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元末新世界 > 正文 第一百四十九章 农为先2

元末新世界 正文 第一百四十九章 农为先2

作者:月下清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13: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其实以临朐一个小县之地除了大规模开垦荒地,翻修费田外,一时也拿不出大量可用田地赏赐诸将,特别是有了万余流民等来投后,人多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于志龙首先是保证本县之民必有田产,外来之民部分有田后,其余之人他打算以雇工承包,年底收成分红的方式,组织进行小规模化农耕或垦荒,或蓄养牲畜家禽。

而且靖安军还有不少的军田,军中高级将佐这次也分了不少良田,这雇人耕作也是必然,毕竟将佐们不可能自己放下兵器去务农。

前面鼓励小农结社,集中人力,物力等就是为了避免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单干模式,虽然小农对自家粮田的收成极为关心,一般能够辛勤劳作,这种热情确能极大的激发农事的恢复,不过限于组织能力和自家利益局限,往往不会主动相助邻舍,而且又因为能力有限,许多耗费工时多,工程量大的事情单靠一家一户又根本无法完成。

结社方式可以有效集中部分农家的力量;至于军田和诸将赐田的雇人耕作,于志龙决定采用更大规模的结社雇佣模式。

为了更好更快的恢复,发展生产,于志龙决定招募部分流民,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出工出力者皆可。

择青壮者耕田,妇孺老弱可蓄养家禽,畜类等。归附的流民家眷可充分动员起来,这样人有所劳,心有所属,大大避免了无事滋扰地方的隐患。

谈起打造农具,修缮灌溉设施,于志龙,谢林一时也难有好的解决办法。

元廷对铁器等一向管控严格,甚至到数家合用一把菜刀的地步。元廷立国至今,官办各矿的开采和冶炼多已费驰,年所得铜铁愈少,私营开采之所得又价格日高,故而锄、犁、镰刀、钉耙等物的添置绝非农家小户可轻易完成,寻常农家里这些农具齐全的并不多。

只有大户之家农具无忧。不过自抄没、分发劣绅,蒙色权贵之家资后,新民户增加骤多,并不是各家都能得全。

特别是本次战前,为了打造刀枪箭矢,完全用尽了县里和铁匠铺所库存的熟铁。铁质耕具的不足也不可能自元廷控制区购买,这也是于志龙打算以结社和大规模集体劳作为主的原因,这样牛马和耕具至少可以互通有无,能大大提高劳作的效率。

田烈有些担心道:“指有长短,人非一类,将军心思定然多在于营伍,这民事兴败还得多赖于地方官吏。此法所行虽能聚众人之力,不过若长期颁行是否会产生如伪元胥吏之弊端,不思进取,反侵民脂民膏呢?”他是担心这种模式长久实施后,官府监察不力,社长等难免私心作祟而侵占社民。

谢林虽然赞叹结社劳作的方式,不过对于这个担心却不做表态,田烈本是隐于市,无牵无挂,故言语无忌。听到田烈发言,谢林转头看向于志龙,不知他如何作答。

“世上本无完美之事,此法只是应急之措,若能解燃眉之急,当可继续筹划完善,无论是结社还是大规模劳作,皆需首要之人加以引导,我等所要做的主要是尽可能规划好监察体制,择秉性方正之人行之,至于监察者之来源,暂且定为一为县吏,一为民间德高者,两者同履其职,不可偏废;另外这耕作和最终收获必须践行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原则。”

于志龙一时边想边说,田烈听了倒是不觉耳目一新,追问道:“不知将军所言的‘劳’意指何?”

“自然是多出劳力,不误工,不拖延为主。”

“不过农事有百般事项,翻土,施肥,除草,灌溉,驱虫,收割,脱粒,搬运,不一而足,事有不同,如何断其劳之多寡?”田烈再问。

“县里可出结社劳作大纲,敲定细则,具体评判则有本社之人共同商定即可,毕竟社不同各人出力的多少也不同,不宜一刀切。还有,劳心者亦得有所得!”于志龙说到这,看向谢林,“如何尽快拟就大纲就需谢县尹多操劳了!”

“长者令,不敢辞,固所愿耳!”谢林赶紧欠身回道。

随后谢林直身道:“耕作之事,若要快捷、省力,离不开牛马之力,农具之擦拭保养。属下以为凡照顾牲畜和农具得力者同样应以劳者待之,而妇孺虽然体弱,然在饲喂牛羊,家禽诸般事项也能尽力,当酌情计其劳,不知可也?”

“大善。”于志龙赞道。

“另城南,城西多丘陵,多山,多滩涂,属下以为不妨鼓励流民多播种牧草,以便蓄养牲畜和家禽,多种速生木,以便今后可取柴薪,这植株之利皆归所出力者。如今城内外民口大增,这到了冬日的取暖就是大问题,若不早做筹算,单靠山岭上现有的草木恐难持久。”谢林继续奏道。

于志龙和田烈齐声赞叹:“难得谢县尹心细如发,此当行之,勿迟!”

于志龙原先是起了个大纲概要,与谢林、田烈一番详谈后,考虑到这些细节顿时头痛。打了胜仗后,自己反而觉得更加有了压力。民事急如火,诸般事务也是耽误不得,要想让手下这些军民吃饱穿暖真是不易。

其实谢林心里更加诧异,不料于志龙对农事知晓不少,特别是筹划核算居然颇有条理,就算是与经验颇多的户部员外郎也不相多让。自己以前空有力气却无县达鲁花赤乞蔑儿等的有力支持,只能尽力维持本县运作,如今难得于志龙如此关切民生、民政,自己终于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现在靖安军不过拘于一小县,倘若真有龙腾于野时,自己跟着于志龙必能水涨船高,尽展抱负!

