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人性空间 > 第二十三章《人性的逻辑》

人性空间 第二十三章《人性的逻辑》

作者:苗洪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3: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我在那个公司还担任着程序员职务的时候,理性让我产生了许多关于概念与写作问题的思考。其中之一,就是关于玫瑰的概念问题。在我们的个别章节中,其实也并不止一次的谈到这个问题。这就是,在现实情况当中与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玫瑰含义到底有什么不同,或许有着许多方面本质性的区别。到目前为止,我们至少还没有真正阅读到任何一部玫瑰直接与美好及光明有关的文学作品。

实际上当我们在20年前观看新版《泰坦尼克号》的时候,就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对于这么一部几乎被称之为世纪经典之作的爱情片来说,竟然没有任何一处显示出与玫瑰有关的电影画面及场景。这点对于揭示我们的话题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并非是导演的忽略,而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重复着在以往影片中出现多次的,以玫瑰折射悲剧的花卉手法。而我们这部小说在将玫瑰当成主要文学主题道具的过程中,因为是一个属于无限制揭示逻辑演变过程的作品,所以要尽量显示出玫瑰多层次的一面。再者就是,关于玫瑰与爱情的关联问题,实际上在中国,玫瑰并非是表达爱情的唯一花卉品种,只不过是在西方国家这层涵义才显示出相应的特殊定位:玫瑰=爱情。而这个等式今天还在广泛的沿袭。

至于玫瑰与爱情的关系,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显具有伪命题的感觉。对于欧美地区将近零下20度的冬季来说,寻找一束真实的玫瑰,无异于水中捞月。所以说,对于这种季节性非常明显的玫瑰来说,不论什么季节都出现在影片及文学作品其实是个荒谬与不经。所以,当聪明的作家及编剧在考虑到玫瑰与现实的这个层面之后,果断省略了玫瑰=爱情的并列关系或平行的对应关系。特别是日期那个被确定二月初的情人节到来的时候,玫瑰的萌芽都没有绽开,哪里来的鲜艳夺目的真实玫瑰花。

所以,对于玫瑰这种最简单的客观属性都不能理解的话,就等于是每天都可以被当成海上生明月的日子。如果我们再要以这种方针定义文学逻辑的话,那么所有的以往文学作品的逻辑都将被无情推翻。所以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所坚持的逻辑其实是双轨制的逻辑原则,即既要兼顾来自文学创作本身范畴的逻辑体系,也要坚持自然及客观世界的逻辑原则。

如果在一部所谓举世公认的文学巨著中,却出现了一个冰天雪地男女主人公去相互馈赠真实玫瑰花或者说其他花卉的细节,你可能根本就不会考虑这个逻辑的严重错误。如果您不相信的话,去重新阅读下您所曾经阅读过的所谓名著,肯定有类似的失误与荒诞。可怕的是,这种经过我们提醒才令您开始重视的问题并证明这些绝对的存在。当然,对于影视画面所出现的这种逆季节画面,因为影视艺术本身就包括画面的闪会或幻化的特性,所以我们并不作出太多的相关描述。如果说曹雪芹还为弥补季节逻辑而创造个冰窖储存不同鲜花或鲜果的话,那么很多人连这个最基本的冰窖都干脆省略不要了。而另外,在许多武林题材的作品中,武林高手或武林霸主,五冬六夏随便那个季节都能掏出几枚青果。这种反季节的现象,并不是我们这些作者不用心观察客观事物的结果,写出这样的文字只能说明作者写作时的态度极不严肃。在我们这一自然小节中,实际上可以列举出许多现实的范例,只不过是出于可能性的影射才这样处理。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文学理论家的理论体系中都将这种逻辑的失误解释为对现实真实世界的虚化。有时侯,我们在阅读一些所谓高层次的文学理论时,因为缺乏自己的思考往往望文生义。那康德美学体系说来说去,实际上翻来覆去的就只有那么一句话,美是通过眼睛看见的东西——就是这么极其简单的一句话让许多人纠缠了一辈子甚至几个世纪。其实,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否定这个美学体系的权威,既然在康德看来,美是经过眼睛真实看见才显示出审美的机制,那么当一个盲人看不见一切客观景象的时候,又如何理解审美呢?如果按照康德的理解,你既然眼睛看不见,就不存在美学机制的体验与体会。

