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雨中孤宅 > 正文 附录1:初级灵学

雨中孤宅 正文 附录1:初级灵学

作者:安迪书籍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7: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 目录 ——

————————————————————————

灵学简介

意识

表达级

趋强性与趋存性

成长性与再生性

内折中效应与内同化效应

外折中效应与外同化效应

纵灵

传统驱灵与海默三大定律

机械驱灵与意识同化器

束灵与收容

————————————————————————

————

灵学简介

————

灵学是研究意识的本质、特征、存在形式,以及其它相关领域的学术。

灵学认为:意识是独立于物质与能量之外的存在。

“表达”是灵学中特有的抽象概念。这个概念指的是“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过程”。换句话说,在进行表达之前,无论是物质、能量还是意识都不具有意义。

物质的表达结果是某种形态。

能量的表达结果是某种变化。

物质与能量可以直接进行表达,意识却需要借助载体才可以进行表达。这种载体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能量。

意识的表达结果是某种情绪(当载体为物质)或趋势(当载体为能量)。

意识依附于载体的行为,称为“载体附着”。

未进行载体附着的意识称为“游离态意识”。这种状态下的意识并不具有意义,且不可以进行表达。

已完成载体附着的意识称为“附着态意识”。这种状态下的意识依然不具有意义,但可以通过表达让本身具有意义。

举例来说,人类便是有意识附着的物质。

灵学研究表明:意识的最佳载体是生物,其次是非生物,最次是能量。

有意识附着的非生物称为“灵”。

————

意识

————

意识的单位是维特(Vint),简称维(vin),取自于灵学家康纳德·维特的姓氏。

游离态意识通常以小写字母p表示。

附着态意识通常以大写字母P表示。

附着态意识表达的结果是由其振动的波形决定的。意识的振动波形分为三种。其中,α与β波形为“活跃波形”,γ波形为“非活跃波形”。以活跃波形振动的附着态意识称为“活跃附着意识”,记作Pa。以非活跃波形振动的附着态意识称为“非活跃附着意识”,记作Pi。

一个载体所承载的总意识记作Pt,有Pt=Pa Pi。

如果当前载体上的所有意识都以γ波形振动,即Pt=Pi,那么此时载体上的意识没有进行任何表达,且不具有任何意义。

如果X vin的附着态意识全部以非γ的波形W进行振动,并因此完成表达结果E,那么则称X是E的“表达所需意识”,记作Pe;W是“表达所需波形”,记作We。

附着态意识完成单次表达的条件是:Pa=Pe,Wa=We。

当单次表达在Pe>1 vin的条件下才能完成时,1 vin的意识会率先进入活跃振动状态。这1 vin的意识称为本次表达的“母意识”。此时Pa<Pe,表达无法完成。为了完成表达,母意识会激活1 vin Pi的活跃振动状态,使其变为1 vin Pa。如果此时Pa仍然小于Pe,那么当前所有Pa会分别激活1 vin Pi的活跃振动状态。同样的激活行为重复发生,直到Pa=Pe为止。这个完成附着态意识单次表达的过程,称为“连协振动”。

单次表达中,所有Pa的振动波形均与母意识的振动波形一致。母意识的振动波形与表达所需波形(We)一致。

如果当前参与表达的所有Pa都能分别激活1 vin Pi的振动状态,则称本次连协振动为“完全连协振动”。

当Pe不为2的次方数时,在促使Pa=Pe的连协振动中会出现部分Pa放弃激活Pi的情况。有此种情况发生的连协振动称为“半完全连协振动”。

举例来说,如果完成表达的条件是Pe=7 vin,We为α波形,那么1 vin的意识会率先进入活跃振动状态,并以α波形振动,成为母意识。此时Wa=We,Pa=1 vin。因为Pa<Pe,表达条件未被满足,所以连协振动第一次发生——1 vin Pi被母意识激活。此时Pa=2 vin,Pa<Pe。表达条件依然未被满足,连协振动第二次发生——现有的2 vin Pa分别激活1 vin Pi。此时Pa=4 vin,Pa<Pe。表达条件依然未被满足,连协振动第三次发生——理论上,会有4 vin Pi被分别激活,导致Pa=8 vin,Pa>Pe,但为了满足表达条件,半完全连协振动发生,其中1 vin Pi不被激活,导致Pa=7 vin,Pa=Pe,表达条件得到满足,表达得以完成。

