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 250 挖渠

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 250 挖渠

作者:令狐BEYOND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20:05: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中午休息的时候,四组组长陈三河左手拿着一个杂粮馒头、右手端着装满白粥的碗走到众组员面前说:“我刚看了一下,其他组的进度比我们还差一点,但差得不多。只要下午大伙好好干,我们这组应该可以拿到前两名,到时就能得到官爷们的奖励了。”

那二十个组员一听,顿时兴奋不已。

因为只要被评为前两名的组,每人都能得到十文钱,外加一个肉馒头。

这钱虽然不多,但对他们这些身无分文、毫无进项的流民来说,已经是很优厚的奖励了。

更难得的是还有一个肉馒头,他们都已经忘了自己多久没吃过肉了。

这官府奖励是三天一结,就算这次拿不到,三天后还可以再争取一下。

只要组里没人学精偷懒的话,基本上每个组都有机会。

因为各组不仅人数相当,而且全都是差不多年纪的青壮,如果某组一次也没能拿到奖励的话,那只能说明组里的人不敢勤快而已,谁也怪不了。

每次拿到前两名的两组实在太风光了,当着所有人的面接过官爷们发过来的钱和肉馒头,有时官爷还会勉励两句,那情景很是让人眼热。

比起这三天一次的奖励,真正让所有流民感到无比振奋的是关于分田的事。

官府已经说得很清楚,他们现在挖的渠,就是为了引水到内陆,然后在山上造田蓄水用的。

那在山上造的田叫梯田,以后就是专门给他们这些流民耕种用的。

等梯田造好后,到时每户都会按家中人口多少分到数量不一的山田。

只要耕满五年,这山田就会归户主。

只不过接下来五年内这山田只能租不能卖,五年后可以随意出售。

更让人惊喜的是,由于梯田造在山上,需要农户提水上去灌溉,耕种起来比普通平地上的田地更加辛苦。因此官府为了体谅山农,规定山田田赋比普通田地略低,而且越高的山田税赋越低。

位于山上较高位置的梯田,田赋一般只有普通田地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

这个消息让十几万流民激动万分,许多人甚至忍不住喜极而泣。

这表示西北军是真的打算给他们一条活路,而且还会接纳他们为治下的子民。

对于原本充满绝望、几乎都在等死的十几万流民来说,这简直就是天降福音,因此他们才会如此激动。

接下来,西北军果然信守诚诺,把他们分成两批引导至漳州、临祈这两个最为靠近乌江的府城,然后在江边搭建众多临时的草棚来安置他们,并每天分两次进行施粥接济。

紧接着没多久,当地官府就派了大量工匠过来指导流民从江边挖渠引水。

一想到这渠是给将来会分给他们的梯田引水蓄水所用,许多流民顿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气,恨不得一天之内就给挖好。

就这样,十几万流民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挖渠造田运动。

由于流民当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幼,章文轩老先生建议像挖渠动土这种重力气活由十八到四十岁的青壮来完全,其余老弱妇孺就负责煮粮送食、修补衣物草鞋、搬运物资等较为轻省的工作。让众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为了增加流民们的积极性,池非向岳父提议最好把负责挖渠的青壮分成多个小组,每小组二十人左右,各选出一人为组长,负责监督和带领组员干活。

