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仙侠玄幻 > 春秋王旗 > 关山月 第131章 秀才遇见兵

春秋王旗 关山月 第131章 秀才遇见兵

作者:花下一壶酒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1:01: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关于棋道,天下人还有另外一个词与之相对,就叫做“纸上谈兵”。

中土那座武庙之中的某位兵家大圣人,曾用一场摧枯拉朽的战场对决,送了某个倒霉年轻人这么四个字,在那之后的千秋万代间,那个年轻人就都只能与这四字相连在一处,甩不掉摆不脱,让那四个字正儿八经成为了一句骂人话。

但这四个字放到棋道上,则又成了另外一回事。

九洲天下某本被称为棋道兵书,书名中也有“烂柯”二字的棋经十三篇里,有一句话叫做“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在这段说法的最后,那位作文之人还大大方方跟了一句,“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由此观之,胜负见矣。’”

不管是不是为棋之人的自娱自乐,此言倒也确实是正儿八经将棋道与兵法连在了一处。

那位在高阳城内待了多年,从不曾踏上九洲陆地的韩姓老人,虽然每每被人戏称为“韩老狗”,但其真正的身份乃是兵家武庙堂堂大圣人之一,当初在那座盐官小镇时,他曾帮着那个小镇少年人与那位酆都鬼侯下了一局事关大局的象棋,虽然最后还胜了小半筹,但其实当初那一手,并不算是他真正的拿手在行事。

相比于三十二颗棋子的象棋,烂柯一局三百六十有一,这才叫真正的“多多益善”。

楚元宵今日再一次成为了弈棋一局的执棋人,但也与当初在小镇那座五方亭中时一样,他虽是以身执棋,但却是魂作旁观,只能眼睁睁看着高人与高人之间掰手腕。

人间某些事,因果相循,有前也有后,烂柯一事被某些棋道高人喻为暗合天地大道,有“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之说,凑足了一个开元的“一”,也凑足了三百六十的周天之数,白黑相半以法阴阳,局方棋圆则恰如地方且天圆。哪一样拿出来,都能多多少少与大道挂上些钩,就如当初的那座小镇一样,好像时时处处都有高深事。

对于小镇少年人而言,两门棋道,同出一人,这就难免又是一场有始有终的前后呼应。

中年儒士崔觉此时就站在少年人身后,身侧则是那位人去楼空只余躯壳的酒糟鼻老人,那么这个读书人此刻的任务,其实就是为这一老一少在这里护法了。

不过,这位同样精于对弈一事的读书人,此刻倒像是并不太关注那位韩姓老人的所作所为,反而是转过头去,意味深长各自看了眼还困在烂柯局中,未曾脱困出来的另外三人。

神修十境的仙人手段,当然是会比只在困顿中的少年人们要能看到得更多,有些人的玄玄妙妙,鬼斧神工,即便是堂堂儒门圣人如崔觉,也不得不说一句叹服。

用那个此刻已然专注于棋局的老人先前的话说,自家这个学生的另外某位师父,人品好不好暂且不论,但这份算计布局的能力,确实是堪称一绝的,跟在楚元宵身后的这三个人,也确实没有一个是没用的,眼下与将来,各有各的用处,只是这个用处会有多大或是有多小,又得看少年人自己的本事。

师傅领进门这种事,他们这三个名义上真正的师父,大概是各有各的看法了。

当然,所谓“道争”一事,诸子百家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小算盘在其中,时至今日,也不是只有苏三载一个人在忙前忙后,四处埋伏笔,至于结果如何,还是一样的要看少年人的本事。

九洲的未来,当然在某些云端高士手中,但最后大概也会在某些少年人手中,怎么教好这些真正的天下未来,从来都不会是个容易事,该用心时得用心,鞠躬尽瘁不为过。

——

东南金钗洲陆地之内的战事已然停歇,这座被一轮仿品血眼映照逾年的一洲陆地之内,大大小小的王朝仙家,开门乞降者大多暂保无虞,而那些拒战不降者,则在破城之后被一律屠城驻京观。

