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时明月之夜未央 > 第六章 峥嵘初显

汉时明月之夜未央 第六章 峥嵘初显

作者:月明碧琉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9:49: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场秋雨一场凉,萧瑟的秋风扫下一地落叶,天阴沉沉地像是吸满墨汁的棉花,闷的令人窒息。

由赵绾王臧牵头的兴建明堂之事,遭到了窦老太后的激烈反对,加之申公年老体弱,重启明堂一事进展极为缓慢,内困外忧,刘彻极为无奈。

赵绾见刘彻一筹莫展,提议道:“陛下初登大宝,身边缺乏贤良方正之士,何不效仿高祖,下求贤诏,广求天下贤能,开建元盛世呢?”

“下求贤诏?”赵绾的话令刘彻不禁想起高祖十一年,在继平定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的叛乱后,高祖又亲自率兵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谋反。当时大汉朝内部秩序混乱,人才紧缺,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祖曾下求贤诏,广开言路,求天下贤能共商国策,而由此事也形成了大汉朝目前的选官制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忆起往事,刘彻眉眼流转,径自吟起高祖当年的《大风歌》,叹道:“比起高祖,朕逊色太多!”

“不!”赵绾朗声道,“陛下雄才大略,堪比高祖!只是眼下略有小挫,只要陛下信心犹在,臣等愿殚精竭虑,誓死追随!”

赵绾的话激起了刘彻的斗志,想着自己身上流的是高祖皇帝的血,刘彻不禁洪声道:“这天下毕竟姓刘不姓窦!朕才是高祖的嫡子孙,是这大汉朝的天子!”

“赵绾,你这就给朕拟‘求贤诏’,朕要效仿高祖,广求天下贤能,复我大汉之光!”

赵绾见刘彻目光炯炯,斗志昂扬,心中大为喜悦,高声应道:“诺!”

-----

待求贤令下,一时之间天下有识之士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入京城,刘彻亲自策问古今之道,应对者不下百人,其中以广川人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独尊儒术”的学说,最合刘彻的心意。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至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好!说的好!”刘彻击节赞叹,圣心大悦。

-----

依董仲舒的提议,刘彻大张旗鼓地办太学、改吏治,推崇儒家大一统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当时长安城中,不少诸侯都盘亘在京都不愿回自己的封地,无形中就形成了一股对抗朝廷的势力,刘彻为了抑制诸侯对朝廷的影响,下诏严令各诸侯回自己封地,同时命令各封地、诸侯国开放城门,不得私设关卡限制往来出入。

这些改革的措施引来诸侯王和宗室贵族的强烈不满,他们都聚集到窦老太后身边告状哭诉。窦老太后向来拥趸黄老之术,见刘彻重启明堂、重用儒生已是不悦,加之窦婴之事更让她心中早有嫌隙,如今见这群人鼓动皇帝推行儒术治国,并胆大包天地拿自己的近臣亲戚开刀,更是怒不可遏。

是夜,长信宫内又是疾风暴雨。

窦老太后厉声道:“哀家一早反对你任用赵绾等人,且不说他们仗着你的宠信一步登天,如今竟如此胆大妄为,是想再酿七国之乱不成?”

刘彻早料到有这一天,不卑不亢道:“皇祖母息怒,当年之所以有七国之乱,正是因为各诸侯国**一方,拥兵自重所致!如今孙儿将各诸侯王赶回各自封地,切断他们在京城的联系,又以儒家大一统思想,削弱诸侯王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刘彻话还未说完,便被窦老太后一口打断:“儒家!儒家!如今皇帝开口闭口都是儒家,你怎不想想你父皇,你祖父他们哪个是靠儒家治国?若无几十年来的黄老之术,大汉如何能有今日的富庶?”

看着窦老太后对儒学深恶痛绝的样子,刘彻心中不免有些快意,“皇祖母,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大汉朝虽府库充盈,但各诸侯王在京中以地方势力影响朝堂,视国家法度为无物,若不对此进行严惩,孙儿只怕七国之乱不远!”

“啪!”窦老太后拍案而起,怒声道:“皇帝是指责哀家纵容他们霍乱朝纲了?”

刘彻看窦太后震怒,忙俯身赔罪:“皇祖母息怒!孙儿断无此意!”