然后每二十个小组分为一个大组,再选出一人为大组长。

每个大组每三天一次由大组长评选出做得最好最快的两个小组,然后施以奖励。

现在的奖励暂时是组长十五文,其他组员每人十文钱,另外再加一个肉馒头。

另外为了防止大组长循私乱选,大组里面每个月都会重选一次大组长,由各小组组长投票竞选。

宁志远觉得这方法不错,于是命令手下人大力推广。

这方法果然有奇效,现在每个小组都拼了命地干活,根本没人敢偷懒。

因为一旦有人偷懒,组里的其他人肯定会对其表示不满,逼着对方不敢再放松下去。

这法子远比叫官兵整天拿着鞭子逼着流民干活要好得多,不仅效率更高,而且负责监督的士兵也不需要这么多人手,实在是一举两得。

相比于在山上造田,挖渠引水的工作显然更加重要。

因为再过不久就到冬天了,一旦天气变得寒冷,土质就会变得很硬,到时就更不好挖了。

只要先把水渠挖好,就可以烧山造田了。

这项工作虽然也很繁复,但相比于挖渠还是要轻松许多,就算在冬天也可以慢慢做。

池非的计划是在春天来临前把水渠和梯田都造好,这样刚好来得及实行春播。

如果顺利的话,可能来年秋天就能有所收成。

不过池非也知道,刚开荒的新田收成是很低的,只有耕熟了以后才会慢慢增加产量。

因此他并不期望下年梯田的收成有多高,只要够这些流民自给自足能养活自己就行。

虽然这十几万流民基本归西北军部管辖,但当地官员也没有闲着。

为了尽快把水渠挖好,漳州、临祈这两地的官员把各处忙完秋收之后逐渐进入农闲期的乡民都集中起来一起挖渠。

乡民也不是白干的,每人每天能拿到十文钱外加包一顿简单的中午饭。

钱虽然不多,但对于进入农闲期没什么事干的乡民来说,这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而且官府还包中餐,能为家里省下一顿饭,何乐而不为。于是大批乡民加入了挖渠的队伍当中。

官府为了不让乡民跟流民起冲突,有意把他们分开,各自挖不同的路段。

由于乡民人数众多,为了协调好挖渠的工作,当地各级官员也是忙得飞起,没有一个是闲着的。

至于其他如彝山、千鹤、怀兴、锦江等各地的官员也没有闲着,他们正积极响应西北当局的命令,雇佣了当地所有工匠和大批青壮赶往漳州和临祈两地为这十几万流民修建过冬用的茅房。

这项任务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在入冬前建好安置流民的茅房,很可能会导致大批流民被冻死。

为了加快建房的进度,宁志远还特意调拨了两万士兵在准备造梯田的几座山上大肆砍伐树木,来作为工匠们建茅房的材料。

反正这几座山都准备烧山造田了,如果现在不把树砍掉的话,到时也是白白烧掉,还不如趁现在物尽其用。

可以说,现在整个东北地区各地府城都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挖渠造田运动中,这已经成了如今的头等大事。

而另一方面,除了挖渠造田外,西北当局还有另一件同样重要的事做,那就是加强西北边关的布防。

因为每年入冬之前的这段时间里,胡人几乎都会趁机入关打草谷。

所以每年这个时节,都是西北军戒备最为森严的时候。

今年也不例外,宁志远把东北的防务以及开荒任务交给自己的心腹大将李定北、两个儿子宁雅柏和宁雅枫、以及小女婿池非后,随即返回西北支持大局。

毕竟西北才是他们的根基所在,无论如何都不能有所闪失。

由于西北已经没有了朝廷的援助,一切只能靠自己。

因此这回宁志远对西北的防务工作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重视,不仅连家都不回整天待在西北大营里时刻关注着边关的情况,而且对士兵的操练也变得更加严格,务必让全军保持最强的作战力。

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两个月过去了,来打草谷的胡人骑兵却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平静得有些异乎寻常。