如那座有个文人皇帝死战城头的檀渊国,在那帝京檀香城终被破城的那一日,其实就都已经不再需要那支伪妖军团再挥起屠刀做什么了,满城百姓能战者,皆死于城头,而不能战者,则在城破之前都早已自戕于城中各处,故而破城即空城。

那位文人皇帝烧了降表之后,就再无一人愿意跪在妖族那面大道之下了。

如此种种,当然不会仅只这一家,整个金钗洲大小王朝仙门加起来有数百之多,却在短短一年之内,人头滚滚,血流漂杵,脊梁尽断,一洲哀嚎之声,响遏行云。

说来讽刺,那些曾经养妖捉妖,在四大鬼市之中以买卖妖物获利谋生的各地仙家修士们,真正是这座陆地最终陷落的祸首之一,可到了后来面对妖物攻城,劫掠一洲时,也偏偏还是这群人临阵变节最容易。

那支臭名昭著,被天下其他八洲知情人骂作“不当人子”的伪妖军团,其中人数最多的一群人,就是曾经混迹于四大鬼市最多的那伙养妖人,有些人大概本意就是如此,也有些人可能是审时度势,但无论是哪一种,借着他们曾与某些妖物之间有些“交情”,此后再做阵前倒戈事,反倒是更加顺畅润滑,竟连犹豫都免了。

金钗洲以北的大海上,兵家武庙尽己所能调派了一大批来自九洲各地,能用也能动的仙家战力,拼凑成了一支旨在光复金钗洲的前军,借助于某几家自愿以自家跨海渡船酬军的仙门之助力,以那些已作为军资的跨洲渡船,承载着这些由各地驰援而来的仙家修士,驻扎于海上离岸数百里之外,持续不断在向那金钗洲北岸的妖族攻伐征战,试图夺得一片滩头前沿,以备后续进军。

只可惜,时势如此,兵家所讲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件事,对阵双方之间其实都是半斤八两,谁都占不全那六个字,两家之间大战不休一年有余,战死在海岸滩头的各自麾下修士兵卒也不在少数,但这种无休无止看不到头的拉锯战,到最后就是哪一边都未能取得太大的战果,双双止步不前。

如今形势对于那海妖一族来说,金钗洲一洲皆平,但他们既然摆明了是所图极大,就当然不会满足于止步在这东南一隅,北方的石矶洲,西侧的楠溪洲,自然也就正在其兵锋之前,只看下一步要选谁,又要怎么选了。

楠溪洲之内,一南一北两座山水共主,许川姜氏,颖山陈氏,这对往日里来往并不算很多的邻居,如今也不得不携手一处,开始倾尽全力召集一洲之内的各地大小仙门,汇聚战力准备应对异族军势。

许川姜氏本与中土那座武庙之间有些旧故事,所以对于排兵布阵,战场对峙一事历来手熟,倒也不太需要中土那边分心出来,专门给他们以援手。颖山陈氏是儒学传家,府中藏书楼又是除了中土文庙那座藏书楼之外,天下最大的儒家文脉聚集地,所以这座令整个楠溪洲读书人神往不已的陈氏大城,就刚好能成为在前方排兵布阵的姜氏最好的后盾。

二者之间分工明确,合作无间,力求在兵连祸结的那个“万一”到来之前,能将整座楠溪洲给箍成一只铁桶,以免再重蹈那金钗洲的覆辙。

一洲之地,肩扛整座楠溪洲的姜、陈两氏,厉兵秣马,披坚执锐,势要与那异族争一争长短。

那个手持一本名册四处访乡的红衣姑娘,在转完了兴和洲之后,也并未再去往九洲下一座陆地,而是直接返程楠溪洲,开始与整个姜氏中人一样,披甲阵前,防备边患,战场杀敌这种事,大概是她现在最想做的事。

当初金钗洲的那一战,中土那边要顾着四处灭火,握在手里能用的手段就难免有些捉襟见肘,加之金钗洲本身又被有心算无心,内外交困,最终才会被处心积虑的海妖一族钻了空子,用一位北海之主换走一整座金钗洲。