我们之所以在这一章节中提到美学与玫瑰的话题,是因为玫瑰在我们这部小说当中所出现的形态不一的玫瑰所决定的方针。实际上,如果再进一步说的话,我们故事中的玫瑰不仅仅是涉及了一个美学的问题,并且还涉及着玫瑰与神秘感之间的关系。另外,对于花罩中那些早已霉变的玫瑰残骸来说,实际上已经不再具备任何审美的可能。而至于在第三房间那个男女接与授玫瑰的场景,除了蕴涵着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之外,因为我们只不过是透过闪电在屏风上的投影才看见的玫瑰轮廓。所以,文学创作的审美与美学机制的构建并非是简单扼要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创作这部作品中,总是在竭尽全力的维护着客观世界的逻辑尊严。召回逻辑尊严在文学艺术及其文学创作中的原本地位,是我们创作的庄严口号及旗帜。在我们的早期章节中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到过子影如何打扫楚紫死亡现场的情节设置问题。它实际上在文学逻辑及现实逻辑中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因为它不可能永远处于不打扫的阶段。它是必须被打扫的一个区域。

但是,实际上我们这种担心可能是多余的,因为在某些作家看来,现场是否被打扫,又由谁去打扫,只不过是个被允许忽略的客观事件;而另一方面,或许有作者利用这个打扫现场的描述机会,让打扫者在打扫的过程中发现一枚钮扣或者说女人一根头发之类的物品。大家别发笑,这种情节是许多侦探类作品或武林作品经常性出现的细节。而关键问题是,假若在打扫现场的时候什么都没发现也没关系,因为作者可以在编造个有人来过现场的情节来继续写下去,并且随着故事的书写,可以在此基础上作出无限制的延伸与拓展。

所以,谁来过现场,动机又如何,又是谁是幕后黑手安排他来破坏现场,然后顺藤摸瓜,又揭穿幕后的策划者是谁,如果这个幕后策划者又有什么深刻背景的话,故事最少又能增加10个章节,然后幕后策划者又杀人灭口,让那个破坏现场的人自杀或者说弄成精神病患者。然后这个精神病患者清醒后又反击陷害他的幕后策划者。所以,我们的故事其实是选择最简简单单的方针来叙述故事的。如果按照刚才的逻辑的话,甚至黑手党都有可能卷入这个破坏现场的旋涡。所以,我们之所以在这里刻意的省略这个打扫现场的细节,不是出于是否与整个故事有关的问题,而是我们根本就无法安排这么一个打扫现场的场景。在自杀案件发生后,子影无论都必须回家,并且请人打扫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与浩与她一起打扫的逻辑性可能存在,但是至于两个人是如何打扫现场的,绝对不可能象平时打扫卫生一样,出现所谓你打扫哪里,我打扫哪里的问题。

实际上,根据相关资料,当年《尼罗河上的惨案》在中国公映时,观众就提出了一个比较深刻的问题就是,假如那位侦探不在这艘游轮的话,那么这一切又该如何被作者描绘的问题。实际上,作者已经安排了一个让作为婚外情人的男女杀手免去法律惩罚程序自杀的结局。这个结局实际上非常失败。按照正常逻辑,两个凶手根本就没有事情败露而自杀的打算。作者之所以安排这个结局,实际上目的和《无一生还》差不多,都是暗示对于当时法律制度存在许多矛盾现状的质疑与批判。所以,故事的情节其实是否吻合逻辑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把作者对于当时西方法律所持有的态度表达出来即可。文学价值的体现并不是指这部《尼罗河上的惨案》及《无一生还》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文学的名义去批判现实。

如果仔细分析英国影片《水晶鞋与玫瑰花》拍摄现实背景的话,其实它就是一部关于现代英国皇家如何选妃方针的应景之作。这部影片摄制于1976年,而威尔士王妃戴安娜五年之后就与威尔士王子在圣保罗大教堂完婚,成为全世界最受瞩目的王妃。所以,文学创作总是与国家机器发生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相互关系。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与国家与社会与自然与逻辑与哲学与宗教与道德与价值与审判与罪行与元罪的相互关系。

除此之外,就关于《尼罗河上的惨案》所具备的文学特征来说,无论是文学价值或者说情节的布局方面,都是逻辑性极其糟糕的状况。当凶杀案所谓目击证人奥特勃恩太太,正要说出那个凶手时,一颗子弹却射中了她……这个情节其实非常失败也非常可笑。凶手怎么知道她是目击者,又怎么知道她会在什么时候说出凶手是谁,并且作为一个作家,也不可能在任意的可能危险场合就说XX是凶手之类的话。还好,到目前为止,中国作家还没有谁以这种手法描述目击者揭露凶手的场合及方针。

但是,尽管在没有正式出现关于类似情节的侦破作品,但是根据一些资深电影文学剧本编辑的回忆我们可以知道,他们自《尼罗河上的惨案》于八十年代之初在中国公映后,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投搞者在投递类似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时,肯定是有如下的描述。——当所谓目击者说出我看见几个字的时候,肯定有暗处发射的子弹将其击毙。幸亏这些编辑们眼睛雪亮,不然的话,中国将出现N部类似《尼罗河上的惨案》的电影在电影院上映。所以说,作为侦破题材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在中国的影响力还是属于比较大的状况。但是,由于我国八十年代文学创作刚刚与国际发生相互关系的情形之下,这种模仿值得原谅。

