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汉道天下 > 第1143章 更进一步

汉道天下 第1143章 更进一步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4: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荀或进城时就见识过宛城的繁华,尤其是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在其中,感受又与坐在马车上远观大有不同。

用荀文倩的话说,就是烟火气。

原本为了不暴露身份,荀或还不顾荀文倩提醒,特意换上了一身俭朴的衣服。等到了街上,他才意识到自己弄巧成拙了。

他穿得太俭朴了,显得有些寒酸。当荀文倩拉着唐氏进了一家饰品店挑选首饰时,他站在路边,竟被人当作流落在此的外乡人,有人过来问他师从何人,研究什么学问,愿不愿意做个宾客。

托不俗的相貌之福,总算没被人当作乞丐。

等荀文倩闻声出来,那人见荀文倩一身衣服虽然谈不上奢华,但举止之间自有雍容,知道自己误会了,连忙道歉离开。

荀或很尴尬,荀文倩却忍笑忍得很辛苦。

唐氏也有些无语,后悔当时没听荀文倩的话,一起劝荀或稍微穿得好些,以至于现在荀或跟在他们身边就像个仆从。

“宛城的百姓这么富吗?”荀或看着四周,轻声问道。

“宛城本来就富,如今行新政,兴工商,税赋为天下之首,百姓有点钱不是很应该吗?”荀文倩坦然说道:“这就是天子要的王道。不管是谁,只要不懒不残,就母须为生存担忧。若能上进,还能过得更体面一些。”

“这就是王道了?”

“如果按照孟子的标准,这不是王道是什么?当然了,孟子是五百年前的人,标准难免低一些。”

“……”荀或扭头瞪了荀文倩一眼。“你还真是大言不惭啊。”

荀文倩毫不畏惧的回视。“阿翁若是不信,不妨随便问几个人,看看有几家七十岁的老人不能衣帛食肉,哪家不能保证温饱,哪家的孩子读不起书。”

荀或欲言又止。

以眼前的景象而言,就算荀文倩说的有些夸张,大体情况应该是没错的。除了黄巾之乱和董卓时西凉兵劫掠,南阳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经历大的战事,基础本来就好。这两年推行新政,发展势头更勐,甚至比天子亲自坐镇的冀州还要略胜一筹。

户口多,农业基础好,工商发达,想不富都难。

眼前的繁华还只是开始,没人能猜到将来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只有一点可以确定:肯定会超过之前的全盛时期。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天子重视教化,重视实学。有了技术的加持,宛城才能发展这么快,将来的前景也必然更加喜人。

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但人的才智是无限的。

对技术所能带来的效益,他有切身体会。

硝石能不能提高粮食产量,他不肯保证。农具的改进会大大降低耕作的辛苦,却是已经得到证实的。

因为同乡的关系,石韬等人有什么新发明都会先通知他,或者干脆在他的辖区内试验。去年他们搞了一种新犁,只需一人一牛就能耕地,效率比之前需要两头牛的旧犁还要高。

河南能以那么少的户口跻身郡国中流,新犁功不可没。

荀或一开始也不相信只是形制的改变就能带来这么大的效益。后来亲眼见识了新犁势如破竹的破土,他才知道石韬等人为什么那么自信。

如果硝石也能发挥类似的任用,亩产提高两三成肯定没什么问题。

走在人群中,荀或陷入了沉思。

——

一家四口逛了半天街,品尝了不少美食,顺便买了过年要穿的新衣。

宛市商品品类齐全,花样繁多。因为可供挑选的余地大,价格也公道。按照荀文倩的说法,属于大部分人都能买得起的程度。

荀或大开眼界。

“天子说,这才是真正的王道。”荀文倩说道,随即又补充了一句。“个别人富可敌国,大多数人没有立锥之地不叫富,那叫为富不仁,是取祸之道,不能长治久安。”

荀或瞅了荀文倩两眼,觉得她话里有话,意有所指。

不过他不得不承认,这说法是符合儒家思想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夫子所道,天子只是更进一步。

黄巾之乱之所以引发那么大的冲击,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兼并引起的贫富不均,无法凭自身劳作解决温饱的百姓实在太多了,只有要有登高一呼,就像火星落到了柴堆上一样,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党人事先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否则也不会与张角往来。

那时候党人眼中只有朝廷的背信弃义,只有天子重用阉竖引发的不忿,坚信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根本没想到自己也是祸乱之源。

他们玩火自焚,引来了十余年的大乱,险些倾覆大汉。

如今回头再看,要说一点愧疚也没有,显然不是事实。

只不过作为党人的一员,而且是其中的俊秀,要他当众承认党人错了,也不太现实。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看来天子的王道不仅师从孟子,还直接追朔到了夫子,可喜可贺。”

荀文倩思索片刻,说道:“准确地说,他对这句话只认可一半。”

“一半?”

“虽然没听他亲口说过,但是按照我的理解,他不认为寡和贫就能接受。如果只是满足于均和安,却不能解决寡和贫的问题,不能称为王道。儒门之失,正在于此。”

荀或沉吟了良久,默默地点了点头。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观点,儒门之中便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他们重视民生,鼓励农桑,推崇教化,和天子现在做的差不多。

这些人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循吏。

只是循吏大多是埋头干实事的,不喜欢党人、名士那一套作派,所以大多名声不显。

曾几何时,他也曾对循吏不以为然,觉得他们境界不高,只能做些庶务,不足为社稷之臣。施政一方还行,位至三公就力有不逮了。

最典型的就是昭宣时的颍川太守黄霸。

现在看来,他错得实在离谱,踏实勤政的循吏才是王道的践行者。

荀或突然想起了南阳郡学中的那些画像。

他隐约听人说过,天子看那些画像时,在杜诗的画像前停了好一会儿,还提到了杜诗发明的水排。因为那个原因,消失多年的水排如今重现于世,而且不断改进,对南阳铁官的产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任用。

“明天天子要去印坊吗?”荀或问道。

“当然要去。”荀文倩忽然想起来一件事,一拍额头。“差点忘了,我要给他买两件常服。他明天不能正式露面,只能旁听。”

82中文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