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 第九百七十二章 赵王亲征

大理寺卿的江湖日常 第九百七十二章 赵王亲征

作者:墨观澜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3:54: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捷报!捷报!”一匹快马冲入了神都的兵部。

能在神都驰道上毫无顾忌奔马的没有多少人,而八百里加急的驿卒就是其中之一。

“报,龙武军副都督赵天麟于雁门关外与赵王军血战数日,以八万人马大败赵王军十八万精兵,阵斩赵王军大将邱福。”

驿卒中气十足地说完这一番话,将背上装情报的竹筒交给了兵部之人,随后脸色精神肉眼可见的变差,脸色也变得苍白。

刚刚是有信念支撑,虽然满眼血丝,但精气神还能如此饱满。

现在他作为斥候的驿卒的使命完成了,心中那口气也就散了,立时就支撑不住了,为了传递情报,他已经快一天一夜没合眼了。虽然平日曾习武强身,但如此高强度的任务还是让他身心俱疲,身子一软,随后瘫倒在地。

兵部之人完全没有感到奇怪,这种情况他们虽然不是天天见,但一年见个七八十回还是有的。

兵部的八百里加急可不仅仅是他们一部独用的。

江南的飓风,黄河的泛滥,北地的雪灾,西南的民变,凡是紧要的大事,走的都是他们兵部的八百里加急。

对于驿卒疲劳过度,兵部早就有了成熟的应对方式。

几个兵部的护卫轻车熟路地将驿卒抬起,将他安置在了兵部专设的急救室内。

其中一个熟练年长的大夫,他看着几人将驿卒抬进来不由摇头道,“这是这个月第五个了!你们就不能心疼下这些驿卒,每次都折腾这些年轻人。”

急救室内早就准备好了参汤,这玩意最擅长补气,灌一口下去,驿卒就能缓过劲来。

原本以这些驿卒的身份是没有资格喝参汤的。但是在杨清源引导,王华主持的改革之下,大周军人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这些驿卒都是精通骑术之人,是作为大周的后备骑兵的存在,类似于蓝星上,蓝翔挖掘机学院和装甲兵学院的关系。有些驿卒还是已经退役的老卒。

所以朝廷对他们也开始优待了。

别小看这些驿卒,蓝星上的大明王朝最后就是亡于驿卒之手。

而且人参名头虽大,但也算不上什么名贵的药材。

见微知著,大周的制度改革其实已经开始向各部渗透了。

……

抛开细节不谈,此刻的武英殿中气氛正是热烈。

大捷的气氛让原本应该是庄严肃穆的武英殿都多了几分轻松。

“刘大人,我听说今晚,明月楼有上新菜,我做东,叫上李大人去喝两杯。”

“明月楼的菜可不便宜啊!”

“前往如此大捷,我等虽无力杀敌,但心中高兴,当浮一大白。”

……

这样的对话在武英殿内屡见不鲜。

正在众人高兴之时,麟德天子和中极殿大学士王华走了进来。

原本武英殿的众臣一看,纷纷行礼道,“臣参见陛下,吾皇万岁!”

“众卿免礼!”

年轻的麟德天子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这位天子虽然年轻,但向来是喜形不露于色,就算是当日听闻赵王起兵谋逆之时,麟德天子的脸上也没有过多的表情。

“龙武军大捷的消息,诸君应该已经收到了吧!”

“陛下,刚刚兵部上呈捷报,言赵老将军在雁门关外大败赵王叛军,这是兵部呈上的详细战报。”

对于这个消息,麟德天子其实早就知道了。

虽然他很少过问具体的政务,但是朝廷暗六部依旧是效忠于天子的。

暗六部的迅雷鸽的速度比八百里加急还快,不过若不是十万火急万不得已,军情是不会用迅雷鸽传递的。

一是因为迅雷鸽的安全性保密性得不到保障,容易被拦截丢失。

二是则是因为……贵,迅雷鸽这玩意虽然飞行速度天下无双,但是真的很费钱。而且不是有钱能培养出来的。千只灵风鸽中才会出一只迅雷鸽。其珍贵可见一斑。

不管如何,反正麟德天子比兵部先一步知道了雁门关的胜绩。

“赵老将军年虽然年迈,但宝刀不老。这邱福乃是逆王朱楷的大将,以悍勇著称,在朱楷与女真的作战中,邱福向来是身先士卒,立下战功赫赫,在赵王叛军之中威望不低,赵老将军以弱旅将其阵斩,极大程度地打击了赵王叛军的嚣张气焰,动摇了他们继续进攻的决心。”

