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 第155章 我要留在城里,都要留在城里

月圆如饼。

夜深了。

钱夕站在阳台上,望着哥哥、丈夫和弟弟远去的背影。

钱进要走,他们肯定得送一送,最终一番争执是两个男人去送小老弟到大门口。

大哥习惯性的佝偻着背,丈夫习惯性的龙行虎步,弟弟步履轻盈。

月光洒在水泥路面上,像铺了一层银霜。

三人身影很快被前面的楼座给挡住了,钱夕回到卧室里,从提包外层翻出一本相册。

泛黄的照片上,严肃的父亲穿着军装,母亲抱着最小的钱进。

那时候大哥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她扎着红领巾,老三缺了颗门牙在嬉笑。

当时的小弟被母亲搂在怀里,瘦小得像个豆芽菜。

就在这张照片拍摄之后不到一年,他们的母亲便去世了,以至于后来的日子里,老四一直伴随着‘没娘娃娃’的名号长大……

一滴泪水砸在相片上。

过往的悲欢离合与如今的幸福形成鲜明对比,让她有种严重的恍惚感。

窗外,中秋前的月亮又圆又亮,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过去十多年他们家里的悲欢离合。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这个家终于快要团圆了。

中秋清晨,市井烟火

等陈寿江和钱程回来准备睡觉的时候,时间就已经进入了中秋节当天。

他们劳累了一路,身体很缺觉,加上晚上啤酒白酒喝了不少,所以躺下就开始打呼噜。

没几个小时,天还蒙蒙亮,钱夕和马红霞就起来了。

她们想招呼孩子起床。

结果去了主卧一看。

五个孩子床上只剩下四个。

陈建国趴在地上睡。

钱夕赶紧把大儿子给叫醒:“你怎么睡地上去了?”

陈建国搓搓眼睛,迷糊的说:“床上太挤,弟弟老放屁,还不如地上得劲。”

“妈你别管我,我还能睡,我还要睡。”

看着儿子闭上眼睛又睡了的样子,钱夕很心疼。

她何尝不困呢?

从东北林场一路又是牛车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坐下来,她也疲到骨头里了。

但今天还得去弟弟家里,而且她打算给弟弟、弟媳和弟媳家人买上早餐。

这样他们不能去的晚了,去的晚了还送什么早餐?等着去吃饭就行了。

马红霞那边浑不在乎,吆喝说:“吃肉包子了,一人两个大肉包子,谁起来晚了谁就没有肉包子啦……”

被吵醒的孩子听闻有肉包子吃,心里激动顿时清醒过来,开始嚷嚷着要吃肉包子。

后面两个大老爷们也被招呼起来,两家九口人浩浩荡荡的出门。

秋天夜里海雾容易入城,此时太阳微升,市区里被一层薄雾笼罩着。

海雾如同轻纱一般,轻轻飘浮在大街小巷之间。

这是钱夕梦见过不知道多少次的晨光。

她贪婪的吮吸着潮湿的晨风,贪婪的看着眼前一切。

晨曦温柔,晨雾轻薄,给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

秋风悄然拂过,带起一阵凉意。

街边的梧桐在秋风中飒飒作响,而柳叶杨树叶则开始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给柏油马路铺上了杂色。

清晨的街巷里,少了平日里自行车大军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别样的热闹。

街坊邻居们呼朋唤友,三五成群的挎着篮子拎着包步履匆匆。

钱程带笑听他们说话,给媳妇和妹夫进行翻译:“今天不上班,他们是去逛早市的。”

“今天早市的副食品和点心供应量很大,他们要去买菜准备今晚的中秋家宴。”

这点不用介绍,离开工人新村进道路,几人便看到了副食品店、食品店门前排起的长队。

尤其是食品店前,队伍蜿蜒曲折,如同长蛇一般。

中秋节是大节,不管大人孩子都高兴。

一行人绕过队伍,能听到队伍里的人叽叽喳喳地聊着天,话题围绕的全是晚饭:

“嘿,老张,你家买了几斤月饼啊?”

“嗨,还买几斤呢,买二斤尝尝鲜得了,今天过来弄点卤猪头肉,孩子好些日子前就嚷嚷要吃猪头肉,今晚给他们改善伙食。”

“要买猪头肉你在咱街道副食品店排队干啥?去泰山路排队呀,吃他们卤的肉,那家伙用料结实,猪头肉卤出来滋味最好,又香又油……”

钱夕招呼两个捣蛋儿子:“快走快走,你们俩瞎蹦哒什么呢?”

