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迷失在一六二九 > 二七二 “大捷”(下)

迷失在一六二九 二七二 “大捷”(下)

作者:陆双鹤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1:42: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秒记住【供精彩。

二七二 “大捷”(下)

按照史书上的评价。朱由检,这位历史上着名的悲剧皇帝性格中有个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多疑,尤其是对手下臣子不信任。

皇帝和大臣争夺对国家政策的主导权,这种政治斗争本就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全部历史。前期是朱元璋,朱棣等牛人绝对强势,把臣子们压得死死的,到中期开始渐渐放松,到了后期,文臣们就开始渐渐占据上风了。

这种迹象自嘉靖年间就开始,到万历时代表现的最厉害。万历死后,光宗泰昌帝一月即崩,矛盾能没爆发出来。而到了天启手里,木匠皇帝把朝政全部丢给魏忠贤,顺带着也把矛盾给转移了过去。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了读书人和死太监之间的斗争,皇帝倒是相对超脱了不少,受到的指责也不太多。

从这一点上看,天启皇帝朱由校这个人究竟是失职帝王还是大智若愚,倒也难说――毕竟,他在位的时候,明王朝好歹还能压得住满洲人,内部倒也没乱成后来那个样子。

只不过到了崇祯手中。他快手快脚收拾掉了九千岁,从此没人可以做替罪羊了。于是他老兄不得不亲自面临和大臣们的博弈。

这位悲剧皇帝一生中除了抗击满清,处理叛乱之外,就是将更多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但是并没有取得多少成效。他努力想要学习太祖成祖的强势,却又完全达不到老祖宗们的水准。他的斗争手段相当幼稚,而且往往起到反作用。

比方说,为了在群臣心目中保持“圣心难测”的印象,崇祯常常把下头报上来需要奖励或惩罚的名单随意删改,有时干脆就互相调换下。自以为这样让下面摸不着头脑,觉得上司心思不可测,一定很高明。

殊不知他这样一搞,本来立下功劳该受奖的莫名其妙被贬职了,而本应该受到惩罚的却反倒升官,确实搞得下面都摸不着头脑,但对皇帝的印象可绝对不会是正面。

另有一次,他在批示过某项任命之后,一时心血来潮,从旁边《缙绅录》中随便找了个名字添上晋升名单,还特地注明两个字:“御史”,于是吏部官员们翻山蹈海满世界去查找那位幸运的新任御史大人,结果发现那是个早就致仕在家的老头儿,而且于两个月前刚刚过世……

基本上,崇祯在位时期,皇帝与臣子的关系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古怪的一个阶段――相互仇视,却又相互依存。相互利用,而又相互戒备。崇祯帝在历史上除了以上吊自杀出名。还留下了若干项非常着名的纪录――他老兄在位十七年,换了差不多二十来个首辅;五十来个内阁大学士;以及十四个兵部尚书――都是正式任命的,挂兵部尚书衔的名誉尚书不算在内;此外还撤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杀了十一个督师和总督……总之,在崇祯朝,中央级别高官能干得超过一年的,实在不多。

君视臣如草芥 臣视君如寇仇,朱由检这么乱搞,手下人虽然碍于他的皇帝身份只好忍气吞声。不过真到了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愿意跟他同心协力的也没几个了――崇祯十六年的元旦,按规矩满朝文武在新年第一天都要去向皇帝朝贺的,结果竟然只到了两个人,其他人不约而同,统统放了皇帝鸽子。至十七年则更惨,竟然一个人都不来了。

后来闯军破京,清兵入关,满朝文武各奔东西,就剩一老太监陪着皇帝上吊,崇祯固然是在遗书中大骂“臣皆亡国之臣”,可站在那些大臣的立场上想想,这个主子也委实太不好伺候……

当然,所有这一切。在崇祯四年的时候还没怎么表现出来,不过也快了――就在这一年中,崇祯皇帝改变他刚上任时压制宦官的政策,开始向各处派遣宦官内侍作为监军。甚至还派了一个叫张彝宪的太监去直接管理户部和工部两处的钱粮出入及物资生产业务,大臣们劝谏他别这么干,朱由检却理直气壮回应:

“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要是你们这帮兔崽子能全心全意干活儿,老子当然不会去找太监来做事!

