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春秋王旗 > 关山月 第71章 朝议

春秋王旗 关山月 第71章 朝议

作者:花下一壶酒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1: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承云帝京长安城。

今日早朝如出一辙,君臣奏对又开始讨论关于帝国境内四处云涌的妖邪蔓延一事。

皇帝陛下李开元这许多天也看出来了,朝堂上这帮子各色官袍的所谓朝堂重臣,除了那几个从最开始就只会每日闭目养神,打定主意装死到底的元老砥柱,剩下的这群王八蛋全是些酒囊饭袋!

提不出什么有新意的说法,每日里就只会将那几个最开始就提出来的法子掰开了揉碎了,在那里装模作样扯闲篇,还一个个装得像是恨不得为帝国庙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能为皇帝陛下舍出一条命去都心有不甘一样。

眼看着又要一圈废话扯皮扯到下朝,皇帝陛下忍无可忍,直接打断了这群只说废话,却谁都不愿意提正事的混账,提前退朝回了后殿。

殿内群臣一个个见陛下退朝,于是就轻轻松松三五成群也缓缓离开了大殿,各自返回部堂府衙那边,去处理积攒在各自手头的繁忙公务。

片刻之后,大殿之内人影寥寥,只有最开始就站在群臣之首的那几个装死的砥柱重臣,似有默契一样无一人离开,依旧站在原地静心等候。

其实满朝群臣多年来官场摸爬,基本都是修炼已久的人精,当真又有几个会不知道陛下到底想听什么,但即便如此,他们却还是选择了一个个在那里东拉西拽扯闲篇,看起来像是犯蠢一样顾左右而言他。

之所以如此,当然是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有些事要看由谁来说,也要看什么时候说以及该怎么说,对于某些官帽子不够大的朝中群臣而言,有些事情一旦挑头开口,就是明眼可见的取死有道!

咱们这位皇帝陛下,历来不显山不露水,好像脾气也一直很好,好的都不像是个威严深重的帝国皇帝,但其实他比谁都精明,什么话该由什么人来说,他早就清清楚楚了,只不过是在等一个时机罢了,所以才会放任群臣陪着他一起演戏而已。

今日就是刚刚好,正是那个满朝文武眼看着扯皮都快扯不下去了,一个个翘首以盼、等候已久的时机已到!

所以,这也是为何那几位从最开始就未曾多说过一句话的老家伙们,一个个在群臣散去后依旧等在殿上不曾挪步,而那些官位不够匆匆散去的群臣,竟也没一个上前来问候一声的原因所在。

又过了片刻之后,依旧站在殿上那位手持拂尘,本该随着陛下下朝之后就一起去往御书房那边伺候的大宦官内常侍,搭眼一瞧下面的排场,就知道到了他该说话的时候。

在场诸位,官品最低的都是正三品的六部尚书,而最高的那几位,不算已经是实质上太子之位的晋王李琮,剩下的也都是诸如三师三公三省长官,以及军队行伍那边的骠骑、辅国一类的武散官大将军,个顶个的位高权重!

