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民国诡闻实录 >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兴旺之谜

民国诡闻实录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兴旺之谜

作者:漆奥峤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1:58: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至今日来看,古鄯善国能够兴旺繁荣,是多种原因互相影响产生,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地理环境、商业环境、地缘环境。

先说地理环境。

在汉朝早期,西域大漠不是如今贫瘠干燥的样子,北岸沿着沙漠边缘,奔流着来自天山山脉及喀喇昆仑山的塔里木河。

这条河道就好像沙漠盆地的脐带,沿着沙漠北缘画出沙漠的北轮廓,期间牵连着无数河道流过阿克苏、沙雅、库车、轮台、库尔勒、尉犁,最终流入台特马湖。

如果把西域荒漠比作一个椭圆形的鸡蛋,那么,塔木里河就相当于鸡蛋的胎盘,从河道之上牵连出和田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开都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等诸多支流河湖。

这些支流就好似鸡蛋中的毛细血管,将北岸山脉丰富的水源注入沙漠,在河道附近形成无数绿洲,若从高空看,这些河道附近的绿洲牵连成线,在贫瘠的沙漠构筑出生物繁茂的生命线,它们紧邻河道存在,给万物带来无限生机。

可以说,如果没有塔里木河,就没有西域大漠的一切生物!

不只是活物,西域荒漠中的多数小国,也都聚集在这条绿洲生命线附近,聚落成镇、镇大成国,无数星罗棋布的小国,开始沿着河道诞生。

古鄯善国,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交汇三角洲地带!

在这片三角洲之间,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交汇冲击,形成了依托于河道的大片绿洲,水量之丰富,直接在三角洲附近形成湖泊,那最大的湖泊,即是后来的罗布泊。

大量的河道,给绿洲带来湿润气候,同时,地势和缓能让土地不断被河水灌溉,无数河中生物沉积,使得绿洲土地极为肥沃。

从斯坦赫因的考察报告看,古楼兰遗址附近挖出过直径一米宽的炭化木根,可见,当时的绿洲气候湿润,植被茂密,要不然,也没有条件能让树木长得如此高大。

根据报告推测,当时的古楼兰城附近森林茂密,拥有不少胡杨、怦柳、沙棘、白杨、等沙漠绿洲植物,还有着不少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完全具有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地势和缓这三个最有利的环境。

在这样的有利环境下,许多部族开始在三角洲聚集,最终形成古楼兰城邦,他们沿着河道和商道不断开拓国土,成为鄯善王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鄯善王朝依托于沙漠绿洲而产生,必然也因为绿洲消失而败亡。

在古鄯善王朝后期,鄯善依托于贸易发达,人口迅速增加,这使得当时的百姓开始向绿洲索取更多资源,来维持他们的生存,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随着绿洲中的人口越来越多,绿洲的承载力也已经达到上限。

在人与绿洲争夺环境的过程中,植被必然会被放弃掉,以增加人居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大片植被开始消失,森林也被砍伐殆尽,情况不断恶化,最终使得生态失衡,绿洲附近的降水越来越少。

沙漠中全靠植被来固定沙土,同时也靠降水来养活植被,当降水减少后,绿洲中仅存的植被也不断消失,这又加剧了绿洲环境的恶化,最终在多米诺骨牌效用下,沙漠绿洲被荒漠一点点蚕食,消失殆尽。

到了古鄯善国末期,原本大片的绿洲再次恢复沙土化,风沙横行、河道断绝、绿洲衰退、气候剧变,在绿洲沙漠化的背景下,古鄯善国人最终无法抵御沙漠气候的侵袭,抛弃大多数城邦离去。

这些城邦也就此消失在沙漠,被风沙侵蚀吞没。

说完了地理环境,再说商业环境。

早在汉朝以前,强大如秦始皇,也只是统一了南北,并没有朝西探索,河西走廊以西的世界,对汉地人来说只是蛮夷所居,环境极为恶劣,不值征伐。

到了汉朝时期,汉朝的疆域只限于汉地诸郡,至于河西走廊之外的世界,他们是完全不知道的,面对这广大的西域,汉朝人虽然从未踏足,却对这片区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汉朝早期,他们羽翼未丰,对他们来说北边的匈奴空前强大,汉高祖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送公主去匈奴和亲,这才免于被匈奴攻打。

这股憋屈气,刘邦终其一生都没能舒心,对匈奴人的恐惧,始终笼罩在汉帝国的诸位皇帝额头,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汉朝在经历高祖、文帝、景帝的三朝生息后,终于迎来武帝时代,此时汉朝府库充盈、民间富足、兵强马壮、声望正盛,这才算是有了与匈奴一较高下的本钱。

