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醉枕美人 > 第二百八十九章 骁骑统领(二)

醉枕美人 第二百八十九章 骁骑统领(二)

作者:独钓长江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9 18:59: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李御的惬意中,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便进入了阳春白雪的二月,渐渐融化的积雪已然掩盖不住悄然而来的春意。

这段时间里,最为被世人关注的依旧是上党之地的交锋,在经过半月的争吵,诸国联军退出赵国边境,高都石涅的价格也从原先的百石二十金降到了百石五金。这个价格差不多能被诸国君王所接受,赵国也没有太激烈的反应,原本当初的价格就有些坑人,现在只是恢复到合理的价位而已。一套盔甲的打造需百石石涅,一件兵器的打造也需百石石涅,按照原先的价格,装备一个千人队都要近十万金,哪个国家都砸不起,而今百石石涅五金,让成本足足下降了一半,在诸国君臣的接受范围之内。

另外,赵国也不是没有收获,当初百石二十金的价格是将石涅之技也算进去,这次赵国却是以二十万金的价格便将石涅之技授予诸国,钱财均以物资充抵,诸国君王大喜接受的同时,赵国也增加了一大批有着庞大缺口的物资。

虽说石涅之技的出售被诸多大臣所反对,然则在赵王丹的一语定锤之下,此事还是被强行通过了。有了大批量石涅的供应,加上此前诸国派来学习石涅之技的匠师,石涅之技的秘密已然保持不了多久,还不如大大方方地将石涅之技出售,换点实在的东西,也省得诸国君王惦记。

还有一件事值得稍微注意的是,赵国和齐国交换了两座城池,分别是在齐赵边界的大河两边,事情虽小,却影响颇大。

齐赵两国大河、卫河两道河流为界,卫河乃大河支流,两国最主要的边界线仍以大河为主。大河以西为赵,大河以东为齐,然则齐国在大河以西有两座城池,赵国在大河以东也有两座城池,就像两个钉子一样,赵齐两国分别在对方的绝对地界内有了一个落脚之处,攻伐便利。

要说齐赵两国互相交换城池,对两国而言都是一种好事,至少不用担心对方借着那个钉子以攻入国境,必能得两国君臣赞同。可是别忘了,齐国自即墨之战后已然式微,加上齐王耽于享乐,不思进取,能保持国土不失已是万幸。而赵国几经大战,损失不小,却依然保持着雄厚的武力,赵国上下皆有攻伐进取之心。

可想而知,那两座大河以东的城池对于赵国而言是一个跳板,国势强大之后凭之可轻易攻入齐境。大河以西的两座城池对只图和平的齐国而言却是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能用这两座城池换取大河以西的两座城池,简直就是齐国君臣的福音。只要换得那两座城池,大河以东便都是齐国的国土,齐国可以凭大河之险建立防线,御敌于国门之外,安全性大增。

赵国群臣对此自是反对,这年头没有哪个大臣不想开疆扩土的,因为疆土便代表着人口,人口便代表着国力的强盛。怎奈赵王以交好齐国、退诸国联军为由定了下来,平原君诸位握有真正大权的贵族对此沉默,也让这个决定施行下去。

“赵穆,田单。”

听到交换城池的谕令之后,李御念叨着两个名字,嘴边露出一个玩味的笑容。

不同于那些大臣,李御知道的东西要多得多。赵王丹之所以同意交换城池,其一确是为了交好齐国,以取得齐国在高都石涅之事上的支持,另一个重要缘由便是小白脸赵穆的暗中推动。李御可是得到情报,齐相田单亲自出手,下令大军亲自护送了一大批珍贵货物至齐赵边界,接到赵王丹谕令的中牟守将庞煖也派兵接送。没有李御的插手,赵穆因此大发了一笔,所赚虽不能和他损失的相比,却也不下三万金。

这个年代,权势之人赚钱就是便利,只要能在诸国之间运送货物,便能轻松赚取数成乃至数倍之利。这是一个交通基本靠走的时代,这是一个通信基本靠马的时代,只要有权有势,钱都会乖乖跑到口袋里。

至于平原君诸位大臣没有反对两座城池的交换,却是因为赵国需要休养生息,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图谋齐国之地,还不如将两座并不算重要的城池换取齐国的支持,也好让齐国安心,省得齐国对此念念不忘。毕竟齐国头上还有一个盟主的头衔,虽然没有人真正鸟他,但也是有一定作用的,那位周天子可还躲在临淄城中享乐呢。甚至于,李御还猜测,平原君等人是想让齐国更加安逸,彻底熄了齐国君臣的进取之心,如今的齐国中上窜下跳地想要强国的唯有相国田单一系。