大太监声音不高,略带阴柔,见诸位与陛下同心,自然也就少了许多客套,开门见山请各位大人前去御书房外,等候陛下召见小朝。

今日小朝,才是真正关乎承云帝国未来格局的定鼎朝议,事关重大,所以这群朝中砥柱在听到那大太监传达陛下旨意之后,也没有一人过多言语,一个个表情冷肃前往后朝。

皇帝陛下已在御书房,群臣觐见时,他手中正提着那本由陇右道城隍薛万泉递上来的奏表,殿中已经站着的,还有十位神道一品神灵,承云帝国五岳山君,四渎水神,以及长安城隍。

皇帝陛下原本还很宽敞的御书房内,一时间也显得影影绰绰,人数颇多,在场诸位都是整个帝国疆域之上最顶天的大人物,无一例外云集于此。

见礼毕,承云皇帝也不废话,将那薛万泉递过来的奏表,以及他让齐王李璟带去陇右的三道诏书副本一并递给身边大太监,交由在场众人传阅。

皇帝传诏要经过三省,故而各省长官并不意外,皆知内情,只余其他人一一看过。

六部主官在场官阶最低站在最后,这个场合没有他们说话的资格,而其余各位重臣则微微沉默。

前两封诏书在意料之中,换掉了那个狄州知府和城隍,再擢升那临茂县两个主事官员知狄州事,这件事虽不太合乎官场规矩,但放在此时乃是恰如其分。

帝国疆域妖邪祸起,无论是启用神灵压制,还是动用行伍二者配合,总之动手之前先祭旗,乃是题中应有之意,既是提振军心,也是杀鸡儆猴!

虽然一个知府和一个州城隍的项上人头,在这样的场面上其实有些不太够格,但勉强也算凑合,这个由头早在当年临茂县那场变故发生之后,就已经被皇帝攥在了手里。

不良人是皇家手中利器,从那个时候就已经盯上了整个狄州地界,之所以一直没动手,一来是祸事已生为时已晚,但暂时还没波及太广,那个布局对面的执棋人,好像就是在蛰伏待机,等待那盐官镇的最终结局,以及那个此时应该快到了狄州城附近的少年人。

二来则是时机未到。

妖邪四起不是承云帝国一家一姓的麻烦事,整个天下九洲,因为当年的妖龙睁眼、荧惑守心一事,时至今日就已是近乎遍地狼烟的纷乱格局。

此情此景,中土临渊学宫那边想必很快就会有后话,也可能某些决定已经出炉,正在分赴九洲各地的路上,在这个时候借着当年的由头下手,就正好是个敲山震虎的开路好时机。

齐王李璟因为当初在那李乘仙单挑帝国宗祠时,曾出言不逊被宗祠记恨,皇帝正好借此由头赶他出京,明面上是暂避锋芒周游各地山川去修一修心,实则一路西行去往陇右道传诏,就又刚好是个神不知鬼不觉的瞒天过海、金蝉脱壳。

如此下来,就一方面是为后续的镇妖诸事祭旗铺路,同时也能剁掉那境外某个鬼鬼祟祟的仙家手笔,一举多得,算得刚刚好。

但最让在场群臣有些措手不及的,是那真正的第三封诏书。

帝国疆域广袤,帝京长安偏帝国东部,远在西北的陇右道及周边各个都护府,还有西南剑南道和南部岭南道等诸地离京遥远,一旦真正动用神道及行伍诸军配合镇妖,则指挥行事战线狭长,多有不便。

皇帝陛下故此下诏,设陇右道大行台,置大行台尚书省,由齐王李璟领大行台尚书令,西、南各道军制麾下大都护府、大都督府、地方州郡统一划归陇右道大行台麾下,凉州大都督李清河及凉州城隍薛万泉分兼大行台左右仆射,治凉州,有镇妖诸事便宜之权,非大事不必再行请示长安。

这个安排不能说不妙,因为它正好解决了某些一旦动兵之后,很可能会出现的祸患。

但好像也不是特别妙,因为一旦将西南诸道军政两权另立出去,意味着某些防微杜渐的措施,极大可能会攒在一处变成另一个方向上的巨大祸患。

这个事不好明说,因为那两位都是陛下之子,饶是在场诸位都是老谋深算,修炼了多年官场技艺的帝国栋梁,此刻也都有些犹豫,但多多少少,目光都在往站在最前面的那个风姿俊雅的年轻人身上瞟。

小朝场面此刻有些清冷的尴尬,落针可闻,甚至连那个本来是君前侍候的大太监,都已经悄无声息退出了御书房,就站在殿门外,将附近候着的宫人和禁军侍卫全部挥退到十丈之外候着,只留他独自一人站在门前,面色平静冷肃。