当完全连协振动发生多次以后,会出现部分现有Pa无法激活(而非放弃激活)Pi的情况。有此种情况发生的连协振动称为“非完全连协振动”。当非完全连协振动发生时,即使Pa<Pe,连协振动也会被迫终止,表达不会被完成。

————

表达级

————

表达级定义:附着态意识进行表达的程度。

附着态意识以α波形振动所完成的表达称为“正向表达”。附着态意识以β波形振动所完成的表达称为“负向表达”。

对于以物质为载体的意识而言,正向表达会产生正面的情绪。表达级越高,这种情绪则越强烈。同样对以物质为载体的意识而言,负向表达会产生负面的情绪。表达级越低,这种情绪则越强烈。

对于以能量为载体的意识而言,正向表达会产生正向的趋势。表达级越高,这种趋势则越明显。同样对以能量为载体的意识而言,负向表达会产生负向的趋势。表达级越低,这种趋势则越明显。

正向表达时,记We=Wa=1。负向表达时,记We=Wa=-1。在两种活跃波形下,根据完全连协振动发生的次数,附着态意识的表达被划分为-6至 6,总共十三个级别。

0表达级:

当Pa=1 vin(即只有母意识以活跃波形振动)时,与振动波形无关,意识表达的级别为0级。

正表达级:

当2 vin≤Pa<8 vin,并以α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正1级。

当8 vin≤Pa<32 vin,并以α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正2级。

当32 vin≤Pa<128 vin,并以α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正3级。

当128 vin≤Pa<512 vin,并以α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正4级。

当512 vin≤Pa<2048 vin,并以α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正5级。

当Pa>2048 vin,并以α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正6级。

负表达级:

当2 vin≤Pa<8 vin,并以β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负1级。

当8 vin≤Pa<32 vin,并以β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负2级。

当32 vin≤Pa<128 vin,并以β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负3级。

当128 vin≤Pa<512 vin,并以β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负4级。

当512 vin≤Pa<2048 vin,并以β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负5级。

当Pa>2048 vin,并以β波形进行振动时,意识表达的级别为负6级。

——————

趋强性与趋存性

——————

趋强性定义:以物质为载体的意识主动追求更强烈的表达的特性。

趋强性是所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意识共同具有的特性。

灵学通常将物质分为生物与非生物两大类。在作为意识的载体时,生物与非生物的性质有所不同(时而完全相反),其趋强性也不尽相同。

以生物为载体的意识会主动追求更高(更接近正6)的表达级;以非生物为载体的意识会主动追求更低(更接近负6)的表达级。

趋存性定义:以物质为载体的意识主动抗拒在有可能损失意识时继续进行表达的特性。

载体承载意识的极限值称为“最大承载力”,记作Pm。不同载体的Pm可能不同。在单一载体上,Pm是一个变量,会受到当前表达级的影响。

对于以生物为载体的意识而言,表达越强烈(表达级越接近正6或负6),则Pm越小。对于以非生物为载体的意识而言,表达越微弱(表达级越接近0),则Pm越小。

当Pt>Pm时,无法被承载的意识会转化为游离态意识,造成意识受损。

趋存性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避免意识受损的发生——进行非完全连协振动就是其中的一种。

——————

成长性与再生性

——————

成长性定义:生物载体上,总意识(Pt)随时间增长的特性。

非生物载体不具有成长性。

以生物为载体的意识成长的速率称为“成长率”,以vg表示。vg通常以维特/年(vin/y)来计量。

随着Pt的增长,对应不同表达级的Pm也会增长。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物将更容易达到更高或更低的表达级。

对于生物载体而言,vg与年龄成反比例函数。vg在生物出生时达到最大值,在生物自然死亡时归零。

灵学认为,Pt的增长发生在每次连协振动结束之后。因此,情感波动较大的生物,其vg通常较高。

再生性定义:生物载体上发生意识受损后,剩余的附着态意识进行意识再生的特性。

非生物载体不具有再生性。

当生物载体因某种原因损失意识后,载体上剩余的意识会再生出与损失的意识相同vin的附着态意识。意识再生的速率称为“再生率”,以vr表示。vr通常以维特/秒(vin/s)来计量。灵学中,vin/s这个常用单位通常记作兰德尔(ran),其源自于灵学家荷马·兰德尔的姓氏。