所以说,当文学创作即便需要为解释其他社会现象作出承担时,逻辑依然是主要的支撑。因为作家要通过文学载体所讨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关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之内的问题,所以,逻辑的作用绝对不可被忽略。十年前中国曾经有一部真人真事改变的电视剧《恩情》轰动一时。如果仔细分析这部来自于真实事件的影视作品的话,逻辑实际上是可以随时随地忽略的东西,即走到哪里是哪里。

但是,编导为了使走到哪里是哪里的状况尽早结束,安排了一个信仰基督教的人物,通过其在教堂的忏悔内容才真正证实了所有一切纠集的根源。所以说,这个基督信徒才是唯一合乎逻辑法则的人物,而其他的都不算。他们只是所做的一切最终要经过基督信徒的验证才证明逻辑性的存在。

而我们这部小说却在结构上非常特殊,我们没有相关在教堂可能出现忏悔而透露某种秘密的角色出现。楚紫及山戊之死是既定的客观存在,因为它是属于没有目击者的那种事件,所以只有靠我们自己根据现象去推测他们死亡的真正原因。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凭借逻辑的推理去发现,去导出。而在这一环紧扣一环的推理环节中,还有重叠着那些已知的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协调。由客厅花罩玫瑰引出的参考性话题是,为什么花罩里的玫瑰由红色变成了白色。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玫瑰已经霉变到不能分辨眼色的地步,所以从表面上看,神秘老太婆关于玫瑰的话语内容非常不可靠。我们先回忆一下早期章节中的相关描绘:

宴会将近深夜十一点才结束。疲惫不堪的我经过客厅时,神经却因为看见花罩下的那朵玫瑰而变得立即紧张起来。女主人住在楼上。待她上楼后,我突然想起,今天上午那个老太婆在客厅里面对着枯萎的玫瑰十分激动:子影,这不是他先前送给你的那朵玫瑰。不是的,当年的玫瑰是红色的。我清楚的记得,那个男人为了在订婚仪式上送给你喜欢的白玫瑰,可是,他跑遍大街小巷所有的鲜花店都没有找到。我以前没有注意到从前花罩里的红玫瑰变成了百玫瑰。

这就是说,我现在看见的这朵白玫瑰,并不是当年原先就罩着的红玫瑰。那么玻璃罩之下的玫瑰由红变白,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但是,如果我们的读者再将思路拓展的广泛一些或者说从别的方面寻找这个老太婆话语没有错误逻辑性根据的话,那么又会出现一个重要的思考转折。也就是说,在这种玫瑰颜色不能辨认的情形之下,而原先那束玫瑰的形状及散射特征却不会有特别重大的变化。再就是说,捆绑玫瑰花束的物品即便时间久远,也能依稀可变——说来说去,我们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神秘老太婆是从原先玫瑰花束的特征判断玫瑰被换了,而不是根据颜色特征作出的判断。

而另外,实际上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机理就是,即便原先的红玫瑰如何腐变,它也不会是纯粹白色的样子。再就是说,因为老太婆是每年相同的季节几乎都会准时来到别墅拜访——所以,老太婆不论在今年什么时候来,她都亲眼看见过原先那束玫瑰。而对于我来到这所别墅的时间来说,我所看见的,仅仅是现在时的玫瑰而不是过去时的玫瑰——这就是我和老太婆由于时差所导致的状况。所以,关于逻辑的把握程度,在我们的作品中基本上是比较集约的状况。无疑,我们这个关于客厅玫瑰的阐述,其实是一个关于逻辑层面再升级的思考——但是,我相信这种解释绝对是出乎您的意料。如果是一般的作家,很可能关于这束玫瑰的描写方针就是,换就换了,不管这其中为什么会换,最后总会水落石出。

而事实上,就目前在花罩所保存的这束玫瑰来说,肯定会有读者产生这样的联想:现在的这束玫瑰其实就是楚紫死亡那天晚上所出现的那束玫瑰。但是,当您产生这种联想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其中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就是,这束玫瑰花上的血迹颗粒其实很小,仅仅是通过仪器检测才发现上面有血迹存在,而不是通过肉眼就能观察到明显血样。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当读者们阅读到这里的时候,所有的神经都已经完全崩溃了。阅读了已经那么多的章节,到现在才发现自己又错了,而且不是一般的错,整部小说从开始到现在,作者所玩的都是一个极端高智商的逻辑游戏。它让你在绝对的错误判别中看见真理,又让你在自以为是绝对正确的判断中瞬间否定与颠覆自己的逻辑判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