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新世界 > 正文 第二百八十一章 现敌踪

元末新世界 正文 第二百八十一章 现敌踪

作者:月下清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13: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孟昌暂为地方廉访使,职司各级民政督查,事务极为繁杂。不过现在于志龙只有临朐、沂水两城,军队监察自有赵石、明雄的纠察队所专职,其余治政的文官胥吏数量目前尚极少,故孟昌现在的事务并不太多。于志龙吩咐他参照历代监察、御史制度,暂时先立个可用的章程,以便后期全面颁行。

同时对两地的现有胥吏等加以督促,考核,能者上,庸者下,贪者典刑入狱。

孔英暂担任沂水主簿,地位仅在谢林之下。目前大军入城,各项民生事务极多,特别是查明地方民户遭受兵灾的程度,统计应该抚恤的户数和抚恤数额费时极多,城内还好查明,城外各处村落、散户不少,一一清查下来,至少需要十几人,三五日的功夫。所以孔英简单与二人叙话后,就此辞别,领着几个差役,分别乘几辆驽马出城而去。

伴行的还有靖安军的几十个骑军军士,这是于志龙担心城外不靖,特地吩咐苟富贵挑选了几队骑卒,为其下乡护卫。

天色近暮,有人回报于志龙,在城外三十余里处,发现了阳朔等的踪迹,曲波与谭晔率兵立即扑过去,部分教众溃散,大部无心抵抗,一一作了俘虏。问及阳朔何在,众教众手指场中一堆正在高燃的柴薪。

“阳朔**了?”于志龙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曲波俯身回道:“属下去的晚了,据俘虏说阳朔被石泽波等偷袭,当场负重伤,后被手下死命救出,护送出城外,行至三十里处终于不支,伤重而殁。”

“属下将其包围时,见数百教众团聚场地,听其咏唱,似乎是祷告天地,语音哀婉。至于那阳朔早已被架上柴薪,火头刚刚燃起。吾等当时不知,只是尽量围捕,待后来查问方知是阳朔尸首。届时那尸首已经不能识别模样了!”曲波有些为难道。

于志龙再看向谭晔,谭晔禀道:“小的仔细探查过,虽然面目不识,但是身材颇像,应不似弄假。”

于志龙在室内来回踱步,对于这些教首之流,因为其对地方的蛊惑影响力相当深,若纵其归去,后患实多。如今尸首既已基本确认,于志龙也就放下心。

曲波见于志龙沉默不语,小心道:“属下现已将这尸首带回,将军可否一观?”

于志龙摇摇头,人已烧成残躯,看了亦是无用。遂问谭晔:“不知汝等去时,他们所唱何歌?”

谭晔俯身道:“乃我教一般安葬故去教众时的挽歌。小人也不知是何人所作,只是代代口口相传而已。”

“哦,愿闻其详。”

谭晔微微咳嗽一声,低声唱道:“交交黄鸟,止于桑楚。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付与烈火,焚我残躯,。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譬如朝露,去日无多。”

于志龙听后默然无语良久,这首歌与他昨晚林中听到的歌义、曲调极其相似,或许是同一人所做。

“天下苍生,苦者多矣!”于志龙叹道。阳朔的死,于志龙刻意漠视,不过千百年华夏底层民众的困苦、迷茫、无奈与抗争令于志龙嗟叹不已。

见于志龙眉头微皱,众人知道他有所伤感。谭晔与他虽然只见了几面,已知于志龙有怜悯世人寒苦百姓之心,劝道:“此歌悲怜世人,当初还是阳师传唱授我。今日其身葬,为人弟子当以歌送之。”

于志龙惋惜道:“可惜某未曾亲见。若能携手,恢复河山,岂不是好?”

谭晔道:“阳师当初本是愤世嫉俗的清苦之人,为昌大本教出力极多。可惜后来听不得规谏,一意孤行,变得热衷权势,喜爱金银,这也是其咎由自取。小的听闻俘虏和教众言,入城后仅他一人就掠了几家大户的貌美妻女五六人,各色细软堆满了整整一间厢房,手下亲近者俱有财货女子分授。受袭外逃时,阳师还舍不得这些财货,要亲信教众为其携带了不少。逃命途中众人嫌累赘,还是多弃于野。此等胸襟怎能为民开盛世?”