五个孩子走的都拖拖拉拉。

昨天下火车太累,累的他们都没有力气去好好打量海滨这座城市。

今天总算歇过来了,他们开始大开眼界:

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还有路边琳琅满目的店铺,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太新奇了。

大孩子带小孩子,五个孩子跟五只从老林子里钻出来的野兔子一样,四处蹦哒。

即使被爹娘叫到了跟前来,他们不能乱跑了,腿歇着了可嘴皮子歇不着:

“哇,妈,这座楼好高啊,比公社革委会的大楼高多了。”

“这有什么?我们林场里有些树比这些楼高多了……”

“你那又有什么?我们那里的山比你们林场的树也要高多了,可这是一回事吗?你们树上有灯吗?你看,那边是啥商店?真漂亮,灯光亮闪闪的。”

陈建国扭头看,突然开心的喊起来:“爸、妈,快看,有卖炸馃子的。”

前面便有一家国营早餐铺。

饭店很小,油条炸锅和小笼包蒸屉都在外头,此时不少人在排队。

海滨市属于北方,吃的都是传统大包子,小笼包是南方特色,如今在海滨市的国营店铺里还不多见,物以稀为贵,所以老百姓都稀罕。

五个孩子看到好吃的,蹭蹭蹭跑过去。

黄澄澄的油条在铁锅里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蒸屉四周白雾飘荡,纯粹的麦香味带着蒸肉的油香,引得孩子们使劲吸气。

钱程从中山装的上面兜里掏出钱包,却被马红霞拦住:“用这个。”

她掏出个红塑料皮的本子:“老四给的粮本,在城里得用这个吧?”

钱程笑道:“这个是领粮食的,要买油条买包子可不行,还是得用粮票。”

炸油条的是个豁牙老头,围裙上沾满油渍。

他干活利索又好说话,排队的人都爱跟他打招呼。

而老头说话之间还不耽误干活,油条出锅控油,然后他麻利地用报纸包好油条,又抽张黄草纸垫在外头。

五个一看就是乡下来的小孩凑前面去吸气,他不但不鄙视还爱怜,当即手一抖假装不小心把一根油条落到地上,又捡起来撕成五节分给五个孩子:

“公家规矩,掉地上不能卖喽,便宜你们几个小崽子。”

陈建国上手接过一块,烫的在两手之间倒换,赶紧咬了一口然后抬头乐:“香!”

钱程不好意思,在队伍后说:“叔,待会一起算我们账上。”

老头摆了摆手继续忙活。

等轮到他们排队的时候,老头眯着眼看了看:“刚回城的?去哪里下乡的?”

钱程说道:“我去的黄土高原,我妹去的长白山林场。”

老头肃然起敬:“哟,一个支援大西北,一个开发大东北,了不起。”

听到这话,钱程的胸口发热。

他终于感受到了家乡人的热诚。

二十五根油条、两笼小笼包。

海滨市的油条说是一根其实是两根在一起,要四分钱。

豆浆蛮便宜,一碗只要两分钱,可以免费加糖精,但是要加白糖得再加钱,按勺加钱,一勺卖一分钱。

四个大人手里都满满当当。

五个孩子一人分了一根油条。

金黄的油条在朝阳下泛着油光,冒着热气,散发着香味。

他们像捧着宝贝似的捧着油条。

钱红小心地咬了一口,油渣沾在腮帮子上:“妈,城里油条比公社的好吃,又酥脆又软和还香呢!”

钱程感慨:“要不然都想回城呢?乡下生活多不容易?想吃个油条得天不亮去公社排队。”

“而且我们公社食品店油条炸的干巴巴的,那油不知道用了几年,黑漆漆的用毛笔蘸着都能写大字了!”

陈建国把油条掰成小段,非要钱夕两口子蹲下一人分了一口。

马红霞见此羡慕的说:“建国这娃虽然皮,可真是有孝心。”

陈寿江得意洋洋的说:“俺老陈家的种,没有长歪的时候。”

他们路过新华书店,马红霞突然“啊”了一声。

橱窗里摆着新出的书籍,《数理化自学丛书》这本恢复高考以来的经典书重印了,另外旁边还有新华字典,封面上印着鲜红的“向知识进军”字样。

马红霞隔着玻璃摸了摸,转头对钱程说:“大元一直想要的是不是这个书?我不认字,不过记得他说那书巴掌大小但老厚一摞。”

钱程说道:“是这本书,不着急,回头给他捎一本回去。”

马红霞犹豫:“会不会被人给抢光了。”

钱夕笑道:“嫂子,没事,现在城里的书供应的多,字典属于工具书,要买字典的学生早就买了,没多少人会跟咱抢。”

马红霞不好意思的笑了:“好,我不懂,听你们的。”