如今的楠溪洲既然要防备着以免成为下一个金钗洲,有些事当然就也得提前顾及,天下大势不归楠溪洲一家说了算,可关起门来的自家事,他们自己还是可以管一管的。

其实人间有些事,往往到了最后都是不由人的。没钱吃饭的人,天大地大都不如一碗饭钱大,没水喝的人连滚带爬走出千里万里,说到底也都是为了争一口水喝,当初金钗洲鬼市中的那些人,在某些祸事临头之前,必然也不全都是狼子野心,钱之一字,对谁都重要,这是个没办法的事。

有些智略在高处的执棋人,当然清清楚楚看得见人心百态,所以出手按下一枚棋子时,用到的道理其实也不算高明,但却偏偏就是很管用,人间缺漏处,正是下手时。

这个道理放到如今的另外八洲,正儿八经就成了一出明晃晃的前车之鉴,这也是为何中土那边会传檄天下,号令天下修士杀妖立功的原因之所在。

姜陈两氏执掌楠溪洲,在中土传檄的基础上,又专门给这一洲之地立了一份规矩,各地修士没钱吃饭的可以从军,戍守边地,斩妖立功,拿着功绩换钱换机缘都可以,但绝不准明知故犯有违规制,凡有违禁者,无论情由,立斩不饶。

为此,颖山陈氏更是派出了门下儒生远赴一洲各地施行监察之责,整肃一洲风气,传教中土礼制规矩,教化百姓众志成城,共度时艰。

那个由礼官洲而来的陈氏旁支子弟陈济,如今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蒙头读书少年郎了,读书一半,然后毅然放下手中书籍,走出了那座藏书楼,开始兑现当初在小镇时,先生曾说过的那句“行万里路”。

楠溪洲中部有个名为“春花”的四品王朝,因为其国祚正在一洲中部,所以北部颖山陈氏的儒教学问,和南部许川姜氏的军阵韬略,对于这座四品王朝都会有所影响,文韬武略兼备,看起来就是个文武双全的好事情。

陈济独自一人走到春花国某座边陲小城的时候,正好赶上这座四品王朝发榜补兵,那份贴遍了一国山水各地的招兵榜文,洋洋洒洒数百字,先说天下大势危急,再说保天下者匹夫有责,最后说春花国意欲响应南北二位山水共主的召令,要挥军边地护卫楠溪洲,军情紧迫,行伍员额不足,故此发榜补兵。

这样一份补兵榜文,文采斐然,言辞恳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只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必是出自某位浸泡书斋多年的锦绣文人之手。

陈氏少年郎到了这里,倒也并未直接祭出自己如今顶在头上的那个“监察”头衔,只是当个过路人一样四处闲逛,既是想看看那份榜文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也是恪尽职守,行使监察职责。

某间门面不算很大的路边饭庄内,独自一人至此的少年郎陈济,跟那位既是饭庄掌柜,又是后厨掌勺的店家要了一份云吞面,然后就坐在靠近店面门口处,静静听着那些店中食客窃窃私语,谈论朝廷发榜补兵一事。

春花国朝堂规制,文官武将从不分先后,朝堂为相者也从无文武之分,历来都是二者皆有之,但不知道是因为历代皇帝陛下不会管人,还是因为这文武之间的一碗水实在端不平,总之两者之间好像一直都不太对付这件事,却是个不争的事实,皇位传了不下十代,就从没有哪怕一朝曾文武相偕过。

文人瞧不起武人的五大三粗,咋咋呼呼,武人看不起文人的风花雪月,觉得这帮家伙娘们儿叽叽,一点都不爽利!

互相之间相看两厌,吵吵嚷嚷,喋喋不休,很多年都不曾停歇过。

这一次的发榜补兵,虽然那榜文是出自某位文人之手,但实际上整个补兵过程中的所有事,也就只有那一张榜文是跟文人有关系的。

少年陈济此刻所在的这座北方边陲小县,虽说是个边地,但其实从军之人并不多,城中倒是有不少的书香人家,受北方颖山陈氏影响颇多,诗书传家是乡里民俗。

如今出了这补兵榜文,还说了补兵成军是要去往千里万里之外的楠溪洲沿海之地,对阵的还是那见人就啃的妖族,所以对于这人人读书,少有练武的城中百姓来说,这事情便有些为难。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哪里有上阵杀敌的本事?

