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 第六百九十二章 博弈(三)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第六百九十二章 博弈(三)

作者:墨观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4: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臣,杨清源参见太皇太后!”

杨清源恭敬地站在颜太皇太后的面前。

“廷推的结果你应该也知道了吧。重臣报上来的名单推举的是宋王。”

杨清源闻言面色没有太大的变化,他预料到第一次大概率不会通过对于吴王的推举。

他也是想要通过第一次的廷推来判断现在朝廷之上极力抵制他的人员。一如中车府令赵高的指鹿为马。

“你就一点不意外?!”

太皇太后的眼神复杂,对于杨清源的认知是二八开。

二分的恶意和七分的好感。

这两分恶意,自然是来自杨清源使得她和自己的幼子骨肉分离。

这皇位原本应该是他幼子,魏王朱瞻均的。

但是杨清源现在却将魏王朱瞻均自皇室的名册玉牒之上消除,还将其送出了神都,母子不知何人才有相见之日。

而太皇太后对于杨清源更多的还是善意。

杀子之仇,不共戴天。

大周的皇后外戚一脉从来都不算强,但是太皇太后也知道,自己的儿子,楚王朱瞻圭是死在了朱瞻坤的手上。

但朱瞻坤是天子,她当时虽然是太后之尊,是朱瞻坤的嫡母,但是想要为自己的孩子报仇也不过是奢望而已。

可之后,杨清源做到了她想做的事情,作为母亲,她自是无比感激杨清源。

况且之后杨清源的做法其实也不算过分,人家手握兵权,本来就有废立之能,想立自己的弟子为君也是人之常情,太皇太后无法在这一点上指责杨清源。

故而,太皇太后才愿意配合杨清源行事。

“众臣不愿意松口,你打算怎么办?”

杨清源没有回答,在他起兵之前就已经计算过这一切了,他的底牌可不止这一些?!

……

四月十六日晚间,兴庆宫中传来消息,奏请拥立宋王的奏章被太皇太后驳回。

这个消息也在众臣的预料之中,杨清源不可能这么轻易放弃让吴王登基。

——

兴化坊中,兵部右侍郎李澄光的家中,李澄光正在和自己的二哥李蔚光,正在书房中喝茶。

“这杨清源好手段啊!”

今日在朝廷之上,看似群臣向杨清源发难,其实在明眼人眼中,一下子就看出,一切的情形没有逃离杨清源的掌控。

昨日大明宫中舌战杨清源,李氏兄弟,全程参与。今日含元殿内廷推新君,他们亦在场。

其中三昧,他们看得分明。

别管各方力量的想法如何,最终,都避不开一个事实:十三皇子,吴王朱瞻垕作为皇位候选人被推出。

通政司使王华在含元殿的廷推之中故意贬低了蜀王的出身,拔高宋王的出身,只怕也是他们提前计划好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名正言顺地让中山王徐忠寿将吴王推到众臣眼前,以其生母身份来抬高吴王。

果然,经此一事,已经有人在考虑吴王继位的可行性了。

在候选者都是庶出皇子的情况下,那无非就是比才能、年纪、身份了。

至于那个被宗室推出来的临淮郡王的孙子朱选基,在众臣眼中就是一个跳梁小丑。

在太宗未绝嗣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轮得到他们来觊觎九五之位?

剩下三个皇子之中,论年纪,以蜀王最长,论身份,当以吴王最尊。

至于才能,三个人都被掩盖在当年楚王和太子之下,众臣都难以看清,只管吹就完事了!

现在杨清源以颜太皇太后的名义否决了让宋王继位的廷议结果,让众臣的锐气再次被挫,一拉一扯,连消带打,让群臣难以施展政治手段。

“杨清源还至于蠢到同意宋王继位,接下来就是看他怎么名正言顺地将吴王推上新君的候选之位。”李蔚光轻品了一口茶。

杨清源既然敢同意众臣从差额选举变成等额选举,那就自然有办法让吴王成为那个人选。

“好茶啊!清凝泡茶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李蔚光放下茶盏开口称赞道。

李青凝温婉一笑,“二伯谬赞了。”

“我李家的千金,不知道最后会便宜那个臭小子。”

李青凝:“……”

李澄光:“……”

(张慕青:这个臭小子说的应该就是我吧!)

