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 第六百九十一章 廷推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第六百九十一章 廷推

作者:墨观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4: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

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廷推是大周官场的潜规则,是对国家重大议题的讨论。

其实就是一种权威性更高的大朝会制度。

大周的高级官员都会经过廷推这个过程,比如杨清源的大理寺卿的位置也走过这个流程。

大周的高层在任职之时一般有三个硬性条件:

一、非翰林出身,不得为大学士。非二甲进士无权参加翰林院考试,不得入翰林院。

二、不历县郡府州,不得入阁。不历基层,如何知朝廷运转?

三、就是廷推。

若是没有翰林出身且不经过廷推,仅凭天子心意就上位的官员是很容易被文官集团排挤的。

大周太祖高皇帝在立国之后,改革政治体系,废除了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代替宰相的作用。这使得原本可以制衡君权的相权,被两阁四殿分成了六份。

没有宰相,大周文官在面对君权的时候相比于前朝就会显得弱势,所以文官必须抱团取暖。

如果谁背着文官集团去抱皇帝的大腿,会被整个文官集团排挤打压,不仅官当不成,还会被士林黑到遗臭万年。

具体可参考蓝星上明朝张璁的结局。虽然被嘉靖特旨赐翰林出身,然后又特旨进入内阁。可是圣卷有了,群众基础没有,在官位上几起几落。最后嘉靖实在是烦了保他,只能暗然下台。

群臣推选出数个人选,给天子挑选。一般惯例是得票最高者会得到官职。当然天子的意见才是一锤定音的关键。

如,明史之中有载:万历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董一元罢,廷推者三,中旨特用如松。

万历二十六年,吏部尚书蔡国珍罢免,廷推七人,李戴居末,帝特擢之。

由此可见天子在廷推之中的地位和权力。

但今日不同往日,乃是共议天子人选。

自三代之后,天子之位的传递、继承人的选定,都是至尊圣心独断的。

在家天下的封建制中,皇位的继承既是国事,也是家事。

由众臣来推举天子,这尚且是第一次。

廷推的第一步,是由大周的重臣们提出未来皇帝的候选人。

当然其实也没有多少候选人了!?

而如都察院各州的监察御史、六科都给事中、国子监祭酒,这些人是没有提案权的。

吏部侍郎申汝墨率先开口,“各位大人,今时不同往日,共议的乃是未来天子的人选。正所谓天不无二日。下官认为,理当只选一人,呈报给皇太后,太皇太后。”

现在皇城后宫是个什么情况,在座的朝廷重臣都心知肚明,九公主朱琼华暂时代理主持内宫。

太后、太皇太后根本做不了主,实际的掌控者还是杨清源。

同时,庙堂诸公心里都有数,说是呈报太后,其实是呈报给杨清源。

能够坐在这里的大老,没有蠢人。

但衮衮诸公明知是这样,还是想要走廷推程序,和杨清源在规则内博弈。

其中被杨清源说服,自然不必多言,无论是有所政治追求还是为了功名利禄,自然会选择协助杨清源。

而其中反对杨清源者,也是存着隐忍的心思,纵观史书逆风翻盘者不在少数,比如司马宣王,被人逼得装疯卖傻,洒落汤药,最后还是还不是夺了曹魏江山。

而且反对者即便再不满,也没有用,杨清源这个时候愿意坐下来和他们谈,其实是给朝中的大老台阶下。

就算朝中众臣不想和杨清源的谈,又能如何?!杨清源手握十五万御林军兵权,他们连掀桌子的能力都没有。

钱牧谦看了自己的大弟子一眼,申汝墨曾经是他大弟子,但是现在却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上,实在是令人叹息。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即便钱牧谦是申汝墨的师父,也不能阻止他的选择,只能在道德层面谴责一下申汝墨。

对于此刻申汝墨的发言,钱牧谦没有反驳,而是点头道:“此是正理。”

这句话肯定,让钱牧谦的声望再盛一分。

原本朝中不少人担心,钱牧谦是杨清源的座师,天地君亲师,二人若是相互勾连,沆瀣一气,那这结果岂不是任由杨清源摆弄?!

现在钱牧谦的回答,在不明所以的人眼中,反倒是中立的表现。

若是选数个人上去,万一被杨清源的控制的太皇太后只选吴王朱瞻坤,这廷推岂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吗?!

群臣随即附和,只廷推一个新君人选的基调就此定下。

随后,右佥都御史陈进儒适时开口道,“那下官抛砖引玉,下官推举魏王朱瞻均,魏王殿下为天子嫡子,天资聪颖,年少老成,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待他登基之后,必然会效彷先太宗文皇帝,成为一代贤明之主。”

刑部右侍郎和户部左侍郎等人都已经目光交流了一番,他们是原朱瞻坤一党,现在自然要抱团。

一旦吴王登基,那就有他们好受的了。

就在其余太子一党要附和之时,有人开口了,是宗室的第二人物,铁胆神侯,长平郡王朱无视。

“哎,有一件事,本来还没来得及告诉诸位,昨夜杨侯清君侧之时,溃兵逃散,经临淮老王爷确认,魏王殿下,已经罹难。”

众人闻言皆是为之一惊,先太宗文皇帝嫡子有三,现在一个不剩了。

原本太宗嫡子死于溃兵应该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但是现在杨清源连皇帝都杀了,一个皇子,众臣感觉自己好像也能够接受啊!