损失的意识(转化为游离态的意识)记作pd。对于生物载体而言,vr与pd成反比例函数。

当pd=0时,生物载体拥有理论上的最大vr,以vrm表示。生物载体上,Pt因成长性增长时,其vrm会以极低的比例增长。

当pd=50%Pt时,vr=0。

当pd>50%Pt时,生物载体失去再生性。

pd>50%Pt的情况称为 “不可逆性受损”。当不可逆性受损发生时,载体失去全部承载力,其承载的附着态意识将在短时间内全部转化为游离态意识,并导致载体的死亡。

——————————

内折中效应与内同化效应

——————————

在单一载体上,意识可以同时进行两次或更多次的表达。

多次表达中,各表达分别由独立的母意识完成。各母意识所引发的连协振动彼此独立,被激活的意识仅活跃于各自的表达,不会叠加而引发更强烈的表达。如果所有母意识的振动波形相同,则称该多次表达为“同向多次表达”。如果至少有1vin母意识与其它母意识的振动波形不同,则称该多次表达为“异向多次表达”。

同向多次表达发生时,参与各个表达的Pa会相互影响,并最终使每一个表达的Pa都变为各表达Pa的平均值,即:

Pa=(Pa1 Pa2 Pa3…… PaN)/N

各表达的振动波形保持不变,即:

Wa=Wa1=Wa2=Wa3……=WaN

这种现象称为“内折中效应”。

内折中效应发生时,原Pa低于平均Pa的表达会进行更多的连协振动,以增加Pa,而在原Pa高于平均Pa的表达中,最后被连协振动激活的一部分Pa会转化为Pi,以减少Pa。

异向多次表达发生时,所有振动波形相同的表达会发生内折中效应,并因此产生两个以不同活跃波形振动的平均Pa,记为Paα与Paβ。

单一载体上,等量以不同活跃波形振动的平均Pa会相互抵消,并同时转化为pd。即:

pd=2*min{Paα,Paβ}

这种现象称为“内同化效应”。

内同化效应发生时,Paα与Paβ中原Pa较小的表达逐渐消失。原Pa较大的表达不改变振动波形,其剩余的Pa成为表达的最终Pa,其振动波形成为表达的最终振动波形,其表达结果成为“最终表达结果”。即:

Pa=|Paα-Paβ|

Wa=Waα*[(Paα-Paβ)/(|Paα-Paβ|)]

——————————

外折中效应与外同化效应

——————————

不同表达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仅存在于单一载体上,也存在于两个独立的载体之间。这种影响(即Pa的变化量)对于这两个独立的载体是相同的,但影响程度会受到载体之间的直线距离(r),以及载体直线距离上介质的阻力系数(k)的削弱。

将两个载体相互影响时的削弱率记作T,有:

T=K^-(r1*k1 r2*k2 r3*k3…… rN*kN)

其中K为同化常量。

不难看出,当两个载体重合(即不同的表达在单一载体上进行),或载体之间介质的阻力系数为0时,T=1,且为T的最大值。

设,载体A完成表达Pe=PaA,We=WaA;载体B完成表达Pe=PaB,We=WaB。

当WaA与WaB相同时,两个载体之间发生外折中效应。两个载体上Pi的变化量(δPi)相同,有:

δPi=T*[max{PaA,PaB}-(PaA PaB)/2]

发生外折中效应的两个载体中,原Pa较小的载体上会有δPi的Pi被激活为Pa,原Pa较大的载体上会有δPi的Pa转化为Pi。

当WaA与WaB不同时,两个载体之间发生外同化效应。两个载体上pd的变化量(δpd)相同,有:

δpd=T*min{PaA,PaB}

两个载体上表达的振动波形保持不变。

——

——

对于以非生物为载体的意识而言,当表达级无限接近于0时,载体的最大承载力也会无限接近于0。也就是说,在灵完成第一次表达之后,其以后表达的最终振动波形只能与该次表达的振动波形一致。