与匈奴的多场战争,最终使汉朝赢回高祖丢失的颜面,卫青、霍去病更是驱逐匈奴千万里,让他们不敢靠近河西走廊,再难称雄。

汉朝就此打通河西走廊,利用河西的诸多小国,牵连起东西方贸易,天朝丝路从此畅通,从西向东的胡人,借由这条商路,不断带着货物涌入长安。

古鄯善国作为河西走廊尽头的国家,当然也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率先成为丝路上最富庶的国家。

传闻,古楼兰城是汉贸易路线上的最繁荣城镇,向西行的汉商在此停靠休憩,向东行的胡商也在此流转货物,大量的金钱、货物、商品在楼兰城交易,使得楼兰城成为汉胡杂集、诸国汇聚之地,因贸易产生的富商巨贾不下十万。

至于文化艺术,当然也兼收并蓄,汇集东西方之长,产生出丰富灿烂的丝路艺术,无论是从商业贸易来说,还是从文化艺术来说,古楼兰城,确实为名副其实的丝路重镇!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鄯善国的商业氛围极度浓厚,上到丝绸瓷器、黄金香料、下到奴隶部曲、佣人奴仆,只要是有人出钱,都能明码标价卖出去,追逐金钱的氛围,使得楼兰、弥兰、且末、若羌、尼雅五座城镇,全都发展为丝路商镇,背靠汉朝贸易这棵大树,赚得盆满钵满,吃得脑满肠肥。

烈火烹油还要鲜花着锦,古鄯善国兴起于商业,必然也灭亡于商业。

前面说起过,丝路贸易的兴盛,完全是因为汉帝国以强盛武力横扫西域诸国,这才带来丝路畅通,当汉帝国衰弱时,武力无法再庇护西域,那丝路贸易也就不复存在了。

汉末年疆土三分天下,曹魏尚且可守住河西走廊,等晋朝立国,五胡乱华南下,河西走廊也割据为他国,不再从属于朝廷政权,汉地与西域的贸易路线从此断绝。

至于其后的南北朝时代,胡人占据半壁江山,汉人被打得丢盔卸甲过江保命,华夏诸国乱成一锅粥,汉人连自身都难保,怎么可能有余力去开拓河西。

贸易断绝后,古鄯善国的枢纽地位当然也就显得很鸡肋,没有了东西实质的商业贸易,商业重镇名存实亡。

如果连鸡都不存在了,哪里还会有鸡蛋,当这里的商业环境改变,最先嗅到衰落意味的,就是这些逐利的商人,他们因利来而聚,必然也因利尽而散。

古鄯善国少了商人,商业氛围就此不在,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贸易断绝产生的经济衰退、环境破坏产生的环境退化,二者互相影响,使得古鄯善诸城邦深陷衰退泥潭不可自拔。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古鄯善国尽管衰退了,却也是个曾经强盛的沙漠王朝,自汉朝开始已经享国祚四五百年,衰弱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未必会迅速败亡。

他们的衰弱不是中毒暴毙,而是在贸易断绝、绿洲退化影响之下,长达数百年的慢性死亡。

这个死亡的终点,就是唐初贞观,准确来说,给古鄯善国敲响丧钟的,是地缘环境又一次剧变!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破碎的山河经历南北朝混乱割据,国土最终被唐朝统一,李唐太宗李世民成为再造华夏第一人。

自从汉末魏晋直到南北朝时代,地缘局势的变化,使得古鄯善国不断衰弱,哪怕有隋朝的贸易往来,也无法抵消衰弱的进程,对古鄯善国来说,李唐统一疆域对贸易重开最为有利,他们也比任何人都迫切想要重开商路,继续维持商业繁荣。

只是,李唐的诉求,和他们的诉求完全不同!

古鄯善国是想作为丝路商国,承接贸易枢纽的地位,并以此谋利,李唐却有着更大的胃口,他们希望吞并河西走廊尽头的所有小国,让这些小国直接成为李唐国土,最终纳于西域诸都护府管辖,此后再不分彼此。

时代的灰尘,再次飘到古鄯善国头上!

大概在贞观二十三年,唐朝解决吐谷浑、突厥、薛延驮,河西走廊再次畅通,大破西域被提上日程。

李世民纵然年老,雄心壮志依然不改,将阿史那社尔册封为行军主帅,命其组建昆丘道行军,沿着河西走廊进入西域。

这一年,昆丘道行军大破西域天山附近的龟兹、于阗、楼兰、高昌诸国,西域小国全被铁骑灭掉,不服者屠城灭国,服从者纳入安西大都护府管理,鄯善国当然也被唐朝府军灭掉,消失在历史长河!

宋思媛解释到这里,基本上是把古鄯善国的历史给说了个大概:“古鄯善国的兴盛,是因为绿洲肥沃、商业繁荣、背靠巨国,他的灭亡也是因为绿洲消失、商业断绝、地缘剧变。”

“纵观这个沙漠王朝的兴盛衰亡全过程,确实有种历史因何而兴必因何而亡的宿命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