当然也有人跳出来要求严惩凶手,但是没人知道凶手是谁!他们想把责任推给杨清源,但杨清源身上已经背负了一个弑君之名,虱子多了不怕咬。

钱牧谦和程青松等寥寥数人是知道实情的,魏王殿下人没死,被杨清源送出了神都,送往武当山上。

但是他在宗室之中的玉牒已经被老宗正销毁,即便魏王朱瞻均出现在人前,也就是一个和魏王长得比较像的人。

在社会属性上,魏王已经死了。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这就是社会性死亡。

含元殿中一阵嘈杂之声,左佥都御史李寻欢随即出言道,“肃静!”

好巧不巧,殿外此刻也响起了新科状元宋问严带人的请愿之声。

“诸位大人,皆是国之重臣,受大周皇恩已久,当明察秋毫,不可令我朝有篡位之事!”

宋问严确实是赤诚君子,到现在继续在坚持。

钱牧谦身为此刻廷议的主持者,自然不可能让这种情况继续。遂命御史斥责殿外众臣。

随后钱牧谦环视含元殿内,“廷议之时,无关人等不得干扰廷议进行,不得议论与廷议无关之时,否则逐出宫去。”

钱牧谦将声浪压下去后,说道:“本官推举蜀王朱瞻理。蜀王为太宗第四子,为诸王之长。以礼法而言,理当继位。”

众人对于这个提议表示不以为然,虽然按长幼有序之道应当是蜀王,但蜀王朱瞻理因为早已成年,多年前便前往蜀中就藩,等到讨论出结果,然后再去传召蜀王,蜀王再从蜀地入神都,这一晃就是大半个月过去了。

大周难道还能大半个月没有皇帝吗?!

钱牧谦的提议正确,但没有意义。

通政司使,文渊阁学士王华顺势出列道:“下官推举宋王朱瞻埙。蜀王年纪虽长,然而其出身低下,其母不过为太宗侧嫔,而且蜀王中人之资,学问稀松,恐非人君之相。”

王华难得毒舌了一次,要是被蜀王知道王华如此评价估计会气晕在自己的王府上。

虽然我知道我自己不太行,但也不用这样评价吧!

王华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去毒舌一位皇子的,他话的重点在蜀王之母为侧嫔。

这句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贬低蜀王,而是引出十三的位份。

十三和小九虽然是庶出,但他们的母亲却是太宗的淑妃。

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

果不其然,王华刚刚说完,一旁向来置身事外的中山王徐忠寿开口了。

“王大人这是读书读傻了吗?!你的话本王不能苟同。既然王大人提到了生母位份,那咱们就好好论论。在这京中,若论位份尊贵,诸皇子谁比得上吴王殿下?无挡下为太宗淑妃娘娘之子。本王推举吴王。”

这句话说得非常在道理。确实,若以母亲的身份论,在没有魏王的情况下,十三反而是最尊贵的。

贵、淑、德、贤天子四妃,太宗没有贵妃,除去皇后之外,就以淑妃最贵。

此言一出,御史之中当即有人站出来骂道:“老中山王英雄一世,为何会有你这种的子嗣,就甘为杨清源的走狗吗?”

徐忠寿有王爵在身,原本是大周尊贵无比的人物,但是科道言官和御史向来不管这么多,别说是异姓郡王,就连天子他们都照骂不误。

徐忠寿是个武人,自然不能和专职骂人的御史言官比嘴皮子,这位老哥是个实在人,撸起了自己蟒袍的袖子。

骂不过,动手应该没问题吧!?

就在含元殿即将发生斗殴的时候,兵部右侍郎李澄光及时开口,避免了这位御史的血光之灾。

“廖御史所言诧异,难道吴王非天子血脉乎?!”

李澄光一句话就让这位廖御史闭口不言。

吴王当然是天子血脉,既然是天子血脉自然有当选的资格。

别以为这些御史和言官都是好人,相比于一般的事务官,清流的平均道德水平确实要高一些,但不代表他们都是无私为国之人。

很多的言官御史不通世务,为骂而骂,也就那样!

就在众人以为到此为止的时候,突然宗室之中有人开口道,“本王以为,临淮老王爷之孙,朱选基,少年奇才,有圣明之主的潜质,本王推举朱选基为新君。”

这一番操作可把在场众人都给雷到了。

虽然大行皇帝朱瞻坤没有子嗣留下,但是先太宗文皇帝尚有皇子在世。

太宗一脉尚未绝嗣,你支脉跳出来算怎么回事?!

“胡说八道!简直是胡说八道!”