泰山路的梧桐叶也开始落了。

金黄的叶子打着旋儿飘下来,落在卖蛤蜊的老汉的草帽上,落在食品店门前排队人们的肩膀上,也落在五个孩子的头发里。

钱途捡了片完整的叶子,说要夹在课本里当书签。

“快看!”陈爱国突然指着天空。

一群鸽子呼啸而过,鸽哨声像一串银铃,在晨雾中格外清脆。

养鸽人站在屋顶上挥舞竹竿,他的蓝布裤子被风吹得鼓起来,像面旗帜。

五个孩子捧着油条不走了,都在看这一幕在乡下见不到的场景。

钱程和陈寿江哄着几个孩子说赶紧走待会要去公园,才把他们哄走。

走到衡山路拐角时,一阵甜香飘过来,孩子们又不走了。

是国营食品厂在送新鲜出炉的月饼!

这些月饼刚烤好,松软油腻,香甜扑鼻。

旁边围着几个半大孩子,这是在等便宜处理的残次品。

这次孩子们说什么也不走,手里的油条都不香了,眼巴巴的看月饼。

然而卖月饼的售货员虽然也是个老头,却不是卖油条老头那样的好心人。

他对孩子们的垂涎视而不见,按部就班的给排队顾客称月饼。

马红霞从兜里摸出五块水果糖,分给五小只:“等下去你们小叔、小舅家吃好的。”

糖纸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钱红舍不得吃,把糖藏在衬衫口袋里,隔着布料摸它的形状。

陈建国则把糖咬得“嘎嘣”响,甜得眯起眼睛嚷嚷:“我宣布我发明了一个油条的新吃法,油条和糖一起吃,又香又甜!”

“赶紧滚犊子。”陈寿江吼他。

等路过邮电局时,轮到钱夕停下脚步了。橱

窗里贴着新到的《人民画报》,封面是首都长安街的夜景,灯火通明。

她摸了摸衣兜,最后没舍得买这本画报。

钱程见此默默的记下了,但嘴上说:“都快点走吧,别去晚了让咱弟媳妇去买早饭。”

五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

他们数着路边的消防栓,猜下一个门牌号是单数还是双数。

偶尔有自行车铃“叮铃铃”地响,或者由公交车售票员摇铃,他们就赶紧躲到大人身后,然后又嘻嘻哈哈地跑出来。

好不容易进了泰山路。

又有香味飘来。

这次香味尤其浓郁,孩子们都看傻了:“这是做什么呢?咋个这么香?”

陈寿江挠头:“对,这是啥?俺们那里没见过。”

“这是在炸香油馓子。”钱夕笑道。

金黄的馓子在油锅里翻腾,老师傅用长筷子轻轻一挑,就摆成了漂亮的扇形。

钱程数出两毛钱:“给孩子们买点尝尝鲜。”

排队买馓子的时候,路口的广播响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回荡在街道上空。

卖馓子的老师傅动作顿了顿,把自己身边的收音机给关闭了。

后面三接头喇叭上的声音还在继续“……党中央决定,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排队买馓子的人们开始交头接耳。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摘下帽子抬头凝视喇叭,喃喃说:“这下好了,知识分子的好日子来了,知识,科学,国家能兴盛呀。”

钱程没听懂这话里的深意,但他知道社会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

转过最后一个弯,钱进住的干部楼已经能望见了。

五个孩子突然安静下来,他们也知道在钱进两口子面前要规规矩矩的。

可等到了楼门口他们又开始活跃起来,因为楼前停着辆漂亮的大摩托车!

陈建国要爬上去,被陈寿江一脚踹飞了:“给老子老实点,这楼里住的都是干部,指不定是哪个领导干部的车子,给人弄坏了你小子得坐牢!”

马红霞掏出小手绢,挨个给孩子擦了脸。

钱夕把散落的头发别到耳后,陈寿江则把解放鞋上的灰土在裤腿上蹭了蹭,又把裤腿给拍了拍。

晨雾正在散去。

阳光穿过梧桐树叶,在水泥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远处传来呜呜声。

钱程感觉心神舒畅:“快听,这是大轮船的汽笛声!”

陈家两兄弟蹦跳着说:“我要去看大轮船……”

“待会吃了早饭,我领你们去看。”楼上窗前响起魏清欢的声音。

钱进给哥姐开门,吃惊的问:“你们怎么来的?”

“走来的,反正不远。”钱程笑道。

钱进说道:“不是,我的意思是,你们怎么找到路的?怎么找上门的?”