曲波、劳景等听了,纷纷笑骂。

阳朔能笼络各色下民,肯定有相当的口才,于志龙目前急缺此类人,故先前有招揽之意。现在看来阳朔眼界不高,见识有限,事败身亡,有他取死之道,于志龙仅仅是稍稍惋惜。

听了诸将笑骂,于志龙才心怀舒张,道:“自古由俭入奢易。反行之却似逆水行舟,稍稍放纵,即漂流万里,不知所踪。阳朔也是太过贪心了!吾等当以其为镜,力行鉴之!”话音转为严厉。

曲波等凛然称是。

于志龙见诸将有的唯唯诺诺,脸上似不在意,不由暗叹。自古挑他人毛病易,省自己短处难,不说这些下属此时还无今后可能居高位者应时刻自省的意识,就是自己又何尝不是心同此理?

遂再自嘲道:“乌鸦落在煤堆上,只见别人黑。倘若于某今后有疵,汝等亦要为某多加提醒!”

曲波、谭晔等诺诺拜服。谭晔见于志龙颇能自省,心下又叹又悚,暗道我教上下人多矣,然能有此胸怀着稀矣,难怪本教每每始兴之茂,却败之如白驹过隙!

他再转念,当初刘福通等以教起事,如今有了莫大声势,可惜隐隐听闻几个大头领间亦有了间隙,若非如此,这沂水起事怎会如此仓促,其他府县根本没有呼应。这实非本教之福。

城内外弥勒教众原有近万,被石泽波等大肆杀戮,驱散,死者不下数千余,余众多溃散。当日谭晔遣手下随靖安军四下招揽,安抚,尚得六七千人,于志龙令谢林和曲波对作恶者一一详加甄别,凡有杀人、犯奸的均处以极刑。余者不罪。

再从中挑选精锐者入军,得军士千人。其余老弱者发钱粮,令其结伙归乡,不愿者,也可就地安置,划拨田亩,自养其家。

靖安军稍后整饬本县吏治,重新丈量各等田亩、山林,统计城内外户数人口,清算劣绅蒙色权贵,谢林、孔英等按照章程分田到户,辅以农具、牛马等。

这些教众多是本地人,因生活无着,才皈依弥勒,谋个活路,真正虔诚信教的并不多,听闻靖安军今后既往不咎,不罪自己作乱,还将分田分牲口,大多是千恩万谢后归乡。

于志龙挥挥手,令他们先下去歇息。作为自己的部属,要求曲波等要想为于志龙的不规之事挑毛病,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

见他们一脸懵然和小心,于志龙心内自嘲一句。自己现在还算警醒,真要是大权一朝在守,他人生死荣辱俱由己定,长期以后,不知自己还能否保持此心境?

看看天色不早,谢林刚才已经遣人回报,城内已定,孔英等带人外出巡视,安抚地方民心,估计今晚不会回城了。

天色已经开始黑沉沉,县衙室内纷纷点起火烛。于志龙唤来谢林、孟昌、金炎、曲波、穆春、钱正、于世昌等人在县衙后堂内就餐。原县尹的家小早就被石泽波、阳朔等屠戮,杂役等四散,原县里巡检不得不在城里挑了些手脚麻利、为人本分的男子暂做仆役。至于县衙缺少厨子,那巡检只得自县里最好的酒阁中吩咐准备唤来,还领着几个厨艺了得大师傅,带着各色食材,过来候着。很快各色菜肴张罗了一席。

菜品丰盛,只是无酒。

大桌上,于志龙坐在首座,众人分文武、亲疏,依次坐下,虽然各色热菜冷拼流水般上了二十几道,那巡检还是紧张地站在堂门口侍候,小心张望于志龙的脸色,生怕他对饭食稍有不满。