户科都给事中立刻开骂了,他们官不过七品,但手中之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抗衡尚书,掌管侍从、规谏、稽察、补阙、拾遗等事

乡试考官、封驳诏旨、监察六部、参加内阁及六部长官的廷推、廷议、弹劾百官都是他们的职权之内。

一个都给事中若是外任正四品的上州刺史,甚至有着官升六级,势减万分的说法。

“如今尚有太宗皇帝子嗣在朝,为何需要从其他分支选人?!”

“原本该是大行皇帝之子继位,但大行皇帝无子,自然是从同辈中人挑选,难道临淮郡王之孙不是太祖血裔吗?!”这位宗室不知道是受了什么人挑拨,上头了!

“呵呵……可笑至极!莫非你连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都没有听说过吗?!既然大行皇帝无子,自然是该由其弟继承。”

……

一众的朝廷重臣各抒己见,旁征博引争吵了一个时辰有余后,票选才得以开始。

为了公平起见,刚刚主持廷议的钱牧谦不再主持票选过程,改有右都御史、都察院正程青松主持票选。

以蜀王、宋王、吴王、朱选基四人为候选人进行投票。

在场共有六十八人有投票资格,以宋王得票最高、计有二十八票,吴王次之、计有二十五票,蜀王第三、计有十一票,至于动了心思的分支一脉的推举的人选朱选基,就获得了四票。

说实话,但凡是正常人,都不会去投他!怎么算也轮不到他朱选基继位啊!

……

含元殿外,宋问严带领的一票人在被钱牧谦斥责之后,安分了一点,但也在等着廷议结果。

“问严兄,你说,万一推举出来的人选不是吴王,杨清源这逆贼能同意吗?!”

但凡有点眼光的人都知道,此刻的太皇太后尚在杨清源的掌握之中。

宋问严神色肃穆,“吾不知权力富贵,但晓一腔热血,不得使奸佞宵小篡位!”

……

含元殿的偏殿之中,吴王朱瞻垕和宋王朱瞻埙以及部分的宗室子弟。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得到了刚刚的廷议结果。

原本心中还要幻想的朱选基此刻正面色铁青。

这个在宗室口中有着明君潜质的奇才,连最基本的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都做不得,还差得远呢?!

当所有人在恭喜宋王朱瞻埙的时候,朱选基自然是想要出口恶气的。

少年人嘛!爱好不就是装杯打脸嘛!?

宋王被推荐为未来的天子,他自然是不敢惹的,这个时候就欺负一下吴王好了。

一旦宋王登基,吴王必然失势,这时候不踩两脚,更待何时?!

朱选基慢走到了朱瞻垕的身旁,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吴王叔,你那位师尊看来也是个废物啊!手握神都十三万御林军的兵权,居然还让这皇位落到宋王叔的头上。”

十三闻言,只是面无表情地瞥了这位年纪比自己还大不少的堂侄一眼。他为人性情敦厚仁和,但是听到有人如此辱及师尊,心中还是有怒火的。

换几天前,现在这个堂侄子恐怕已经被他教育一顿了,要是自家姐姐在这,说不定连老皇叔临淮郡王都认不出自家的孙子了。

不过,现在他已经不是那个可以喜怒有心的十三了。

十三正面没回答朱选基的话。因为他知道:以师尊的能力,连政变都能够成功,廷推之事断不会如此结束,一切还在师尊的掌握之中。

就在十三思虑之时,宋王朱瞻埙已经被人围起来了。

“宋王兄,恭喜恭喜!”

“宋王叔!我大周的江山社稷将来就要靠你了!”

“宋王兄,当此之时,有乱臣弑君,吾等虽然不才,但也愿意为匡扶社稷贡献绵薄之力!”

……

就在众人的道贺声中,宋王朱瞻埙没有丝毫的高兴之情,旁人只道他喜怒不形于色,其实现在朱瞻埙心中已经慌了!

说他压根就没有想过皇位,那肯定是假的?!

寻常人家还会幻想自己中了亿万头奖,存银行吃利息的情形,况一个有继承权的皇子呢?!

但他是真不觉得自己会有机会?!

他虽然不及太子和楚王,但也不是愚笨之人,杨清源手握兵权,怎么可能向一群徒逞口舌之利的官员让步呢?!

从杨清源斩杀皇兄朱瞻坤开始,这个皇位就注定只能是自己的十三弟来座。

皇兄朱瞻坤为国之储君,名正言顺地继位,虽然当中有政变的嫌疑,但毕竟没有任何证据。

即便是这样,杨清源都能攻破大明宫,将其斩杀,况于自己这个小小的庶出皇子乎?!

现在的杨清源在宋王朱瞻埙的眼中就是妥妥的大恶人形象。

朱瞻埙甚至怀疑,若是他真的敢答应继承皇位,他能不能活到登基大典那天。

皇位虽好,但!哪有自己的小命重要!

朱瞻埙的目光穿过恭喜的人群看向自己的十三弟。

十三弟性情仁厚,他若为君必然会善待自己,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吧!

想到此处,朱瞻埙的目光愈加坚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