看着弟弟的震惊表情,钱程哈哈大笑:“老四,你哥我在这城里生活过小二十年呢,这城里就那么几条街道,早转熟了。”

“我记住了你家在泰山路干部楼,然后我从工人新村出来就往泰山路走,找到泰山路再找你们的干部楼还不简单?”

钱进很佩服:“大哥你都下乡多久了,竟然还记得这些路?”

“家里有海滨市地图,是跟给公社送干鱼的司机换的,你哥当个宝贝,几乎天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拿出来看看。”马红霞笑着解释。

钱进说道:“那哥你对海滨市的街道都记得清清楚楚?”

钱程说道:“清清楚楚,其实我闭着眼睛都能摸过来!”

钱进一拍手说:“等把你回城手续办好了,我送你去学开车考驾照,到时候当司机。”

改革开放以后,他迟早需要个司机,让这大哥给自己当司机不错。

这年头司机可是金饭碗,安排家里人给自己当司机,这一点不是埋汰人,反而这是对家人最大的提拔。

钱程反应便印证了这点:“啊?开车?我我、你能送我去开车?”

“这事对他简单。”魏清欢在饭桌上布置起来,“你这个老弟跟好些司机是好朋友,给你找个师傅轻松简单。”

陈寿江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后脑勺:“老弟,你看看姐夫我能不能也去学个开车?”

钱进笑道:“姐夫你放心好了,城里工作机会是有的,我会给你找个你喜欢又适合你的好工作。”

“我看你喜欢照相机、喜欢照相?那不行我安排你去照相馆当学徒。”

陈寿江瞪大眼睛看他:“不是,老弟,你门路这么硬啊?”

钱进说道:“只是恰好在运输和照相馆这两个行业有点关系而已。”

“来,吃饭,这事不着急,你们放心吧,我会给你们找到合适工作的。”

随着太阳渐渐升高,阳光照进楼里,温暖又舒适。

魏雄图和张爱军露面。

钱进给双方做了介绍。

小汤圆则跟五个哥姐混到一起。

四小去上学了,她现在又有了新的哥哥姐姐,反正该玩伴是少不了……

魏清欢没去买早餐,她猜到了钱进哥姐会带早餐过来,这样对两家人来说也是个表现机会。

不过她熬了小米粥,这样配上咸菜和油条正好是一顿丰盛早饭。

钱程和钱夕谈论着海滨市里的变化,感慨连连。

孩子们一边吃着香喷喷的小笼包,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着话,对城里生活简直太满意了。

“小叔,城里真好,我要在这里上学。”钱途坚定地说。

“我也要在城里上学,妈,我不跟你们回去了,你跟爸回去吧。”陈建国嚼着肉包子说。

他又对弟弟说:“你不是跟妈说,你不来城里上学吗?你要在林场吗?那你跟爸妈回去。”

陈爱国愣了愣,把包子一扔坐在地上开始嚎啕大哭:“我也要留在城里上学,我我我爱上学……”

陈建国抓住机会捡走半个包子塞进嘴里。

陈爱国哭的更伤心了。

谁哄也没用。

张爱军最后抹了把嘴巴,陡然凑到他跟前呲牙咧嘴的说:“哪来的爱哭小孩?走,我把他送动物园去喂老虎!”

陈爱国嗷一嗓子钻妈怀里老实了。

钱进笑起来:“行了行了,你们都留在城里上学。”

“等你们长大了,全给我考大学,到时候你们可不能再留在城里,要么去西北要么回东北,到时候给我好好建设你们的家乡!”

魏清欢闻言拍了他一巴掌,说道:“哪有你这样当长辈的?竟然劝孩子去农村。”

钱进说道:“咱钱家子孙要有硬骨头,要有家国情怀,包括咱俩以后的孩子也不能留在海滨市,全去祖国需要建设的地方,好好建设祖国!”

到时候肯定不是去当农民。

钱进是要培养后代散到全国各地去当行业骨干。

只要孩子有这个本事,他肯定有资源培养他们。

钱程和钱夕两家人哈哈一笑没把他的话当真,但也纷纷附和他的话‘要好好建设祖国’。

然后话题转移到了钱进和魏清欢身上,问两人什么时候要孩子。

这事钱进和魏清欢早就讨论过。

两人为难之处在于都没了长辈,没人帮忙带孩子。

如今哥嫂来了。

能看孩子的人也来了……

这事现在不着急。

钱进吃着早饭给两家人先规划后面几天的游玩行程。

要去看大海,要出海捕鱼。

要去看电影,要去逛公园、逛商场。

他把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

但是他无法陪同。

因为他还得忙活服装厂的开业事宜,如今女工人已经招聘到位。

只等原材料确定,那就可以开业大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