“哼!”窦老太后冷笑一声,拂袖而去。

-----

前朝危机重重,窦老太后频频施压,令刘彻苦不堪言,本想着后宫有个青梅竹马的皇后,可以令自己一入温柔乡,得半日惬意轻松,孰料,这后宫亦是是非之地。

在刘彻母亲王娡还只是景帝美人时,便梦见拥太阳入怀,没过多久竟有了身孕,生下了刘彻。刘彻四岁时被封为胶东王,而景帝长子刘荣被册立为太子,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能成为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太子刘荣,不料刘荣生母栗姬目光短浅,因厌恶馆陶屡次给景帝进献美女而拒绝了这桩婚事,这令馆陶长公主十分恼火,转而看上了“梦日入怀”而生的胶东王刘彻。

馆陶长公主问小刘彻:“彻儿长大了要娶媳妇吗?”

小刘彻说:“要啊。”长公主指着左右侍女问刘彻想要哪个,小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

小刘彻笑着回答道:“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非常高兴,于是数次请求景帝,终于定下了这门亲事。

为了让刘彻坐上太子之位,馆陶长公主经常在景帝跟前诋毁栗姬,令栗姬渐渐失了宠。另一方面王娡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素来忌惮前朝和后宫串通,当下竟论罪处死了该官员,不久之后便废了太子,改封为临江王。再之后,在馆陶长公主的推动之下,景帝正式册封王娡为皇后,刘彻这才得了太子之位。

数年过去了,刘彻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阿娇也如愿以偿,当上了大汉朝的皇后。因着这段往事,阿娇素来在刘彻跟前说一不二,再加之自幼受宠,虽然如今贵为皇后,但未有半分收敛,依然任性骄纵,刘彻心中虽颇为反感,但念着少年夫妻的情分和长公主的拥护之功,始终隐忍不发。

“朕这当的是什么皇帝呀!”刘彻一边自嘲一边朝椒房殿走来,值守的宫人正欲通传,刘彻罢了罢手,道:“不用传了,朕自己走走!”

这椒房殿在未央宫之内,处前殿之北,为历代皇后居所。此时已近申时,殿内宫人不多,只见几个宫婢低头擦洗着地面,一个宫婢正急匆匆地端了一盆水迎面走来,忽见是刘彻心慌之下,哐当一声整盆水应声落地,溅得刘彻一身水珠。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请陛下恕罪!”宫婢吓得脚一软,赶紧伏上前去为刘彻擦拭衣摆。

见婢女胆战心惊,刘彻也不忍责怪,一边自己擦拭一边道:“无妨!”

闻声而来的阿娇见刘彻衣裾潮湿,而一个宫婢却挨着刘彻尽显娇弱,醋意和愤怒一起涌了上来,厉声道:“大胆贱婢,竟敢冲撞陛下!来人,把这贱婢拖出去笞杖二十!”

宫婢闻言惊慌失措,不住伏地求饶:“皇后饶命!皇后饶命!!”

“阿娇,是朕未让宫人通报径直入殿,饶了她吧!”刘彻弹了弹衣襟上的水,好声言道。

“陛下!”阿娇听刘彻为区区宫婢求情,心中更是不快,不由皱了皱眉,嗔怪道:“陛下被泼了一身水,还替这贱婢说话,都是臣妾没有管理好宫人!”随即对左右侍卫令道:“将这贱婢拖出去!”

“皇后!”刘彻闻言怒道,“朕说的话形同虚设吗?”

“陛下!”阿娇也来了气,直接顶了过去,“臣妾管教宫里的下人,还请陛下不要插手!”

“你,你…你!”刘彻气的说不出话来,手指了半天,丢下一个字,“好!”径自头也不回地走了。

-----

“启奏陛下,诸侯王回封地之事,尚有衡山王,厉王等不愿离去,请陛下限以时日,若再不离去,臣等将报送有司,强行驱逐。”未央宫内金殿之上,御史大夫赵绾出列,上表天子。

刘彻闻奏心道不久前刚与窦老太后为此事争吵,若是此时下令强行驱逐,只怕和长信宫要闹的更僵,想及此处刘彻不由缓声道:“太皇太后仁慈,见不得宗亲分离、子弟被逐,此事暂缓,再行商议!”

