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港岛家族的诞生 > 第433章 【收购九龙仓】

港岛家族的诞生 第433章 【收购九龙仓】

作者:任猪飞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3:55: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九月。

纵观1977年前八个月的股市,可谓淡静得很,八个月时间的交易量仅45亿港币。按照这种趋势,全年交易量也就七十亿左右,仅去年一半的样子。

恒生指数前八个月表现很差,年初开盘即巅峰470点,随后一路下滑,期间有过小幅反弹,但都不成气候;到下半年七八月份,一直在430~460点运行,波动极窄。

总结起来,市场没有信心,股灾后的伤害依旧停留再股民心中。也可以说,是在巩固400~500点这个底子。

市场如此淡静,但有一支股票却表现强劲,从年初的最低17港币每股,最近已经攀升至25港币每股,而这只股票便是——九龙仓集团。

因为种种不利事情的发生,这只股票本该下跌;但九龙仓股票并没有下跌,反而上升。

九仓股成交额与日俱升,引起证券分析员的关注。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介入,九仓股便被炒高。一时间,大户小户纷纷出马。

环球集团。

林志超、李业广、冯永发、林如海,四人正在商议。

李业广是中途加入的,他素有‘林志超智囊’的外号,加入进来自然非常合理。

“消息已经泄露了,接下来九龙仓集团的股票,肯定就像温度计被火一灼,窜窜的上涨。瑞海,我们的持股已经多少了?成本多少?”

林瑞海严肃的说道:“持股才17%,我严格按照您的吩咐,通过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进行,每个月也没有过量暗购,保持着节奏再加上今年行情不好、九龙仓集团利空消息刺激所以,目前我们的持股成本为20.5港币每股。”

九龙仓集团的股本不到1亿股,环球集团如今持有不到1700万股,耗资3.4亿港币。

不过接下来,暗购的成本就会大大提高了。

李业广说道:“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仓,与姐妹公司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仓,置地拥有九龙仓不到 20%的股权。我们只需要有20%的股权,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环球集团。这为接下来进而购得九龙仓,与怡和在股市公开较量,铺平了道路。所以当务之急,是从市场快速增购至20%,相信怡和置地也很快知道对手是谁了!”

这不明摆着嘛,如今的香港,包船王和李超人逊色太多,唯有林志超称霸香江商业。

而林志超还知道,置地控制的九龙仓股票,连15%都没有。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确实要马上增持至20%,不要瞒着掖着了。而且后续置地怕是也会增持,是速战速决,还是打持久战,我还想观察一下形势。”

凭借他的现金流,当然不需要像前世包宇刚那么辛苦,不过林志超要考虑政Z因素,以及一些场外因素、成本因素。

收购九龙仓集团,只需收购49%的股权,便算获胜。并不需要全面收购,目前香港并没有出台严格的证券法,对于全面收购只是建议,而不具备法律性。

现在的问题是,一旦置地入场收购股票,九龙仓集团的股票不知道要涨到多少。前世包宇刚之所以停了一年多时间,便是担心速战速决让股票价格高得吓人。

林瑞海说道:“嗯,那我去找证券公司合作,尽快收购至20%股权。”

林志超说道:“麻烦李律师一道,先将我们的持股增加至20%,再公开宣布出来。”

李业广说道:“没问题,能参与这种重大意义的收购,也是我的荣幸!”

他说的没错,70年代初,怡和系的置地,轻而易举收购了周锡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风光百多年的怡和,在当时的本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置牛大战”被行家誉为本港股市收购战的经典之作。

九龙仓集团是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的“两翼”。九龙货仓有限公司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历史悠久,资产雄厚,可以说,谁拥有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

九龙仓的母公司怡和,与和记黄埔、太古集团、会德丰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怡和在四大洋行坐大,怡和大班同时又兼九龙仓、置地主席,可见九龙仓在怡和举足轻重。

与港岛中区隔海相望的尖沙咀,日益成为香港的旅游商业区。火车总站东迁后,九龙仓把货运业务迁到葵涌和半岛西,腾出来的地皮用于发展商业大厦(海港城、海运大厦)。

九龙仓的创始人保罗·遮打,以极廉的价格获得这块风水宝地,就连租期都是999年,如今水涨船高,身价百倍。

九龙仓集团先后建有海运大厦、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但在经营方式上,不足称道,他们固守用自有资产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筑,信誉下降,股票贬值。

事实上,林志超早有挑战怡和洋行的实力,不过一直是受环境的影响,而迟迟没有行动。

如今。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九龙仓集团股票异常,也引来敏感的财经评论家进行分析,一位以《九龙仓集团业务开始脱变》为题,指出九龙仓集团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未来十年可以出现营收年增长20%的良好势头。

各方面的刺激下,九龙集团的股票开始一路上涨,市场也出现各种版本的谣言。

“是谁在吸纳九龙仓集团股票?”

“莫非是置地再增持?”

“想什么呢!置地增持会有如此涨势嘛?”

