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 第三百一十章:大战役,转守为攻,攻心为上

嘉佑八年,三月十日,卫渊抵达汤阴。

由于林兆远率领的南方二十万大军一路跋涉,中途少有休息。

所以,比卫渊提前两日抵达汤阴。

这两日,除了休整军队之外,林兆远还对永和的地势进行勘察。

此刻,卫渊与林兆远正在汤阴城内闲逛。

后者简单说明了城内的一些情况,

“我军到来之前,辽军在此城驻扎兵力约有三千。”

“辽军不擅守城,我军只用一个时辰左右,便就收复此城。”

“然而,自辽军攻克汤阴以来,城内百姓大多南迁避祸,只剩一些扎根较深的大氏族未走。”

尽管尚有一些大姓没有离开汤阴,但这一刻的汤阴,无比冷清,街道上很难见到百姓。

“听闻汤阴人数最多的姓氏姓岳?”卫渊好奇询问。

林兆远微微颔首,“好像是姓岳,卫帅为何突然问起这个?”

卫渊莞尔笑道:“没什么,随口一言,聊回正事,永和镇的情况你应该都了解了吧?你认为,需要多少时日,能够收复此镇?”

林兆远反问道:“卫帅打算给末将多少兵马?”

卫渊突然停下脚步,正色道:“你从南方带来的二十万兵,皆归你调遣。”

二十万?

林兆远被吓了一跳,连忙作揖道:“末将能力不足,带不了二十万兵啊!”

卫渊哈哈大笑道:“当年的韩信不过是刘邦麾下一小卒,而后摇身一变,成为汉军统帅,如今只让你带二十万兵,却有压力?”

只二十万

林兆远苦笑道:“卫帅,古往今来,兵仙只有一位.末将带二十万兵,只怕袍泽会多有不满。”

卫渊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道:“你我是同年兵吧?”

林兆远摇头道:“卫帅是皇佑三年参军,末将是皇佑四年。”

皇佑是赵祯用的倒数第三个年号,总计有六年,中间还有个至合年号,共有两年,嘉佑八年整。

由此推算卫渊年龄,他今年已经二十九岁了。

以二十九岁的年龄便掌管百万雄师,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不常见的一件事。

“你我只相差一年参军入伍,如今本帅尚能指挥百万雄师,由你指挥二十万大军,有何不可?”

卫渊缓缓开口。

林兆远作揖道:“末将岂敢与卫帅相提并论?”

“卫帅,萧将军比我稳重,沈将军比我会用兵,论资历,我也比不上,毕竟,我是斥候出身,他们可都是当初戍卫雁门的都头将领。”

卫渊负手而立,缓步上前,“伱无需自轻,你的能力,本帅心中清楚,你比萧逾明缜密,比沈青顾全大局,这是军令,不容你反驳。”

林兆远无话可说,只好作揖,“诺。”

卫渊沉声道:“三月十五,向永和发起总攻,你还有几日的准备,别急,好好打,慢慢打,只要在各军到达预定地点之前,你能收复永和与堂邑即可。”

林兆远坚定点头,“请卫帅放心。”

卫渊用林兆远,还出于一個考虑。

林兆远最大的优势,就是性子坚韧,能打苦仗。

待相州之战打响,堂邑与永和将是全局承担压力最重的地方。

二十万.卫渊都觉得不够。

但是,为了能够有效歼灭辽军主力,实在不能再向两地增兵了。

随着卫渊抵达汤阴后,整个中原似乎都被搅动了。

各地调兵的调兵,战略部署的战略部署,总之没有一地、一军是闲着的。

调动百万大军,看似很容易,但是要落实到实处,仍旧有着不小的阻力。

不过,卫渊并不着急,该着急的是耶律仁先。

后者如果不愿在相州大打,那么就要舍弃相州,可一旦舍了相州,辽军划地而立的全局战略就将受到挫败。

所以,这一仗,耶律仁先不得不打,也必须要打赢。

而对于卫渊来说,相州之战,相当于他挂帅以来的首战,也必须要赢。

这些时日以来,各地周军无不是群情激奋,各个都在摩拳擦掌。

就连汤阴大营里,每名将士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情绪,似乎很期待相州之战的开始。

卫渊也是察觉到了一些异样,三月十四日,他召集萧逾明等人议事,还未到大帐里时,就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

随后,卫渊走进大帐,好奇询问道:“什么事,那么高兴?”