“咳!咳!咳!”李澄光干咳两声,“二哥,清凝她已经有心上人了!”

“啊?……”李蔚光被李澄光的话惊得猝不及防。

要知道,李青凝是李家小辈之中唯一一个嫡女,李氏三兄弟对他宠爱有加。

“不知道是哪家的王孙公子,这么有福气,竟然被我家清凝给看上了!”

提到心上人,刚刚还温婉大气的李青凝,脸上也带着微微的红晕。

“他……他不是什么贵族公子,原本只是一个山中的猎户,现在是大理寺缉盗司的副司主。”

“……”

李蔚光,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额!也不错嘛!猎户好啊!”大脑的宕机让李蔚光开始语无伦次了。

“大理寺也不错……烤肉应该还行……”

李蔚光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夸什么了……感觉喝了口茶压压惊,然后李蔚光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三弟,这么离谱的事情,你不管管?!

李澄光当然知道李蔚光的意思了,但是架不住女儿喜欢。

“这个年轻人曾经救清凝于水火之中,我查过他的出身,是个翠微山中的猎户,家世清白。后得大理寺卿杨清源的看重加入了大理寺中,现在是一个元化境的射箭手,任大理寺缉盗司司主。”

这样的履历放在一个普通的黔首百姓身上,妥妥寒门贵子。

可摆在李家面前就不够看了,陇西李氏,天下名门。

“人品好,对清凝好就行!”微微沉默之后,李蔚光开口道,“我们李家也不需要清凝去和什么人联姻,清凝自己喜欢最重要。”

此时李蔚光也知道了为什么李澄光会站在杨清源的这边,参与这次政变。

“况且这个小伙子自己也很上进嘛!三弟你代掌兵部,到时候将这个小伙子送到边塞,以他的箭术武功,取得些军功又有何难?!到时候一个四品将军肯定是少不了的,也能配得上我家清凝。”

这就是陇西李氏一族的自信。

李氏嫡脉,一代三杰。

长兄李明光,为原南州刺史,后改任益州刺史。益州为朝廷上州,李明光是得朝廷看重的,待他调入中枢之后,是有资格争一争内阁大学士的。

二子,李蔚光,都察院左都御史,二把手,仅次于都察院正程青松。现在已经是朝中大员,虽然难以入阁,但是有可能接任都察院正的职位。

三子,李澄光,兵部右侍郎,在于延益被冤杀之后,代理主持兵部事。现在他相助杨清源兵变,兵部尚书职位已然是唾手可得。

这样的家族,即便是一个白身,他们也能推上军中高位。

而张慕青也不算是凡人,他本身就是个神射手,又得杨清源看重传授部分九阳真经。若是能迈入洞玄之境……一个洞玄境箭手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比如郭靖在晋阳战场上一箭射杀敌将,一箭射落敌军中军大纛旗。

“即便现在我们李家已经和大理寺联系如此紧密,那不妨再出一份力。”

……

——

夜色渐深,宣阳坊的一处宅院之中,宋问严正在书房沉思。

在廷推结果公布之时,他便觉得杨清源不会同意由宋王继位,现在这个猜测果然应验了。

他其实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办?!

他虽然年纪和杨清源相仿,但不过是刚刚金榜题名,入翰林院,而杨清源宦海沉浮十年,楚王、太子都曾经在他手下吃瘪。

宋问严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斗倒杨清源。让他不怕流血,不怕严刑,甚至不怕死。

但是勇气在政治斗争之中,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就在宋问严彷徨之际,他家中的亲随敲响了书房的门。

“老爷,有客人来访。”

说着亲随将手中的名帖递过来。

宋问严脸色一变,此刻已过宵禁之时,这个时间还能来拜访的,除了杨清源的人还有谁?正待宋问严要严词拒绝之时,他的目光扫到名帖。

来人乃是他的同乡同窗同年,二甲第三,许明琛。

宋问严和许明琛都是楚州人士,还同是岳麓书院的学生,又是同一年中进士,两人的关系不可谓不近。

他没想到,来人会是自己的这个好友。

“请他到书房来!”