灵的第一次表达称为“决定性表达”。

游离态意识会以任何生物作为载体。相比之下,灵的形成则更具巧合性。大多数的灵形成于生物载体死亡后的短暂时间内——依附于生物载体的意识在完全进入游离态之前,将附近的非生物选为新的载体,并完成了载体附着。这种情况称为“突发性载体附着”。

突发性载体附着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灵的形成。如果周遭附着态意识的表达级接近于0,或其振动波形与灵决定性表达的振动波形相反,外折中效应或外同化效应会间接使灵的Pt减少。如果其pd超过50%Pt,灵便会因为不可逆性受损而消失。

所有已知生物中,人类是意识最理想的载体。其平均Pt与Pm在所有生物中最高,但在载体死亡时导致突发性载体附着的机率也最大。根据美国灵学组织“公会”的统计:每约三十八万次普通人类死亡会导致一次突发性载体附着。约0.32%完成突发性载体附着的灵能在完成决定性表达后存活下来。多于99%的决定性表达为负表达级表达。

几乎所有的灵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附着于本体载体的意识。这种操纵包括且不仅限于:主动将本体的一部分意识转化为游离态,将主动转化为游离态的意识附着于其它载体,以及将意识转化为能量。

灵学原本将灵操纵意识的行为称为“纵灵”。随着灵学的发展,极少数的人类也被发现可以操纵本体的意识,于是“纵灵”一词逐渐变为了意识操纵能力的总称。

另外,突发性载体附着在能够进行纵灵的生物死亡时极易发生。

——

纵灵

——

纵灵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操纵意识的能力。

纵灵能力一共有七种。依照稀有度由低到高分为:“主动游离”、“重附着”、“主动转化”、“能量附着”、“物质附着”、“游离吸收”以及“逆向转化”。

主动游离:

定义:将部分本体的意识转化为游离态意识的能力。

主动游离是最基础的纵灵。

只有非母意识的活跃意识能够转化为游离态意识。转化的游离态意识称为“主动游离意识”,记作pda。如果pda再次有意义化,其表达结果会沿用转化前的Pa与Wa。

折中效应与同化效应同样会影响pda,因此一次主动游离中的所有pda只可能以同一种活跃波形振动。

主动将本体意识转化为游离态的速率称为“游离率”,以vd表示。vd通常以维特/秒(vin/s)来计量。

主动游离时:vd=pda/s

随着Pt的减少,趋存性对主动游离的抑制会逐渐加强。

与pd相同,当pda>50%Pt时,意识体也会遭受不可逆性受损。

重附着:

定义:将主动游离意识重新附着到自身载体上的能力。

能够进行主动游离是进行重附着的前提。

生物的再生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重附着的进行。如果生物在主动游离开始至重附着结束期间再生出了一定量的意识,则这部分意识会取代等量试图进行重附着的pda,保持生物的Pt不变。被取代的pda会转化为游离态意识,并且不再受到本体的控制。

重附着的意识会失去与其主动游离前的母意识的联系,并因此进入非活跃状态。

主动转化:

定义:将主动游离意识转化为能量的能力。

能够进行主动游离是进行主动转化的前提。

将主动游离意识转化为能量的速率称为“转化率”,记作vt。vt通常以维特/秒(vin/s)来计量。

在可以进行主动转化的单一载体上,vt与pda成反比例函数。

当pda=0时,载体拥有理论上的最大vt,以vtm表示。单一载体的vtm一般不发生显著的改变。

当pda=50%Pt时,vt=0。

可进行主动转化的载体的vtm一般在其vrm的一倍到四倍之间。

主动转化的实质是将pda转化为能量。

根据灵学家荷马·兰德尔提出的主动转化能量公式(由于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同一年提出了质能方程,主动转化能量公式又被灵学家们戏称为意能方程):

Et=pda*Pa^2*L(其中,Et为主动转化生成的能量,Pa为主动转化时本体最终表达的活跃意识,L为兰德尔常量)

可推导出主动转化功率公式:

Ew=vt*L*Pa^2

即主动转化生成能量的速率正比于本体转化率以及本体表达级的平方。

能量附着:

定义:将主动游离意识附着到非本体的能量上的能力。

能够进行主动游离与重附着是进行能量附着的前提。

以能量为载体的意识不具有趋强性、趋存性、成长性或再生性。

能量附着完成时,所有附着于能量的意识会因为失去与母意识的联系而进入非活跃状态。完成能量附着的意识的表达结果由进行能量附着的本体决定。

物质附着:

定义:将主动游离意识附着到非本体的物质上的能力。

能够进行主动游离与重附着是进行物质附着的前提。

完成物质附着的意识不再受到进行物质附着的本体的控制,并且可以像本体一样进行纵灵。

游离吸收:

定义:将游离态意识附着到本体的载体上的能力。

进行游离吸收是唯一能让灵的Pt增加的方法。

通过游离吸收而获得的意识称为“吸收意识”,记作Po。

单一载体的Pt因Po的增加而增加时,其载体最大承载力(Pm),再生率(vr),以及转化率(vt)不发生改变。载体失去Po时,Pm,vr与vt也不发生改变。

游离吸收的对象可以是普通游离态意识,也可以是非本体的pda。当Po因吸收普通游离态意识而增加时,Po在载体上以非活跃波形振动。当Po因吸收非本体的pda而增加时,Po在载体上以吸收的pda的活跃波形振动。这部分Po会与载体上原有的活跃意识发生内折中效应或内同化效应。

逆向转化:

定义:将部分非本体的能量转化为本体意识的能力。

逆向转化仅存在于灵学理论中,灵学史上并没有任何记录能证明其真实存在。

——————————

传统驱灵与海默三大定律

——————————

对灵而言,Pa越小则Pm越小。因为灵不具有再生性,所以任何使灵的Pa降低的外同化效应都可能导致其意识永久受损(使其Pt永久减少)。另外,绝大多数的灵只能进行负向表达,而生物又更倾向于进行正向表达。因此,为阻止与附近生物之间发生外同化效应,灵往往会通过纵灵对生物造成伤害,以此迫使其进行负向表达。

“驱灵”指的通过一系列手段,让灵遭受不可逆性受损的做法。

传统驱灵包含三个步骤:探知灵的位置;以束灵面限制灵的行动;造成灵的不可逆性受损。在早先的驱灵行动中,能完成第一个步骤的人称为通灵师,能完成第二个步骤的人称为束灵师,能完成最后一个步骤的人称为驱灵师。不过随着驱灵行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驱灵方式应运而生,“驱灵师”一词也逐渐变为了所有驱灵工作者的总称。

安德鲁·海默是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灵学家之一。其提出的海默三大定律作为驱灵的理论基础,引领了数代的驱灵师们。

海默第一定律(又称“百分之百定律”):当两个单体无限接近时,两者受外同化效应的影响率无限接近百分之百,两者损失的意识相等。

海默第二驱灵定律(又称“百分之五十定律”):拥有主动转化能力的单体在失去百分之五十的总意识时,转化率为0。

海默第三定律(又称“零定律”):灵在0表达级上的最大承载力为0。

——————————

机械驱灵与意识同化器

——————————

随着灵学的发展,传统驱灵逐渐被机械驱灵所取代。

具有特殊功能的机械不仅能引发更快、更稳定的外同化效应,同时也能极大减小驱灵过程中人员伤亡的概率。

众多具有驱灵功能的机械中,“意识同化器”的实战表现最为出众,其在驱灵行动中的使用也最为频繁。此类机器的工作原理是以灵为中心,创造一个以空气或光为载体,不断进行正表达级表达的束灵球面,并让这个球面环绕目标,直到目标发生不可逆性受损为止。

灵学工作者通常将意识同化器(Consciousness Assimilater)称为“高环绕意识生成器”(Highly Embracing Mentality Generator),或海默(Hemor),以此纪念已故的灵学家安德鲁·海默。

————

束灵与收容

————

“束灵”指的是将灵的总意识降至百分之五十,再以特殊装置对其进行收容,而不对其造成进一步伤害的做法。

根据海默第二定律:灵在pd=50%Pt时,vt=0,即失去主动转化能力,从而无法再对生物造成伤害。因此,束灵与驱灵所达到的效果几乎一样,前者却不剥夺灵的生存权利。

“公会”是美国最先对灵进行收容的组织。公会通常以六名成员为行动单位,配合束灵箱与意识手环等辅助设备完成收容工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