听着麟德天子的话,众臣连连点头。

随后一个大臣出列问道,“陛下,既然此刻龙武军大胜,何不令龙武军乘胜追击,一举平定逆王朱楷之乱。”

此人的话语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认可。

五万龙武军加上三万地方守备部队就能打的赵王麾下的大将大败,连性命都留下了,可见赵王这个“最能打的塞王”,“李承恩之下第一人”的称号,多半也是吹嘘出来的。

现在御林军整编的十万精兵已经开赴前线,由赵天麟统一指挥,想来要对付赵王,不过是易如反掌。

就在众人以为天子会顺水推舟答应之时,十三的话却出乎了众人的意料。

“战略谋划者乃六军都督府之职责,临机变通者所赖者前线将士之判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等身在神都,不可妄令!”

十三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的老师,是却是战术和战略上的高手。

杨清源在教导十三的时候,对于具体的为政手段,基本没有传授多少。

因为十三非嫡非长,从小就没有被当成继承人培养。

杨清源只能选择在最短的时间内教十三最有用的东西。

太宗文皇帝给十三留下了一个殷实的底子,十三不需要当景帝,他要当武帝,当宣帝,要对外开拓!

这样的帝王,最重要的就是知兵。

知兵并不是想要十三能和刘宋武帝刘寄奴、光武帝刘秀、前唐太宗文皇帝李二凤那样,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知兵的天子,要能看懂战术,有战略眼光,不会随意指手画脚。

蓝星上就有三个假装知兵的天子,和上述三条截然相反。

其中一个就是赵宋太宗,又称“宋车宗”,这位大佬具有独特的指挥风格——画图式指挥。他极度倚赖预先制定的阵图去指导和干预前线将领的行动。

太平兴国四年,在宋军第一次幽州溃败后,辽军大举南犯,当崔彦进、崔翰等人领军迎敌前,太宗宋太宗不但预先安排了“会兵、设伏、夹击”的战略部署,还亲自授予诸将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

宋军按照宋太宗赵光义的八阵图,宋军将八万主力分成八个阵,各个阵相距一里左右,正面迎击辽军。宋军将士一看宋太宗赵光义这位“军事天才”安排的阵型,感觉这场仗没法打,因为这个阵型很容易被辽军的铁骑分割包围,宋军将士在开战之前毫无斗志。

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发现辽军是一字长蛇摆开,第一个提出了合并一处的建议,其他将领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在双方开始布阵之时,宋军将领却忙于争论是否听从宋太宗赵光义的安排。这样的局面下一次将是出现在校长的手上。

为了拖延时间,宋军派人向辽军主将韩匡嗣传达了想投降的意思,辽军也就放松了对宋军的监视。

赵延进建议宋军应立即改松散阵型为前后两阵,采中央突破的办法,杀契丹人一个措手不及。但崔翰对此却很犹豫,生怕违逆了太宗的“阵图”,战后会被问罪。赵延进拍胸脯表示:“倘有丧败,延进独当其责!”关键时刻,担任监军的李继隆也力挺赵延进:“兵贵适变,安可以预料为定!违诏之罪,继隆请独挡之!”