若是一般客人,自然是要正厅待客的,但是宋问严和许明琛相交莫逆,也就不在乎那些客套行为了。

宋问严坦荡君子,没什么需要遮掩的。

许明琛一到书房之中,还没说话,宋问严便率先开口,“良臣兄,若你是为了杨清源来当说客的,那便请回吧!”

许明琛今年三十岁,容貌不过中人之资,但身上只有一股读书人的气度。

许明琛微笑着拱手一礼,道:“谨之,是否为说客,待会再说。我大晚上地到你府上来一趟,你不至于茶都不让我喝上一口吧!”

两人同窗同乡同年,现在还是同事,许明琛都这么说了,宋问严又怎么好意思拒人于千里之外呢?!

盏茶之后,许明琛才开口道,“谨之,我今日来,不是为了杨清源当说客的,而是为了这大周天下来当说客的,你若是再这般闹下去,大局当如何?!”

许明琛一开口,就是天下大局。

这让宋问严的脸色难看了不少,“什么大局?!杨清源夜间叛乱的大局,还是他弑君谋逆的大局,抑或是他妄图篡位摄政的大局?!”

许明琛轻叹一声说道,从袖中取出一份塘报,“这是刚刚兵部接到的急报,北境边关告急。北乾梁王察罕帖木儿,似有南下之意,其麾下十万铁骑向着苍云关方向而来,而其子王保保率领铁骑十五万前出左翼,紧逼天策军,天策军大都督李承恩不得不派兵与王保保对峙……”

因为后金之战的原因,北境的兵力是严重不足的。

宋问严从许明琛手中塘报,看了起来。

“……”

这也是杨清源计划的一部分,在回神都之前,他就曾经请赵敏帮一个忙。

当时的杨清源对赵敏有救命之恩,又替她解开了心结。这点小忙肯定是愿意帮的。

梁王的兵马又不是真的要和大周开战,不过是做出一个将要进攻的态势而已。这种程度,还是能做到的。

杨清源又是扶持梁王府,分裂大乾这一战略计划的提出者和执行者。

对于梁王府来说,帮杨清源,其实就是在帮自己。

“杨清源现在人在中枢,北境诸将因为于大学士被冤杀一事,人心浮动,再加上朝廷刚刚灭掉后金,兵员不满,粮草不足。若是北境真的打起来,很可能会输。”

“谨之,朝廷中枢要快点稳定下来啊!时间拖不起。不仅仅北乾有所异动,别忘了燕城还有一个赵王在虎视眈眈呢!”

宋问严此时默然无语。他若是欺世盗名的无耻之徒,现在大可以说,“这关我何事?”

但宋问严虽然有些迂腐,但却是真君子。

君子,可欺之以方。

于延益如是,宋问严亦如是。

现如今的朝中,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倒下了杨清源,吴王本就是太宗之子,且身份相比于其他两位皇子更加尊崇,吴王继位也无不当之处。

而反对声最激烈的是两派。

一派是原本朱瞻坤、李宏毅、曹守正的心腹之人,他们参与了大周最大的政治冤案,以杨清源的性格必然会被清算,所以他们拼命地反抗。

另一派就是清流了,他们不能接受杨清源起兵弑君的事实,自然不可能妥协,而宋问严前日在含元殿中的举动,让他成了清流的代表人物。

这是为什么杨清源要请许明琛来说服宋问严的原因,说服了宋问严,就等于说服了一半的清流反对势力。

杨清源今夜亲自来到许明琛的府上,和他交谈了一番。

杨清源并不想杀人,更不想天下大乱,所以凭他的身份才会亲自请许明琛出面当说客。

否则以今日杨清源的权势,许明琛根本和他不在一个层面上。

思考了半晌后,宋问严才缓缓开口,“良臣兄,既然是谈判,杨清源总该有条件吧!”

宋问严有他的底线是:杨清源绝不当篡位、摄政之逆臣!

不能当王巨君,也不能当司马宣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