于志龙等此时多是粗鲁军汉,以前哪有机会享受精致菜肴,到了临朐,暂时安定后,方有机会数次大快朵颐。不过那时练军、作战极其紧张,于志龙治军又严,诸将均不敢在营内违犯军纪,一般只是在轮值有暇时,才结伙至城内酒楼等放开肚皮海塞。

那时酒是不敢多饮,于志龙早就令纠察队严格盘查,凡有违犯者,至少禁闭一日。

谭晔此时坐在下座,他第一次在这种场合,总觉得屁股下似有火烧,勉强随着诸人动箸,一餐饭下来,浑不觉是饱是饿。于志龙见他拘谨,中间倒是令侍候的下人为他添了几碗白饭。

白世轩等早先哭哭啼啼的拜辞,各归自家城内宅院,希望还能收拢些旧仆,再振家业。

原先在山道上俘虏劝降的汉军千户严顺当日兵变,死于石泽波等人之手,其家中亲族也多有殁去。严家与白世轩等有旧,一向为诸葛平等人相厌,这次顺带着一并被其剪除了。

于志龙念其有些功劳,白日里安排人去寻其家眷,只得其一妻一妾和三个幼子,遂给以其银钱等抚恤,放归回家。

刚刚撤下残席,那巡检赶紧令早就等在堂外的十几个女婢进来奉茶。

想想际遇之奇,巡检心叹造化弄人。自己本是个巡检缉盗不入品的小吏,如今却做了侍奉人的差事。

于志龙慢饮清茶,与众人闲聊叙话。突然外人急报:孔英夙夜回返,称有紧急军情。

诸人俱惊,于志龙唤孔英进来。孔英在外巡游一日,现虽疲惫,但精神尚好,他大步进来,拜见了于志龙,道:“遵照谢县尹之令,属下在外巡察各地民众受兵祸之事,到了城西三十余里处,忽闻当地土著来报,有大股元廷官军正往沂水城而来,那出城难逃的诸葛等人已奔往城西,与之汇合,想必元军已知我军今日行动。属下恐大人未知敌情变化,特立即返城禀报。”

于志龙奇道:“敌从何来?”

孔英道:“属下实不知,问报信土著,只称不下千百!属下当时即刻遣随护军士分头前往探查,自己先回来禀告。估计再过不久,即可有信回报。”

“莫非是周围府县的元兵,知晓我等夺了沂水,故来攻打?”穆春道。

“自赵将军夺了沂水城,已历六七日,算算日子,周围的元军也是可能到了。不知是何方军马,又有何数?”于志龙沉吟道。

孟昌道:“这两日沂水城易手变换剧烈,想必元廷还不知,若是元军仍按过往军情而来,我军似乎倒有可趁之机。”

金炎接着道:“距离莒县最近的府县只有东边的日照,南边的临沂。两者到莒县不下二百里,若是分别得到消息,再集合军马,只怕不会少于五六日。这日照归属莒州辖制,若有兵马前来,倒不为怪,想那临沂辖属沂州,需得益都路发函方能动兵,且临沂往莒县山多道险,路程又长于日照,属下以为似乎来兵不会是临沂兵。”

这二人闲暇无事,好搜集、翻阅各地地理杂志,虽然此时各地的地理志皆是大略,但已是难得。

元世祖时,开始官修全国地理志。至元二十三年命札马鲁丁、陈俨、虞应龙等编纂全国地理志,至元二十八年完成,共755 卷,名曰《大一统志》。

元成宗时,因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再次增修,于大德七年完成,名为《大元大一统志》。全书1300卷,至正六年在杭州刻板印行。

孟昌、金炎因为孔英之故,曾在曲阜、泉林镇的官衙借阅过,对外省之地看的略简,对于腹里、山东之地自然最为上心。

于志龙乃后世之人,这些细节自然不晓,其实沂水官衙就有一些卷册,只是诸人今日都忙于诸事,根本没有时间阅览。他当初在临朐多忙于军务,平日所思只为一地求活,益都城附近的地理还知道些,别的就不清楚了。

此时大元一统,河川地形虽与后世几乎类似,但府县、道路往往有极大不同,只能参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