“也对”

“你们觉得,会不会是华资大佬,正在暗地吸纳九龙仓集团股票?”

“林志超先生”

“对嘛,在香港还有谁有这个实力呢?”

“没有,再也找不出第二人!”

面对着市场咄咄逼人的态势,怡和系高层很快发现异常。

怡和大班纽壁坚岂能不惊慌?

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数十年来,怡和对政府存太多的戒心,奉行‘赚钱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政策。因海外投资战线过长,投资回报率低,给怡和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将怡和逼入绝境。

置地的会议室里。

纽壁坚召开高层会议,怡和系高层参加也不少。

虽然九龙仓和置地,是怡和洋行的双翼;但实际上,在控股上的结构是:怡和洋行控股置地、置地控股九龙仓集团。

按照这种控股方式,凯瑟克家族持有的是怡和洋行股票,应该也持有少量的置地股票,但肯定没有持有九龙仓集团的股票。

纽壁坚说道:“我可以肯定的说,是林志超的环球集团在暗购九龙仓集团的股票,因为据我所知,环球集团正在出售船只,大量回笼资金。”

他的意思是,环球集团出售船只,目的是收购九龙仓集团。显然,这些人低估林志超的实力太多了。

这就是不上市的好处!

鲍富达说道:“如今之计,我们只能应战,从市场上回购股票,增持至安全线上,以保江山不是失。置地的现金流需要启动中环重建计划,以及投入地产相关,仅能拿出部分资金回购。唯有怡和洋行出手,两边同时增持。”

置地实力削弱了一些,毕竟他们失去了星光行大厦、维港中心(康乐大厦),再加上他们现在正在中环重建,投资巨大。所以,拿不出多少资金出来。

纽壁坚露出一丝苦笑:“怡和洋行的现金储备,也并不多。按照目前九龙仓集团的股价上涨速度,增持不了多少股。”

会议室的人都沉默,怡和为什么没有钱?

这是因为凯瑟克家族将怡和的资金大量调往海外发展,意图是怡和洋行成为一家世界性跨国企业。

随后,纽壁坚说道:“为今之计,只有向汇丰银行求助!”

有高层说道:“汇丰银行和环球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岂有帮我们的道理?”

纽壁坚说道:“大家都是英资,又岂有联合华资,对付我们的道理。我亲自去和沈弼求助,希望可以让他阻止林志超收购。”

大家见状,也只能如此。

殊不知,沈弼此时正在拜访林志超。

他来的目的,并不是九龙仓集团的事,而是关于航运的事情。

在环球的办公室里,林志超和沈弼喝着茶。

沈弼率先按耐不住的问道:“听说,环球航运在市场抛售不少油船,不知道是因为船龄老化的原因,还是其它原因!”

林志超放下茶杯,说道:“我在减船”

沈弼见林志超话很简单,反倒是更加怀疑起来。

“是为了收购九龙仓集团?但据我所知,以你的实力,压根不需要卖船去收购九龙仓集团。”

他们汇丰每年分红才占多少,比起环球集团还是差远了。汇丰银行分了好几年的红,那么环球集团也分了好几年的红。这位手里的现金流,恐怕是三四十亿港币(汇丰也不知道环球航运的具体情况,包括债务、利润等)。

林志超见沈弼怀疑,便直接说道:“航运可能有风险,所以我正好减少船龄老、经营成本高的10~15万吨油船,以及一些散装船。”

沈弼说道:“VLCC和ULCC呢?”

林志超说道:“也会考虑!总之,我们是合伙人,我一定会让寰宇航运安全的,不会让其有太大损失。”

沈弼很关心这个问题,还是不放心的说道:“你是如何判断航运有风险?”

林志超见状,觉得没有必要隐瞒,等会自己也提个要求。

“很简单!英国北海油田大量产油,后续还能供应欧洲其他国家;美国重启多个油田,也能减轻对中东的依赖;日本启动核能源,再加上这几年他们大量储备石油。种种原因情况下,实际上一些日本航运公司已经有经营不良的迹象,故我猜测明年或后年,可能出现航运的一个转折点。”

沈弼听得频频点头,经过林志超这样一分析,就连他现在都看清了航运形势。

“所以,环球集团不仅前年收购了美国曼哈顿写字楼,如今又准备收购九龙仓集团?”

林志超说道:“不错.沈大班,我这里有个不情之请。”

沈弼马上问道:“林先生是不想我们汇丰卷入这场收购战?”

林志超说道:“若是我还想向汇丰银行借贷呢?”

言下之意,不仅仅是不帮怡和,还得帮环球集团。

“没问题!如果是借贷,我们按照正常流程走就是。”

在沈弼看来,怡和洋行注定是输,他没有道理因为这个事情得罪林志超。更何况,他现在关心的是寰宇航运能不能平安。

寰宇航运目前是600多万吨油船,价值也是4亿美金左右,汇丰银行占40%的股权,差不多十亿港币呢!