陈大牛大笑道:“卫帅,您调动各军已有数日,相州敌军尚无任何动向,显然是接下这战书了。”

“自辽军南下以来,包括大名府战役,咱们都是被动接战,不得不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可自卫帅您挂帅以后,是咱们主动发起战役,牵着他们鼻子走了,怎能不高兴?”

萧逾明附和道:“陈将军所言不错,卫帅,如今全军将士都一致认为,在您的率领下,我军一定能够收复失地。”

卫渊笑了笑,“议事。”

话音刚落,三军将士肃然起立。

卫渊朝着他们摆了摆手,示意他们放松,随后就问起沈青,

“林兆远他们到哪里了?”

后者应声道:“已经在羑水一带驻扎,距离永和只有五十里。”

陈大牛嘿嘿道:“林兆远这小子还真是大胆,距离永和五十里就敢安营扎寨。”

“你别说话。”卫渊又看向沈青,“你继续说。”

陈大牛撇了撇嘴,站到一旁。

沈青‘诺’了一声,来到沙盘前,缓缓开口道:

“羑水上源与汤水交汇处,正是林将军驻扎之处,地势偏高,可俯瞰整座永和。”

“一个时辰前,林将军派来斥候,说是明日正午发起总攻前,希望可以决堤放水,借由水势攻城。”

卫渊点了点头,“永和镇里还有多少百姓?”

沈青道:“约有三四万左右。”

陈大牛按耐不住,再次开口道:“永和城内有三万敌军,用他们的命,给永和城百姓陪葬!”

言外之意是,他同意林兆远决堤放水的方案。

卫渊深深皱起眉头,“去帐外领十军棍。”

陈大牛不满,抱拳道:“诺!”

就在他刚要走出帐外时,卫渊突然摇了摇头,“罢了,今日本就是议事,不该让你不说话,少说。”

陈大牛道:“俺去领军棍,打完了再回来接着议事。”

说罢,就要掀开营帐的帘子。

这时,萧逾明劝住了他,道:“陈将军,稍安勿躁,议完事再领军棍也不迟。”

陈大牛一听,觉得有道理,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站着。

卫渊瞪了他一眼,语重心长道:“在你眼中,决堤放水,左右不过死伤几万人而已。”

“可你知道,一旦此事传出,将会失去多少民心?”

“没有百姓支持,你认为,我军能走多远?”

“陛下刚刚登基,此时此刻,我们这支军队,必须是正义之师。”

陈大牛若有所思。

卫渊唉声一叹。

他不止一次发现,陈大牛用兵手段越来越极端。

嗜杀成性,不是放水就是烧山,太有违人和。

打仗,不光是要打赢那么简单。

而且,卫渊还担心,一旦放水之后,饱受洪涝灾患的百姓,会因种种因素,极易染病,若因此爆发瘟疫,如何是好?

可若不放水,白白失去了地利的优势。

卫渊用兵,一向认为,天时地利人和,至少要占两样,才能有效保证战局的发展与最终的胜利。

只占一样,那叫做背水一战。

“存地失人,失人存地。”

卫渊叹了口气,又问道:“永和镇守将是谁?”

沈青答道:“名叫萧言,嘉佑元年雁门之战,此人曾为先登将,与您有过一战。”

萧言?

卫渊眉头紧锁,似乎想从记忆里找到这个人,但思虑良久却无丝毫印象,

“我只记得当初雁门之战,有个叫做耶律国珍的家伙,这萧言,何许人也?”

