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新世界 > 正文 第七十九章 定策2

元末新世界 正文 第七十九章 定策2

作者:月下清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13: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于志龙选了一个隔着大堂侧后的小院落,在这里有六七间房,自己用了两间,其余是孙兴等亲兵所居。这本是一个杂院,原先是谢林安置来往亲友、同僚之用,于志龙见里面桌椅、床铺等物俱全,索性就住在这里。谢林本想腾出自己所住的院落给于志龙使用,并送过来三个侍候的婢女,于志龙都一口否决,谢林就安排差役们送过来些字画、玉器、香炉、书册等,这才接受,从中于志龙见有一套《资治通鉴》,甚是喜欢,留在了桌上,想着日后翻阅。

于志龙回到屋里,喝了几大口刚从井里汲出来的井水,凉爽的滋味自嘴里一直凉快到胃里,舒服的犹如品了仙浆玉液。今日自睡醒后一直忙乎到现在,在与刘正风等议事时吃得也不爽,勉强吃了些,与众头领多碰了几杯酒,再回来与诸将议事良久,终于现在觉得身子乏了,喝了几口水,凉意自体内向外沁出来,精神上又振奋了许多。随手拿过来一本《资治通鉴》,躺在床上,把火烛移到床头,翘着脚慢慢翻阅。

书是线装编制,字体为汉隶,于志龙虽然不通书法,但也看的明白,书中字体拓印的非常精美,每个字的笔画柔顺,收放自如,字的间架结构疏密有间,轻重自然,观字如赏画。只是自己对这些繁体文字多是连看带猜,好在以前自己读过高等学府,有点古文底子,还能勉强看进去。

来到这个时代,于志龙发现只要是熟通文墨的,一般这毛笔字写得都是龙飞凤舞,煞是好看。而这些勘印的书册字体更是一流,随便抽出一人就可当得后世的毛笔字教师。可以于志龙只是识得字,动起笔来,就太过难看。今生不过是一农家子,没有机会进书塾,前世更是心不在此,所以于志龙也就藏拙,不在谢林、方学面前卖弄。

待红烛燃尽半根,于志龙终于看得累了,放下书,伸了个懒腰,裹紧被子梦周公去了。

第二日,红日初升,金色阳光洒照大地,院外书上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吵醒了沉睡的于志龙。

他觉得腹内饥饿,洗漱后令亲兵传伙房做了两个小菜,分出一份与几个值岗的亲兵,大家风卷残云一般吃了个干净。

待于志龙饭后,赵石、谢林、方学、钱正过来禀告。他们四人昨夜几乎是通宵按照于志龙的提议编写檄文和安民告示,若不是有谢林大力谋划,其余三人就是再有两日也难完成!

刘正风已经明言对城内外的蒙色权贵和大户打击,所以户籍上的这些人必定是没有好下场,按照惯例,蒙色男子必定斩首,女子充军或贩卖,所有家资全部充军。

这次因为是要长期占据此城,于志龙估计刘正风等人对哪些浮财绝不会放过,但是田亩、山林、水泽、牛羊等不可能充为军用,所以他确定了将这些分配到户,特别是哪些脱藉之人,有了立足存世的根本,这些人才会心存感激,肯跟着自己干事。至于哪些房产、商铺但到时其次,于志龙对其提不起兴趣,谁愿意要,任刘正风决断即可。

所以按照这个设想,谢林根据当地所产,每户生活粮米所需数量,所需田亩数,甚至牛马羊骡等排定了一个草案。

说白了,就是根据脱藉户口和当地的无地和少地之户口进行彻底的分配,所需田亩除了官地外,基本上就是抄没本地蒙色权贵大户的田产,山林和水泽等。

幸好此前谢林所编纂的本地户籍,以及各类匠户、军户等名册齐全,均有据可查,谢林又请示了赵石,再找来自己的县主簿等几个衙差来帮忙,几个人忙活了一个多时辰总算基本敲定了文稿。

于志龙仔细审阅这这份文案,总体上感觉安民告示不错,想了想指着其中一处文字问道:“为何还要保留一份官地,而且数量竟有数千亩之多,何不全部分给民户?”

谢林回禀:“回大人,保留一些官地是为了官府一些支应用度,毕竟以前朝廷的拨付较少,不可能全部满足本地官府用度,有份官地,就有份收成,衙差等人的月俸,节日增发米粮就多少有了保障,过去就有近七百亩之数,;现在大人起事,这元廷的拨付自然断了,县府的运作只能依靠自己。而且今后难免会有大量的难民等携家带户,过来投奔,他们在此地皆无所依,单靠县府救济必不能长久,还得考虑为其预留些田亩,所以属下以为还是多留些官地为好。自蒙贼乞蔑儿北逃,其府内田亩自然尽数收归本县,属下除了部分留作待分之田外,其余暂划拨为官田”

于志龙点点头:“谢县尹思虑周全,我所不及也。只是预留这数千亩官地,委实多了些。就算今后有难民等投靠,单靠一县之地就是预留再多也不足以应付,切顾眼前吧。这田亩就预留千亩之数即可。”

