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骑 > 第412章 口谕

汉骑 第412章 口谕

作者:堕落的狼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9:10:06 来源:蚂蚁文学

、、、、、、、、、、

崇祯六年十一月,闯王高迎祥率领义军十万余人,连续攻克破渑池、伊阳、卢氏县,大军进入河南,河南震动,一片片求救书飞往北京城。朝廷还没有做出反应的时候,又接来奏报称高迎祥占据县之后,并没有在县停留多长时间,间道卢氏山,走内乡,经枣阳、当阳进入湖广,破夔州,朝廷被这股义军搞的四处烽烟乱起,十二月份的北京城上空好像笼罩着不详的气息。

西暖阁内,两尊一人多高的古铜仙鹤香炉袅袅的冒着细烟,满殿内都充满着异香,黄锻帘将室内和室外都挡了起来。殿外阴冷而潮湿,大风呼号,而在殿内却是温暖如春。只是此刻大殿内的气氛并不好,面色阴沉。温体仁等人老老实实的站在前面,不敢说话。

“高逆突破了河南,进入了湖广一带,那里朝廷兵马甚少,又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众卿可有什么好的办法?”崇祯皇帝声音冷漠,扫了众人一眼。

王应熊等人相互望了一眼,最后目光落在温体仁身上,温体仁脑海之中瞬间转过了无数个念头,这才出声说道:“既然是各自为政,皇上何不指定一人,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统一指挥,剿灭高迎祥等叛逆。”

“温先生认为何人可以担当此重任?”崇祯皇帝听了之后脸色顿时好了一些。众人见状都轻轻的松了一口气。

“边总督洪承畴可以担当此重任。”温体仁抱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思,举荐了朝廷第一剿匪悍将洪承畴。

“边洪承畴暂时离不开,换一个人。”崇祯皇帝思了片刻,摇摇头说道。

温体仁心中奇怪,但是也没有多想,又说道:“如何?”

“卢象升的天雄军虽然善战,但是天雄军较少,卢象升这个人还是差了一点,再换一个。”崇祯皇帝想了想又说道。

“皇上,臣举荐一人或许可以。”吴宗达见温体仁举荐了两人都没有得到认可,也忍不住出声道:“臣举荐右佥都御史延绥巡抚陈奇瑜或可以担当此重任。”

“延绥巡抚陈奇瑜?”崇祯皇帝朝一边的王承恩扫了一眼。

“陈奇瑜,山西保德人,字玉铉。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初任洛阳知县。天启二年升任礼科给事中。杨涟弹劾魏忠贤时,奇瑜也曾上书猛烈抨击忠贤。天启六年,出任陕西副使,又升为右参政,负责守护南阳。崇祯元年升为按察使,担任陕西左、右布政使。五年,升为右佥都御史,接替张福臻巡抚延绥。斩杀了截山虎、柳盗跖、金翅鹏、薛仁贵、一条龙、金刚钻、开山鹞、黑煞神、人中虎、五阎王、马上飞、王登槐,、马红狼、满天飞、满鹅、张聪、樊登科、樊计荣、一块铁、青背狼、穿山甲、老将军、二将军、满天星、上山虎、扫地虎、扒地虎、括天飞、跳山虎、新来将、就地滚、小黄莺、房日兔、贾总管、逼上天、小红旗、草上飞、一只虎、一翅飞、云里手、四天王、薛红旗、独尾狼,延绥一带盗匪都被他和他的部将斩杀的干干净净。”王承恩不敢怠慢,赶紧让人将陈奇瑜的资料弄了过来,也将陈奇瑜的履历念了一遍。

“此人如此善战?”崇祯皇帝睁大着双眼,他知道王承恩每念一个人的名字,就说明这个陈奇瑜斩杀了这么多的盗匪。确实是英勇善战。就是温体仁等人也睁大着双眼。却不知道王承恩实际上是耍了一个滑头,陈奇瑜是斩杀了不少的贼寇,但是这些贼寇大的几或千人,小的不过几十人而已。一个延绥地区能有多少的盗匪呢?真正的悍匪,诸如高迎祥这般已经形成军队的又有多少呢?

“的确如此。”王承恩嘴角抽动,忍不住的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就让他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挂兵部侍郎衔。”崇祯皇帝想了想说道:“命郧阳卢象升领兵一接应吧!”崇祯皇帝忽然想起了卢象升的天雄军,加上卢象升还有一些才能,十分干脆的将卢象升划到陈奇瑜麾下。

“皇上圣明。”温体仁实际上是希望崇祯皇帝动动洪承畴,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却选了一个陈奇瑜,陈奇瑜是什么人物,温体仁还真是没有接触过呢。

“咳咳!”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忽然咳嗽了两声,大殿内再次一静。那王承恩却是摆了摆手,让周围服侍的宫女监都退了出去。

