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 265 清廉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265 清廉

作者:令狐BEYOND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05: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看到几个靠科举考试出身的文官都没什么意见了,池非这才抛出他的第二条建议。

“在下给出的第二条建议是,设置独立的官员监察部门,在下暂时称之为清廉社。”

“请问苏先生,这清廉社是否跟京城的缉事府相类?据下官所知,缉事府也具监察百官之职权。”陈大人皱着眉头问。

其他人一听,也是眉头大皱。

因为京城缉事府的恶名如今不仅传遍了大魏各地,还传到了西北和东北这边来。

那种种泯灭人性残害文官及家属的行为,让所有有志于科举出仕的读书人深恶痛绝,更使得设立缉事府的顺天帝在士林当中的名声极差。

甚至一些原本准备进京考会试的举人考生因为害怕缉事府而延迟了行程,决定等过几年再说。

能逼得寒窗十几载就为了科举出仕的读书人宁愿放弃会试也不敢进京赶考,可见缉事府的名声有多臭。

因此众人一听这所谓的清廉社可能跟缉事府类似,顿时全都神经紧张起来。

池非朗声道:“各位大人请不要担心,清廉社绝非缉事府。

缉事府乃伪朝的恶政,在下虽不才,但也绝不敢做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恶事。”

听到池非义正言辞的声明,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那敢问苏大人,您这清廉社是否跟京城的御史台相类?”一个姓邓的文官忍不住问。

池非回答道:“有点类似,但里面的运作机制却大不相同。

据在下所知,御史台的监察御史们每隔两到三年,就会将全国各衙门、各地方的卷宗复核一遍,通过卷宗的复核来发现问题并上报朝廷调查处理,这也就是俗称的‘刷卷’制。

但这种审核制度却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一旦卷宗造假造得好,就很容易蒙混过关。

各位应该听说过一句话: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我相信,真正的地方贪官,所贪远不止这个数。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那是因为没有人在当地监管这些官员。

只有真正惊动朝野的大案要案,朝廷才有可能派钦差下来调查。

因为没有人监管,导致地方官员贪污成风,区别只在于贪多贪少而已。

这清廉社的职权,就是监察各级地方官员。

而且这清廉社并非只是一个部门,而是一整个监察系统。

从上往下分别设中央清廉社、省级清廉社、府级清廉社、县级清廉社,一共四级。每一级地方行政部门都有相应级别的清廉社在监管。

我举个例子,每一个县除了由知县管辖的衙门外,一定会有另一个监察部门如影相随,那就是县级清廉社。

县级清廉社的主要作用是接受当地百姓的实名举报,然后进行调查和上报。

例如有一个平民或商人到县级清廉社举报当地知县贪污受贿,当地清廉社就必须受理,并进行调查取证。

假如当地清廉社给出的结果是知县无罪,而举报者怀疑是当地清廉社跟知县勾结才作出这样的定案,那平民可以向上一级的府级清廉社举报,请求重查此案。

府级清廉社接到举报后,也必须受理调查。

如果府级清廉社最后也给出相同的处理结果,那平民可以再向上一级的省级清廉社举报,如此类推,直至中央清廉社作出最终的裁决。

可能各位会觉得这样太过麻烦,甚至有些劳师动众,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所有平民百姓一个可以往上申诉的渠道。

只要有这个可以不断向上申诉的渠道,各地官员才不敢为所欲为,鱼肉乡民。

我相信,除非确有大冤屈,否则平民百姓是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上举报的。

毕竟民不与官斗,已经是民间的普遍认识。

各地清廉社除了被动接收民众举报外,还要主动监察当地政务。

例如每到年底,就要像监察御史那样对当地衙门的卷宗进行复核,检查各项支出是否有问题。我称之为年底检帐。

除了年底检帐外,各地清廉社在涉及征收赋税、水利治理、秋粮入库、地方关税等具体地方政务时,也要派人到现场监督检查。

换句话说,只要是涉及到地方钱粮之事,清廉社都有权监查。”

“那又该如何防止清廉社官员与当地官商勾结、同流合污?”一直没出声的章文轩老先生有些激动地问道。

池非朗声道:“为了防止清廉社与当地官员勾结、同流合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规定省级以下清廉社受中央清廉社管辖,而中央清廉社的官员受大将军直接任命和管辖,其他部门无权干预,让清廉社保持高度的独立。