皇帝也没有明着说此事如何,只是笑看着在场诸位,“此事不好太过张扬,朕未曾事先与众卿明言,只是与陈卿等几位有过一个简单的商议,等今日时机到来才叫各位知晓,诸位爱卿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皇帝陛下所谓陈卿,正是三省地位最高的尚书省正堂主官,位同宰相之一的尚书左仆射。

诸臣听闻皇帝陛下如此解释了一句,在场的各位就总不好再叫场面清冷下去,否则会有大不敬之嫌,这就是皇帝陛下逼着诸臣表态的意思。

无奈之下,除了那位一直不曾说话但实质上已是国之储君的晋王,场面上官阶最高资历最老的当朝太师,一个须发皆白,平日里在家荣养都已不怎么来上朝的老人,只能先行开口,斟酌道:“陛下,恕老臣犯禁直言,天下妖祸虽在眼前,但也还没到必须要如此大动干戈的地步,此事是不是为时尚早了一些?”

话说到此处,白发老人又顿了顿,重新斟酌了一下用词,因为真正涉及犯禁的言辞,是后面这段话。

“另外,即便是真要设置大行台,也应当由晋王殿下遥领,否则等到他日局势稍定之时,万一情形有所稍变,则帝国恐有裂土之危。”

有些事不太好说得太过直白,当年妖龙睁眼之前的帝国形势,其实与今日这第三道诏书描绘的将来,有一些似曾相识的类似,那一夜宫变,两虎相争,虽然这块肉最终还是烂在李氏皇族的锅里,可那个流血漂橹的场面却实打实才过去不久,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皇帝听着老太师这番语气凝重的直言,稍稍沉默了一下,随后将目光转向那个一直站在群臣最前面,离他最近的长子,眼神直白问道:“晋王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身金色蟒袍的晋王李琮,从最开始看到那封诏书内容之后,就没有说过一句话,一直是面无表情站在原地,静听身旁君臣奏对,对于某些似有似无朝他看过来的眼神,也没有任何回应。

此刻听到皇帝发问,他抬眸看了眼自己的父亲,躬身行礼之后才缓缓道:“陛下,儿臣认为此事可行,借势推行正在其时。”

这个奏对,莫说是在场各位臣工,就连皇帝都微微惊讶了一下,回头环顾了一眼在场的诸位大臣,各个面色都有些不太自然的意外之色。

皇帝一笑,随后看着李琮道:“怎么说?”

“此事理由有三。”李琮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

“虽然现在看起来妖祸好像并没有到非需要如此不可的地步,但这只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有些事还在掌握之中,却并不能代表未来之事,即便帝国境内妖患肃清,也仍需防备外来的威胁,否则四面火起,长安恐独木难支,还不如趁此机会及早分权给够时间,届时就是两个拳头对敌,于帝国社稷有利。”

“理由其二,从当年的天象,到最近才发生的凉州之变,以及各地的妖祸四起,局势变化之快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未来形势会严重到什么地步,现在并不好说,所以我们也需做两手准备,此乃未虑胜先虑败的防患之计。”

“至于其三…”

李琮说到此处,明显停顿了一下,说了一段似是而非,但在场诸位多数都听懂了的话。

“有些押注要趁早,雪中送炭要远比锦上添花来得更加值钱,诸子之争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天下之争就在其后,有些事不可明言,但也不可不做,唯有如此,彼时再借力,就是名正言顺好开口了。”

晋王从一开始就没有提那个所谓“裂土之危”,到了话说完也还是没提一个字,但在场没有一个是真的蠢笨,有些弦外之音已经听得清清楚楚了。

……

本以为会是个漫长的小朝,却因为晋王李琮那像是早就深思熟虑了很多回的三个理由,就匆匆落下了帷幕。

十位神道高位在出了御书房之后也没有过多停留,各自点个头算是打过了招呼,然后就直接身形消散各回封地。

朝堂重臣一个个则面色都有些奇异,虽然一贯都知道,那个一身蟒袍温温和和的年轻人,有些时候想法独特,却都没想过他会有这种看起来不合常理的格局。

都说宫门似海,但今日这一场之后,群臣好像又改了一种想法,这两位皇子,好像都跟茫茫青史上写过的那些不太一样。

……

御书房内,群臣告退之后,就只剩下了一对父子。

皇帝陛下懒散靠坐在龙椅上,连面对群臣时的那一身板正都卸掉了七七八八,笑看着一脸平静站在御案之外的长子,道:“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到手的权柄都愿意分人?”