像王承恩这样的监宫女什么的,跟在崇祯身边久了,对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要领会代表着什么意思。这些人平日里不需要皇上吩咐,他们就会根据崇祯的眉毛、眼梢、嘴唇或者胡须的某些轻微的动作来行事,完全呵护皇上的心意。这也是这些监、宫女们在皇宫中生存之道。这个时候崇祯咳嗽了一声,王承恩很快就明白,崇祯皇帝有机密大事要商谈,这些监宫女们不适合在场,当下毫不犹豫的将众人驱散了开去,自己亲自服侍崇祯,向崇祯皇帝身边的天青色宣窑案龙杯里加了热水,这才静悄悄的站在一边。

“看看,这是宣府杨嗣昌送来的密折,上面的镇朔将军大同总兵姜瓖也联名了。”崇祯皇帝从一叠奏章中取出一本奏章来,让王承恩递给温体仁。

实际上,温体仁等人见崇祯皇帝赶走了宫女监,就知道有大事要发生,果然,崇祯这边就递出了一本奏折。是宣府杨嗣昌发来的,若是仅仅一个杨嗣昌,或许温体仁不会惊讶什么的,但是后来又增加了一个镇朔将军大同总兵姜瓖,这就让人惊讶了,宣大虽然为一体,可是姜瓖和杨嗣昌两人中间可是隔了不少。两者交流更是很少了,现在两人居然尿到一个壶里,这就说明有问题。

“征北军李信?”温体仁一想到姜瓖,猛的就想到了一个人来。恐怕也只有这个人,才会让杨嗣昌和姜瓖联合起来。

果然,当然打开奏章的时候,杨嗣昌果真是提到了李信,而且还提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计划来,看着里面的内容,温体仁心中顿时翻起了滔天巨浪,吓人了,这个杨嗣昌和姜瓖二人的胆实在是大了。他扫了一遍之后,瞬间就将奏章递给了王应熊,自己却是在消化奏章中所说的一切。

下面的王应熊、吴宗达等人也都依次看了起来,众人脸色都不大好看。计策看上去固然是胆大,也能为之。只是此人牵扯大,若是成自然是好事,若是不成,那就是逼反了李信这诸侯。崇祯皇帝将此事拿了出来,交给众人议论,显然是看出了其中的问题,自己也不好拿主意。

不过。温体仁却知道,崇祯皇帝有意动了。这位渴望建功立业的皇帝,虽然表面上允许李信的存在,可是他无时不刻的想着将云中征北军收入囊中。只是以前,他没有这个机会,如今杨嗣昌提出了这个计划,这就让他看到了收复云中,将征北军彻底的并入大明的希望。只是这件事情关系重大,崇祯自己也不好做主,所以就召集众人,希望得到众人的支持。温体仁在脑海里瞬间转过了无数个念头,支持还是不支持?

不光是温体仁有这样的心思,其他的王应熊、吴宗达等人也是在迟疑中,众人能到内阁大臣这个位置,虽然是矮个中选一个高的,但是明朝末年,党争不断,众人能爬到这个地步,已经是身经战了,自然是有一套处事的道理。杨嗣昌虽然是说的天花乱坠,将事情的前景说的好像是真的一样。但是众人还得考虑这里面的厉害关系。若是成了,杨嗣昌那就是青云直上了,总算是消灭了朝廷最强大的潜在敌人。到时候杨嗣昌可以直入中枢,可是若是一旦不能成功,这个责任又由谁来负责呢?

温体仁等人相互望了一下,一下就从彼此眼睛中看出了一丝忌惮,李信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建奴、洪承畴等等都上当过的,对付李信,成功了固然是好事,若是失败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内阁等人,因为下命令的只能是内阁,看崇祯那样,虽然有些意动,可是也是没有把握的。所以他想让内阁下令,失败了可以推到内阁身上去。众人一下就想明白了这里面的问题。

“皇上,臣以为此事不妥。”王应熊赶紧说道:“并没有造反,他还是朝廷的辽国公,坐镇草原,抵抗建奴,帮助朝廷稳定边疆,有大功,臣以为朝廷不应该落井下石,更是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的对付一个有功之臣。”

“皇上,臣也认为如此,李信固然是桀骜不驯,甚至可以说是胆大妄为,但是毕竟没有明确造反,他想得到杀胡口,也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粮草命脉交给别人手中,毕竟上次洪承畴也曾经耍了征北军一次,这一次他也是不想让这种事情发生。”吴宗达想了想,说道:“臣还是认为,让征北军坐镇草原,抽调宣大兵马加入洪承畴、陈奇瑜的军中,这样可以让两只军队增加近十万人马,足以解决中原的叛乱。又何必让征北军南下呢?”

