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 第六百七十章 千古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第六百七十章 千古

作者:墨观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4: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于延益这个想法不是突然萌生的,也不仅仅是受了杨清源的《共和书》的启发。

神州的法治思想在远古时代就已经萌发。

古籍之中便已有记载,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

至先汉之时,汉书之中便记载: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法律是天子和全国人民都要共同遵守的。

到了大周,已经有士林学者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的思想了。

法非天子之法,而为天下之法。

这种思想虽然大胆,但还是能够被普世价值观接受的。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朴素的法治思想自古以来便有之,且在百姓之中广为流传。

虽然文官集团在后世网络上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不得不承认,在限制君权之上,文官集团的贡献是最大的。

比如蓝星明末的文官集团,最大的问题不是限制君权,而是过度斗争和失衡,使得其一家独大,特别是浙党的崛起。

这里顺便提一句,文官集团不过是一个政治集团的代表,他们内部也有斗争,也有矛盾,并不是一个整体。比如明末的东林党中,就有齐党、荆党、楚党、浙党。乡党、朋党、政党都会形成不同的派系。

不过单就限制君权,蓝星明朝的文官其实做得还不错。

限制君权本就是儒家思想之中的应有之义,只不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使得儒家变成了皇权的附庸。

《周礼·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圣天子垂拱而治的思想历来是被人所推崇。

皇帝作为政治象征,不过度的参与到政治当中。

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够汉武、唐宗一样英明神武,一个隋炀帝式的昏君,其对于社稷的危害性远远胜过三个强大的敌国。

但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不一样,能够从科举走上仕途,最后登顶的人物,其政治手腕和政治魄力都是人中顶尖。

并不是什么人都有执掌一国的能力,比如后世的政治作秀固然能获取选票,赢得大选,但是他们有没有能力执掌一国,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比如某个演员出身的司机。

同样的道理,相比于继位的皇子,历县郡府州的文官的能力久经考验,自然更值得信赖。

当然也不是说文官就绝对好,文官集团最终也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一旦让文官独掌大权,没有制衡者,就会出现明朝中后期的情形。

明初三大营被废之后、重新组建了十二团营。

自此之后,代表天子亲信的宦官势力便彻底被清除出了京营,京营、内阁、六部、都察院都是文官说了算,以巡抚转隶都察院为标志,文官成为了各地的最高军政长官。

一家独大,政治失衡,这就是就明朝崩溃的原因之一。

或许偶有国士,可以不在意自己的得失,来限制文官集团,比如推行考成和一条鞭法的张太岳,为大明续命八十年。

但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所以在张太岳死后,被文官集团近乎疯狂地攻击。他改革的成果也毁于一旦。

故而,在文官执政的时候,需要有人来制衡文官,不能让文官集团掌握绝对的权力。

司法、监察、兵事,不能再由文官插手。

斗争和制衡有时候才是政治平衡稳定的关键。

蓝星有位大政治家曾经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共和也好,立宪也罢,莫外如是。

有政治必有派系,古今皆然。

于延益看向了杨清源,这不是他的突发奇想,而是早就在有所思考,在牢狱之中,他已经理清了思路。

所以才有了今日和杨清源的这番对话。

“于师,即便是要走限制皇权之路,你也不是必须要死啊!或许还有别的办法!”

杨清源看着于延益,他不愿意这位个人能力品德都近完人的名臣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于延益笑着摇了摇头,“清源,你其实看得明白,却又何必执着呢?!”

杨清源不是不懂,而是不愿!

“朱瞻坤弑君的证据已经被销毁。我若不死,你以何废立,正天下法?!我死,天下大义才能现。”于延益口中的死,似乎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简单事情。

“于师!!”

于延益抬手制止了杨清源的话,“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即便是活着,又能苟延残喘几年?!为何不成全大义之名。我这十年寿元与千古之业,孰轻孰重?!”

“伱若负有弑君恶名,何以执政天下?况且我也想知道王在法下的世道,是怎么样的世道?!”

此时的于延益,已然看淡了生死。

总有一些读书人不怕死,总有一些读书人有风骨!

青史不绝,褒奖着如此的正气。

可杨清源又怎么能愿意于延益这样死去,从一个法学生的角度看。

一个人的生死和千万人的生死并没有区别。

面对杨清源的抗拒,于延益也是早有预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于延益想到他少年时的偶像,文山先生。

“天地之间有正气,唯有时穷节乃见。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今日之后,这正气,也在我于某人的血肉之中!”

“……”

“自古变法,无有不流血牺牲者,今日大周变法,自我于延益始!”

“不争一世,争百世,我要争得是那万世之名。”于延益洒脱一笑,“清源当成全我的。”

杨清源迎着于延益的目光,闭上了眼睛,点了点头。

他从来没有觉得点头是一件难事,但今日却丝毫有万钧之力揪着他的头发。

“哈哈哈!好!当浮一大白!”见杨清源答应下来,于延益又豪饮了一大口。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如此豪情,当千古不朽,熠熠生辉!

在杨清源接受了这个现实之后,于延益和他商量起了计划的具体细节。

原本杨清源救出于延益,然后废除朱瞻坤改立魏王,其实虽然在操作上有难度,但是过程并不复杂。

但现在是要开创一种全新的政治局面,其复杂程度,根本不是废立天子可比的。

如何去平衡朝中的各方?!