不料赵绾竟下跪言道:“陛下,自古以来,国家大事应由当朝天子决断,后宫妇人不得参与朝政,陛下既登大宝,按照祖制,处理任何事均可自己做主,无须请奏太皇太后!”

这句话刚落地,即刻掀起千层浪,殿上大臣有私下窃笑的,有面面相觑的,有幸灾乐祸等着看好戏的,王臧敬佩赵绾的勇气之余也不禁暗暗为他捏了把汗,没有谁比他更清楚赵绾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些时日他们修明堂,倡儒学,驱诸侯,所做的一切无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尊皇权,重君王,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兴建明堂之事太常时时借故拖延,不用问原因也知道这是窦老太后的意思,而驱逐在京诸侯王回封地又受到了来自长信宫的阻力,如今连皇帝自己都摇摆不定,这令赵绾万分焦急。

与其受人钳制,不如先发制人。故此赵绾横下心去讲了那一番话,一是希望借此打开局面,让朝臣以皇帝为中心,二来也是坚定刘彻改革的决心。

王臧手执笏板出列,双膝跪地:“陛下,赵御史所言极是!陛下既为一国之君,国家大事均可自己决断!”

刘彻当然明白两个臣子的心意,但放眼朝堂,除了赵绾王臧二人,其余人等均是闭口不言,刘彻不禁从心底打了个冷战,看来这是一场早分胜负的战役。

朝堂这边硝烟未散,长信宫就收到了消息,老太后凤颜大怒,心道,刘彻你才当了几天皇帝啊,这么快就要从哀家手中夺过权力了?好!你不是有赵绾王臧做先锋吗?行!我倒要让你看看这大汉朝究竟是谁说了算!

“摆驾未央宫!”窦老太后满脸怒容。

“太皇太后驾到!”随着未央宫外通禀声的响起,大殿之内噤若寒蝉。

“是谁在皇帝跟前进谗,说国家大事应由当朝天子决断,无须请奏长信宫?”当着满朝文武,窦老太后厉声责问,龙头拐杖在未央宫一敲,威严不容质疑,瞬间满堂寂静无声。

刘彻见长信宫这么快就收到消息,老太后还亲自赶了过来,心里不觉一阵冷笑,极不情愿地起身,挤出一丝笑容迎道:“孙儿恭迎皇祖母!皇祖母有事命人通传便是,怎么还亲自过来了?”

“哼!”老太后怒气未消,“哀家再不来,怕是要背上这后宫乱政的骂名了!”

“皇祖母多虑了!”刘彻好声应道,“孙儿与朝臣在此商议国事,何时言及后宫乱政?”

“商议国事?”窦老太后的拐杖又是重重一敲,“罢黄老,尊儒术,这就是皇帝所谓的国事?这群儒生满口雌黄,挑拨生事,根本就是新垣平之流,皇帝必须严惩!”

“皇祖母息怒!”刘彻强捺下所有不满,依旧好声言道,“这二人言辞确有不妥,但他们赤胆忠心,绝无挑拨之意,此事有些误会!”

“误会?”老太后冷笑一声,“驱逐诸侯王出京是误会?罢黄老尊儒术是误会?说哀家为一后宫妇人,不得涉政,又是误会?”老太后的语调步步紧逼,尤其这最后一句,更是剑拔弦张。

“将赵绾王臧投置廷尉府,即刻着人查办这二人奸利之事,报于哀家!”窦老太后的话透着不可置疑的威严,仿佛告诫这朝堂上所有的人,她,窦漪房,才是这大汉王朝的掌权者。

“皇祖母!”刘彻正要阻拦,被老太后一声喝断,“皇帝,哀家劝你一句。”窦老太后看着刘彻一字一句说道,“好自为之!”

好自为之,这四个字如同一把尖锐的冷箭,瞬间就让刘彻五内俱凉,什么大汉天子,什么九五至尊,在这一刻,分明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赵绾王臧抬头挺胸被侍卫押下,铁骨铮铮对刘彻言道:“陛下不必替臣等求情,臣二人忠心可表日月,只愿陛下执掌山河,臣等粉身碎骨又有何憾!”

“押下去!”窦老太后闻言脸色早已铁青。

殿上百官鸦雀无声,刘彻只听见自己心中的血,一滴,一滴,往下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