这天下午,身为幕僚的章文轩老先生来向宁志远汇报了一件怪事。

这件事跟设在边关附近的临时边贸市场有关。

当初池非向岳父宁志远提出跟胡人进行边贸的建议后,宁志远并没有马上同意,因为当时也没什么可交易的东西。

直到池非在九江试验的制盐法成功后,宁志远这才决定在边关附近建立这临时边贸市场。

想用九江制出来的白盐来跟胡人换牛羊等牲口,以缓解西北军粮的短缺。

后来白盐在赵耀光等人的努力下,成功推销给那些江南盐商后,池非又以卖盐的钱在当地买了大批布匹、茶叶、调料、小工艺品等生活用品增加到交易的清单里。

除了盐布茶这些生活用品外,胡人其实更想要的是汉人造的铁器。

但西北当局对铁器管控极严,是绝对不会卖给胡人的。

因为胡人既不会挖矿,也不会炼铁,不少胡人骑兵所用的弓箭箭头是用兽骨磨制出来的,很多牧民家里甚至连铁锅都没有,可见胡人是多么的缺铁。

如果把铁器卖给胡人,就相当于帮助他们制造武器来对付自己。

因此西北历年都是严禁任何人向胡人出售铁器的,一旦发现将会处以极刑。

汉人的铁器就相当于胡人的战马,两者都是重要的战争物资。因此这两样东西谁也不会轻易卖给对方的。

虽然买不到铁器,但这临时边贸市场建立后,还是极受胡人的欢迎,很快就在各部族当中传开,渐渐地开始有越来越多胡人来到这里跟西北军进行交易。

通过这个边贸市场,西北军换到了不少牛羊,缓解了部分军粮的缺口。

章文轩老先生所提到的怪事就发生在边贸市场里。

他发现,最近这个把月来,有越来越多胡人牧民赶着数量众多的牛羊来跟西北军交易。而且全都一副急于出手的样子。

交易的物品除了以往的盐、布、茶外,很多牧民还要求兑换金银等硬通货,这就显得更不寻常了。

也不是说胡人对金银这类硬通货完全不感兴趣,但这类物品往往需要通过额外的交易手段才能换取其他想要的物品。

而塞外可以交易的市场极其有限,普通胡人牧民通常不想特意跑那么远的地方去换东西这么麻烦,因此他们都习惯了以物换物。直接用牛羊、毛皮、草药等特产来跟西北军换盐、布、茶等生活用品。

如今不仅有这么多胡人急于卖掉他们手上的牛羊,而且还有这么多人想换成金银等硬通货,这确实非常的可疑。

听完章文轩的汇报后,宁志远也觉得事有蹊跷,于是问道:“老章,这件事你怎么看?”

章文轩捋了一下胡子说:“明明就快入冬,正是粮食紧张的时候。

这时候胡人不仅不加紧屯粮,反而大量出售他们赖以为生的牲口。

属下想了颇久,觉得胡人这样做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有胡人准备离开这里。”

“你说胡人准备离开?这怎么可能?”听到这个结论,宁志远十分惊讶。

胡人在北方塞外盘据了几百年之久,这里就是他们的根,怎么可能说走就走?

章文轩回答道:“或许属下说得有些偏颇,但属下认为至少有部分胡人是准备迁移的。

据属下所知,胡人当中分为多个部族,并非像汉人一样同文同种。

老夫猜测应该是有几个部族准备离开塞外,而且此行路途遥远。如果带着牲口一起上路的话会极其不便,因此才会有大量胡人要抛售手上的牲口。”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说得过去,但这些胡人究竟想去……”说到这里,宁志远突然定住了,然后脸色大变地看向章文轩。

章文轩知道他已经想明白了,表情凝重地说:“是的,主公,老夫猜测这些胡人正准备从西南高原迁往大魏内陆,他们显然是准备在那里定居。”

宁志远一下子站了起来,然后走向地图前面死死地盯着西南方向,尤其是被安国公等人给白白让出的燕南、臻远这两个省。

他看得越久,表情越严肃,最后整张脸甚至变得一片铁青。

章文轩走到他身边同样看着那幅地图说:“主公,如果老夫猜测没错的话,此乃大魏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劫难。

很显然,这回胡人并不甘心抢完就跑,而是想真正吞掉魏朝的内陆。

胡人一旦在燕南和臻远两地站稳脚跟,那整个西南乃至南方地区将会成为数百万汉人的人间地狱。”

宁志远咬牙狠声道:“我真想看看谢老贼在知道这个消息后,脸上会有何反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