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 第八百二十二章 冲突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第八百二十二章 冲突

作者:墨观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4: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只见那个名为卫子钰的年轻公子从窗口探出,“慈静大师此言,不过是断章取义,何其谬矣!”

杨清源原本是想出手的,见这年轻公子开口,便也暂时没有了这打算,能看戏吃瓜,为什么不?!这是人之常情啊!

慈静看到突然反驳他的卫子钰,也没有生气,笑着问道,“这位公子对于我佛门经义也有了解啊!若是有意,还请赐教。”

卫子钰也不客气,径直说道,“佛门以为,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于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为佛门大德劝导作恶之人停止作恶的经典语句。

然佛门的“放下屠刀”,并非指的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这里的‘屠刀’,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着。绝非大师口中之意。”

在场众人都听着卫子钰的解读,无人打断他。

“我人心识之间,妄念相续,刹那不停,俗语说:心猿意马,即此之谓。所以若用自性来照自心,直观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所谓放下屠刀,就是放下心识上的有切妄想杂念,直下静观自己的心念,对于幻生幻灭的心念,不去执着,不去遣除,亦不随彼流转,只静心观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

《大乘心地观经》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这本是佛家的修行观性至理,今日却从大师口中得到了如此粗浅的解读,岂非贻笑大方?!”

这卫子钰对于佛经的解读,便是杨清源也频频点头。

别看杨清源是个道士,但对于儒释道,诸子百家……皆有涉猎,刚刚这卫子钰所言,已得佛门观心之法神髓,若是放在佛门之中,堪称一代高僧,这岭南卫家果然是家学渊源。

“阿弥陀佛,施主对于我佛门经义,果然熟读,但还是流于表面了,《贤劫经》中有言,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一一皆可成佛。佛法八万,解读不一,这位公子单一解读,却是有失佛门精髓了。不过以你的年纪能有这等领悟已是殊为不易。”

慈静见卫子钰说得在理,竟然用起了诡辩之术。

“慈静大师,王大光此人在徐州连续犯下大案,乃是朝廷的要犯,您是要包庇此贼吗?!”

点苍的张博云眼见都要抓到人了,结果这老和尚来了这样一波。

王大光可不仅仅是个犯人啊!这还是行走的一万两白银,还是本月下旬六扇门江湖邸报的头版头条。

最重要的是,这还是张博云想要行侠仗义干掉的人,还是玄澄要累积的功德。

就王大光这分量,别说是来个慈静,就算是大觉寺的主持来了,张博云也想要搏一搏。

不就洞玄境吗?!搞得谁家没有一样!

慈静闻言丝毫不恼,依旧是面带微笑,“出家之人,断绝凡尘俗世。王大光已死,世间只有静修和尚。俗世种种已经与我等出家之人无关。”

剃度出家意味着远离世俗世界,断绝一切俗缘,以解脱为目标潜心修行。所以世人普遍认为,出家之前所犯的错误也就一笔勾销,修行的过程中可以清除自己的罪孽,通过剃度出家的方式,为世人祈求平安喜乐。

又由于交通等问题,官府的实际管控力度仍然是较小的。此前对寺庙的管理非常的松散,对于地方官吏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若是人犯在寺庙里老老实实的,不要再犯其他事情的话,也就懒得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追捕了。

且此前的佛教势力极大,南朝四百八十寺,梵音阵阵、熏香如雾,何其盛也!之前大多的统治者、朝廷,对佛教也是很尊重的,显然不会为了个别犯人,去冒犯宗教势力。

即使是在被长期打击的大周,佛门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它是众多老百姓的精神支柱,背后的团体极为强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佛门众生平等,善人恶徒皆是一般,不会因此而拒收犯罪嫌疑人。

所以,剃度成了一些宵小之徒躲避律法惩罚的办法。

楼上的年轻公子卫子钰不由出言讥讽道,“哦?!莫非佛门藏污纳垢,世尊也不在乎?!”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修罗恶鬼,皆可渡!区区一个盗贼,佛法自可感化。若是世间恶人皆可善人,那岂不是比惩罚一个恶徒好得多!”

