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狩宋 > 第二百零五章 矛盾的高继冲

狩宋 第二百零五章 矛盾的高继冲

作者:郁榕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02: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一批正规的中学毕业生很少,今年是第二批。渤海因为扩张引起的人才匮乏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就是没有考上学院深造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被实习所在地要走了,十四五岁的孩子,这个时代已经被当成成年人用,高继冲自己看着也是心疼。

不过这种匮乏在很多人看来,完全是因为高继冲自己造成的,因为他的执政理念与其它人差异太大,他对老百姓,对基层太重视。不仅仅是教育和医疗卫生问题,政府也必须把对老百姓的服务延伸下去。这需要大量的政府政府公务人员。监察、运输、税务、各专业司局的站所等等。而不是派一个县官,负责断案收税当官老爷,就完成了对地方的控制。如果是那样,监察司一个司拥有的人才就足以统治全国了。毕竟各国顶尖的年轻人才差不多都到了渤海。

吴夏他们对渤海王的矛盾心情有时候也很难理解。高继冲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到了中学必须下基层锻炼,甚至蒙学的教学也要有野外个到基层的课程。另一方面有极力推迟学生们参加工作的时间,认为学生们太小了,还是长身体的时候。要知道渤海这还是好的,在其他地方,十四五岁绝大多数都已经成亲,有些孩子都有了。而渤海的孩子十四五岁有相亲的,有自己找对象的。但是很少有成亲的。

高继冲限制人口准入,标准越来越高,宣传优生优育,劝人少生一点,把孩子养好,可是他又抱怨人才太少,甚至人口太少。说就是渤海现在,也是林场,牧场,保护区占绝大多数。有人的农庄很少,几乎看不到人烟。但是这是您制定的规划好吗?实行精耕细作之后,农庄面积和家庭与人口紧密相连,大多数家庭的农耕面积都缩小了。以至于整个渤海人口从五六十万到现在的接近三百万人。算上东丹和辽河平原新开垦的农田面积。实际农垦面积也并没有想象的增加那么多。加上为了管理和防御的需要,这些农垦人口都集中在河谷和平原之上。其它地方除了管理员,您当然看不到什么人。

所以高继冲现在就是一个矛盾体,吴夏等人还指望王婉容劝一下,没想到王妃在王爷面前。就算是打了七岁,仍然是没有原则地顺着王爷的意思。所以最后大家也不再指望有什么改变,毕竟高继冲的这些小怨念,其出发点都是好的。

所以对于现在各家争抢学生的事情,吴夏等人不仅不制止,反而推波助澜,看着高继冲为难的样子,他们乐得不行。

其实学院的考核分数标准挺高的,成绩够上学院的学生本来就不算多,结果大部分被急疯了的政务学院和师范学院抢跑了。他们说是学院。实际上也都是被政府征用,政府到处都缺人,他们只能边干边学。医学院和工学院一看不对,也去抢,不过他们要求要严格一些,吃相还不算难看。

所以只能说科学院的那帮人太迟钝。吴夏等人看得还很乐呵,高继冲责怪他为什么不找主官教育的老婆钱湄平衡一点。吴夏说:“这真不能平衡,政府的稳定和教育是根本,有钱粮您才养得起那么多学生,没有先生那么多学生您教不出来。也是浪费。再说总不能指望教育司把什么都分好吧,那些研究疯子自己也得努点力才行。”

高继冲也知道这个时代想学理科的学生太难得,所以他只要出去,大多数都会选择在理科生家中住宿。希望能够影响那些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取向。这只能潜移默化。因为他不能明着说现在需要理科生,文科生少点没关系,那样看热闹的吴夏和施睿静会直接来找麻烦。弄不好钱湄和韩柔也要杀过来,那就太麻烦了。

同样陷入窘迫局面的还有农学和林学,后知后觉的他们只能从没有考上学院的学生中挑选一些比较优秀的。高凤和高钰气冲冲地杀过来,但是没有办法。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去。

“明年,明年一定有。不过你们也要到中学去活动活动,你们不去抢,肯定没人啊。现在到处都缺人。”

高继冲把两位姑奶奶送走。也没能松口气,他下令,农林学院和科学院可以从退役的士兵中挑选人才。这些士兵对大自然都非常熟悉,对武器装备那是更加熟悉。基础知识差一点,但是也差不了太多,军事学院的教育差不到什么地方去。

只是最近一年,退役的士兵并不多,老兵都淘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不受重伤,谁会退役?受了伤还想瞒着呢。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退役的士兵谁都想要,施睿静的监察司天天盯着部队,弄得李振都说他存心不良,就指望自己的宝贝疙瘩受伤。不过施睿静多多少少也给高凤和耿先生一点面子,也算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高继冲在为人才头疼的时候。开封总算是迎来了让柴荣比较开心的局面。

柴荣把渤海的军力稍微改了一个说法,说就是渤海,牵制了辽国大部分兵力,也不过马步九万人。其它边疆或者正在作战的节度藩镇,都要按照渤海的标准裁员。没有战事的州府,精兵抽调入京组成禁军,剩下的只保留烧香厢军维持治安即可。

给藩镇无言以对,渤海王有本事拿九万人对辽军。但是符彦卿和以前的高行周,包括以前的王峻和周太祖也不敢拿这么一点人去防辽军。整个大周的军队,但在辽国边境的兵力至少有一百万,也就是说半数的军力都在这个方向。

柴荣现在要裁军,至少要去掉一半。其中以符彦卿裁军人数为最多,他只准留十万精兵,五万厢军。符彦卿是说?国丈啊,符彦卿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在江南的赵匡胤第二个相应,将十五万人裁减到八万人,比高继冲还少一万。要知道赵匡胤面对的也算是三面围攻。

赵匡胤此举让柴荣非常高兴。有了开始,还都是重量级人物,柴荣的精兵政策总算顺利地推行下去。

柴荣的改革比郭威采取的和平政策更加具有威慑力。

九月,河西,定难,吐蕃分离出来的青唐羌都派使者进京。

最让柴荣高兴的是日本的村上天皇的使者上国书,这次没有称天皇,也没有称什么东极之皇,而是自称大王。这个村上还是想保留一点面子,要知道高丽就自称为小王。不过这个村上表示臣服大周天子,并请封东海王,这是要与渤海王同起同坐,避免被渤海王吞并的意思。

柴荣在接收了日本国书,打发使者下去之后大笑。

“李司空,你去过渤海,你认为这个倭王是否能封东海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