李琮瞥了眼皇帝爹,语气莫名道:“我跟我爹学的。”

皇帝翻了个白眼,“你爹当年杀了不少人呢,你不知道外面那些人看到你爹的时候,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吗?”

“要不是我爹当年吊儿郎当,至于到后来才被逼得动刀?”

这对父子互相说话一点也不客气,跟那些小说戏本子里关于皇家的描述一点也不一样,感觉都不像是真的。

皇帝听着长子最后一句话,挑了挑眉笑道:“这话的意思是,你准备以后也杀了你弟弟?”

李琮耸耸肩,“亲爹啊,你怎么不说,以后说不定是我弟弟来杀我?”

“就他?”皇帝嗤笑一声,像是看不起某个儿子一样,一脸鄙夷之色,“我现在都担心他不去凉州赴任,半路上就跑得不见了人影!”

李琮沉默了一下,也有些头疼般摇了摇头,要不是皇帝爹实在是儿子生的太少,他都有些后悔了当初白衣问剑那天,把李璟那小子从被窝里揪出来。

现在放虎归山龙游大海,再想压着让他干活,就得看天意了…

皇帝也没在此事上过多纠缠,一想起那个不争气的蠢儿子,他就有些头疼,又有些庆幸,总之心情很复杂。

然后,消极怠工的皇帝陛下就又想到了宝贝闺女,还有皇后告诉他的那个小道消息,心情就更加的不美妙了,“我听你母后说,你妹妹可能有心上人了?”

一家五口,四个人都听说了的“小道消息”。

晋王是个好长兄,但不是个好儿子,瞥了眼皇帝爹一脸郁色,又猜测了一下母后的某个揶揄心思,竟还暗暗笑了笑,然后才缓缓摇了摇头,“我看着不太像。”

皇帝闻言挑了挑眉,好像心情又好了些,“怎么说?”

“小姑娘交了个朋友应该是真的,但是估计还没有到那一步,不过…”李琮有些不太确定的欲言又止。

皇帝深刻怀疑这个不孝子说话如此大喘气,就是故意的!

“我大概听了听,这件事明摆着就是有人在推波助澜,小姑娘家耳根子软,耳旁风灌得多了,到最后说不定就成真的了。”

本来还懒懒散散的皇帝陛下闻言大怒,一巴掌拍在御案上,怒道:“说,是哪个混账犊子在拐带老子的宝贝闺女?!”

晋王闻言,毫无皇子亲王的规矩仪态,看着皇帝爹嘿嘿一笑,语气调侃给出了五个字。

“白衣李乘仙。”

——

山野酒肆前。

李乘仙喝完了自己掏钱买的酒,抬头看了看天色,时间差不太多了。

于是,这位海量酒中仙就随手从袖里乾坤中掏了一枚酒葫芦出来,不是他惯常喝酒的那个精致酒壶,而是一枚从中土神洲那边抢来的须弥物,内里空间不大,装满了酒水之后,够喝几个月的那种。

修为到了一定境界之后,自身小天地已经到了某种几近成为真世界的真实状态,所谓袖里乾坤,就会比那只能作为外物的须弥芥子,要更加方便好用。

酒葫芦装酒,天经地义。

所以楚元宵做买卖得来附送的那坛顿递曲,就被白衣装进了那只酒葫芦里面,手指微动,酒水入壶,轻而易举,滴水不漏。

同桌而坐的黑衣年轻人还是那个拘谨坐姿,店家没说让他住在哪里,他也不太好问,就只能安安静静等在桌边,陪着两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豪饮读书人在那里推杯换盏,不亦乐乎。

