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383章 事有缓急

汉道天下 第383章 事有缓急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得知袁绍不再肆无忌惮的以诏书行事,刘协还是有点欣慰的。

这说明他的努力有了回报,袁绍感到了压力,不再觉得天下唾手可得。

袁绍如此,其他人心向朝廷的可能性自然更大。不久的将来,不仅赵云这样的武人会来投军,读书人也会越来越多。

当然,对后者不能期望太高。

王莽篡位之前,也曾得到天下读书人的顶礼膜拜,宛如圣人再世。一旦发现王莽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些人立刻翻了脸。

除了极少数愿意为理想牺牲的人之外,绝大多人读书还是受利益驱动。一旦利益落空,理想就是一文不值。

人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心里想着利益,嘴里却高呼理想,以正义自居,未免虚伪。

说起伪君子,刘协随即就想到了袁术,这个时代不多见的真小人。

他记得袁术是在建安二年称帝的。严格来说,不是称帝,是称仲家。

仲是行二,仲家就是自称老二。老大是谁,一直众说纷纭。

但袁术心里没有了狼狈东归的朝廷是事实。

如今他先在华阴击杀李傕,随即又在北疆大破鲜卑,袁术还敢目无朝廷,以仲家自居吗?

“袁术如何反应?”

“尚不可知。”荀攸笑了一声,带着些许不屑。“袁术纨绔子弟尔,不足为患。他麾下最能战的只有孙氏父子,如今孙策接受朝廷封拜,他强援已失,腹背受敌,无能为也。”

刘协想了一会儿,又道:“袁术有可能称臣吗?”

杨修心中一动,偷偷地打量了刘协一眼,欲言又止。

荀攸眼神微闪。“陛下欲使袁术与袁绍相斗?”

刘协嘴角抽了抽,眉心微蹙。“袁氏四世三公,亦曾是朝廷重臣。蒙董卓之难,亦属可悲。若袁术能够称臣,承继袁氏血脉,未尝不可。”

他顿了顿,又道:“论嫡庶,袁术终究比袁绍合适些。”

荀攸强忍着笑。

这哪是体恤袁氏,这分明是拱火。天下人都知道袁术的优势只有嫡子而已,而他偏偏又非常重视这个,对天下人归袁绍耿耿于怀。

有了朝廷撑腰,他还拼了命的抽袁绍的脸?

不得不说,这是分化袁氏,激化矛盾的一个好办法。

“臣以为可行。”荀攸说道。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没有理由拒绝。

更何况袁术的外甥杨修还在一旁,没有道理不给弘农杨氏一个面子。

贾诩也表示赞成。这个办法惠而不费,却能为朝廷争取到不少时间。

见贾诩、荀攸两人都点了头,杨修这才起身发言。“子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陛下此举,忘过记功,诚为明君之仁,必得关东百姓归心。”

刘协笑笑。“既然诸君都赞同,那就追回一道诏书,命陈宫去一趟寿春。德祖,你不妨行书致意,使袁术知朕心意。”

公私两条路,一定要让袁术知道,如果这事不成,不是朝廷赶尽杀绝,而是袁绍从中作梗。

陈宫此次去冀州传诏,能否让袁绍罢兵,刘协不敢保证。但陈宫和袁绍见面,甚至交流一下情况,刘协还是有心理准备的。这道追回的诏书传到陈宫手里,就等于传到了袁绍耳中。

袁绍会不会抢先下手,直接干掉袁术?

总而言之,这兄弟俩想和好是不可能了。袁绍想统一关东,必须先打败袁术才行。

杨修躬身领命。

荀攸、贾诩不经意间交换了一个眼神,心情有些复杂。

天子这手段越来越高明了。不久的将来,或许就不需要他们出谋划策了。

商量完了袁绍的事,刘协随即又说起了曹操的事。

袁绍即将南下兖州,曹操的实力有限,恐怕不是袁绍的对手,在向朝廷称臣的同时,请求朝廷增援。不管从哪个方面说,朝廷都不能无动于衷,坐视袁绍击败曹操,全取兖州,兵指洛阳。

商量了一番后,荀攸建议满足曹操的要求,给他军械和战马,让他有迎战袁绍的实力。

朝廷也只有这些。

考虑到曹操如今实际掌握的只有颍川、陈留几个郡,刘协决定,等曹昂等人到达朝廷,再拜夏侯惇或者夏侯渊为河南尹,将河南也纳入曹操的战区,让曹操有更大的空间。

曹操多坚持一天,袁绍吞并关东的脚步就会慢一步。

就像臧洪坚守东武阳,让袁绍寸步难行一样。

总而言之,一定不能让袁绍过得舒心,走得顺利。

最后,刘协决定给徐州牧刘备一道诏书,征他入朝。

如果刘备肯来,自然皆大欢喜。如果刘备不肯来,他也算尽了力。

以刘备的实力,他在徐州很难有所作为,不过是徐州大族的傀儡罢了。徐州大族想投降袁绍,刘备是拦不住的。

——

谈完了正事,刘协留饭,最后又邀贾诩一起散步消食,连蔡琰、裴俊等人都没带。

一见这形势,贾诩心中清楚,天子有非常之言要说。

两人沿着河岸走了百十步,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将气氛调整到轻松的状态。

“先生,我现在有两个想法,不知道哪一个更好。先生能否为我解忧?”

“岂敢,臣愿竭尽所能,以呈愚见。”

刘协抬起手臂,指了指东面。“一是向东,入幽州,巡代郡、上谷,临冀州。”又转身指向西面。“一是入凉州,巡视四郡,临益州。”

贾诩沉吟片刻。“以臣私心,自然是向西好。凉州弃守之争百年,正因为世祖建都洛阳,对凉州关注不足。陛下亲临,对凉州的民心士气都能有所振奋。以公心论,则向东更好。袁绍不回豫州,而入冀州,正是效世祖当年倚重幽州突骑,不可不防。”

“我闻幽州十郡皆有突骑,唯以渔阳、上谷为最,这又是为何?”

贾诩愣了一下,思索半晌。“可能是两郡兼有耕牧之故吧。有耕无牧,则富而不强。有牧无耕,虽强不富。兼有耕牧,方能既有强兵,又有富室,能够供养一些人读书,修习兵法。毕竟像霍去病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常见,绝大部分人还是学而后知。”

“正如凉州三明?”

贾诩点了点头,又叹了一口气。“凉州和幽州不能比。毕竟早在商周之际,幽州的涿郡一带便是衣冠之地。凉州可是直到孝武时才染中原文明。在此之前,哪怕是秦人发迹之陇右,也都是蛮夷而已。”

“即使从孝武时开始算,凉州入华夏亦有三百年了。”刘协转过身,看着贾诩。“先生不想在有生之年听到四郡子弟的朗朗读书声吗?”

贾诩凝视了刘协片刻,躬身一拜,语带更咽。

“臣谨代河西四郡士庶,恭请陛下巡幸。”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