第二,不管哪一级清廉社的官员奉禄都不能由当地财政支出,而是由中央统一下发,从源头上断绝与地方的利益联系。

第三,除了官员奉禄由中央发放外,各地清廉社还要实行三年轮换制。

即每隔三年,各个地区的清廉社官员要全部打散调到其他地区的清廉社任职。

这样就能避免清廉社官员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长后,容易跟当地官员勾结的问题。

第四,清廉社本身也接受内部举报,举报信会直达中央清廉社,最后由中央清廉社派人下来调查社内官员,其他部门不得干涉。

这种种措施,就是为了保证清廉社官员本身没有政治污点,能做到公平公正地监察百官。”

“苏大人,请问这清廉社可有直接逮捕官员的权力?”陈大人有些紧张地问道。

“不是逮捕,而是带涉案官员回去协助调查。

清廉社有权带走有嫌疑的官员回社内调查问话,但清廉社无权对涉事官员私下审判定罪,更不允许动用私刑。要进行公开的审判,一切以人证物证为判案的唯一标准。

假如没有证据,又或者证据不够充足的话,官员无罪,并且官复原职。

假如证据确凿,也不能由清廉社来判罪,只能由刑部来依律对官员进行判刑。

也就是说,清廉社只是起监察百官、调查取证的作用,最后的判决仍然由刑部来负责。”

听完池非的讲述后,在场除了宁志远一家外,所有人都露出了无比震惊的表情。

这套名为清廉社的监察系统实在太庞大了,一环扣一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几乎把所有官员都包在了里面,让人光想象一下都觉得毛骨耸然。

只有宁志远嘴角露出了淡淡的笑意,他就知道,小女婿这第二个建议一出,肯定会引起所有人的震动。

章文轩老先生沉默不语,一直在想着这清廉社之事。

这确实是个非常大胆的构想,简直开了前所未有之先河。

但此法却有个致命的弱点,不知主公和苏先生注意到没有。

想到这里,章文轩老先生不禁有些忧虑地望向池非。

只见池非拱手对众人说:“当然,这只是在下的一个基本构想,具体细节方面还有待商榷。

以上只是在下的一家之言,或许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望各位不要见怪。”在行了一礼后,池非回到了宁志远的身边。

实际上池非所提出的这个所谓清廉社监察系统,其实就相当于他那个时代的各级纪委或反贪局之类的组织。

虽然这个方案在逻辑上是可以行得通的,但究竟能不能在这个时代施行下去,那就真的要试过才知道。

对此,池非心里也是完全没有把握。

毕竟任何一项新政的推出,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有时就连提出政策本身的人都无法预料到。

历朝历代都有各种变法出现,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大多都以失败收场,因此实在难以预料其结果。

但岳父宁志远却对他的想法极为赞赏,因此今天才会特意让他在这个重要场合提出来。

等池非回来后,宁志远十分满意地拍了一下小女婿的肩膀,然后走到众人面前说:“这就是我女婿苏真所提的两个建议,各位不妨参详一下,看看是否有值得施行的可能。

我还是那句话,不管是西北还是东北,都不是我宁志远一个人的,而是大伙所有人的,大家坐的都是同一条船。

虽然西北土地贫弱,又穷又苦,但这里却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家。

不仅我们想过上好日子,那些拥护我们的西北民众也想过上好日子。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宁志远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我们这些为政者的,只有对百姓好,百姓才会信你、养你、助你,否则就会一起来反你。请诸君谨记这点。”

“是,大将军。”众人齐声应道。尤其是那些武将,声如洪钟。

武将虽然觉得池非的构思十分新奇,但却并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管是官员选拔改革还是设立清廉社,实际上都跟他们关系不大。

他们武将是靠军功出头的,只有打胜了仗才能往上升迁。

另外通过战利品的分成,他们也基本不缺钱财,根本不需要向地方伸手。

更重要的是,由宁家所统领的西北军,向来是十分公正的。不会出现被人冒领功劳的情况,就算是宁氏族人也不敢侵占他们的军功。

而且宁家对阵亡将士以及伤兵老兵的安置也是有目共睹的。

凡是有士兵战死的话,宁家会付给家属足额的抚恤金,并且减税三年。

凡是无法作战的老兵或伤兵,宁家会拨给他们足够的田地,让他们赖以为生。

正因为宁家几代家主都是这样做的,使得西北军全境百姓对宁家的拥护是发自内心的。将士们在打仗的时候更是奋勇作战、悍不畏死。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