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狩宋 > 第二百五十四章 滞留古镇

狩宋 第二百五十四章 滞留古镇

作者:郁榕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02: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渤海军方的行动,收罗女子是一方面,实际上是打击世家,并更正一些不合理的传统风俗。这导致渤海周边地区很大的范围内,世家都在减少,女子的社会地位在提高,有些地方学者渤海,把土地也计入女子的名下。农奴,女仆的社会地位提高,甚至在慢慢消失。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渤海兵锋能够到达的地方才做得到。因为渤海的军队会让旧有的势力很难生存。出了兵锋所指的范围就不灵了。所以“真理”只存在于大炮范围内,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而这一范围也是从渤海溜出来的兽群活动范围。经过几年的修生养息,渤海境内的环境和生物种群数量增加很快,这与外界正好相反。

黄河下游,因为大面积的垦殖,今年的雨季再次发生了大规模的洪水。大唐以来,原本黄河已经有了很稳定的河道,但是到了大唐的晚期,黄河流域人口增加,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人口集中地,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一直非常稳固。所以才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正因为这一点,唐朝灭亡之后,这里成为了战争必争之地。攻城略地都需要看法大量的森林和树木,在加上契丹人曾经一段时间要把天下都变成草场,黄河流域的森林和植被没大量破坏。到现在黄河已经不再是一条温顺的河流,而是经常决口和泛滥成灾。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在产量不高的情况下,就是广种薄收。原本孙睿永利用良种可以改变农业结构,但是利益驱使下,不仅没有进行产业调整,反而继续扩大了垦殖编辑。种植的单一化,让土地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处于裸露的状态。也是这一年,治理黄河的官员发现河水的泥沙剧增,下游河床被抬高,原本就脆弱的河防被淤积的泥沙给抵消了。如果不是李谷刚刚维护了黄河河防。今年就是非常困难的一年。

黄河道渤海的入海口,泥沙给近海湿地带来了灭顶之灾。

与黄河相反是辽河,辽河的雨季来的时间比黄河流域要早,持续的时间要长。但是河水依然清澈。两岸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还是有些区别,寒潮从西北部过来的时候被大山阻挡,强度和风速已经大大降低,到了渤海范围,被森林消减。已经十分缓和。当然山峦和森林是没有办法阻挡寒潮的。”

陈陶除了堪舆和建设规划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其实就是气候(风和水)的研究。当然实际上这些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森林会截留雨水,但是它也会让空气中的水分增加。所以渤海地区的水汽通量要高于其它地区。单单森林形成水汽其实还不足以带来降水,顶多就是雾和露水罢了,可是我们这里还好渤海和东海带来的水汽。所以寒潮到来,雨水就开始了。而森林减缓风速,滞缓了气候变化的时间。这就造成了夏季雨季时间延长,冬季的雨雪时间也有多。可是夏季不在那么炎热,而冬季也不那么寒冷的原因。”

陈陶笑道:“带来这些变化和现象的是水还是植被。也是我们在河流、湖泊设立保护区,而不是在两岸进行开垦。特别是低洼区。我们也不修河防,就是为了把水留在陆地上。万物无水不活啊。”

陈陶是从信州回来,听说高继冲被降水留在了崇信,所以特意跑来闲聊的。他与其它人不同,很享受生活,带了一些徒弟之后,也和高继冲一样各地乱跑。

高继冲点头:“其实辽河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植树时间并不长,在短时间取得这些效果还是很难得。我看见道路和沟渠两侧的林带还不成气候,再过几年也许还会好些。”

这些地方的树木都是人工栽种起来的,四五年的时间,能指望长到什么程度?

陈陶笑着说:“这其实还在于一个生和死的问题。与天道暗合。”

高继冲对这个说法感到了兴趣。

“万物有生就有死。生者吸收阳光雨露。死后变成营养,滋养下一代和其它物种。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在森林之中,如果没有人工干预,死去的树木需要很长时间才会腐化。在腐化之前,它占用了生物生存的空间。这样我们上述的森林的机能就会降低。我们经常看到森林自从树木密密麻麻,都长不大,都长不高,有些因为得不到阳光而枯死,也站在那里。可是有了人的加入。这些枯死的树木会被砍伐掉,也会把过分密集的树木进行间伐。砍伐下来的树木要么我们用掉了,要么锯成短木,放在地面上,成为菌类生长根基。靠近地面,加上各种菌类的生长,树木的腐化速度加快。而让活着的树木长得更加好。整个森林始终处于最好的状态。这就是生和死的奥妙之处。没有死就没有生。”

“不错。”高继冲和王婉容都点头。

“生要长,死要短。这是林业管理的要诀。树木的生命要比人的寿命也长多了,我们曾经发现了数千年的死树,而有些或者的树木比这些死树要高大得多,照样活得好好的。”

一个学生问:“这种树木占地面积一定非常大,那不是生物种群数量减少?”

陈陶笑道:“你是看到城镇里面的古树的生长情况吧?”

那个学生脸红了。

陈陶赞许地说:“你说的正是一个未来城市古树如何保护和城镇环境如何进化的问题。能想到这一点很不错。不过如果你真的到了森林就知道,情况可能和你想的不同。一株古树覆盖范围的生物种群数量,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多了,密集的树林里面,一些藤萝和一些耐阴的树种生长不了,它们的整体高度不够,对树木下面的生物的承载力和庇护度都不够。可是在这些庞大的古树下面却决然相反。一些寄生在树干上的植物,在五六十米上依然生长的很好,各种昆虫,动物、鸟类在上面也生活的很好。这些大树下面,气温也比其它地方要高一些,所以往往一些南方的物种也会在北方出现。比如魔芋。失去了古树的庇护,它们几乎无法在北方生存。”

高继冲和王婉容都鼓掌表示精彩。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语说得没有错,大家应该更加接触实际。多走多看才不至于狭隘。”

同来的都是学生,而且镇里的人似乎都知道在这个时候,渤海王的院子里都有一些有学问的人过来拜访,而渤海王不阻拦旁听的时候,那就是福利到了。

有时候甚至工厂会停工,放工人过来听。

崇信镇,也算是古城了,县衙,也就是现在的中学里面的最古老的一株桂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保留下来的庭院树木中,最少也有五六十年。很多院子已经拆掉,在城市里留下了以古树为主的绿地,下面多半都是老百姓的菜地。

有好处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栖息在树上的鸟类给老百姓带来不少的困扰。以至于即便是不下雨,也需要打着雨伞。

“打着雨伞就打着雨伞,不然你们怎么一个个从黑不溜秋变白了。雨伞不就是这个功能吗。不是从一对苍鹰留在了城里之后,鸟类的数量就得到了控制吗?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陈陶嘲笑。

高继冲也笑:“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会想办法适应环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