辽国境内两大姓氏,耶律与萧,而且辽国皇室还曾言,耶律与萧,世为甥舅,义同休戚。

好比卫渊与明兰的后代,永为甥舅关系,互不背叛。

沈青道:“末将对此人也不甚了解,只是听说此人极重信义,有次耶律仁先出征,耶律国珍犯了军法,公然在军中酗酒。”

“耶律仁先要斩耶律国珍,后来是萧言恳求耶律仁先,饶恕耶律国珍一命,还说,他与耶律国珍亲如手足兄弟。”

“若耶律仁先要斩耶律国珍,无异于断他手足,人没了手足,活着还有何意思?想让耶律仁先将他一并处死。”

“后来,耶律仁先为萧言之仁义动容,饶了耶律国珍一命。”

陈大牛惊诧道:“蛮夷之国,还有这般重情重义的好汉?”

萧逾明笑道:“陈将军,辽国深谙我中原之文化久矣,如今,无论是他们的官制,还是重用儒家学说治国,都在向我大周看齐。”

“甚至,辽国当中有很多人,都自诩为是神州正统,天命所归,认为九州土地,不仅是我汉人之故土,也是他们的故土。”

陈大牛所有所思。

这时,卫渊突然眉开眼笑道:“重情重义.这问题倒是好解决了。”

“传令,派出使者,招降萧言,就说,本帅极其看重他,欣赏他,想与之结交,甚至是结拜,倘若他能归周,我必上奏朝廷,予以高官厚禄。”

“再令林兆远暂时按兵不动,推迟明日总攻计划。”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不解,

“卫帅,如今战局未明,我们与辽军,也在旗鼓之间,那辽将焉能归顺我大周?”

“是啊,辽将降者极少,怕是难如卫帅之意啊!”

“.”

卫渊点了点头,“本帅知道,也没想着那萧言能投降我军。”

啊?

众人更为困惑了。

那为何还要招降萧言?岂非多此一举?

萧逾明等人虽然感到困惑,但是对于卫渊的命令,他们也不敢违背,只好按照卫渊的意思去做。

当日,周军派出使者进到永安城中,见了萧言,表达了卫渊的意思。

永安城县衙里。

萧言召集诸将,接见了周军使者,听到对方所言后,他的脸上,顿时洋溢出一抹开怀傲慢之意,

“你是说,你们的统帅卫渊,想与本将军结拜?还想让本将军投降?”

周使按照卫渊的意思,表现的很谦卑,“我们卫帅不说了,即使您不降,卫帅也有意与您结交一番,因为我们卫帅知道,萧将军乃重情重义之人。”

闻声,萧言顿时哈哈大笑道:“回去告诉你们卫帅,他的好意,本将军心领了,但如今,两军正在交战,本将军期待与卫帅再次交手。”

周使抱拳告退。

随后,一众辽国将领缓缓开口道:

“萧将军,这会不会是卫渊的离间之计?”

“是啊,这卫渊,毕竟是敌国主帅,只怕没什么好心思,请萧将军多家提防。”

“.”

萧言不以为然道:“卫渊用兵堪比大帅,岂会用这种一眼就能被看穿的离间计?”

“本将军重义之名天下皆知,而卫渊被赵家皇帝封为忠勇侯,自古忠勇者莫过于仁义之士。”

“他想与本将军结交,也是情有可原可惜,如今两国正在交战,不然,本将军或可与卫渊成为挚友。”

周使将萧言拒绝的消息带给卫渊。

后者显得很是淡定。

沈青不解,“卫帅,末将是真看不懂,您此意何为?”

卫渊笑道:“过两日,你便知情了。”

翌日,卫渊再次派遣使者,并且送上一箱金银,周使充分表达了卫渊的‘意愿’,

“萧将军,卫帅说了,这箱财物,请您务必收下,卫帅没有任何离间的意思,这点,在座诸位辽国将领也可见证。”

“卫帅还说,两国交战,实属迫不得已,不日卫帅就将率军攻城,卫帅说,这装着财物的箱子里,有一件蓝色披风。”

“城破之日,您披上这披风,周军的将士不会射杀您,可保全您的性命,待两国战事结束,若都有命,卫帅愿与您把酒言欢,只谈情义,不谈国事。”

闻声,萧言深感触动。

其实,昨日卫渊派使者来时,他就有些感动了。

卫渊是谁?那可是与大帅齐名的存在!

当世豪杰!

