的粗瓷碗、重重放在木桌上:“夕儿,男儿汉、大丈夫!你自小便想做江湖大侠,怎么事到眼前,去跟你林儿妹子赔个不是、说几句体己话,便不敢去了?比起你那泉下的爹爹,可差得远了!”

杨朝夕听着陆秋娘突如其来的训斥,不禁心头惴惴、面有愧色。当听她提到爹爹时,心中却涌出几分不服气,于是回道:“娘教训得对,夕儿过去便是!纵然林儿妹子再不睬我,也该把误会讲清楚……”

陆秋娘正待再说,便听见茅舍外有人叫她。于是轻启柴扉,看到两道人影站在木篱之外,却不肯进来。

陆秋娘扯过抹布,擦了擦手道:“夕儿,娘要出去说话,你先吃些东西。”说完出了小院,才看清是郭婶子,身边站着一个僧人,棕髯萦腮,双目清澈、有湛蓝之色,实非中土之人。但放在盛朝,却也算不得稀奇。

郭婶子笑道:“这位是慧朗禅师,如今在半山上结庐礼佛。只是僧袍破败,不像是个得道的模样,因此才带来你处。若有几块不用的粗缯,可拿来给婶婶,好缝凑一副僧袍施予他。”

胡僧慧朗面色和悦、合十行礼道:“阿弥陀佛!贫僧初登此地、身无长物,难出布帛之资,日后愿为施主诵经千遍,以谢布施之德。”

陆秋娘欠身行礼:“王家老丈昨日已同我提过此事,布施行善,原是本分。禅师稍待,我这便去取布帛。”说完,微点了下头,转身回屋拿布。粗服荆钗的背影,却仍有余韵悠长。

不过数十息工夫,陆秋娘复又出来,手上却捧了一方叠得齐整的夹丝苎麻缯布,行礼道:“这块布帛虽不盈丈,做身僧袍也足够了。若禅师日后还需供养,尽可过来找我。”

胡僧慧朗面色恭谨:“女施主慈悲心肠,以布帛施惠于我,方是‘布施’二字正解。未来必积善成德、佛缘广博,当受贫僧一拜。”慧朗说完,竟以世俗之礼,拱手拜下。

陆秋娘笑道:“我自小见僧众扶弱行善,便从心许之。只是如今尘缘难斩、羁绊未断,尚不能四大皆空。今日偶遇禅师,应是因果使然。虽不能灌顶削发,也可奉佛修行。自此吃斋茹素、手不杀生,却是做得到。”

胡僧慧朗听罢一愣,面色便舒展开来,仍旧双掌合十:“女施主于参禅颇有心得,远胜贫僧。他日有暇,或可来半山草庐一叙 ,辨析经义,礼佛求安。”

陆秋娘这才向胡僧慧朗合十回礼:“佛祖慈悲,能渡迷航之人。生民皆苦,正待禅师点化。”胡僧慧朗微一点头,便不再多言,随着郭婶子往溪下走了。

陆秋娘送走二人,回过头去,却见杨朝夕捧了个木碗,一手抓着块骨肉连筋的野猪肉,正肆意大嚼,满手满脸的油污,在晨光里泛着光亮。不禁随口笑道:“山林奔突之兽,难逃饕餮巨口。罪过,罪过!”

杨朝夕也含糊不清地问道:“娘,你跟那乞儿和尚、叽里咕噜说了什么?云山雾罩的,夕儿听不大懂。难道娘也要削了头发、去做个尼姑吗?那夕儿怎么办呢?”

陆秋娘已经走到近前,笑着在他脑袋上拍了一记:“夕儿还没成人娶亲,杨氏一脉还需传续香火。娘怎么能舍下你呢?再则说,你若娶亲生子,娘还要抱着孙儿享天伦之乐呢!万丈红尘,苦楚虽多,却也有许多有意思的事,让人沉迷流连。这些道理,你长得大些了,自会明白。”

杨朝夕将信将疑地点点头,心中却暗暗自嘱:日后总要找些理由,多回来陪一陪娘亲……呃,若顺便再陪一陪林儿妹子,也是极好……山中岁月毕竟太过清苦,与那乞儿和尚相比,也好不到哪去。也无怪乎娘亲有这等削发做尼姑的想法了。

想了一会,又不禁捏了捏拳头。一会便要去关世伯家还那篮子,见了林儿妹子该怎样说话,须得打个腹稿才行……

却说那胡僧慧朗,回到半山草庐,虽不喜形于色,心下却也畅然非常。于是又趺坐起来,诵持了一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心归止水之境。不禁想起离开长安时,上师不空禅师送他的十个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只是自己多日以来、苦思冥想,却总不得正解。

此时结庐半山、侧望溪谷,回首初心,便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佛法广大、无远弗届。心有此感,不禁口占一偈,呼作《结庐铭》,微声吟唱道:

观山一脉,望水千波。落日残霞,闲云野客。蹙眉晚风,萦怀暮色。渔人失桃源,樵户犹烂柯。功名谒青枕,富贵拜槐安。是以结草庐、居半山。无进退以束己,无迎送可劳神。邙山高士冢,洛水亡者魂。五柳先生云:归去来兮!

自此而后,这胡僧慧朗便在半山草庐中住下。因他恪守僧人本分、不曾妄言惑众,关大石等人便放任自流、不去管他。他也不时为慕名过来的村民讲解佛法至理、开解忧愁苦悲,兼为庄中逝者超度亡灵。终得乡民供奉,成为得道高僧,却是后话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