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重走未来路 > 第470 多盏明灯论

重走未来路 第470 多盏明灯论

作者:万木春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40:40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470多盏明灯论

新泉港到新泉港都督府,直布罗陀海峡到傀儡科西嘉岛,诸夏在欧罗巴高歌猛进。如果没有意外发生,魏夏诸藩或许将取代现实世界欧洲列国位置,把谙厄利亚、拂郎察、布路斯等国带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与多灾多难的满清王朝相比,在地球建立诸夏秩序的魏夏诸藩,已然足够辉煌。

这样的演变结果,令魏东生依稀记起了文明的多盏明灯论。

明灯论这样说:中华是一盏大灯,欧罗巴列国是数盏小灯,当双方的文明之火都璀璨闪耀时,中华这盏大灯总能更加夺目。可惜,文明之路漫漫悠远,期间有兴盛,也有衰亡。

以最典型的李唐为例,当其强盛时,北灭高句丽,东败日本,西面呼啸中亚,盛唐之说名副其实;当其开始衰败,南诏和吐蕃都能跑来扇脸,盛唐渐渐变成剩唐。自古以来,未有常胜帝国,未有常盛王朝,未有常盛文明。

这就是一盏大灯的劣势。

强盛时,这盏灯固然是如此的耀眼;衰亡时,这盏灯一旦熄灭,九州大地顿时黑暗到窒息。

而欧罗巴列国却闪耀着多盏明灯,海洋路线上,葡萄牙熄灯了有西班牙,西班牙熄灯了有荷兰,荷兰熄灯了有不列颠;陆地路线上,法兰西、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也相继闪耀光芒。一盏灯熄灭了,又亮起其它灯,或许亮度始终无法与中华这盏大灯相提并论,却不至于百余年乃至数百年时间被恐怖暗黑笼罩。

本时空的魏夏诸藩争霸史,再度验证了多盏明灯论。

以夏太宗魏安昊分封列藩为始,诸藩兴衰不定,却总有一盏明灯及时照亮九州大地。

1358年到1415年,夏国之灯最亮;

1415年到1464年,鲁藩之灯最亮;

1464年到1474年,夏国之灯最亮;

1474年到1528年,越藩和卫藩双灯齐亮;

1528年到1547年,越藩之灯独亮;

1547年到1588年,吴藩之灯最亮,越藩、夏国、鲁藩等灯次亮;

1588年到1617年,魏藩之灯最亮,鲁藩、吴藩、夏国等灯次亮;

1617年到1621年,鲁藩之灯最亮,夏国、吴藩、赵藩、魏藩、燕藩等灯次亮;

1621年到1629年,夏国之灯最亮,鲁藩、赵藩、燕藩、吴藩、魏藩等灯次亮;

1629年到1738年,鲁藩之灯最亮,夏国、赵藩、燕藩、吴藩等灯次亮;

1738年到1751年,夏国之灯最亮,鲁藩、赵藩、燕藩等灯次亮;

1751年到现在,鲁藩之灯最亮,夏国、赵藩、燕藩等灯次亮。

皇室兴衰不定,鲁藩也曾内乱数次,但总会有其它藩国中流砥柱般保留魏夏元气。

分封有其弊,也有其利。

一言而蔽之,大约就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晋初的八王之乱和唐宋之间的五代更替,显然都是“好战必亡”,频繁而激烈的内战迅速耗尽元气,前者诱发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后者导致辽兵寇侵中原。分封则力弱,这是分封制的致命弱点,哪怕欧洲列国,也曾被奥斯曼帝国西侵吓的脸色煞白。如果力弱之时再频繁内战,肯定更快速度耗尽元气,进而被外敌所趁。

所以,分封有两种类型,相对稳定的分封和混乱的短暂分封。春秋战国格局,就是相对稳定的分封,齐桓晋文再强也没有取缔姬周王朝的想法;八王之乱和五代更替,则是混乱的短暂分封,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魏夏帝国非常幸运,第二任皇帝魏安昊及时安抚无数实权兵将,侥幸建立起分封帝国;第四任皇帝魏用风也有魏安昊遗风,尽管心有不甘,却能在分封秩序即将失衡之刻高效安稳诸藩国,最终成功避免了八王之乱隐忧,令分封秩序向春秋争霸模式靠拢。魏夏帝国没有二世而亡,这是魏安昊的功绩;魏夏帝国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这是魏用风和魏善胜父子的功绩。

凡此等等,魏夏分封帝国才能文明之灯长明,最终迎来能够全面覆盖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新一轮诸子百家大思辨。譬如更替秉政鲁藩内阁的无为派和守旧派两大政治派系,他们的执政理念都来源于对诸子百家理论的再解读。

文明多盏明灯论,究竟对不对呢?