这样的大人物,竟然会因得知自己的情义之名,而萌生要与自己结交的想法,而且还是在战时。

赵家皇帝一个个疑心都很重。

卫渊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想必是预料过一些后果的,但他仍然要这样做。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就是看得起自己啊!

萧言大为感动,打开箱子,看了一眼盖在金银上的蓝色披风,向周使说道:

“请转告卫帅,就说,他的好意,本将军心领了,但是军人马革裹尸,乃为宿命。”

“倘若城破,本将军也绝不独活,死守此城。”

“倘若卫帅久攻不下,被赵家皇帝猜疑,卫帅可来我大辽,本将军就算冒死,也会请我大辽皇帝,赐予卫帅高官厚禄,一生无忧!”

周使告退。

随后,某些辽将,就此事,纷纷发表看法,

“这卫渊,竟如此重视萧将军!”

“萧将军心怀大义,谁人不钦佩?那卫渊也不例外!”

“这事.有点怪,不好说啊。”

“.”

当周军将领那边得知卫渊让萧言穿蓝袍不杀一事后,都下意识认为,卫帅不会真的重视那萧言吧?

就因为萧言重情重义?

可这世上,重情重义的人太多了!

“卫帅到底什么意思?”

“不知道啊!”

“.”

陈大牛等人讨论半天,也讨论不出个由头。

又过一日。

卫渊再次派出使者,这一次,他送给了萧言两部兵书,都是书坊里随处可见的兵书,唯一的区别是,这两本兵书,都有卫渊的亲笔签名。

周使对萧言说,

“世人皆知,卫帅喜爱兵书,而这两本兵书,卫帅常年随身携带,卫帅说,既然萧将军不爱身外之物,那请您务必收下这两本兵书,也算是卫帅与您神交了。”

“城破之日,倘若萧将军决意死战,卫帅尊重您的想法,卫帅将会在他的祖庙里,为您立牌位供奉,让世人都知您的忠义不输古之关公。”

“卫帅又说,两军交战,将士战死沙场,乃是情理之中,如此方可全忠义之名,但将士战死沙场,是死得其所,可不该误了全城百姓,惨遭战火荼毒。”

“所以,卫帅建议您,可以放全城百姓离开永安,这样一来,永安城内的百姓,都会传颂您的忠义之名,卫帅也能放开手脚,堂堂正正,与您一战。”

“对了,卫帅说,他钦佩您的忠义,所以,攻城时,卫帅所用之兵马,只会比您多出一万,您为守城的一方,这样,才使得双方都公平。”

“我们卫帅,迫切的希望,可以与您公平一战,此战,注定将名垂青史!”

他越说,萧言越激动,忍不住地仰天长叹,

“万不曾想,我萧某之知己,居然身在敌国,呜呼哀哉!”

“请告诉卫帅,倘若他亲自率军来攻,不必只比我军多出一万,无论本将军能否守住此城,能与卫帅一战,此生已是无憾。”

说罢,周使便就告退。

事后,就连一些辽军将领,都觉得卫渊是真义士,并非只会搞阴谋诡计之徒。

萧言向众将士开口道:“卫帅有句话说的很对,两军交战,是双方将领的事,与那些困在城内的百姓无关。”

“传令,让百姓出城自寻生路!”

此话一出,顿时有辽将起身反对,

“萧将军,不可,若守城艰难,他们或可为我军助力!”

萧言摇头道:“他们毕竟是周国的百姓,不会全心全意助我大辽,况且,扣下全城辎重、粮草,让那些百姓们自寻生路,对我军来说,并无影响,甚至还能为我军增添些仁义之名。”

辽将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萧言制止,

“好了,此间之事,就那么定了,尔等依令行事!”

诸辽将齐齐起身作揖,“诺!”

嘉佑八年,三月十八日,萧言打开城门,放百姓出城。

三月二十日,卫渊亲自下令,放水淹城。

同日,萧言想到卫渊三派使者之事,恼羞成怒,气到吐血,仰天叹道:

“卫渊,贼人也!”

三月二十一日,卫渊再次下令,命林兆远对永安发起总攻。

二十万大军四面围城,同时攻打被洪涝蔓延的永安城。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