“温先生,你的看法呢?”崇祯皇帝听了两人的言语之后,眉头不经意间皱了皱眉头,又转身望着温体仁一眼。

温体仁心中一阵颤动,他从崇祯的言语中察觉出了崇祯的不悦,按照道理,他是应该支持崇祯的想法,毕竟他心中也很意动,这也是一个机会,可是他知道这次不能符合崇祯,且不说此事能不能灭掉李信,若是不能灭掉李信,天下人都会说内阁的错误,许多政敌们都会攻击内阁,攻击他温体仁,逼他温体仁下台,若是胜利了,本来就有圣眷的杨嗣昌,就会借着这个机会进入内阁,和他温体仁分庭抗礼。而温体仁能不能斗的过杨嗣昌,还真没把握呢?所以不管怎样,他温体仁都得不到什么好处,这样的事情,谁也不会做的。

“皇上,辽国公奸诈,能不能占领云中还是另说,更何况,现在中原叛逆已经联手,朝廷的主要精力应该对付高迎祥、张献忠才是正理,若是贸然与征北军发生冲突,那就是双线作战,臣是担心朝廷的粮饷够不够。”温体仁端详了片刻,方劝慰道。他说了这么多,意思之后一个,那就是不支持此事,或者说,不能在这个时候和李信闹翻。

温体仁话音一落,大殿内再次现入沉静之中,温体仁等人不再说话,等待着。坐在上手的崇祯皇帝面色阴晴不定,双目中流露出一丝愤怒之色,冷冷的望着众人。

“好了,今日朕累,诸位都退下吧!”过了许久,崇祯皇帝才幽幽的说道。温体仁等人不敢怠慢,赶紧退了下去,丝毫不敢在西暖阁内停留的。

“温大人,你说皇上还会坚持下去吗?说实在的,若不是对手是征北军,下官还真想赞同此事。”众人出了西暖阁,吴宗达轻轻的问道。

“李信奸诈,下官也是没有把握啊!”温体仁双眼一眯,摸着胡须叹息道。至于真正的想法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下官现在最担心的是皇上会认同杨嗣昌的建议,若是胜了自然是好事,若是失败了,那就是惹了一个魔头了。”王应熊扫了温体仁一眼,虽然不知道温体仁心中所想,但是也知道温体仁此人绝对不会像表面上那样说的大公无私。

“走吧!走吧!反正我等已经说了自己的建议,皇上若是乾纲独断,下官等也是没有办法的。”温体仁笑呵呵的说道。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在明朝,所谓的圣旨必须要有内阁签发之后,才算数的。皇帝的圣旨不通过内阁,只能是说是中旨,那是算不得数的。只要温体仁等人没有同意,就算是崇祯皇帝下了圣旨也没用。

实际上,也确实如同温体仁所想的那样,将内阁大士赶走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像往常一下批阅奏章,而是面色阴沉的坐在那里,整个大殿之中,也只有王承恩陪伴在左右。

“看看,这就是朕的大臣,就是这些大臣们辅佐朕。”崇祯皇帝怒而笑,指着黄缎帘外,冷笑道:“如此短视,居然能列内阁,朕真是瞎了眼了。”

“回皇爷的话,温大人等人虽然有些私心,但是所说的也一定道理的。”王承恩想了想,还是说了一句公道话。

“一定道理?私心?什么私心?”崇祯皇帝听了之后面色一愣,惊讶的望着王承恩,等待着对方的回答。

“奴才不是温先生,不知道他心中所想,但是奴才认为,温先生等人反对此事,一方面是不想让杨大人凭借战功入内阁,一方面是此事胜利了,他们的功劳不大,杨大人才是首功,但是若是失败了,内阁的罪过是最大的,杨大人只不过是一个建议者,可是内阁却是下令的。这个责任,温先生不想承担。当然,他们也是因为对此事没有什么把握,所以才如此?”

“哼,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温体仁这些人居然如此短视。朕看这些人就是不想别人为朝廷立功,不能为君父分忧,真是可恶。”崇祯皇帝不听王承恩的解释,而是怒火冲天,冷哼哼的说道。

一边的王承恩心中默默的长叹了一声,崇祯皇帝以家为国,以国为家,可是在温体仁等人看来,家就是家,国就是国,荣华富贵是自己的,可是大明朝却是崇祯皇帝的。崇祯皇帝可以为朝廷舍身忘死,可是温体仁等人在此之外,更加注重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他们反对的缘故。只是这句话,他不好说出来而已。

“这是一个好机会,杨嗣昌进攻,依靠杀胡口、左云右玉两县和大同的坚固,将李信拖在大同,姜让领军出关,进攻云中,占据杀胡口,堵住李信回军之,杨嗣昌领宣府精兵横扫草原,足以消灭李信。”崇祯皇帝脸上露出一丝兴奋之色,在大殿内走来走去。

“皇爷,朝廷若是击败了李信那自然是好事,若是没有击败,朝廷又要多一个强敌了。”王承恩小心翼翼的劝解道。

“那就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崇祯皇帝想也不想的说道:“承恩,你主意多,你帮朕想想。”崇祯皇帝望着王承恩,不容拒绝的说道。

“这?”王承恩这算是想明白了,崇祯皇帝已经下定决心了,只是又担心杨嗣昌失败,逼反了李信,所以又想为自己留的一线。他仔细的想了想,说道:“皇爷,不知道密旨可否?或者是口谕?”

“密旨?口谕?”崇祯皇帝双眼一亮,想了想点了点头,还是说道:“那就派人去宣府,传朕口谕吧!让杨嗣昌便宜行事。”

“是。”王承恩赶紧应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