如何扶持新的势力?!

如何让官员被有效的监督?!

杨清源虽然此刻也居三品之职,但他不过只是当个冀州平山郡的太守,执掌过越州的军政,对于如何执掌中枢,是没有经验的。

“程青松,人如其名。不畏权势,铁面无私,此改革之举,利国利民,他是能够支持你的。”

“你的座师,钱牧谦,他是个很传统的儒家文人,毕竟是儒家浩天府的传人,他虽然无心栈恋权势,他是代表着越州钱氏及其他各族的利益。他又是个老好人。所以你只需让他稳住越扬集团便可。”

“其实我最担心的是监察之权,都察院依旧是文官执掌,自纠自查,又怎么可能查的清楚,查得干净?!”于延益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太好的办法。

“其实,也不能说没有办法!”杨清源补充了一句,“让都察院和朝廷其他的机关完全分离开来,便可!”

“分离?!”于延益好像有点明白了杨清源的意思。

“都察院在监察官员之时,会有官官相护之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都察院,有时候不过是升迁的跳板,若是御史下手太狠了,日后从都察院升至其他衙门,难免被人孤立。既然如此,那就让都察院一系,完全独立就好了!升迁任免都在都察院体系内,这样官官相护的局面便可以得到改善。”

一日为都察院御史,终身为都察院御史。

将监察和行政彻底地分离。

“善!”于延益一击手掌,这个办法确实行之有效,而且并不是空中楼阁。现任的都察院正程青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无论升迁任免,都在都察院内打转。

如此便可人为的都察院从文官体系之中独立出去。

都察院的御史不会进入文官体系,那就彻底和文官决裂了。

文官在都察院的御史眼中,就成了一个个行走的业绩。

这般,监察的力度和效率也会大大增加!

……

于延益和杨清源说了一大堆,他在牢狱之中这些时间,并没有闲着,悟通了道理,也理清了脉络。

在这里等着杨清源来,杨清源会是这个计划的完善者和执行者。

“清源,其实,还有一件事。”

于延益饮尽杯中之酒,看向了杨清源。

杨清源无意之中的一系列行为,让现在三权分立,制衡文官集团有了可能。

兵事上,杨清源为首的新武勋集团崛起代替了原本被太祖砍光的旧武勋集团,李承恩和杨清源代表的六军都督府有足够的能力和文官集团扳手腕。

监察原本是被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所瓜分的。

都察院一直是属于文官体系,不过都察院正程青松持身守正,在他的带领下,都察院的道德水平也是极高的。

而宦官集团中,主要就是暗六部中的东西两厂和锦衣卫。没错,锦衣卫不是太监,但是他们确实属于宦官集团。

司法,则是最不被重视的,从之前残破几近废弃的大理寺就可以看出。

但是杨清源走了一步闲棋,现在看来成了神之一手。

刑律学院的弟子,成了大理寺这个执掌大周最高政法的最好选择。

虽然还很稚嫩,但是只要成长起来,就可以成为一方治政力量。

当然这个体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他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杨清源。

无论是文官集团,监察体系,亦或是六军都督府,杨清源在其中的含量太高了。

他一个人就可以影响到三大集团,杨清源在朝中,可以随时破坏三权分立,制衡君权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这个计划需要扶持吴王小十三上位。

魏王虽然年幼,但毕竟不是杨清源的弟子。

而十三悟性极高,宅心仁厚,乃是作为君主的最好选择。

若是小十三的登基之后,杨清源便是帝师,以小十三对于杨清源的感情,必然是言听计从。

“这个计划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于延益此刻放下了竹箸和酒杯盯着杨清源,“在完成之后,你必须要削弱你的存在?!”

“我?!”杨清源愣了一下,他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被于延益一提醒,杨清源才猛然惊觉,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大周政治场上的重要人物。

六扇门、大理寺依附他存在,天策军、晋阳军唯他马首是瞻,连神武军、神策军也认可了他军方代言人的身份。

而且杨清源是正统科举出身,一甲进士,榜眼之尊。标准的文官出身,被文官集团所认可,乃至培养。文官之首的于延益对他如亲传弟子,文坛盟主钱牧谦是他座师。

他已经从政治新秀,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也正是因为这样,朱瞻坤才暂时不敢对杨清源动手。

冤杀于延益已经触及到各方的底线,再对杨清源动手,那他的皇位也就坐不下去了。

所以,要对付杨清源,就必须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比如,杨清源行谋反之事。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杨清源沉默了。

他没想到,十年时间,他从一个武当山上的道士,变成了现如今大周权势高峰之一。

短暂的沉默之后,杨清源也是潇洒一笑。

“我本武当山一修者,权势于我何加焉?!”

从武当下山入朝,不是为了追求权势,只是遵从本心而已。

“若是能放下肩上的担子,策马天下,笑傲江湖,也是一件美事啊!”

看到杨清源眼中的真诚,于延益欣慰无比,放声大笑。

“哈哈哈!我果然没有看错人!”

于延益端起酒坛,将其中之酒一饮而尽。

“清源!我身无长物,唯有一身浩然正气还算有点用处,但也已经替苏觅洗练周身。此时,我已一无所有,唯有一言赠你!”

于延益身上的气质大变,不复刚刚的潇洒通透,而是威严厚重。

杨清源正襟危坐,“谨听于师教诲!”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