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雨中孤宅 > 正文 附录2:似有似无的意识——初级灵学解读

——

——

意识是什么?

这本该是最先被回答的问题——不然,接下来的陈述只会让你一次又一次产生相同的疑问——但它又是直到最后也没被回答的问题。其实,不只是这篇文章,整个灵学界都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不但回答不了,灵学界还厚颜无耻地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意识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那篇由十余位“公会”的灵学家所撰写、仅仅几千字的《初级灵学》一定弄得你一头雾水。

简单总结一下,他们写作的模式只有两种:一种是用一堆你不明白的词解释一个你不明白的词,而另一种是,更糟糕的,用一个你不明白的词解释一堆你不明白的词。

现在,不开玩笑地说,这篇文章是写给已读完《初级灵学》的你的。

我要从头开始讲,从那个被稀里糊涂地烧死的异教徒开始讲,一直讲到现在,有某个灵学组织(其实就是“公会”)用似真似假的《灵》系列故事告知世人灵学界存在的现在。

这一百五十多年的灵学史,加上你耳熟能详的几个人名,再以多段趣事做点缀,组合出来的东西绝对要比《初级灵学》易懂而有趣许多。

顺便一提,那个写《灵》系列故事的安迪,我在某个座谈会上见过他一面。他看上去是个挺不错的人,只是莫名其妙地,长得有点亚洲化。

等等,说不定他就是亚洲人……

再就是,艾米莉亚·沃尔顿小姐,我实在没理由相信你会读这篇文章,但如果你读了,我想让你知道,我的办公室位于公会的后门附近,而那一次,你偷偷买了一根热狗回来,结果被我从门缝中看到了。

我知道自己不该把这件事写在这篇文章里,毕竟你的完美形象容不得一根热狗的玷污(其实还有罂粟籽面包、洋葱切片、腌黄瓜和黄芥末),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要引起你的注意。如果这种事有幸再发生一次,我一定会把你吃热狗的那一幕也看到。

————————————————

一、本该拥有更准确名字的“灵学”

————————————————

十九世纪末叶是灵学的启蒙时期。

在那之前,灵学更像是神学中一个不能被正常提及的分支。一群过分虔诚又过分理性的教徒聚集到一起,想要弄清楚上帝的本质。当然,他们寻求的答案不是记载于《圣经》中的、有些含糊不清的那个,而是既准确又理性,还能被一定数量的研究结果所证实的那个。这种亵渎造物主的做法,自然只能在暗中进行。

经过漫长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外加罕有发生的非人道主义实验,这群人还真的找到了一个答案,更准确地说,是找到了一个字眼——意识。

至于这个“意识”,你先不要去想它在字典里的定义。如果对它进行描述,它应该就是那个能让你思考,以及能让你感受与抒发情绪的东西。你当然也可以用其它的字眼来命名它,像是“思想”,“意念”,“灵魂”,或者“大白菜”。好吧,最后一个是我瞎编的,以便阐明我的意思。

在灵学中,“意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指一种独立于物质与能量之外的存在形式。而上文提到的那群教徒认为,上帝的本质是所有意识的集合。人所拥有的意识是上帝给予的,并且曾经是上帝的一部分。

所以,意识是什么?它总得是某个东西吧。就像“能量”也是一个抽象概念,你显然不能说自己看到了一个“动能”,但你可以说自己看到了一些粒子或几段波,而“粒子”或“波”就足以回答“能量是什么”的问题。感谢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们还知道在条件满足时,能量与物质可以相互转换。换句话说,如果抛开“意识”的概念不谈,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统一。剩下的,就是看M理论的证明和外星人毁灭全人类哪个先发生就好。

麻烦的是,意识独立于物质与能量之外,因此,回答“意识是什么”,就成了与回答“上帝是物质还是能量”一样的难题。好在,一位名叫亚伦·所罗门(Aaron Solomom)的教徒找到了答案,而这个答案是:

这个问题永远都无法被回答。

所罗门将意识的存在形式分为两种,即游离态意识与附着态意识。游离态意识是不具有意义的。它无法被测量,也无法被定性。附着态意识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大白菜”,你可以在任何一种生物上找到。也就是说,在意识附着于生物之前,它的实质不能被回答,而在附着之后,它的实质已经改变,所以即使被回答了,也不会是正确的答案。