更何况对面还不是人,叫他们这群读书人去两军阵前又能做什么?念诵一堆之乎者也?可那也骂不退那群不懂风月的凶残妖物不是?

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这座文韵浓厚的小县城,真正就因为一份榜文给难住了,州府下发给这座小县城的补兵员额,这都拖了大半个月了,还是未曾补齐,所以兵曹那边日前就下了一份最后通牒,说要是再不补齐,就别怪他们不客气!

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那帮五大三粗的杀胚会干出来什么事,还真就不好说…

陈济听着周围的议论纷纷,不免有些沉默,读书人惯爱舞文弄墨,不通拳脚是个常事,祖师爷从未说过读书人就该如此,只可惜徒子徒孙们是不愿意去深究的。

正说话间,这间小小的饭庄里,突然就真闯进来了几个兵甲齐全的武卒,各个膀大腰圆,虎背熊腰,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做派。领头的那名武将一进门来,也不理那饭庄掌柜的点头哈腰打招呼,只是环视了一圈正在吃饭的众人,随后直接就抬起手腕一抖,手中那张卷起来的补兵榜文,便立时摊开在了众人眼前。

那武将表情凶恶,看着众人冷冷道:“朝廷有令,各地必须补齐征兵员额,尔等有本事在这里吃吃喝喝,却没胆量去城外军营点个卯,还得叫老子来请你们,真真是一群没骨气的软蛋!”

武将这话说得颇有些扬眉吐气的味道,往日里总被这帮张口闭口附庸风雅的劳什子读书人嘲笑,说他们这帮不懂风雅为何物的杀胚全是群莽夫,憋得一群军中行伍个个一脸憋屈,现如今山水颠倒,那当然也要叫尔等尝尝什么叫风水轮流转!

那武将说罢,也不给那一个个面色慌张的读书人们反驳的机会,直接大手一挥,干干脆脆就开始让手下武卒抓人了!

本是来此地巡查的陈济,因为没把那“监察使”三个字顶在脑门上,就同样也被那群到处抓人的武卒给撕扯了出去,还要混着其他抓来的读书人一起送往城外军营,说是等过几日凑够了人数,还要把他们押送京城,再送往许川姜氏那座大城!

陈氏少年郎有些无奈,他倒不是真没有修为在身的,师从儒家圣人,读书也不少,有些事该会还是多多少少会一些,但他总不能在这里直接跟人家打起来,最后只能被逼无奈从怀里掏出了身份文牒,解释说自己不是本地人,只是个外乡过路的而已,还要去往别处。

可那个将他文牒接在手里的武将,其实也就只是随意瞥了眼那份文牒,甚至可能都没看仔细那上面的官印是谁家盖上去的,潦草一眼之后就冷笑着看向少年人,还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当然也看得出来他是个读书人。

武将一脸冷嘲,道:“堂堂七尺男儿,天下危亡之际,连参军都不愿意,还拿自己是外乡人这种蹩脚理由来搪塞老子?你们这些只会读书的怂包,果不其然都是一个个软蛋!”

春花国文武对立一事由来已久,军中上下历来看不起读书人,更不会给好脸色也是惯例,上行下效,一窝莽夫见着了文人死对头,大多都是恨不能下手太重,哪里会管你是什么来历?

当然,这个毛病也不止是武人才有,文人们天天咬文嚼字,绞尽脑汁去参奏嘲讽那些武人的事,同样也没少过。

陈济听着那武将一通骂骂咧咧,脸色也不免有些难看了下来,“你们所谓的发榜补兵,就是这么不分青红皂白四处抓人?就不怕妖物没见着,先逼反了自己人?”