杨清源摇了摇头,看来今日是要动手了!

佛法可不能高于律法。

张博云的右手已经按在了剑柄之上,“若是,晚辈今日一定要将此人犯带走呢?!”

“阿弥陀佛,凭张施主和玄澄师侄,今日怕是带不走此人!”

“铿!”

张博云腰间的佩剑不等慈静的话说完,便出鞘!

慈静的武功远在他和玄澄之上,要想在他手中占得便宜,必须先下手为强。

流云剑法,不着匠气,这套剑法原是从点苍十九峰的流云变幻,参悟而来,是以取名「流云」,在江湖上夙以轻灵迅疾著称。

后经点苍派历代高手删繁就简,化为九剑,虽然威力不及原本的流云十九剑,但依旧是当时一流的剑法。

而玄澄也是同时出手,少林般若掌,一拍两散!

这一掌的掌力虚实变化,若是敌手径直出招,便会中招。

两人虽然出自不同门派,但这一次的同时出手却极为默契。

慈静见状,心中暗叹一声,他是真的不想同时和点苍、少林为敌。

但静修也就是王大光,此人体质不一般,恰好适合大觉寺的绝技,十转轮掌。

且自己已经收了他为徒,并为他剃度,如此轻易交出去,他的名声何在?!

慈静面对玄澄攻来的般若掌,不闪不避,也不在玄澄的掌力中的陷阱,径直一掌攻出,就如刚刚静修一般,乃是佛门金刚伏魔的变种功夫。

张博云的剑先至,慈静左手屈指一抓,佛门神功——寂灭爪。

只是一爪便将张博云的剑势击散。

几乎是先后,慈静的掌力也遇到了玄澄的般若掌。

玄澄虚实变化的般若掌在慈静的掌力面前没有太大的意义,浩瀚澎湃的金刚掌力,如同巨浪一般,直接冲垮了玄澄的掌力。

玄澄整个人倒飞出去,就在要撞上门柱之时,突然感到一股柔和之力托住了他,玄澄虽然憨,但不傻,转念一想,便知道是杨清源在暗中出手。

这下子玄澄更来劲了,虽然少林的长辈不在,但是武当的长辈在啊!!

……

虽然这话感觉奇奇怪怪的,但是不影响玄澄的底气。

他借力一个转身,九图六坐像身法,如同坐禅,定住身形。

玄澄右脚一蹬,再次冲向慈静,他本身就修有金刚不坏体,抗击打能力当世一流,现在背后还有人撑腰,更莽了。

十八手罗汉神打,玄澄神情庄严,似乎化为了一尊罗汉。

慈静见状也是心中忍不住叹息,不愧是少林百年难遇的奇才,一人身兼十三门绝技,竟然将罗汉拳神髓融入了十八手罗汉神打之中,再配合上九图六坐像身法,威力几乎是成倍增长。

面对如此攻势,慈静也不得不退两步以避玄澄的攻势。

而这一退,一旁的张博云便找到了机会,凌空一个侧翻,左手剑诀不断,跳跃之间,连续变换,高深莫测,而他右手之中的快剑,以凌厉剑气,快速绝伦而劈来!

此招与刚刚的流云剑法迥然不同。

玄阳在天,苍茫于世。

心无所牵,剑出无滞。

这一剑似乎要将慈静身前的空气原本斩开,只有他一人狭剑开天劈地!

连正在干饭的杨清源也为这一剑动容。

“点苍绝技,玄苍天剑诀!”