所罗门欣喜地将自己的理论分享给其他的教徒。他甚至还留了个心眼,没有用“游离态意识”与“附着态意识”之类涉嫌亵渎上帝的字眼。他只是说,上帝以非人类所能理解的形式存在着,而当上帝以耶稣降临时,他已经改变了存在的形式,以便人类能够理解。因此上帝永远只能被瞻仰,不能被解读。

这本来是一番好话。可惜的是,所罗门的表达技巧实在是太烂了,以至于他的话在更多教徒听来,就像在说“上帝并不存在”一样。嗯,他没过多久就被烧成了灰。

虽然所罗门稀里糊涂地把自己弄死了,他有关游离态与附着态意识的理论却被后辈们沿用了下来。

还记得我说过十九世纪末叶是灵学的启蒙时期吧,它同时也是灵学彻底消失于普通社会的时期。

这一切,全部源自于一本书的出现——那本对神学造成了最大冲击的书——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进化论直接否定了“大白菜”的存在,而且证明得十分有理有据。不过,达尔文并不知道,传承了所罗门思想的教徒们已经在多年间找到并藏起了好几个会眨眼转头的娃娃,十几幅会无缘无故从墙上掉落的画,以及一堆能在空中飘来飘去的衣服。

这群教徒的发现证明了一件事:意识不光可以将生物选为载体,也可以将非生物选为载体。这也变相证明人类的意识不是进化而来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的。

为了与已知的生命形式作出区分,教徒们给“有意识附着的非生物”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灵。

有了亚伦·所罗门的经历作为参考,教徒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么糟糕。一方面,他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造物派与进化派水深火热的斗争,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同时向神学界与科学界隐瞒自己的学术成果。这段活在夹缝中的岁月终于让他们做出了一个影响后世的决定。他们悄悄地脱离了教会,并带走了所有与“灵”相关的学术成果,也把“灵”存在的事实向整个人类社会隐瞒了起来。

当这群人要为自己的学术命名时,他们又想起了“先行者”亚伦·所罗门。虽然他们一直在研究的是意识,但被他们隐藏起来的灵却是能够证明所罗门枉死的证据。

于是,抱着总有一天要为所罗门洗刷冤屈的执念,“意识学”被最终命名为了“灵学”。

————————

二、小小的维特

————————

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前不久,也正是亚伦·所罗门被烧死后的第十三年,“意识”先于“能量”走进了量化的时代。

那一年,灵学家康纳德·维特(Konrad Vint)首次发现附着态意识的振动波形,进而确定了意识的最小单位。

为了能直观地明白这一切,我们不妨来类比量子力学。

早年间的科学界认为能量是连续的。不仅如此,很多其它的物理学概念,如自转,角动量等也是连续的。这个“连续”的意思,指的是“可以被无限分割”。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存在最小值。然而,著名的阿基里斯悖论却极大地挑战了这个所谓的“连续”。

至于阿基里斯,如果你一时半会儿对不上号的话,可以想想在好莱坞电影《特洛伊》中,由布拉德·皮特所扮演的那个十分能打的勇士。而在悖论中,如此身手矫健的人,却连一只乌龟都追不上。其实,如果“连续”的概念真的成立,管他是超人还是闪电侠,都别想追上这只乌龟。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悖论好了:

阿基里斯看到前方有一只乌龟,他顿时来了兴趣,准备追上对方——你问他为什么会来这种兴趣?我怎么知道,大概是想煮汤喝吧。阿基里斯奋起直追,很快便跑完了他在当初看到乌龟时自己与对方之间的距离,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乌龟也一直在向前爬,而在他跑完这段距离的时间里,对方也向前爬出了一段距离。没办法,阿基里斯只好再跑完对方爬出的距离,但在这段时间里,乌龟又爬出了一段距离。阿基里斯只好再追,而对方也再爬。再追,再爬……照这样追下去,阿基里斯恐怕是永远也喝不上乌龟汤了。

