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220章 求仁得仁(看更新后才睡打赏加更)

刘协心中了然,也不说破这些老臣的小心思。

“既然如此,就交由河东太守去办。”

殊途同归,最终都要由荀彧处理,这是他与这些老臣不多的共识之一。

看完工坊,裴潜安排了一顿晚餐。

算不上丰盛,但很实惠,尤其是粥炖得很烂,非常适合牙口不太好的老臣。

赵温、杨彪对裴潜刮目相看。

张喜的压力更大。

天子若是常驻河东或者并州,对关东人极其不利。路途遥远,会让很多人选择更近的袁绍,关东人在朝廷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声音也会越来越弱。

眼下的希望就寄托在荀氏叔侄身上。

趁着饭后散步消食的空档,张喜找来了荀攸,试探天子讨伐匈奴的计划。

荀攸拱着手,一言不发。也不说知道,也不说不知道。

张喜接连问了几句,都没得到回复,明白荀攸是对自己保密,老脸有点挂不住。

但他毕竟是老臣,不仅没有责怪荀攸,反而夸了荀攸几句,说他有城府,能做大事。

荀攸依然无动于衷,默默告退。

张喜转头就找到了杨彪。

“文先,天子以三千骑出征,是不是太冒险了?”

杨彪看到了张喜与荀攸见面,却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见张喜如此说,还以为是荀攸透露的,信以为真。

事实上,他听了裴潜的汇报后,也有这种猜想,只是不想相信。

他忧心忡忡。

天子以三千骑征讨匈奴,除了风险大之外,最让杨彪不安的是天子有意将士孙瑞排除在外。

这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但他又不便直接进谏。

士孙瑞先斩后奏,接受卫固的请降,触及了天子底线,强谏只会适得其反。

他再三考虑后,写了一封信,命人送往士孙瑞大营。

——

士孙瑞撑着头,揉捏着酸胀的眉心,眼中充满血丝。

收到杨彪的书信时,他刚刚接受范先的请降。

得知卫固被免除了死罪,范先就接受了命运,主动派人请降。

范先很识趣,只想保住性命。

在谋反的罪名下,能够保住性命是他最大的期望,家产之类的暂时就顾不上了。

魏杰、沮俊等人都表示反对。

饶了卫固一命,已经惹得天子大怒。再放过范先,而且又是先斩后奏,士孙瑞就算有再多的理由,有再大的功劳,也无法平息天子的怒火。

但士孙瑞反复考虑后,还是力排众议,接受了范先的请降。

杀死范先很容易,麾下将士都摩拳擦掌,等着立功。只要他一声令下,必然人人争先,攻破范氏坞堡只是时间问题。

但他不想这么做。

攻破范氏坞堡,族灭范氏很容易,但这样会让河东人人自危,短时间内很难稳定。

虽说举起反旗的只是卫固、范先,但河东心怀观望的人可不仅仅是卫固、范先,互相之间有姻亲的更不在少数。

如果不彻底清算,就是留下隐患。

如果彻底清算,就会有人铤而走险,再次举起反旗。

朝廷立足未稳,实在不宜杀戮过重。

只是这样一来,杨彪自免就失去了意义。他接连两次抗诏,天子肯定不会转他为太尉。

士孙瑞反复权衡,苦思半夜后,决定还是坚持既定方案。

他亲笔写了一封奏疏,派人送往安邑,说明自己如此选择的理由。

——

刘协到达安邑时,已经是半夜。

荀彧提前派人收拾好了府城,刘协顺利入住。

唐姬、宋都、董宛都没睡,等着接驾。

唐姬只是寒喧了几句,就接走了蔡琰。两人合住一个小院,要说说私房话。

宋都、董宛看到伏寿,心里多少有些不安。不过等刘协问起她们这几天的行踪,她们就忘了伏寿,兴高采烈的表起功来,还拿出了两张纸样,展示给刘协看。

在刘协看来,她们造的纸粗糙不堪,根本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但技术发展就是这样,指望着一开始就尽善尽美是不太现实的。一边做一边改进,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才是技术发展的常规操作。

更何况唐姬招募来的人中没几个是真正的工匠。只是耳闻目见,了解一些枝末细节,拼凑起来,摸索出可能的工序。

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他没有打击她们,兴致勃勃的问了研发经过,又根据自己的记忆,提供了一些建议。

总的来说,基本工序大致具备了,只是做得不够精细,有待改进。

这期间,董宛无意间说了一句,提醒了刘协。

董宛说,西凉人将这些关东俘虏留在营中,一是出于莫名的报复心理,一是享乐,所以大多是出身世家的女子。真正的工匠大多是男子,即使有女子,也因常年劳作而面黄枯瘦。西凉人提不起兴趣,要么杀了,要么吃了。

刘协随即想到了一个问题:白波军中应该有大量的工匠。

河东有纸坊,但河东的造纸技术不高,利润也不高,所以纸坊的规模都不大,有实力的大族不愿意干,只有一些普通百姓经营。

河东大乱,这些人要么逃了,要么加入了白波军。

况且河东将定,是该招安白波军了。

那么多抛荒的耕地没人耕种,白波军简直就是现成的劳动力,不利用起来太浪费了。

第二天一早,刘协刚吃完早饭,正准备派人去召杨奉,士孙瑞的奏疏先到了。

看完奏疏,刘协的心情也很矛盾。

对士孙瑞再次先斩后奏,违背之前的诏书,接受范先的请降,他很生气。

对士孙瑞宁愿惹怒他,放弃转为太尉的机会,只为避免河东形势动荡,他又很欣慰。

他未必同意士孙瑞对形势的判断,但他相信士孙瑞是出于一片至诚,绝非为个人谋私利。

如果是为了个人谋利,他大可以不管不顾,下令强攻,将范氏坞堡夷为平地。

对这样的老臣,简单粗暴的处理绝不是最好的办法。

反复考虑后,刘协派人拟诏,同意士孙瑞的处理方案。

与此同时,罢免士孙瑞的卫尉职务,转为北军中侯,指挥北军五校,完成范氏坞堡的接收、清算,并挑选部曲中的精锐补入北军。

以右将军董承领卫尉事,奉车都尉徐晃领卫尉丞,协管卫尉营。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