玄苍天剑诀出手之际,将自己平生所会的剑法精妙与自己全身的内力修为融会于一剑之下!对敌之际,毕其功于一剑,势若雷霆,万夫莫敌。

不愧是传承已久的八大门派之一,压箱底的剑法,确实不凡,自有其玄妙之处。

挂机多时的道瞳在这一刻,再次运转不止,这一剑有点意思。

连一旁的杨清源都感受到这一剑的威力,直面玄苍天剑诀的慈静的压力更是倍增。

慈静真元暴涨,全力一掌击飞了正面的玄澄和尚。

随后反手一掌,攻向了张博云的玄苍天剑诀。

玄苍天剑诀,凌厉刚猛,势若雷霆,与点苍之前的剑法完全不一样,威力甚至是原本的三倍。

然也技止于此了!

洞玄之境,可借天地元气之力强化武学招式的威力,人力岂能匹敌天地。

强大的真元对撞爆发,将张博云直接震飞了出去,手中长剑的剑尖插入地面,剑石相交之处,火星四溅,一直滑行了十余步,才止住了退势。

“看来,二位今日是带不走静修了!”

说着慈静抬眼看向卫子钰,“卫施主身边这位老居士,也是当时难得的高手,是否也要和贫僧一试高下?!”

干瘦的老叟似乎在卫子钰的身边说了什么,卫子钰对于慈静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反应。

“阿弥陀佛,既然众位施主都没有了意见,那贫僧就把静修带走了,此后,贫僧定然会好好管教静修,督促他改邪归正,为世人祈福。”

说着,慈静就要转头,带着慈静离去,但他只是刚刚转身,便感觉到有一阵清风吹过。

静修已经消失了原地。

“砰!”一个身躯摔在地面上的声音。

“这货就交给你了!”一个年轻书生拍了拍手,此时的静修已经被他腰间束带绑了起来。

慈静的脸色明面上没有变化,但心中已经翻起来惊涛骇浪。

这是何等的轻功和身法,他只是感受到了一阵清风拂过,静修便被他带到了张博云和玄澄的身前。

“居士好轻功,这等身法,实在是老衲平生仅见。”

这并非虚言,这般速度,慈静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宛如道家典籍之中的“缩地成寸”,更遑论见识。

“慈静大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下有一问,请大师解惑。”

“阿弥陀佛,施主请讲,但凡贫僧可解答,必然知无不言。”慈静虽然面上淡然,然心中戒备万分。

眼前之人,显然来者不善,加上这等轻功,慈静觉得自己未必就是此人的对手。

“佛法,可大于王法?!”

简单一个问题,就把慈静给问沉默了。

慈静面对玄澄、张博云,即便是不占理,他也可以凭诡辩之术来驳斥,佛门的舌灿莲花,本就是佛门的大道之一。

因为他的拳头比玄澄、张博云要大,他的道理就是道理,诡辩之术也有道理。

他的道理就是道理。

可面前这个问问题的年轻人不一样,他的拳头比自己更大,慈静没法用刚才这一套。

“阿弥陀佛,施主,静修已经远离尘世,剃度出家,何必再追究前尘往事呢?!”

慈静现在特别想跟杨清源讲道理,当然杨清源也愿意。

“既然是出家,不知这位静修大师可有度牒?!”

剃度只是个仪式,任何人都可以搞这个仪式,但是对于官府来说,是否出家,其实是取决于有没有度牒。

度牒乃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者所发给的证明文件。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绫素锦素钿轴,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联署。

这是杨清源从前唐制度之中改良来的制度。

度牒只能通过两种方式获取。

一、是通过大周佛教职业资格考试,为了控制僧人数量,避免百姓私自出家,效仿科举取士的办法,通过考察僧人对佛教经典的掌握来颁发度牒认定其身份。

僧、尼自今须读经及三百纸,差官考试,所业精熟,方才允许颁给度牒。

二、朝廷恩赐。每逢皇帝登基、诞辰等大庆典礼时,为显皇恩浩荡,皇帝和朝廷也会拿出一些度牒,给一些合法的大型寺庙。但这部分的度牒数量稀少,更加珍贵。

没有度牒而剃度者,都是私自出家。

大周律,第五修正案,第一百十三条,私剃度为僧者,所在官司点检,许人陈告,犯者罚银五两,徭役一年,尼罚银五两,即决还俗。

慈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