当然,这个悖论听上去更像是一个笑话,但它也说明处于阿基里斯与乌龟之间的东西(我们不提“空间”这个词,因为那样会产生误解,这一点在下一章中有具体说明。)并不是“可以被无限分割”的。在某一个时刻,阿基里斯与乌龟之间的距离已经达到了有意义的最小值。由于乌龟比阿基里斯要慢,在阿基里斯跑完这个最小值的时间里,乌龟显然无法爬完与这个最小值相同的距离,而它实际爬出的距离,因为比最小值还要小,所以即使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阿基里斯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去烧水了。

上面提到的最小值,在物理学中称为普朗克长度。它的提出者是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好几个中间名字)·普朗克。

将同样的思考方式类比到能量上,便有了能量的最小单位——量子。

再将同样的思考方式类比到意识上,便有了意识的最小单位——好吧,这个比较复杂。还记得“意识独立于物质与能量之外”的说法吧。如果我们把意识的最小单位称为“意识子”,或“灵子”(天呐,这个听上去真的很酷),不免会有将其物质化或能量化的嫌疑。所以,我们就先称它为“大白菜子”好了。

事实上,灵学界中根本没人为“大白菜子”命名。这其实是有前车之鉴的。把上帝命名为“意识”的那次不就出事了嘛。

灵学家康纳德·维特发现附着态意识必然处于振动的状态。与能量相同,意识的振动也不是连续的,而是以“大白菜子”为最小单位进行的。小于“一大白菜子”的振动即使存在,也是不具有意义的。换句话说,有意义的附着态意识只能以“大白菜子”的整数倍进行振动。

遵循了大多数灵学家与科学家的自恋传统,康纳德·维特将意识的最小单位命名为“1维特”,简写为“1维”(1 vin)。

——————————————

三、灵学中特有的概念——表达

——————————————

有了“1维特”这个概念,我们一直在说的“大白菜”瞬间变得易懂了许多。

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借鉴量子力学的思考方式。把“1维特”想象成是一个点。

你大概想说:不是不能物质化么!

呃,这个是真的没有办法。我们总不能用无法理解的东西去解释另一个无法理解的东西吧。如果对你有帮助,你可以不去想象一个画在纸上的点,而想象什么更特殊的……比如说,上帝的点!对,按照所罗门的想法,上帝就是由一堆这样的点组成的。后来,维特发现了“附着态意识必然振动,游离态意识必然不振动”的事实。结合这两者,我们便可以说:上帝是由一堆不振动的点组成的,而我们自己,人类,则是由一副生物外壳,外加一堆振动的点所组成的。

说到这里,上述的所有内容终于串联到一起了。

意识在独立存在的时候,是一些不振动的点,并且不具有意义。这样的意识称为游离态意识。

当意识依附于载体之后(载体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能量),它必然以“1维特”的整数倍进行振动,而这种振动也让它具有了意义。这样的意识称为附着态意识。

你看,人类意识的诞生需要经历一个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无意义的东西并不是不存在的。

这个在某种程度上同时肯定(或否定)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过程,灵学中称之为“表达”。

“表达”不仅仅适用于意识,也适用于物质与能量。为了更明确地理解“表达”这一概念,让我们看回普朗克长度与阿基里斯悖论的例子。

为了追上乌龟,阿基里斯需要跑过最后一个普朗克长度,但“跑过”这个词似乎用得不太恰当。小于普朗克长度的空间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阿基里斯要如何“跑过”它呢?总不能空间翘曲吧。不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超能力了,走一步路就能翘曲好多次。这里,就需要引入“表达”的概念。灵学认为空间是连续的,但不是每一部分的空间都具有意义。想要具有意义,就需要“表达”,也就是达到普朗克长度。如果比普朗克长度还小,就会撞出一个黑洞,导致其无法测量——好吧,这里我跳了一大步。我毕竟是灵学家,又不是来这里给你上物理课的——即使这样的空间确实存在,却也是没有意义的。

结合这一切,我们终于明白了亚伦·所罗门在他生命将尽时究竟经历了什么。

没错,早在“1维特”的概念被提出以前,所罗门就已经明白了一件事。而这件事,恐怕表达能力再好的人也无法将它说得好听点吧。

[ 上帝是存在的,却也是没有意义的。

—— 亚伦·所罗门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