通过这次会谈,林志超也明白,手里有枪和没枪,是有区别的。

前世的包宇刚同样有枪,他的船队汇丰银行占股很大,安全着路亦是汇丰银行愿意看到的。汇丰银行需要他尽心尽力,将环球集团安全着路,所以给予很大的支持。

沈弼在回到公司后,不久纽壁坚便找上门。

“沈弼大班,看在同为英资的份上,麻烦你去劝劝林志超,让他不要恶意收购九龙仓集团。”

沈弼说道:“纽壁坚大班,林志超在香港的地位,汇丰银行是没有办法阻止他的想法。这一点,你其实也该明白了。”

言下之意,如今的香港,已经不是英资的天下了。

纽壁坚很快恍然醒悟,他今天才算真正的体会到——林志超实力和影响力巨大,如今就连汇丰银行也不能打压他。

他连忙说道:“既然如此,还请汇丰银行支持我们怡和洋行,给予贷款进行回购股票。”

沈弼毫不犹豫的说道:“贷款没有问题,但是要有足够的抵押物,利息也是正常利息,这仅仅是正常的贷款业务。我们汇丰银行不想卷入这场收购战!”

纽壁坚顿时慌起来,如果是正常的贷款,那么怡和、置地的风险更大,而且流程也非常慢。

最终,他算是无功而返,只能筹集资金反收购。

一周后。

“父亲,我们持有的九龙仓股票已经超过20%,怡和、置地似乎都还没有调集好资金下场,可能是来不及。而市场上的大小买家倒是积极入市,现在九龙仓集团的股票已经上涨至35港币每股。”林瑞海汇报道。

林志超很冷静,怡和系没有下场,无非就是还没有反应过来。

他决定好好耍一耍纽壁坚!

“这样,你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那就是继续收购九龙仓集团的股票,争取在1个月时间,将我们的持股增值到30%以上;第二件事,安排亚洲航运以40港币每股的价格,吃下我们手中的20%九龙仓股权,资金可以一年内支付,实际上是名转实不转;第三件事,马上让九龙仓集团安排给我们两个董事席位,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持有20%股权,根据证券法,16%便能拥有两个董事席位。”

林瑞海好奇的问道:“将我们手中的20%股票转让给亚洲航运?”

林志超点点头,说多:“这样既可以规避法律风险,又可以让怡和放松警惕。”

点到即止,林瑞海马上就明白自己父亲的意思了。

“好的,我马上去安排!”

看着林瑞海走出办公室,林志超露出笑容。

他根本没有将怡和视为对手,更多的是利用这次机会,培养一下自己的儿子。

他将这次收购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股票增持20%,也就是现阶段,和怡和系摊牌,加入九龙仓集团,扎一根刺进去;

第二阶段,股票增持至30%,未来1个月时间,利用计谋让怡和放松警惕,父子俩进入九龙仓董事会,先熟悉一下公司情况。

第三阶段,公开进行收购,也就是大决战。聘请财务公司,出一个怡和出不起的价格,一举将股票增持至49%,算是收购胜利。这个时代全面收购线是51%,此方面的法律尚未完整,所以无需考虑私有化九龙仓集团。

怡和系的纽壁坚无可奈何的宣布九龙仓集团增加两名董事——林志超和林瑞海,与此同时,他被一个消息搅动了思维。

那就是环球航运宣布将20%的九龙仓集团股票,以近8亿港币转让给亚洲航运;而亚洲航运的董事局主席林志超、总经理林瑞海,进入九龙仓集团董事会。

亚洲航运只是一家不到三百万吨船东的上市公司,市值也才8亿港币,资产值也不过12亿港币左右;如今却花掉8亿港币的高价,去收购九龙仓集团股票。

哪里来的钱?

不言而喻,那就是汇丰银行借贷出去的。

想到这里,纽壁坚暗骂汇丰一句。

但他接下来思维转变一下,对置地副总经理鲍富达等高层说道:“林志超如此做,怕是资金实力不足,所以才将20%九龙仓集团股票,转让给其控制的上市公司。”

另外一名副总经理贝莱福特说道:“如果是这样,那么林志超的实力未必能收购下九龙仓集团,毕竟现在股价已经涨到35港币每股以上,他们还差30%多的,也就是至少也是12亿港币以上,甚至公开收购,至少也需要20亿港币。我们都知道,做航运的必定负债率很高,一时间拿不出也可以理解。”

最近,怡和系为了资金倒是东凑西措,他们短时间也拿不出多少资金加入收购。而且他们才12%的持股,距离反收购安全位置更远。

听到贝莱福特的话,怡和系高层们松了一口气,他们就是短时间筹备不到资金。如今敌人也是如此,那么就相当于给了他们机会。

纽壁坚说道:“那好,既然一时半会他们不能公开收购,那么我们也可以有时间安排反收购。接下来,林志超和他儿子林瑞海进入九龙仓集团董事会,我必须盯住他们,以后每次董事会我都会亲自到场。”

这样一来,相当于两伙人在九龙仓集团会发生激烈的‘冲突’。

实际上,林志超不会给纽壁坚太久的时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