“诺。”谢林俯身领命,赵石已经在昨夜将刘正风对他们这些蒙元旧吏的吩咐告知谢林,谢林等人对于志龙自是感激不尽。做起事来也就尽心尽力。

至于檄文中的文字主要还是谢林操刀,陈述大意就是如今蒙元朝廷暴虐,民不聊生,刘正风、于志龙等为解民倒悬,特揭竿起义,倡导四方志士共襄盛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今取临朐不过是适逢其会。

这篇檄文写得就有些文白杂陈了。于志龙反复看了几遍,删除了其中大段文言,再修改了部分字句,勉强算是完成。谢林接过改后的文案,发现自己昨夜辛苦书就的全文已是改的面目全非,本想在于志龙面前露回文采,这心思几乎是白费了,好在文中还保留了数句,主体意思尚通。方学再接过文章,朗声念给众人。

“华夏历千年,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蒙胡窃据中华,神州陆沉,腥胡遍地。蒙贵得天授而不自矜,拥民脂而不利邦,以权宜汉法暴虐时政。,旦夕不过一甲子,已朝纲失德,君臣无道,礼乐崩坏尽毁矣。

凡我汉民,无论黄河南北,江淮上下,尽皆苦不堪言。凡此种种,罄南山之竹简,写不尽满地之淫污;决东海之波涛,洗不净弥天之罪孽。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否极泰来,有我神威军伍,立志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特倡大义于天下,携四方志士提青锋三尺剑,廓清宇内,蒙色汉贼,见檄早降,尚可得天恩苟活,若执迷不悟,必螳臂当车,勿谓言之不预也!

今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政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赵石等听得不免艰难,,好在尚能明白,既然这些盲流也能多少领会,想必外面的黔首、士子也能领悟。

几人在讨论,城外营中有纪献诚派来信使,称各部已经按照昨日要求在城外驻扎,除了部分营伍继续修建营寨外,其余各部已经开始操训,特来问询于志龙是否亲观。

于志龙放下手中檄文,令纪献诚先操练着,问孙兴道:“明百户可曾入营指教?”

孙兴笑道:“昨日吴四德、黄二输得心服,今儿明百户已经出城入营,听说这两人抢着拽明雄先至自己的部曲中教授,其他诸将知道昨日较技后均对明雄青眼相看,属下正想这明雄八成在头痛呢!”

赵石在旁补充道:“明百户初入我部,对各部皆不熟悉,今晨我已传令明百户,令其先观摩各部将士的操练,有所了解后再商定后期操训纲要。待大人阅后定夺!”

“我部虽称为军伍,其实不过是一团乌合之众,空有热血,却无上下默契,更无战阵演练,只怕是让明百户大失所望了!”于志龙微微一笑。

“大人严重了!大人不过凭数十人为基,短短数日就聚拢数千人,败孟氏,袭城池,定民政,绝非凡人可为。今日所为必为他日龙兴之始!”谢林眼球上因熬夜一片红丝,朗声道。

他虽然有才干,但是察言观色的本事亦不低。于志龙虽然戏谑各部,但是其心里还是颇有些自得的,谢林简单两句话就点明了于志龙等人的功绩,这马匹拍的极是慰贴。

于志龙毕竟年轻气盛,这谢林说的妙,不仅投己所好,而且言语中点出龙兴之字,隐隐然有尊己为主公之意。

“些许战果何足挂齿?不提也罢。这告示和檄文做的不错,孙百户把他收起来,回头带去禀陈给刘大当家。”

谢林见于志龙兴致不错,小心的跟着问了一句:“大人入城后,不知对县牢内的在押牢犯如何处置?”

“哦,谢县尹有何教我?”于志龙奇道。

“属下不敢,不敢瞒大人,狱内除了一些确有作奸犯科的案犯,还有部分是因为得罪了县内蒙色权贵而被收监下狱,此前属下因职责所限无法过多插手,现在既然形势不同,是否可重开审讯?”

“若是有冤情,当然应重审,还其自由身。当初的弄滑作伪之人必须严惩!人在做,天在看,天日昭昭下,若冤屈不伸,要我等何用?”于志龙正色道,“以前你或有隐情或有苦衷,但今时不同往日,我可以既往不咎,但绝不会再有屈打成招,诬人下狱之事!”

谢林没料到自己竟然问出这番话,赶紧起身离座,至堂下谨然下跪,口中连称不敢。

于志龙扶他起来道:“我知县尹心忧百姓,不忍任冤屈从此沉落不能雪,但是若一民蒙冤入狱,一家受累而破家之事屡见不鲜,身为当地父母官,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实不忍之,必察之,纠之。诸君当与我共勉!”这是于志龙转头环顾赵石、钱正、方学、孙兴道。

“敢不从君言!”赵石等皆堂下跪拜,

前面有读者觉得主人公不抢做大头领,未免愚笨,在此解释一下:于志龙现在的人马几乎都是苦力百姓,既疏于训练,上下也不熟悉,现在肯跟着主人公干,完全是一时无路可去,感激之下才如此;而刘正风等头领的人马虽少,却是厮杀惯了的,实力的大小不能仅看人数。双方火并,不利于大家的出路,另外若是全凭实力说话,以后于志龙的手下岂不是也学样?目前双方的矛盾尚不激烈到如此地步,不过以后我会尽量安排。于志龙总有出头的一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