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灵异 > 民国诡闻实录 >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水墓遗俗

民国诡闻实录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水墓遗俗

作者:漆奥峤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5 11:58:0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等会儿,这斯坦赫因不是找到的古鄯善国建筑遗址吗,怎么到你嘴里好像成了水墓。”岳观潮几天前听到的分明是建筑遗址,质疑问道。

宋思媛指着斯坦赫因一行人的照片:“说是水墓也行,说是建筑遗址也可以,二者并不冲突,似乎是混杂在一起了。”

说罢,她示意众人看向照片,照片中显示的图像确实有限,但他们还是能从斯坦赫因背后的盐碱滩涂上看到诸多碎裂山丘,山丘之上有着不属于自然形成的几何线条。

这代表大部分的墓都被修建在山丘上,而在山丘之间,散落着不少已经风化为断垣残壁的沙漠废城。

岳观潮摇摇头:“人和墓混居在一起,他们也不怕晦气?这玩意可是尸体。”

宋思媛赶紧打住他:“stop,stop,别以自以为是的观点,来看待异域的丧葬风俗,视死如生、入土为安是华夏的丧葬风俗,也许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不是这么理解的……”

就比如,埃及人认为,人死亡后会在某些力量的干预下重生,在此之前,必须将死者的器官给保存好,以供未来的时间点复活,他们为了在沙漠环境下保存尸体,把尸体制作成了木乃伊。

所谓木乃伊,其实就是在沙漠环境下风干硬化的人体,由于沙漠环境炎热干燥,他们想长久保存尸体,必须要对尸体做些处理。

在人死亡后,他们的亲人会请来巫师为他们祈祷,然后会在巫师的见证下,将体内的内脏取出,抹上由多种草药制作的防腐药液,风干后装入四个坛子。

同时,去除内脏后的尸体,也就只剩下骨头和一张皮,正好内外都涂抹防腐药,经过布带层层包裹后装进棺材,那些装内脏的罐子,刚好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照古人的理解来看,埃及人处理尸体的方法极为没有尊严,甚至是涉及侮辱尸体的程度。

首先,人死亡后不下葬,而是包裹成干尸收藏起来,已经属于让尸体无法入土为安,再者,尸体讲究囫囵完整,全须全尾,木乃伊的制作法子基本上相当于把肚子割开取出内脏,这属于死无全尸。

无法入土为安、死无全尸,光是这两个情况,在华夏古人来看,就已经属于侮辱尸体、悖逆人伦,但是,在古埃及人看来,确是对亲人尸体最好的保存方法。

能让埃及人这么保存尸体的,除开神话因素之外,更多的原因还在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埃及人生活的环境,大部分都在沙漠绿洲附近,这种炎热干燥的环境,极为适合保存尸体,哪怕不做成木乃伊,尸体也能在数年干燥气候下维持身体样貌,并不会腐烂。

相反,如果把尸体下葬入沙漠,在长年累月的风沙侵蚀下,尸体会很快被沙漠中的虫子啃食殆尽,同时,沙漠中的流沙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哪怕是提前做过记号,在数年之后,很可能尸体也会随着流沙移动,早就挪移到其他地方去了。

为了缅怀先人,同时也让尸体固定下来,他们必然不可能把尸体葬入沙漠,在重生神话的影响下,发展出木乃伊这种保存尸体的状态,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这是人的丧葬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说到这里,宋思媛继续说道:“暂且不提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光是华夏内部的不同区域,对丧葬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她顿了顿,脸色神秘起来:“比如,西南地区多山少地,活人死了之后很难寻找土地下葬,久而久之,他们就发展出来悬棺葬这种墓葬形式,直接把尸体放入棺材,同时悬挂在山崖之上,等想要祭拜时,就带着祭品和香火,来祭拜他们的先人。”

“再比如,岭南地区曾经风行过洞葬,亲人死亡后,当地的百姓会寻找一个风水宝洞,将亲人尸骨放置其中,每年入洞祭拜,等再过数年后,就会把尸体捡拾回去予以供奉。”

“至于雪域高原之上的安葬方式,那就更和汉地的大相径庭,与汉地的理念完全不同。”

宋思媛说到这里,眼前一亮:“丧葬形式,和墓葬文化、地理环境、人文思想、技艺技术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绝对不会是凭空产生,汉地的理念只适用于汉地,绝对没办法套用在其他区域的身上。”

说罢,她敲了敲线索板:“咱们再说回西域大漠,我猜测这种人与墓葬混居的形式,和鄯善人的生活环境有关!”

古鄯善国产生于公元前两百年,灭亡于唐初,享国大概六百年至八百年。

在汉朝之前,古人对于西域并不了解,也没有对西域诸国有过多记载,从汉文帝时代开始,西域诸国的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汉地史籍中。

那古鄯善国当时尚且叫楼兰,并不怎么出名,他们真正被历史频繁记载,还是因为东西贸易交流,贸易畅通后,在其后的千年时间,鄯善或者楼兰开始被各朝所沿用称呼,并且一直持续到今日。

最初的鄯善国人,生活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交叉河谷地带,是座只有数万人的小国寡邦,到汉朝前期时,还曾经被匈奴人征服过,成了匈奴人的某个部落,不出意外的话,这样的小国寡邦,在被匈奴人统治百年后,就会被彻底同化,融入匈奴部族。

只是,历史从不缺乏意外!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历将近三四代人休养生息,国力达到最强盛,民众口户繁衍,社会巨富百万,谷仓里的粮食烂得生了霉变,也没来得及吃掉,至于官府的钱库中,也照样是积累了数千万贯铜钱,由于长期无人使用,就连串钱的绳子都勒断了。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决定不再忍受匈奴的挑衅和为难,派卫青、霍去病驱逐匈奴千万里,直接让匈奴人元气大伤,甚至就连匈奴部族都被一分为二,再难恢复往日雄风。

到此,汉朝终于解决了困扰他们近百年的心腹大患,汉武帝开始派遣使者前往西域,以打通西域丝路,开启天朝贸易。

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不少部落和小国因为战队错误,灰飞烟灭,同时,也有很多小国,因为站队正确,随着汉朝打赢匈奴,摆脱困顿。

大国的一粒灰,落到小国头上确实是一座山,如果反方向理解,大国的一滴水,落到小国头上,注定会成为江河涌泉,这些机会,最终会使某些小国靠着汉朝打通西域,借助贸易便利一飞冲天。

这些发迹的小国中,就有古鄯善国。

鄯善国本来只有楼兰一座城邦,在汉朝打通丝路贸易的情况下,他们不断沿着孔雀河朝西开拓疆域,最终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吞并大漠南岸的弥兰、且末、若羌、尼雅,成长为大漠附近的强盛王朝。

最繁荣时,古鄯善国东起古阳关,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几乎统治了二分之一的西域大漠,唯有沙漠北岸的天山国家,能与之抗衡。

甚至,由于楼兰城位于河西走廊的枢纽点,这里也成了东西方商路的流转地带,靠着东西方贸易,鄯善也发展成为沙漠南岸最富庶的国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