今日女掌柜大概是真的心情好,也没拦着这个馋嘴的账房喝酒,大概是打定了主意,要让他喝饱了这一顿,然后忌酒四个月。

醉眼迷蒙的青衣账房虽然喝得有些迷糊,但多少还是能看出来他这个新认的酒桌兄弟要走,所以愣愣看着白衣,有些可惜道:“这是要走了?”

山间酒肆,本来做的就是过路人的生意,多少年了也没见真的有谁是留下来不走的,归去酒庄就一直都是女掌柜跟青衣账房两个人守着,抬头看树上花开花落,低头看门前人来人往,朝朝暮暮,岁岁年年。

也可能有些人会馋他们这一碗酒水香气,但是谁知道下一回再回来,归去酒庄会不会还在原地?

白衣文士闻言笑了笑,身形微震,就震散了那满身的酒气,双眼清明如许,看着青衣账房笑道:“李某与杨兄一见如故,下回有机会,某还来找你同桌喝酒。”

周游天下,串遍了山山水水,白衣的朋友到处都是,路过哪里都能换酒喝。

青衣大概是有些新认的朋友又要走了的伤感,但并未强留,只是又开始一碗又一碗给自己灌酒。

白衣也没再多说,只是笑着看了眼这个青衣。

有些人好像胸无大志,一辈子里有大半时间都在守着那同一个人,其实也是个妙人。

灌完了酒,将酒葫芦收在袖中,白衣转过头看了眼那个默默无言的蒙眼年轻人,笑道:“魏臣是吧?要不要跟我走?”

……

楚元宵将那把新买来的苗刀背在身后,跟青衣小厮余人一起继续赶路。

身后这把花了他好几千文钱的苗刀,刀身上刻着三字铭文,龙抬头。

这三个字好像有些似曾相识,作为守卫某个帝国皇城的禁军战刀,铭文如此,也在情理之中。

二人一路翻山越岭,又凫水穿过了一条河水翻卷流淌、滚滚向东的山间河流,最终在河对岸的一间已经破败凋落的河伯庙前停步,准备在此过夜。

这间河伯庙不知为何,如今已神去庙空,神性全无,但楚元宵在准备借宿之前,还是先进了那庙门,朝着那尊摆在神坛上的泥土神像恭恭敬敬拜了拜。

余人就站在庙外,没有选择与公子一同进门,但还是透过那门板都已跌落的空空洞洞的庙门门框,跟着公子一起拜了拜。

其实当初楚元宵在临茂县那边,跟那位县太爷刘同敏说的某些话不完全是真的,就是所谓见山磕头遇庙烧香之言是师门长辈教的,但有些事他好像是真的无师自通了。

比如当初见到那两位镇守青龙山和庄浪河的山水正神,他就自然而然想到了该有礼数,好像也同样没人教过,但其实都是一样的。

月上柳梢头。

庙门前燃了一堆篝火,楚元宵与余人都坐在篝火不远处,鬼物余人不是必须要吃东西,所以就静静在那里闭目养神,楚元宵则是就着火堆将一块干肉烤熟,然后一点点吃进肚子。

月色之下,静谧无声,那个白衣带着目盲年轻人出现时,那堆篝火已经都快要燃尽了。

负责守夜的余人大概是去附近找一些干柴枝了,也好回来添火加柴。

独自一人留在原地的楚元宵本来也像是在熟睡之中,但在那两人现身的那一刻,就轻轻睁开了眼,看着二人好像也没有意外之色。

白衣见状挑了挑眉,“你知道我要来?”

少年缓缓点头,然后从地上站起身,恭恭敬敬朝那白衣拱手作揖,“晚辈在此,谢过前辈救命之恩。”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