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人生流浪 > 934、如诗如画如歌扬州城

人生流浪 934、如诗如画如歌扬州城

作者:yxy110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0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934、如诗如画如歌扬州城

如今的扬州,濒江近海,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现辖广陵、维扬、邗江3个区,高邮、仪征、江都3个市和宝应县,辖区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人口470万,其中市区总面积973平方公里,人口108万。扬州市场腹地广阔,自古乃苏北门户,是长江三角洲辐射苏北、鲁南、皖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以扬州为中心,半径100公里内有4000万人口,半径200公里内有8000万人口。

如今的扬州,拥有便捷的交通,气势恢宏、充满现代气息的扬州火车站,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在此交汇,乘车从高速公路到南京1个多小时,到上海2个多小时,到北京8个多小时。扬州是苏中、苏北铁路枢纽,拥有扬州始发至北京、广州、西安、上海、武汉多条黄金铁路线,辐射全国东西南北中。扬州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1小时,距上海虹口机场2个多小时。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扬州交汇,一类开放口岸扬州港驶进了世界海运网络。连接扬州至镇江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使扬州与苏南实现了零距离。

如今的扬州,第一眼看到的是秀美的自然风光,第二眼看到的则是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如果说“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是扬州城市最直接的感觉,那么,“书卷气”则是城市的一种气质,是城市的内核,让人回味悠长。以何园、个园为代表的扬州园林,兼容并蓄,融合了中国北方园林之雄和南方园林之秀;参观中国最有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明寺、天宁寺各具风格,浓缩了扬州千年历史;观赏到天下无双的琼花、芍药;品到中国独具风味的淮扬菜系和坊间小吃;听到独具风韵的扬剧、扬州评话、广陵琴派古琴名曲;享受到最具人文特色与古风的洗浴文化;欣赏到天下闻名的扬州漆器、玉器、盆景;回味到独行古今的“扬州八怪”。

如今的扬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日俱增。“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金字招牌相继花落扬州。“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福布斯商业城市排行”等,市民更是如数家珍。

扬州,中国这座独具人文魅力的历史文化古城,青春勃发,处处闪耀着和谐之美,大气之美。

在扬州西北蜀岗中峰之上,观音山之西,有座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的寺院,故名大明寺。隋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曾在寺内建栖灵塔,故又称栖灵寺。唐会昌三年(843年)塔毁,仍为大明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后又复为大明寺。而且这里还曾是大唐高僧鉴真居住和讲学的地方,鉴真纪念堂便在这大明寺内。鉴真和尚(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士。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他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第六次终于东渡成功,把我中国佛学、医学、语文、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文学技艺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1963年鉴真圆寂一千二百周年时,中日两国人民在扬州共同举行了隆重盛大的纪念活动,并为兴建鉴真纪念堂奠基。1973年纪念堂建成。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前面是门厅,上悬篆书鉴真纪念堂匾额。中间是碑亭,内立横式纪念碑,碑通高2.06m,宽3m,正面刻郭沫若书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撰书的碑文。后面殿堂,按照唐代寺庙殿堂的结构和形式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干漆夹贮塑像。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绢饰画。碑亭与殿堂两侧回廊长达80米,构成一组单独的堂院。现在的大明寺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寺前是三间三楼的牌楼,向北是山门(内有天王像),院正北是大雄宝殿,殿内正中前为三大佛,背后为海岛,塑观音等群像,两旁为十八罗汉像。大殿东侧为东苑,后有晴空阁,现为鉴真和尚东渡事迹陈列室。1980年鉴真塑像由日本来华,首先在大明寺展出。

来到扬州城北,可见一座天宁寺,传为晋太傅谢安别墅,后舍建谢司空寺。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尼泊尔名僧驮跋陀罗在此译华严经。唐证圣元年(695年)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改为天宁寺。后寺毁,明洪武年间重建。清康熙年间曹寅兼任两淮巡盐使时,曾受钦命在此设诗局,主持刊刻《全唐诗》,篡修《佩文韵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巡游扬州,曾在寺内建造行宫、御花园和寺前的御码头。御花园的文汇阁藏有《四库全书》的手抄本,现寺内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厢廊房及方丈楼等。

在扬州城之西,有座古木兰院石塔,又名石塔寺石塔。建于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原在西门外,南宋宝佑年间移建现址。塔上除少数佛像外,大部分为清代重修。塔五级六面,全部石建。塔基为须弥座,上面四周建有石栏杆,栏版内分别雕龙、凤、牛、马等动物图,望柱上刻如意形花纹。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每层转角有圆形椅柱,一、三、五层南北两面各有拱形洞门一个,其他各层皆嵌小佛像。石腰檐上均凿成筒瓦形,坡度很小,角檐戗脊,向外伸出,微微向上反翘。塔顶六角攒尖式,上为仰覆莲座和葫芦形的塔刹,造形别致新颖。石塔原在古木兰院内,马路拓宽后,位于迎宾路心的绿化岛中间,与东面的唐代银杏树、文昌阁成一直线,相互遥望,自然一体。

隋炀帝陵,在江苏扬州北雷塘。隋炀帝杨广曾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六年、十二年三下扬州。由于横收暴敛,穷奢极欲,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大业十四年被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扬州。初葬在吴公台下,唐武德五年(622年)江都总管陈棱改葬于今址。日久荒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学者阮元重修并立墓碑,碑心刻“隋炀帝陵”四个大字,为当时扬州太守、书法家伊秉绶所书。

在蜀岗中峰大明寺的东面,便是观音山。此山位于瘦西湖畔蜀岗东峰之上,是隋代迷楼的遗址,宋为摘星寺,明称功德林,亦称功德山。可循石级登山,上有山门、殿宇、楼堂等。观音堂内原供有观音像,故称观音山。现山上绝大部分是晚清及以后的建筑。此山位于扬州唐城遗址子城的西南角,设有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登山可俯瞰唐城遗址和瘦西湖名胜,所谓“江淮南北,一览可尽”,即指此地。而这唐城遗址也就在蜀岗之上。春秋吴王夫差时开始筑“邗城”,历代相继修筑,至唐时已扩大到蜀岗下的平原上。城址分子城和罗城两部分,两城毗连。子城在蜀岗上,亦称牙城,即衙城,是官衙聚集之地。罗城在蜀岗下子城的东南,亦称大城,是住宅和商业区。现城址是蜀岗的子城,平面略呈正方形,为版筑土垣。罗城址在地面上已不太明显。解放后经多次发掘,曾发现唐代以前在蜀岗兴建的夯土版筑城墙和砖墙残迹,以及唐代的城砖、瓦当等。在城址内出土很多唐代陶瓷三彩、生产工具、随葬墓志、石刻佛像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扬州城市建筑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值得世人瞩目,便值得我们去欣赏、研究、妥善保存这历史文化遗产。

扬州瘦西湖在江苏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但它本名并不叫瘦西湖,而叫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绕长春岭(即小金山)而北,又称长春湖。因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另有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瘦西湖。清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名遂著称于世。它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解放后,逐年修建绿化,由史公祠向西,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中国境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茱萸湾,现名湾头。在江苏扬州市东北。在隋唐时期,运河由北向南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隋炀帝三下扬州,都经此湾。唐代的茱萸湾是国内重要的港口,同时又是扬州近郊风景秀丽的不乡,唐诗人姚合有诗云:“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市廛(chá

古代指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持烛入,邻里漾船过。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廓,满耳是笙歌。”这便是对茱分萸湾的生动描绘和真实写照。现在此处仍为大运河航船往来的要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