有了这两位的保证,宋军将领最终在从“抗旨”和“胜利”中间选择了“胜利”,他们迅速地决定合兵一处,趁辽军不注意突然进攻,结果辽军大败。

满城之战宋军斩首一万多,俘虏三万多,使得辽军主力损失一半,并且丢掉了很多的粮草辎重,这场战争以宋军的完胜而告终。

这场仗虽然没有按车宗的布置打,但是胜利却给了车宗莫名的自信。

雍熙四年,在宋军于幽州二度溃败后,车宗梅开二度,又召大将潘美、田重进、崔翰入朝,赐予“御制平戎万全阵图”,并“授以进退攻击之略”。

杨清源将此事当成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十三听,其意就是告诫十三,千万不要胡乱遥控指挥,不是每个人都有李德胜那样的本事的。

宋车宗、明堡宗、校长,就是卧龙凤雏幼麒麟,又菜又喜欢指手画脚。

十三对于这些故事,印象极其深刻,所以他在和六军都督府商议作战指令的时候,只会做出一个战略目标的指示。

具体怎么打,从哪里打,那是五军都督府和前线指挥官的事情,我们这些在后方的人就不要指手画脚,只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政局稳定就好了。

看似是很简单的事情,但纵观全史,能做到这一步的皇帝,已然是属于圣明了。

岳武穆、李继隆这些名将,真的是非常渴求一个这样“无作为”的皇帝。

“王卿,着内阁拟旨,令并州诸郡之粮仓,全力供应赵天麟所部所需之粮草,令工部将作监务必保证前线大军之装备。保证前线战事顺利平稳进行。”

“臣遵旨!”

十三的旨意之中,没有一条是对战事提出具体要求的,要求越多,那么前线将领的束缚就越多。

十三记得,师尊曾经给他讲过一个故事。古时有个藩王谋逆,结果那个小皇帝竟然下旨,“今尔将士与藩王对垒,、毋使朕有杀叔父之名”。这句话一出,前线将士,根本没法打仗了。

故十三在圣旨之中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保证前线将士的供给。

……

——

赵王府中。

朱楷看着沙盘上的山河舆图正在不断推演着战局变化。

战局推进的很顺利,他在燕幽之地苦心孤诣,经营多年,朝廷在这里根本不是赵王的对手。

一切就像他之前和渡衍大师推算的一样,轻松拿下幽州,而素有人口第一多,天下第一大州之称的冀州,赵王也轻松拿下了一半。并州的东部也被赵王拿下。

赵王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近两州之地,战事推进的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顺利。

果然,这个情报没有错,直到现在,赵王还没有听到杨清源的消息。

杨清源在南疆,赵王至少有四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前期的布局。

他研究过杨清源的两场大战,第一场北境之战倒还好说,第二场的晋阳之战,不过他在沙盘上如何推演,都不是杨清源的对手。

这种情况下,和杨清源正面对战极为不利。

他需要以大势来倾轧杨清源,以势压人。

何为大势,最好的诠释就是魏武帝,他以武帝为号,原本应该是战无不胜的,但其实他的战绩并没有太好看。

汴水之战,不敌徐荣,曹洪让马;

谯沛兵乱,隐姓埋名,牛车回家;

寿张之战,不敌青州,坑死鲍信;

濮阳之战,不敌吕布,楼异相救;

陈地之战,不敌袁术,被人救命,收得义子曹真;

宛城之战,一炮三贤;

赤壁之战,付之一炬;

渭河之战,割须弃袍;

汉中之战,败于刘备;

昭烈帝屡战屡败,盖因其根基全无,打了一辈子逆风。

而魏武帝在顺风的情况下,一样能输给你看,即使如此,也没人能动摇他天下霸主的地位。

这一切在他胜过袁本初,鲸吞青幽并冀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其他人唯一的翻盘机会,不是赤壁之战。

而是隆中对中的兵分两路,关羽水淹七军,直逼许都,昭烈帝乘机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还定三秦,这才有机会和曹孟德对垒。

否则,魏武帝可以输无数次,但其他人一次也输不起。

何为大势,这就是大势!大势者,不可逆也!

当季汉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大势就已经决定了双方的胜负,别说是武侯,就算是汉初三杰齐至,也不可能做得更好。

汉书断流,粮草难运。

陈仓守备,难以偷渡。

关中之地,尽归于魏。

大势之下,人力难反。

赵王从来没有想过靠着四个月就能鲸吞天下,登上帝位。

他只是想用这个时间差,完成布局,得天时大势之助,来压制杨清源。

这才是堂堂正正之道。

现在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直到一个斥候飞奔进王府。

“王爷,大事不好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