这两件大事,李御都没有参与,他的父亲此时距离人臣之极仅一步之遥,他也踏上了普通贵族难以企及的地位,手中握有赵国最精锐的骑兵,还掌控着邯郸城上下的护卫。若是他再不沉寂一下,保不齐就有些嫉妒的人跳出来找他麻烦。

在这一月之中,李御唯一花了点时间办的正事便是在邯郸城卫军中招收了六百骁骑。当初就任邯郸城尉之后,李御便有了想法,两万城卫军兵士的体格虽比之各常备军中的兵士差了一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不乏真正的勇武之士,毕竟两万城卫军的数量摆在那里。

因而李御在城卫军改制之时,便言明若是城卫军战力提升,符合晋升标准,便从中选拔一部分勇武之士充入骁骑。这样的举措得到了所有城卫军底层兵士的支持,方才让城卫军的改制顺利推行,连那些贵族之室也没有反对。

真正让李御决定在城卫军中选拔骁骑的缘由还有一个,便是城卫军兵士皆是土生土长的赵人。在长平之战后,真正由赵人兵士组成的军团已是寥寥无几,除了中牟一部,便只剩下城卫军和黑衣宫卫。黑衣宫卫乃是王宫最后的屏障,李御自然不能动,但是城卫军却是在他的直接统领下。

无可否认的是,土生土长的赵人有着异国兵士难有的荣誉感,还有对赵国的归属感,以及那潜藏在骨子里的勇武无畏,乃是可与秦军甲士比拟的兵源,甚至尤甚秦军甲士一筹。艰难建国的赵国之所以在数百诸侯国中脱颖而出,与赵人的勇武是分不开的,赵国之所以能在长平之战中逼得秦国倾尽全国之力,也是因为那时的赵军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赵人军团,勇猛冠绝诸国。可惜,长平之败直接葬送了将近三十万赵人兵士,几乎将赵国打击到亡国边缘,这也是赵王丹在长平战败后意志消极、生活颓废的缘故。

虽说此时赵国拥兵近五十万,但大部分都是靠优厚的待遇征收起来的异国之人,包括其余六国逃亡之人和迁入赵国的胡人,真正属于赵人的不过十五万。

当然,那些新征收的兵士战力也是不弱,毕竟赵国常备军征兵的标准课可是高的,虽在邯郸之战后降低了一点标准,却也不弱于山东五国。只是异国之民终究是异国之民,赵国以无比宽容的姿态收纳了他们,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他们脑海里的故国观念,和赵人兵士比起来有着很大的差别。

可以说,赵国兵士数量并没有削减多少,整个国家的战力较之长平之战前却有着巨大的差别。长平之战前,赵国武力位于诸国的巅峰,以一国之力独抗强秦而不落下风,而今秦国若是再次倾力来攻,赵国凭一己之力,绝对撑不住,除非不顾北疆的胡人,调动李牧的十多万边军,但秦国防御胡人的军队也是不下十万。因而,赵国现在虽然看着强大,实则国力整整降了一个档次。

“将军,骁骑营已集结完毕。”

“嗯。”

听得荀克敌的禀报,李御从沉思中回过神来,走到主将台边缘,看着笔直站在寒风中的上万甲士,心中豪情顿生。

被李御的眼神扫过,站着的兵士都不觉挺了挺身子,一种莫名的荣誉感在心中升起。

“本将仅此一言,望尔等不负骁骑之名。”环视一眼,李御神情肃穆地说了一句。

“骁骑骁骑,所向披靡。”

“骁骑骁骑,所向披靡。”

“骁骑骁骑,所向披靡。”

……

虽然李御只说了一句,但是上万甲士都激动地喊了起来。骁骑之名早已在毂山之战后便传遍整个赵国,甚至在诸国君臣心中也有了一定地位,即便那时的数万秦军因周鼎之困,加上战后疲累,但是以不过寥寥数千轻骑便打乱了秦军大阵,让秦国老将王龁黯然归国,足以使天下人看出骁骑营的武勇。

从此,他们便是这骁骑营的一员,是赵国乃至天下最强的军队,一种难言的感觉渗透进他们的骨子里。

“演武开始。”

骁骑营刚刚扩军完毕,李御便进行了一场演武,这次上场的乃是原先的五名骁骑营都尉,他们竞争的乃是骁骑营统领一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