大臣们无言以对,这说明皇帝已经不信任臣子了。对于一个不相信员工,宁肯让家奴来管理企业的老板,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这一次,西南官员对于琼州战事的处置,恰好赶在皇帝对大臣产生疑心的当口上。崇祯其实并不在乎剿灭的是髡人还是夷人,但他在意下面对他的态度。

只是还没等崇祯考虑好要如何处置那些胆大妄为的地方官,从两广又发来一封新的奏折。这一次的奏折内容相当清楚明晰,甚至连引黄贴黄都用不着――奏章的封皮是用白色包裹,意味这是一封报丧的奏书。

“王存思卒于任上……”

这个消息让刚刚还怒火满腔想要收拾两广总督的朱由检为之一怔,人死为大,无论如何王尊德死在任期内,算是因公殉职,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皇帝也不好轻易给他加罪名。

另一方面,两广和福建地区又送来了一批据说是剿灭西洋夷人的战利品。包括各种各样的军旗,军装,西洋人所用的武器,火炮之类,广东方面甚至还押送来十多名俘虏,只是因为路途遥远,水土不服,解入京师后就大都生病。喉咙嘶哑,连话都说不出来。不过一个个红眉毛绿眼睛的,自是西洋夷人无疑。

有了这些实际东西作为证据,再要说他们欺君罔上好像就有点不太合适了?朱由检毕竟是个年轻人,心思转变的快,在最初的怒火熄去以后,总算可以比较理智的看待问题。

正在犹豫之际,恰巧又看到一篇奏折,乃是锦衣卫指挥祖泽傅上书,请求允许他前往东北战场救援其父――他老爹的名字叫祖大寿,关宁军中宿将,如今正被满洲军包围在大凌河城。崇祯看了看那奏章,祖泽傅虽是武将,文章倒写得不错。奏折上说为人臣要尽忠,为人子要尽孝,父亲身为大明将官被敌人包围,自己哪怕单身一人也要前去营救云云……

不过崇祯一眼便看穿了那小子的花花肚肠――这又是变着法子催朝廷派援军呢。满洲人实在不好对付,前些日子孙承宗好容易从山东凑出孔有德一支军马,拖拖拉拉半天都不肯出发,如今刚到吴桥,驻在那里以粮饷不继为由死活不肯挪窝了……

不过朱由检平素对于这位小将颇为欣赏,这时候也只好装做糊涂,只是温言抚慰。说是国家需要他这样的少年英杰,不能允许他孑身轻赴险地。后面又加了一句:援军之事,朝廷自会考虑,也算是安抚其心。

之后反过来再看待西南战事,想法又所不同――崇祯现在总算明白,王尊德固然是人之将死,无所顾忌,为何却连熊文灿那个平日里八面玲珑的琉璃蛋儿都敢于在自己面前装神弄鬼了。

“大捷……哼哼,姑且就算是大捷吧。”

想来想去,他最终还是决定,且顺着那些疆臣一回。捏着鼻子认下这场大捷吧,这个迟暮帝国需要更多的胜利来鼓舞人心。哪怕不是最初计划中的也行。

于是崇祯按照惯例,向朝臣们宣布了这一喜讯,并且把缴获的夷人旗帜军衣送往太庙祭告先皇――当初在他兄长天启手里,明军与荷兰人在澎湖大战过数场,虽然收复澎湖,却终究未能获得全胜。如今前往太庙祭告其兄倒也心安理得――弟弟我完成了您的未尽之志,把占据南海的西洋人给扫平啦。虽然只是顺手,可好歹也算一份功绩么!

在得到皇帝认可这份捷报的消息后,朝廷和内宫也开始活跃起来。周后与田袁两位妃子都盛装前来向他表示了祝贺,御史翰林们也开始噼里啪啦上贺表,一切似乎转入良性轨道,这让崇祯对自己的决定非常满意,对于王尊德熊文灿的怨念也消除的差不多了。

抽空,他也考虑了一下督抚们在随着捷报奏折一起提出的,关于如何处理琼州岛髡人问题的建议――不管怎么样,王尊德熊文灿这些人还是比较负责的地方官。在向皇帝申报喜讯的同时,也没忘记为朝廷谋划后续事务。如何解决那些短毛的问题,依然是当务之急。

剿是剿不动的了,那剩下也只有招抚。经过这一场大战,短毛彻底证明了他们的火力。“以髡制夷”作为唯一可行之策被两位督抚都慎重写在了奏报中。王尊德更是在他的遗表中用进士才子的生花妙笔,详细叙述了那一天在看到髡人钢铁巨船纵横驰骋于珠江时的震撼心情,虽然北京这边没什么人相信,觉得是老家伙临死前眼花糊涂,但既然地方官都主张要招抚,崇祯皇帝也就倾向于接受他们的建议。

――此时的崇祯还没有后期那么刚愎,还能听得进一些意见。

乙丑日,朝廷发下令谕:追赠故两广总督王尊德为兵部尚书;封赏琼州一战中的有功人员;同时令福建巡抚熊文灿主持对琼州岛上髡人集团的招抚事宜。

在来到这个时代整整三年之后,琼海号上的时空穿越者,作为一股政治势力,终于被大明王朝所承认。

这两天要去苏州考试,十号的更新会推迟一点,我尽可能在十一号补上。十二号的更新照常。

其实我七号就在外地了,现在这是存稿……连夜赶出来的啊,大家用票票鼓励下吧,呵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