或许对。

但是,魏东生觉得多盏明灯肯定有它的适用空间。

以现实世界历史为例,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被誉为“欧洲的灯火正在熄灭,有生之年不会看到重新点燃”。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尽管欧洲列国依然名列发达国家,世界重心却转移到苏联和美国。

欧洲列国非常幸运,欧洲之火熄灭之后,美国继续照亮世界。

可是,自古以来没有常盛帝国,美国肯定也逃命运劫数。或者三十年,或者一百年两百年,当美国之火熄灭,欧洲列国还能继续照亮世界吗?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但几率显然很低。最少在现实世界2017年,我们看不到英、法、德等国超越美国引导新时代的希望。

如果美国就是欧洲文明的终点,多盏明灯论势必戛然而止。

以上,都是魏东生的想法。

具体到本时空的魏夏诸藩国,魏东生也有这样的忧虑。

如果继续这样演变,魏夏仅仅是诸夏文化面孔的葡、葡、荷、英、法、德等国,未来岂非重演现实世界历史?如果尊王讨逆大同盟战争就是魏夏版本的法国大革命,数十年之后岂非还要来两场残酷的世界大战?

再然后呢?

或许,民族主义号角声中,山东形成鲁民族的鲁国,东北形成燕民族的燕国,河北及部分内蒙古形成赵民族的赵国……?

或许,一群蓬莱共和国优胜劣汰,诞生魏夏版本的美利坚合众国?

魏东生觉得非常无趣。

即使未来仍是诸夏秩序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也不是魏东生想要的世界。

再者,十世转生已经到了第九世。第二世和第八世的无所作为,是因为魏东生想以观察者身份见证历史变迁,从中领悟一些历史课本无法描述的细节。而今临近十世转生终点,魏东生没了蛰伏必要,也不愿意再无所作为了。

最少,魏东生不愿意九州大地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苦难。

趋向现实世界欧洲列国的演变,到此为止吧。

1799年,魏东生返回鲁藩,寻找可以结束战乱的基业。

环顾今时魏夏分封帝国,鲁藩、夏国、赵藩、燕藩等国号曰四强。

论及实力,自然鲁藩最强,鲁藩是本时空工业革命的诞生地。与现实世界英国相比,鲁藩地理优势差了点儿,人口规模优势却胜于英国数倍。但是,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不列颠帝国,鲁藩内阁上上下下都充满了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魏东生绝难说服他们在最强盛的时代更改政治路线。

夏国实力稍次,却拥有最强的潜力。可惜,因为数百年来的削藩与反削藩传统,所有藩国都抵制夏国在九州范围内扩张势力,稍有异动就是另一场尊王讨逆大同盟残酷战争。

边角之地的燕藩,地理优势最为优越,但燕藩藩王魏大业却是障碍。最近数十年来,燕藩传承充满了血腥味道,以魏大业为始向上数,七任藩王都是通过近卫军政-变上台。魏大业不仅是近卫军政-变的受益者,也是近卫军政-变的受害者,他继位之后千方百计打压内阁。鲁、夏、赵、燕等诸夏四强,燕藩是唯一一家标准君主制度藩国,内阁丞相至今匍匐跪倒在王权面前。

数来数去,唯有赵藩可取。

赵藩当然也有缺点。

譬如,赵藩最近六任藩王整体比较优秀。以魏大廉防守反击大破魏藩藩王毛尚并为始,魏大廉的子子孙孙率领赵藩诸府慢慢走向复兴,向北兼并了魏藩的优质遗产,趁尊王讨逆大同盟战争向东扩张占领了晋国太原府。六任藩王,代代贤良,赵藩百姓非常尊敬王室。即使内阁秉政思想如今泛滥成灾,赵藩王室依然在民间享有巨大声望,间接导致赵藩内阁秉政仿佛成了赵藩特色的实君立宪。

魏东生如果想鸠占鹊巢控制赵藩,未来少不了和赵藩藩王博弈。

说到鸠占鹊巢,难度并不高。

与现实世界欧洲列国乱战有所不同,魏夏诸藩乱战更像上古的春秋战国。有皇帝这杆旗帜在,有尊王攘夷这句口号在,诸夏始终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就像商鞅、李斯等六国之士都在秦国功成名就,此时此刻,许多在本藩不得志的才俊,也以欧洲列国无法想象的高自由度互相流通。而对外藩人才的招募,赵藩更是其中翘楚,它广开门路欢迎所有藩国的奇人异士。

时代脉搏走到1800年,鲁藩革命工业已经开花结果,各藩敏锐觉察到铁路运输的重要意义,纷纷投资建设。赵藩财政薄弱,仅仅依赖政-府投资,无法快速建立起赵藩藩王和赵藩内阁想要的健全铁路网络。于是,除了政-府投资,赵藩又颁布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国际资本投资境内铁路建设。

魏东生服役新泉港都督府时,曾利用谙厄利亚割让直布罗陀海峡和干涉科西嘉岛内政等事件赚取丰厚利润。回到鲁藩,魏东生情知铁路暴利时代来临,倾其所有入股一家铁路建设商会。一切准备妥当之后,魏东生携这家铁路建设商会前来赵藩合作,顺利讨得河间铁路局局长一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