那武将闻言冷笑一声,满脸的不屑,“就凭你们还想造反?老子就算是借你个包天的狗胆,你能逃得过老子的麾下铁蹄?战场逃卒,按律当斩!”

说着,那武将抬眼环顾了一圈四周那些已被他麾下军卒围起来的读书人,再次看着陈济冷哼道:“抓人怎么了?抓的就是你们这帮只会读酸诗的软蛋怂包!”

陈氏少年人面色冷沉,眯眼盯着那个武将许久,对方也不心虚,还真就一脸冷笑,大大方方任他盯视,半点的退让都没有,理直气壮!

从盐官镇开始,就从不曾与人起过冲突的少年人,到了楠溪洲颖山之后也很少出那座书楼,倒是没想到,这才第一趟出门行万里路,迎头就叫他遇上了一场“秀才遇见兵”。

……

石矶洲南岸,正是三品燕云帝国的疆域。

这座文人多过武将太多的三品王朝,面对随时可能挥军北上的金钗洲妖族,如今多多少少是有些人心惶惶的。

当年与龙池洲那座岳王府之间的矛盾,其实说到底也还是一场文武之争,但让那位岳王最无奈的地方就在于,整个燕云王朝之中,武人一脉时时刻刻都是个孤立无援,唯有同类人抱团取暖的惨淡境地。

皇帝爱文人,甚至皇帝们自己就是个文人,还是大文人,这种情形又能叫一个武人如何?

如今的石矶洲唯一能有所依仗的,大概就是一洲山河中部的那座楚王府,联营千里,兵强马壮,雄视天下!那对岸的妖族要是真想挥军北上,多多少少就还是要掂量一番那位楚河之主的拳头会不会太硬,再掂量掂量那面楚字王旗如果插遍整座石矶洲,那海妖一脉还有没有本事能啃得下这座九洲之东。

狐假虎威也好,仗势欺人也罢,翻遍了整座朝堂都拿不出几个能打仗的武人来的燕云帝国,那位皇帝陛下还真就是有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迫在心头的。

燕云国主近日来一直有些心情不佳,那一夜在社稷坛,他与那位叶大先生有过一番不见青史的交心长谈,皇帝觉得自己是事出有因的无可奈何,可放到那位读书人眼中,就成了他这个当皇帝的表里不一,不是君子读书人之所为。

再加上白毫渡船一役,让那个千挑万选境界不低的赵氏子弟赵正纶去与人谈买卖,结果一转头却是买卖没谈成,那个被皇室大力栽培的优秀子弟还少了一条手臂,惶惶如丧家之犬…

堂堂的燕云帝国三品王朝,富甲天下,难道就真的是文弱到了,连拉下脸来耍一场阴谋诡计,都要因为拳头不够硬而付诸东流的地步了?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话,有时候还真就是说得太准,连个反驳的机会都不给人留。

这位皇帝陛下今日站在御书房的窗前,看着窗外那些林立各处的羽林卫士,面色冷凝,一双眼瞳之中尽是阴沉与无奈。

某一刻,社稷坛那一夜孤身一人为皇帝守门的那个武将,悄然出现在御书房中,单膝跪地,双手抱拳,轻声禀报道:“陛下,礼官洲承云帝国有来人,请见陛下。”

站在窗前的皇帝闻言并无反应,那武将便也不再说话,静静等待陛下思考结束。

良久之后,燕云国主依旧不曾回身,只是继续看着窗外,淡淡道:“是皇帝使臣?”

武将微微顿了顿,缓缓摇头道:“不是,听其来历,应该是出自那座柱国宗祠。”

皇帝闻言再次沉默,片刻后突然就笑了笑,“朕还以为,只有我一个人不高兴呢。”

说着,他转过身看了眼那武将,笑道:“先让鸿胪寺安排他们住下,何时召见,等朕有时间再说。”

那武将领命,并无多言直接离去,而皇帝陛下则依旧看着窗外,只是再不复沉凝。

趴窝吃钱这种事,总还是个好习惯,好巧不巧,朕的燕云帝国就很有钱。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