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民国诡闻实录 >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遗世浮屠

民国诡闻实录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遗世浮屠

作者:漆奥峤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1:58: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宋思媛拿起手电照着水痕,说道:“从井壁上的水痕来看,这水井干枯的时间绝对超过百年了,最奇怪的是井底之下似乎有暗渠,不知道是不是房主修建的什么暗道暗房之类的。”

克力伸着脑袋看向井下,仔细观察后面色逐渐缓和:“不是暗道,这是疆地人独有的坎儿井,在古代也叫井渠。”

何为坎儿井?

坎儿井,是一种西域疆地人因地制宜发展出的井渠技术,汉地并不缺少地下水,只要往下打井数十米,总能出现清澈井水,这里的井只要保证打得深,就能保证有水用。

这样的打井规则,在地下河水丰富的地方确实可行,如果是西北地区乃至于西域地区,那就完全不可行了。

这与大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关!

隋唐时期,西北高原完全不是现在贫瘠荒凉的样子,那是个植被茂密、水草丰茂的世界,南下的匈奴人和突厥人,多在高原之上放牧,可见当时西北地区气候湿润,植被丰富。

到了唐宋时代,降雨带逐渐转移,西北逐渐缺水少雨,土地干旱后,植被逐渐稀少,这样又加剧了树木资源的稀缺,当后世对树木的砍伐越加严重时,植被的破坏也就不可阻挡。

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这两个情况的出现,势必会加剧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千年的水土流失,最终促使西北高原变成现在的荒凉地界。

不管是西域还是西北,因气候剧变和植被稀疏造成的水土流失,一直都是百姓的威胁,这种威胁,集中表现为水的稀缺。

这些地区的百姓,不得不利用各种方式保存淡水,以应对长年的干旱。

比如,西北荒原的百姓喜欢修建水窖来存水,每当下雨时,他们就会把水窖打开,利用自然雨水,将淡水全部保存在水窖中,直到水窖被完全灌满,才会将水窖封存起来。

这些珍贵的水资源,最终会被他们全部保存在水窖中,以应对随之而来的干旱,到时,这些淡水在沉淀去除杂质后,就能作为干净的水用来饮用。

大西北地区尚且如此,西域的百姓面对日益干旱的荒漠,当然也发展出了他们保存淡水的方式——坎儿井。

这种坎儿井利用的不是地下暗河的地下水,而是春夏季山区融化的雪山融水、雨季雨水以及绿洲河水,这些水资源会不断渗入地下,经由坎儿井的独特结构被引出地表,用来附近的百姓灌溉农田、饮用做饭或者是洗衣洁面。

这种水井和汉地水井不同,汉地水井都是在地面修建长而垂直的水井,往往是单独成井,完整的坎儿井很少单独成井,至少包括竖井(吃水口)、暗渠(地下进水口)、明渠(地面沟渠)和错渠(分散式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眼前的这座井,其实就是坎儿井的其中一口竖井,至于在井底见到的沟渠和拱洞,那即是坎儿井的地下暗渠,像这样的竖井大多均匀分布在城池中,这也是他们这些土墩子有规律出现的原因——每一个土墩子下,都是坎儿井的某一个地下竖井。

这些竖井无论被挖掘于何处,都能被四通八达的地下暗渠给勾连起来,形成地下供水网络,如果沿着地下暗渠一直往城外走,一定会走到某座山脚下,或者是临近某些绿洲河道。

“除此以外,在城池中还会有小型蓄水池,用来承接平时的雨水,这些雨水最终也会渗入坎儿井,成为水源的一部分。”

克力解释完,宋思媛照着这些水井说道:“那这是不是证明,这些城池的修建是在西北气候变化之后的?”

在隋唐时期,包含西域在内的大西北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应该用不着坎儿井,这种设置既然是为节水而生,那必定是周围的环境已经开始缺水了。

她的猜测明显是对了,克力朝她点点头:“地下水的涨落会影响用水,西北地区缺水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逐渐缺水,这就好像干涸掉的秘兰泽一样,每个时期都在不断损失水量,最终似的水量完全干涸,从我们看到的青砖水痕线来看,这座城镇也是在逐渐缺水中被荒废了。

“坎儿井出现的地方,至少已经是干旱少雨的气候了,甚至连吃水都成了问题,那么大概是可以推断这座城池修建在唐宋末期,后来,气候剧变加剧,这里的地下水也逐渐干涸,仅有的坎儿井无法给城池里的百姓提供水源,他们只得陆续迁走,最终抛弃城池,迁徙去其他更适合生存的地方。”

“我们往古城中心走吧,大概是能发现地面的明渠。”

了解完情况,宋思媛把井盖给盖上,跟着他们继续往古城中心继续观察情况,大概又行走了半里,所见到的坎儿井不断出现,最终引着他们来到城池中心,发现了坎儿井的明渠。

从唐宋末期直到当今,时间再短也近千年了,这座明渠已经完全看不出形状,随处可见的黄沙和黄土将明渠的底部完全淹没,形成半米厚的黄土堆,就连规整的池岸也被黄沙淹没,形成弯曲轮廓,原本用于进出水的拱洞在黄沙掩埋下,只剩下头颅大的窟窿缺口。

宋思媛本想下去查看情况,抬头的一刹那,瞥见明渠旁的塔式建筑,眼前一亮:“这些建筑经历千年都已经被腐蚀得成了废墟,为什么这座塔式建筑还完好?”

这么一句话,让所有人都开始注意起眼前废弃的宝塔。

这座宝塔式建筑跟寻常的汉式宝塔不同,汉式宝塔多是木质结构,同时塔内可以供行人走动,甚至是雕刻佛像、绘制壁画。

眼前的佛塔更接近于佛文化未汉化时的“浮屠”,整体造型和藏地的喇嘛白塔很像,由塔尖、塔身、塔脚、塔基组成,高约五米左右,塔基略微宽大,为四方矩形的正方形,到塔脚的位置忽然化为略扁的椭圆形。

在椭圆塔脚之上,才是形如尖锥的圆柱形塔身,到了塔尖的位置骤然收紧,就好像是拔地而起的尖头竹笋,整个塔身都被黄沙覆盖,这些沙土已经把塔基和塔脚掩埋大半,只剩下塔身还能依靠绝对高度,破开黄沙显露人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