元史:员外郎三员,从六品,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凡贡赋出纳之经,金币转通之法,府藏委积之实,物货贵贱之直,敛散准驳之宜,悉以任之。

田烈这次与两人深谈,不禁对于志龙更加高看,谢林之才他早已知之,如今见于志龙提出一套套民事纲领,颇合如今的现状,部分内容思虑之周远超元廷胥吏,虽然缺少一些细节考虑,但是于志龙身为一方主将,这些细节本就是应该由谢林等手下之人去补充、完善的,于志龙只需把握方向即可。

一个能治军,又知民事的将领在这乱世中究竟可以走得多远,田烈寻思着,心中起了波澜。

田烈想着心事,于志龙突然对他道:“先生德才高雅,我厚颜一事相求,不知可也?”

田烈一愣,赶紧欠身道:“将军何需如此自谦,老夫粗读几年贤者典册,安敢当得起将军盛誉!将军尽可吩咐,小老自当竭力!”

“有劳了,我战前曾选部分聪慧童子和军士子弟请先生育之,如今还是深感军中粗鄙者众,军中行文几乎无法传达,且将士难辨旗帜,现在想来当初所选之人仍是不足,况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军中将士的识字还是越多越快最好,若先生不弃,可否再多教育些人?”

田烈慨然应允:“些许小事,何足挂齿!将军尽管吩咐就是。”

“仅凭先生一人照料、教化这些人或许人手不足,先生大可在城内再挑选方正之人辅佐,一应束脩皆有军中按月所出。”

“我观城内外流民中有数百,甚至上千童子,如无长辈教诲,放任自流,殊为可惜,故希望先生出面,以本县学堂为基,适当招取部分童子加以教化,使之明事理,懂农事,晓地理,行礼节,但不做书蠹。此事费时长久,需耗人力、物力甚大,想请先生筹划,建设新学堂,不知可否?”

“此事大善,功在千秋,将军有此仁心,老朽代百姓谢将军厚意,请受一拜!”田烈肃然起敬,来到于志龙面前,谨然整衣欲拜。

文士为表对对方的恭谨之意,常肃然行跪拜礼,这田烈起身,唬得于志龙赶紧去搀扶,自己只是一个青年将军,怎能受此大礼?

谢林见田烈起身欲拜,也是随之于后:“将军救民于水火,桑梓如久旱之甘霖,今筹划百年大计于后,更显明主慧智,谢某不才,将为将军鞍前马后,不敢慢!”说完也是深深一拜。

于志龙本就身体不适,不可能同时搀扶两人,他稍稍一慢,起身稍迟,田烈已经长身跪拜于前。

无奈,于志龙索性对之亦拜,孙兴在旁是护卫之职,此时见三人团团互拜,自己一人站立在侧,实不好看。干脆跟在于志龙后对着二人拜了拜。

田烈见于志龙回礼叩拜,再次附身长拜,整的于志龙只得继续回拜,四个人互相拜了几拜,突然对视放声一笑,均觉得心中快意,平身不曾经历。

几人起来,回座,孙兴给三人满上清茶,退至一边。

《小雅・小牟》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谢林长期本地为官,如今又在此地投靠了于志龙,已然将临朐城作为了自己的家乡。

于志龙不通诗经,并不知谢林言语深意,不过见谢林言语眷眷,知他臣服之心更甚,心中还是欢喜。这次战后组织善后,犒劳军中伙食等,谢林均有出彩,甚和于志龙心意。

大战得胜,顺天军终于有了容身之地,田烈、谢林也终于放心。谢林虽有追随之意,不过他是元廷降官,不降即死,形势使然下不得不归附。田烈只是一个草民,自可选择是否全心归附。

如今顺天军展现了实力,特别是靖安军的实力,终于获得了田烈的认可。前期田烈虽然对于志龙的主张有认同,不过乱世下,谁不惜命,况且此事涉及到家族亲友的安全,田烈还不敢公然与其站在一起。

昨日田烈与众人在庆功大会所见,深受触动,于志龙所部披坚持锐,屡破强敌,若能今后运筹帷幄,将士用命,民众倾心,未使不会有番大作为。

况且于志龙并不仅仅重视军事,对于民事、教化同样关注,在田烈看来,这是英主的迹象。想想当初孔英之言,这才觉得这子侄辈似乎更有眼光。

田烈再次欠身道:“城内学堂仅一处,若是同时安置这千百人,定然不足,城外虽有乡学,然废弛已久,不堪用。为今之计,还是在城外择地建校,城内扩建为宜。”

于志龙沉吟一会儿道:“此时不宜迅速全面展开,一来是教者未必够用,二来眼下万事俱兴,到处都缺人手和钱粮,先生可暂领本县教谕,主掌本地教学一事,如前所叙,择人相助。城外可择两三处便利之所,建校育人可也。”

“至于初期入学童子,可先部分施教,人数多少,尽由先生定夺。现在人舍皆不足,总不可能一次性吃成胖子。”见于志龙诚心求贤,田烈想了一下,推荐本地四五人,以为今后臂助。谢林欠身道:“属下原主簿程世林,怀瑾握瑜,干练通达,正是操心民事之才,请君察之,用之。”

“哦,君之旧属,君必知晓,既然可用,令其参赞其中即可。”这个程世林,于志龙有印象,是个面白少须的吏员,年四十余岁,比谢林还长,因为谢林投附自己,这些下属吏员也多归附。于志龙曾多次宿于县衙,这人每次遇见于志龙均恭谨施礼,从面相上看是个干吏。

“外举不避嫌,内举不避亲,二位尽可行之!”

三人再议论了一些细节,田烈和谢林才起身告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